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 ISBN:9787519251451
  • 包装:精装
  • 开本:32开
  • 版次:2
  • 用纸:纯质纸
  • 页数:416
  • 丛书名:“世图心理”大众新经典丛书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9-01-01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截图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截图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截图

#电子书简介

内容简介

这本《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马斯洛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这个概念。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为读者展现了大师的思想历程。除了自我实现,书中内容还包含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纽约时报》评论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而本书亦是一本很好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

作者简介

马斯洛(1908—1970)是现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他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也是的管理学大师,他提出的“需要层次模型”广为人知。他曾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着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等。

精彩书评

“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纽约时报》

目录

篇 健康与病态002
章 人本主义生物学方向005
类型和“成长顶端统计学”人本主义生物学和良好社会007
良好样品是全种系代表的入选者009
心身的关系011
道家的客观和传統的客观017
大问题的问题020
预测未来026
第二章 神经症——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029
熔接词031
完满人性033
人性萎缩035
主观生物学036
内部信号038
约那情结040
第三章 自我实现及其越048
引向自我实现的行为052
治疗的态度060
第二篇 创造性
第四章 创造性的态度064
第五章 创造性一整体论的研究081
第六章 创造中的情绪障碍092
第七章 我们需要创造性人物110
普遍的需要111
新的教育概念112
第三篇 价值
第八章 事实和价值的融合118
第九章 存在心理学简说143
存在心理学( Being- Psychology)的定义(论题、问题、研究范围)143
《存在心理学探索》中所用“存在”一词的多种用法的简要说明149
存在价值(作为高峰体验中所见世界的描述)152
以可测形式呈现的、说明存在价值含义的操作定义154
存在爱怎样能带来无偏私、中立、然、更大的清晰性?162
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选择存在价值?165
第十章 一次人类价值讨论会的评论171
第四篇 教育
第十一章 认知者与认知176
人格的内部分裂177
男性和女性182
初级和次级过程的认知185
自律性和同律性186
充分发挥作用,自发性,存在认知189
第十二章 教育和高峰体验192
第十三章人本主 义教育的目标和意义206
第五篇 社会
第十四章 社会与个人中的协同作用226
协同作用的提出与定义227
原始社会中的高协同与低协同231
我们社会中的高协同与低协同236
个体中的协同作用238
第十五章 规范社会心理学家的问题241
第十六章 锡南浓和优心态文化257
第十七章 优心管理270
第十八章 关于低级怨言、怨言和级怨言273
第六篇 存在认知
第十九章 单纯认知简述286
第二十章 再论认知296
单纯认知( 存在性认知的一个方面)300
第七篇越和存在心理学
第二十一章越的各种意义304
第二十二章 Z理论318
越者和仅仅健康者之间(在程度上)的区别325
结束语337
第八篇越性动机
第二十三章越性动机原理: 价值生活的生物学根源340
后记394

