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桐城派心理学思想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按需印刷]桐城派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 ISBN:9787030441324
  • 作者:崔立中,张爱群,袁德水
  • 字数:326
  • 开本:B5
  • 版次:1
  • 页数:284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18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按需印刷]桐城派心理学思想截图 [按需印刷]桐城派心理学思想截图 [按需印刷]桐城派心理学思想截图 [按需印刷]桐城派心理学思想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参数
桐城派心理学思想
曾用价68.0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开本16
著译编者 崔立中,张爱群,袁德水
装帧平装
页数284
字数326
ISBN编码9787030441324


内容介绍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清代**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著作。全书采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桐城派的散文、文论、作家传记及其他确凿的史料和相关文献,系统论证和阐述桐城派的作者心理、文学创新心理、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人才心理及军事心理等心理学思想,本书对研究桐城派怎样在建构自己的文学大厦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提供了参考,并为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怎样与现代心理学对接提供了一个尝试。

作者介绍
崔立中,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淮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知疲劳研究,创新心理机制研究.徽文化心理研究。主持***、省级、厅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作《学生课间心理保健操研究》、《创新心理学导论》(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创新心理学》、《心育原理与操作》和教材《小学教育心理学》等多部,曾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l 一、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对象1 二、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0 第二节桐城派之“最”所提供的心理学视角 13 一、“历时**”所提供的心理学视角13 二、“作家最多”所提供的心理学视角 15 三、“流衍区域最广”和“影响**”所提供的心理学视角17 第三节桐城派之“特”所提供的心理学视角 19 一、注重文化心理策略的特点 19 二、注重创作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特点20 三、注重文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22 四、注重“法”、“变”、创新的特点23 五、注重师承和群体互动、代有传人的特点 25 第四节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27 一、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途径27 二、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方法29 第一节桐城派文学心理学思想的特色 33 一、注重“文者,生于心”的过程、结构和动力:系统性特点34 二、注重“文”的内在要素和外部联系:深刻性与联系性特点35 三、注重文章风格美的心理原因与心理操作36 四、文学活动的策略性、创新性40 第二节桐城派的作者情志观 41 一、桐城派的作者个性观概述 41 二、桐城派的作者情志观 46 第三节桐城派的作者知虑观 50 一、提倡作者的“独知” 50 二、提倡作者思维的批判性 51 三、强调作者思维的结构性和辩证性 53 四、重视作者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55 第四节桐城派的作者态度观 58 一、“立诚有物”的创作态度观 58 二、“率其自然”的创作态度观 63 三、经世致用的创作态度观 66 第三章城派的文学仓理学思想73 第一节桐城派的文学创新心理学思想概述 73 一、“有所法”、“有所变”:创新心理的思想基础73 二、创新心理特往与创新思维过程81 第二节“复古”立新与去旧立新策略观 84 一、“复古”立新策略观 85 二、去旧立新策略观 89 第三节互补融合与纵百成一策略观 95 一、互补融合策略观 95 二、纵百成一策略观101 第旧章桐城派的学习心理学思想107 第一节桐城派的教育、教学心理学思想概述 107 一、“富民”、“智民”、德民:强调改造国民心理的教育教学观108 二、“才性各因所长”:差异心理思想与因材施教115 三、桐城派的教师心理学思想概述117 第二节桐城派的学习态度观119 一、乐学121 二、创新学习124 第三节桐城派的学习策略观126 一、读为积理与问学策略观127 二、声、气、神互通的诵读策略观130 三、“考信”与问、思、行相结合的策略观 