精彩书摘

你在抱怨什么?|马斯洛:抱怨反应了你的阶层
作者:马斯洛
所有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则大致是这样的:人们能够在不同层次的动机水平(生活水平)上生活,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过高品质的生活也可以过低品质的生活,他们能在丛林中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上生活,也能幸运地在一个高度文明化的社会中生活,所有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思考的是诗歌的本质、数学或诸如此类的问题。
ü我们能通过什么看出一个人生活的层次?
笑点反应生活水平
判断生活水平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举例来说,你可以通过人们对何种形式的幽默发笑来判别他们所在的水平。生活在低需求水平上的人们往往觉得敌意和冷酷幽默极为有趣,例如,被狗咬到的老妇人,或是被其他孩子折磨的流浪街头的低能儿,等等。亚伯拉罕·林肯式的幽默——富有哲理、具有教育意义的幽默——可以引起微笑而不是捧腹大笑,而且很少涉及敌意和征服。这种较高类型的幽默全然不能被较低生活水平的人理解。
欲望反应生活水平
一个人渴望的、要的和想要得到的,往往是他所生活的层次上能展现在他面前的东西。对于某种特殊需求的关注表明所有的低级需要都已得到满足,同时也表明这种需求确实过高,越了个人渴望的需求,还没能进入到个人的现实生活中,甚至这个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抱怨反应生活水平
同样地,我认为抱怨的水平(抱怨往往反应了某人的需求、渴望和愿望的水平)可以作为这个人生活所处的动机水平的指标;如果我们在工业环境中对抱怨水平进行研究,那么这也是可以作为衡量整个组织机构健康水平的尺度,特别是当拥有足够多的样本时。
ü低级怨言、怨言和级怨言
低级怨言:
我认为我们称为低级怨言的是那些对于生物学和安全水平的抱怨,或许也可以包括群体水平和从属于非正式的、社交团体的抱怨。例如,生活在专制混乱的工业环境中的工人,确实面临着贫困的危险和对饥饿的恐惧,在这一低水平上,产生是对于寒冷、潮湿、危及生命的险情、疲劳、简陋的栖身之地,以及所有这些基本生物学需求的匮乏的怨言。
怨言:
更高水平的怨言主要表现在尊重与自尊水平上,涉及的问题包括尊严、独立自主、自我尊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价值感、由于自己的成就而得到称赞、奖励和信任等等。这一水平的怨言可能大都涉及尊严的丧失,或是自尊和威望受到的威胁。
级怨言:
就级怨言而言,在我的印象中是在自我实现的生活中所拥有越性动机。更明确地说,可以概括为存在价值。这些关于真、善、美、正义、公平等的级需求也会在工业环境中表现出来,例如经常出现的对效率低下的抱怨(甚至是在对抱怨者的钱包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实际上,这是抱怨者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中的不进行评论(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抱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个人的和利他主义的哲学家式的抱怨)。或者他可能会抱怨没有获知全部真相、所有事实,或是自由沟通中的其他阻碍。这种对真相、诚实以及全部事实的偏爱不是一种“基本”需求而是一种级需求,能发表这种水平的怨言的人,必然拥有很高水平的生活。在由盗贼、暴君或卑鄙的人统治的愤世嫉俗的社会中,是不会听到这样的抱怨的——只会存在较低水平的抱怨。
ü人总是会抱怨的,的抱怨是高层次生活的标志
换言之,上述一切都强烈表明,人总是会抱怨的。没有伊甸园,没有天堂,没有极乐世界,除了一两个短暂的幸福时刻,因此无论人得到了怎样的满足,都无法想象他们会完全满足。这本身就是对人性能达到点的否定,因为这意味着在达到这点之后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了——这样的话当然是无稽之谈。我们无法想象百万年的不断发展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经过。
人类总是能把可以得到的任何满足、幸福、幸运揽入怀中。这些幸福将会给他们带来片刻的极度欢乐。然后,当他们适应这样的幸福之后,他们会将其忘记,并开始寻求未来更高的幸福,他们发现永远都会有比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更美好的事物。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不断进入无限未来的永恒过程。
永远都不要期望怨言会终止;我们只能期望怨言变成越来越的怨言,也就是说,从低级怨言发展为怨言,终达到级怨言。
原则上,这与我所写的人类动机论是一致的,动机是没有尽头的,仅仅是随着条件的改善不断向越来越高的水平发展。
这也符合我的挫折水平观念。也就是说,我不认为挫折必然都是坏事;挫折也是有层次的,从低级挫折向挫折的发展是幸福、幸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个人成熟度的标志。例如,抱怨我所居住的城市的花园设计不完善、公园中的玫瑰花坛没有得到妥善管理,这本身就是一件美妙的事,因为这标志着抱怨者们正生活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你能够抱怨玫瑰花坛,说明你吃得饱,住得暖,你不用害怕传染病,不用害怕暗杀,警察和消防队尽职尽责,政府亲民高效,教育机制完善,地方政治昌明,许多其他先决条件已然得到满足。
关键是,不能把高水平的抱怨简单地看成和其他抱怨一样;它必须作为一种标志,即所有的先决条件都已经得到满足,才能使出现这一高水平的抱怨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我们应该期望通过改善条件来提高抱怨的水平,同时提高挫折水平,而不是期望通过改善条件来使一切抱怨消失。
ü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正面怨言
无论婚姻、大学、中小学校、父母有多好,都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也就是说,总会有抱怨和怨言的出现。同样应当理所当然地认为,有必要将这样的抱怨和怨言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人们对于任何更基本需求的剥夺或受到威胁或危害,都会做出快速而尖锐的抱怨,尽管人们在这些需求很容易得到时,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样的满足感,或认为它们是理所当然的。换言之,如果你问某人他所处的环境好在哪里,他是不会想到和你说他的脚不会弄湿,因为地板并没有被水浸泡,或是没有虱子和蟑螂,等等。他会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不会认为这些是优越条件。但是如果所有这些理所当然的条件都消失了,这时你一定会听到他们的哀号。换一种方式来说,这种满足不会带来赞美和感激,纵然在它们被剥夺时会引发强烈的抱怨。然而在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我们必须谈谈有改善作用的正面怨言、抱怨或建议。这些大都是关于仅仅高一层次动机的一般性评论,对于刚刚展现在眼前,接下来就有希望实现的需求的评论。
……

前言/序言

用文字谱写人性乐章
对于马斯洛的著作,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它迸发出火花,几乎他的所有著述都迸发出火花。我们在理解这一点时不仅仅要把他视为一位心理学家,而且首先应该想到他是一个人,继而才是一位勤奋钻研心理学的学者,或者说,他把他的个人成长和成熟转变为一种理解心理学的全新视角。这是他的主要成就之一——赋予心理学一种全新的概念。
他告诉我们,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曾发现当时心理学的概念框架不能为他的研究提供方向,他决心将之改变或完善,于是开始创新。如他所说:“我提出合理的问题,不得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另辟蹊径。”他提出的关键概念有:“自我实现”、“高峰体验”和“需要层次理论”,覆盖的范围从“缺失需要”到“存在需要”。相对于其他概念而言,这些概念或许是重要的。
似乎有必要说明的是,马斯洛心理学发现的核心是由自我发现的。从他的著述可以明显看出,他曾经研究过自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他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我们必须记住”,他在某处曾说,“认识一个人内在本性的同时也认识了普遍的人性。”我们在这里特别提到,马斯洛是一个真正朴实无华的人。他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明白这份事业的重要性,并且终生保持着他所仰慕的淳朴谦虚(用“谦卑”一词形容他则不恰当)。在他和其他人以及和自己的关系中,他的妙趣幽默增添了情趣和治疗的效果。
这本书的一篇文章向我们揭示了马斯洛是如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的。他有两位导师,“他不能止步于崇拜他们,而要寻求理解。”为什么这两个人“和世上一般人如此不同”?答案逐渐明了,他下决心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使他确定了以心理学为研究方向,同时也使他对人生意义有了新的领悟。作为一位科学家,他试图概括出其在两位导师身上发现的美德,于是开始搜寻其他相似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后的一生中不断鉴别和研究这些人。他常常指出,这种研究能使人得到一种关于人类的清新而鼓舞的看法。它向你展示,人能够成为什么样子。“健康人”是他描述这些人的用语,后来又说他们体现了“完满的人性”。
自我实现的极点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个精彩的自然主义的词语,吸取了宗教和神秘主义词汇中的类似含义,同时又不局限于此。高峰体验是当你真正升华为一个人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状态。我们不知道高峰体验是如何达到的,它和任何刻意安排的程序之间没有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只知道它是以某种方式赢得的。它如同一道彩虹,来了,又去了,令人难以忘记。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持有某种觉知状态但并不持久,它只能存在于人对其总印象的回想中。高峰体验就是逐渐认识到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以一种不苛求也不担心的方式达到这种状态。它告诉人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同一性的真理,并成为价值的关键点和意义层次系统的组建原理。它是主体和客体的合并,带来的并不是主体性的任何损失,而是它的无限展开。同时它是个体性摆脱了孤立的状态。这样一种体验为越观念提供了经验基础。高峰体验在自我实现者身上的不断出现,对于马斯洛来说,已成为一种科学的证据,它展现了完满人性的人可有的正常心理或内部生活史的样子。马斯洛的思想和理论中的基本元素已在原理中阐明,仍有待证实,而且自我实现者的行为模式仍待补充。他曾希望能够这样说:“这就是自我实现者在大多数情境、困难和对抗中怎样行动和反应的说明”,并希望能证明这种研究的心理学(教育)意义。他的许多论文阐明了这些发现。这项工作已成长为由完满人性的健康、智慧和抱负的平衡状态所组成的一门心理学。