133 第四节桐城派关于学文者的素质结构观 134 一、学文者“学、识、言、德”四结构观 134 二、“义理、考证、文章”的“相济”与“相害”:学文者能力结构的辩证观137 三、学文者知识建构的开放性 140 第五节学习的心性教育功能观142 一、知行尽性观143 二、明理知道观144 三、养心益气观145 第血章桐城派的德夸心理学思想148 第一节桐城派德育心理学思想概述148 一、桐城派德育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48 二、桐城派德育心理掌思想的基础:德本观153 第二节桐城派的实德观158 一、创作活动的实德观 160 二、为学为政的实德观 163 第三节桐城派的用德观166 一、强调“明德修身”的用德观168 二、强调“救时济世”的川德观l70 三、强调“行文之实”中“经济”要素的用德观174 四、注重支持变法图强和社会改良的用德观 179 第四节桐城派的融德观 l89 一、融德观的基本思想 190 二、明德192 三、范德195 笫六章}瓦城派的人才心理学思想201 第一节桐城派的重才育才心理学思想 203 一、桐城派的重才观203 二、桐城派的人才标准观 209 三、桐城派的育才观215 第二节桐城派的选才用才心理学思想 219 一、桐城派的选才观219 二、桐城派的用才观224 第七章}叵城派的军事心理学思想230 第一节桐城派的战略战术心理学思想 231 一、桐城派的战略心理观 231 二、桐城派的战术心理观 234 第二节桐城派的治军整兵心理学思想 244 一、桐城派的治军心理学思想 245 二、桐城灏的整兵心理学思想 249 三、增强军队凝聚力的心理策略 252 第三节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心理较量 255 一、应势建军,渐成基石 255 二、湘军与太平军信念的此长彼消257 三、湘军与太平军向心力的此长彼消 259 参考文献264 后记267

在线试读
第一章绪论 读者乍一看本书的书名,可能会产生疑问:桐城派是散文流派,怎么会有心理学思想?我们的研究表明,桐城派不仅有自己的心理学思想,而且还比较丰富和系统?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的古典文学不仅灿烂辉煌,而且还有丰富而系统的心理学思想作为基础;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其实也是富矿,有待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发?本章首先讨论桐城派的心理学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是怎样获得桐城派的这些心理学思想的,这些心理学思想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是什么? 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讨论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第二?三两节讨论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视角,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发现桐城派的心理学思想;第四节讨论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一?桐城派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对象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类根据这种反映或称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当然也包括文学创作者,即作家的文学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在科学心理学尚未诞生或传入之前,学术界将人们对作家心理支配或影响其文学活动及其他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及由这些认识所形成的观点和主张,统称为心理学思想?桐城派心理学思想所要研究的对象,即桐城派作家群对作家心理支配或影响其文学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与主张?前者指桐城派的文学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桐城派的作者心理学思想和文学创新心理学思想;后者指桐城派文学心理学思想以外的其他应用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桐城派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含学习心理学思想和德育心理学思想)?人才心理学思想以及军事心理学思想? (一) 桐城派的文学心理学思想 “文学”在中国古代泛指一切“有关文的知识与学问”余虹文学知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而在现代,则“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024.?桐城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的时期,“文学”这一概念与此前的历史时期相比,虽然已经在逐渐发生演变,但概念的基本内涵主要还是指“有关文的知识学问”?例如,桐城派末代传人之一的姚永朴曾为北京大学开设“文学研究法”课程,其中的“文学”概念就仍然是“指一切有关文献的知识与学问”?据此,我们把桐城派有关作者在创作与欣赏活动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创新心理学思想归入“桐城派的文学心理学思想”,而非“文艺心理学思想”?