马斯洛的工作并没有忽略弱点、不道德,或通常被称为“恶”的东西。它很自然地达到一种苏格拉底的观点——人生中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是大多数的恶是源于无知。他对原理的解释——从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已知数”中得出——有助于理解软弱、失败和卑劣,他没有任何无视这些现实的倾向。他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当然,你也可能在阅读马斯洛的著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假如你对纯分析和描述研究比较生疏的话。有些马斯洛十分清楚的事情——或对于他来说已经十分清楚的事情——可能对读者来说并不清楚。他跳跃式地前进,显然确信自己的立足点,确信在向何处行进,而读者却正在探寻一些有意义的熟悉的阶梯。马斯洛说的确实都存在吗?他可能自己对自己嘟囔着。从这一点上应该看到,许多有关人性及其可能性的事情的内部联系,马斯洛是洞悉的,因为他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他的研究已达到一种可贵的高度,这一高度体现了它的价值,在这里,内在的联系是成立的。他谈到的那些统一性,我们可以规定它们是存在的,因为要像他那样看到或感受到,需要你进行同样的准备工作,需要沿着同一条路线进行独立的和反思性的研究。不过,通读他的著作,你将发现有一些露出的节点,开放地对待直觉的证实,对于任何渴望求知的人都是非常有益的。确实,正是那些显露出来的论点——我们称之为“真知灼见”——使人们保持着阅读马斯洛著作的兴趣,使他的书受到欢迎并经久不衰。(一些大学出版社经过很长时间才悟出这一点。他们往往只印三千本马斯洛的书并认为完成了任务,但马斯洛的书精装本竟能售出一万五千或两万册,平装本达到并过十万册。读过他书的人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提供的是能够应用于自身的心理学。)
我没有多余的话要说了,有几百页的篇章在等待着读者——在这些篇章中,马斯洛的后期思想已越过了心理学的传统界限,甚至也越了他自己的心理学。但还可以再多说几句有关他的写作方式的话。他想写的东西是不容易表达的。他宁愿站在背后,让读者去感受文字的韵律。他遣词用句就像巴赫创作原创歌曲那样自如。他用文字演奏,让文字弹跳自如,直到确切表达出他的意愿。你不要认为他是在进行文字把戏,这绝不是把戏,而是使他自己能为人所理解而进行的紧张的努力。紧张并没有使他变得沉闷。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在用词和表达方面的功力使得阅读他的著作俨然成为一种乐趣。任何妙趣文章都是值得一读的,这可以作为马斯洛作品的写照。在心理学家中,拥有此评语的人除了威廉·詹姆斯和亨利·默里就鲜有人了。
这里做一下评论似乎也非常必要。要得出一个难而有价值的结论,有两条路可走。你可以顺着梯级攀登,一步一步理解有关的演绎推理,攀登中抓紧横档——准确运用语言。另一条道路是一步登天,越使人分心的障碍物,观察逻辑攀登的后阶段,也观察能够到达同样高度、同一地点的其他道路——并且,由于已经站在那里,能自由地环顾周围,不必不安地倚靠推理的梯级,希望它不会颠覆。你常常会感觉到,马斯洛已经站在那里,站在那里很久了,对那里也已经很熟悉,他运用逻辑推演就像是在“演习”,或只是以启发教育为目的。
那么,其他科学家是否有必要像他那样用个人的或不能解释的手段去达到他所达到的结论呢?或许是,或许不是。但假如他所研究的主体——人——在其佳状态时沿着那样的道路前进,你又怎能从事人的科学研究却不亲身体验或至少尝试一下呢?或许马斯洛情不自禁这样做,他发现自己身临其境;或许心理学中基本条件与必要条件变革的目的就是宣布并证明这样的能力是必需的,是应该追求的,虽然它们很神秘。归根结底,文化充其量是少数有成就的人——自我实现者们——一致的旋律和反响,他们来自非常善于学习并且快乐学习的那部分人。假如这样的人是的,那么,任何不努力揭示这一事实的心理学都将是某种意义上的欺骗。