但必须强调,桐城派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最后一个散文流派,其实它正处于由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它的心理学思想中,既含有建立在古代“文”之“学”基础上的文学心理学思想的成分,也含有向现代建立在“文”之“艺”基础之上的文艺心理学思想过渡的成分,这在姚鼐的“文者,艺也桐城派心理学思想所要研究的对象之一即桐城派关于“文者”是怎样或者应该怎样“生”而“出”于作者之“心”的观点与主张?桐城派的这种观点和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作家的创作心理?审美心理以及作家的个性心理等研究领域,桐城派在这些领域里的探索?思考及其所形成的见解和主张,自然也就成了本研究所要探讨的主要对象之一? 1桐城派的散文创作心理学思想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桐城派的文学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从作家或作者以及古文或与骈体文相对的古代散文两个角度进行的,因此称“作者的散文创作心理学思想”和“作者的散文审美心理学思想”?散文创作心理活动的核心是创作思维或称创作构思,桐城派在这一领域里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择其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其一,主张创作构思过程化?如方苞在阐释“义法”时指出“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方苞先经后纬,由义而法”,先立“质干”,的创作构思过程观,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创作“言有物”,而且还特别要求创作要“言有序”方苞,即强调创作构思的心理过程要“有序”化,从而使表达亦能“有序也”? 其二,主张创作构思结构化?此即主张作家要把创作构思这种心理活动作为一个结构整体来看待,兼顾构成这个结构整体的各结构成分,使之产生“相济”效应?如戴名世的“道?法?辞”合一观,方苞的“义经法纬”结构观,刘大櫆的散文创造美?欣赏美的层次结构观,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兼长相济”的结构观,等等? 2桐城派的散文审美心理学思想 桐城派作家群在这一领域里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择其要也可以归纳为三个值得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 其一,散文审美要素观?这一观点主张,散文创造美?欣赏美的心理活动虽然复杂,但它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心理要素组成的?提炼出这些要素,不仅有利于凸显审美活动的精髓,而且有利于作者掌握和运用,因此,作者要深刻理解这些要素,并自觉地用以指导自己创造美?欣赏美的文学实践的观点,虽然都属于文论,但其中都包含着他们各自所提炼出来的散文审美心理要素? 其二,散文审美心理特质观?这一观点由姚鼐提出?姚鼐认为,文章的风格往往是通过阴阳刚柔这些最基本的审美特质反映出来的?“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姚鼐海愚诗钞序∥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8.阴与阳?刚与柔这些最基本的审美心理特质,“其本二端”,即构成了两个维度,一篇文章的风格由这篇文章的审美心理特质处在维度上的位置所决定?“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但“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姚鼐这正是由阴阳和刚柔这些最基本的审美心理特质“糅”.,因此,作者要善于“刚”?“柔”相济?姚鼐的散文审美心理特质观在桐城派的内外影响都很大,并得到了桐城派其他后继者的进一步发展? 其三,“为文之至”的审美境界观?这一观点也由姚鼐提出?姚鼐主张,作家应从“道艺”?“天人”关系中去寻求美?创造美和欣赏美,主张把“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作为“为文之至”的Zuigao审美境界,认为文章所要揭示的“道”,应该自然地融入“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则之中,反之,“技”与“艺”等文章的形式及其所遵守的规则,也必须合于“道”之理性与客观规律,客观实在的“天”与人“心手之运”的“天”,乃至“人心之所欲出”的“天”,通过“艺”实现统一,这才是美的源头以及作家应该确立的审美心理追求? 3作者的个性心理学思想 桐城派作家群在这一领域里的探索及其所形成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作者的创作态度观?创作情志观以及创作知虑观? 其一,作者的创作态度观?桐城派作家群十分重视作者的创作态度,并逐渐形成了“立诚有物”?“率其自然”和“经世致用”三种创作态度观?“立诚有物”强调作者对自己?对读者?对文学事业都要“立诚”,“唯立诚”才能有真情实意?言之有物?“率其自然”强调作者要循自然之情而不矫揉造作“为文而文”?“经世致用”强调文章要有真实的社会内容,为现实服务?创作态度观是作者创作人格的核心? 其二,作者的创作情志观?作者的创作情志观主要指桐城派作家关于作者对于创作应该具有的兴趣?情趣?志趣?价值追求等个性心理的主张?桐城派作家强调,作者要确立“决其一而专处之”的价值追求,以避免“两涉而俱败也”;要有“乐之终生不厌”的兴趣?情趣与志趣,并且要善于“寻趣”?“营趣”?“激趣”?“择趣”和“持趣”,要有“我之为我”的个性张扬精神? 其三,作者的创作知虑观?