杰出的乐队是高技巧者们的组合,是许多能够熟练运用乐器演奏并比大多数人更懂得音乐的乐师们组成的队伍。假如你在他们中间听他们谈论音乐,他们所说的,你连一半也听不懂,但当他们演奏时,你将会意识到,他们彼此之间说的话都不是空谈。在任何杰出的人那里,也同样如此。他站在一个高度谈及他的特殊造诣。他的谈话内容不一定有显著的意义,但他的高度、他的造诣是真实的。即便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真实性,你也能感受得到。一个完满人性的人很容易给人留下一种朦胧的印象。研究完满人性的心理学——有资格谈论拥有完满人性的人,并能以某些方法测量、评价他们,且揭示他们特性的某些动力机制——有责任参与这种有深度而不仅仅是艰涩的研究。有时读者会觉得有点茫然,这是很自然的。或许,对学生不造成类似这种印象的心理学永远不会从陆地起飞。
马斯洛晚期思想的一个方面需值得注意。他年纪越大,也就越“哲学化”。他发现,不可能把对心理学真理的探寻和哲学问题割裂开来。一个人如何思考和他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他想象自己是怎样的和他实际是怎样的又是分不开的,尽管从理性上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马斯洛认为,在研究的开始,科学没有权利把任何经验论据关在门外。如他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所说,人类觉知的一切产物都必须被心理学所容纳,“甚至矛盾的、不合逻辑的和神秘的东西,模糊的、模棱两可的、原始的、无意识的和难以言传的存在的所有其他方面。”原始和性质不明确仍然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的一部分:“低可信度的知识也是知识的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也一样,而且,对于马斯洛来说,规则的增加是“探索者”们沿着每一个方向搜索,不拒绝任何可能性。“知识的开始阶段”,他写道,“不应该用来源于‘终的’知识的标准进行评判。”
这是一位科学的哲学家的论述。确实,假如科学哲学家的任务是鉴别特定研究领域中研究手段的适用性,将马斯洛作为一位科学哲学家比其他专家更为合适。他一定会完全同意普莱斯的意见,后者三十年前讨论心理潜能问题时曾评论说:“在任何探究的早期阶段,要在科学研究的真相和它们的哲学反思之间划定不可更改的界线是错误的……在后期阶段,这样的界线是正确而适当的。但假如界线划定得太早、太严格,将永远到达不了后期阶段。”马斯洛工作的一大部分是和扫除心理学向“后期阶段”前进途中的哲学障碍物间接有关的。
关于马斯洛的内心生活,关于他的思想主体,关于他的抱负,我们只能从他所告诉我们的和推论出的可能来获得。他写的书信不多。然而,非常明显,他的生活充满着对人道事业的关心。在晚年,他曾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建立而不断思考,这种社会心理学能为建立美好世界指明道路。本尼迪克特的“协同社会”概念是这一思考的基石,马斯洛晚期论文中提到过这一点。在写给一个朋友的为数不多的几封信中他曾说明自己的私人时间是怎样度过的。他谈及回忆自己的一些思想来源时感到的困难,曾怀疑是否对它们感到高兴,以及他对这些思想的反复思考和对它们的相关性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他对思想源头的回忆。大约在1966 到1968 年间——这封信未注明日期——他写道:
我仍常常为糟糕的记忆而苦恼。有一次它使我十分担忧——我有了类似脑瘤的一些症状,但终我认为自己能适应了……多数时间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里我思索柏拉图思想的精华,同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进行种种谈话,力求在某些问题上说服斯宾诺莎和柏格森,同洛克和霍布斯展开激烈的辩论,因此,别人看来,我仅仅是活着而已。我曾有许多烦恼……因为我要装作很清醒并与人交往,我甚至主导谈话并且看上去很有智慧。但接着就是完全的健忘——于是我陷入自我的矛盾中!
没有人能说这些对话是“不真实的”。它们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亨利·盖格尔

^_^:a5e765601fcdd9f6c12e7d69eba6f43c

上一个心理学

下一个人格心理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