桐城派作家在这一领域主要围绕着散文作者应该具备的思维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这些主张包括:提倡作者的“独知”;提倡作者思维的批判性;强调作者思维的结构性和辩证性;重视作者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注重探索作者的心理结构? 4作者的文学创新心理学思想 桐城派的创新心理学思想,又可以称为“法”?“变”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源于戴名世,由方苞?刘大櫆奠定基础建构了雏形,至姚鼐形成了体系并明确提出,后经桐城派作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越来越丰富?桐城派的创新心理学思想是桐城派赖以形成?发展直至鼎盛和中兴的生命线?桐城派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影响**?流衍区域最广的散文流派”创新求变是根本的原因之一?但面对中西文化反复碰撞过程中各种新思想的连续冲击,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桐城派尽管也作了一系列的创新努力以适应各种发展变化,却未能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与时俱进,继续创新求变,完成作家的文化心理重构,投身于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的浪潮,反而在许多根本性问题上变得越来越保守,逐渐丢掉了创新求变的思想武器,其内在的根源在于作家文化心理的个性倾向性系统特别是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仍然停滞于封建阶级而未能发生根本转变? 桐城派的“法”?“变”创新心理思想**代表性的观点,是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援引程晋芳?周永年的一句话:“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这种观点是桐城派创新求变的思想基础?在桐城派看来,“法”,即掌握一定的创作规律?规则或方法,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但要创作出优秀的散文,还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背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加以变革,不断发现并运用**性的“变”法,这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创作的本质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散文创作才能不断地“变”而“大”之;离开了变革和创新,文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这是因为,“天地之运,久则必变”“守正不知变者,则亦不免于隘” 桐城派作家主张,“法”是“活法”,如方苞提倡“变化随宜,不主一道”刘大櫆也强调“文贵变”,“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姚鼐更是明确提出“古人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 桐城派不仅明确主张创新,而且还创造出了一系列创新求变的心理策略,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思想,主要包括“复古”立新策略观?去旧立新策略观?互补融合策略观和纵百成一策略观? (1)“复古”立新策略观?这是指打着“复古”的旗号,行改革创新之实的一种策略性主张?这种主张的提出旨在利用清廷尊崇理学的文化政策,进而利用古文的号召力,纠正明末清初的不良文风?正如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所指出的,“盖后世文人既以古文相号召,则势不能不取则于古作”,方苞在戴名世的基础上,对古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后,提出了“义法”说,不仅创新了中国的传统文论,而且提出了“约六经之旨以成文”,取法周秦?两汉和唐宋八家以及明代归有光的散文创作规范,使文人的为学与为文都有了遵循?方苞也在倡导“复古”的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创新,并开辟了一条借着“复古”来探索创新的路径? (2)去旧立新策略观?“复古”立新策略观旨在总结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借以创新;去旧立新策略观旨在去除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和散文自身发展规律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索创新的路子,它遵循的是不破不立的规律?去旧包含除弊和否定?除弊主要指去除明七子的仿古积弊和八股时文的积弊;否定主要指自我否定,即及时发现和去除桐城派自身,以及桐城派所推崇的榜样身上那些已不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并借着反向思维,寻找创新点?例如,方苞在《古文约选序例》中指出,“始学而求古求典,必流为明七子之伪体”,“辨古文气体,必至严而不杂”,既批判了仿古,又给人以方向,就是去旧立新策略观的一种体现?再如,刘大櫆否定了方苞的“古文与诗赋异道”的观点,将诗歌的许多特点融入散文,给散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则不仅体现了去旧立新的策略思想,而且将该策略运用于

上一个心理学

下一个心理学研究方法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