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学解决人际关系难题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社交恐惧症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学解决人际关系难题截图 社交恐惧症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学解决人际关系难题截图

#电子书简介

赵宇乐,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于社交恐惧症咨询和心理个案的研究工作。在多年咨询工作中,积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对“社恐”患者的心理根源和自我调整有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为何社交会成为一种难耐的折磨

社交是指个体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当下的社会,人人都无法离开社交,无论是上学、就业,还是交友、恋爱,伴随着日益快速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曾经的以年、月、日为单位,逐渐发展为以秒为单位。打开手机,1秒钟我们就可以收到数十条微信、短信留言;走进公司,我们需要与同事交流工作,向上司汇报工作。毫不夸张地说,从我们清晨睁眼的那一刻开始,社交就已经拉开序幕。

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排斥社交。一些社交能力过硬的人,还热衷于社交活动,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是全场的焦点,能够与其他人侃侃而谈,可以对爱人说出甜言蜜语,对同事细心关照……这样的人堪称“人生赢家”,既能维护好自己的家庭,也能照顾好自己的学业、事业。

但是,还有一类人,却似乎是这个“社交时代”的边缘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人一样,内心却对社交活动充满排斥,甚至恐惧。他们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也许,他们此时正面临着这样的社交痛苦。

所谓社交恐惧症,在心理学中,属于恐惧症的范畴,是神经症的一种。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社交恐惧症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如果你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那么你应该很熟悉以下的情景。

张小川出生于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父亲酗酒,常常对他拳打脚踢;母亲也不愿意多管他,经常一个人在外地。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张小川性格胆小,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读书的时候他害怕老师在课堂提问,有事也不敢私下找老师沟通,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太好。终于走出学校,张小川觉得自己可以躲开家庭的束缚,开始一段新生活,但是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环境,无法和上级领导和同事进行正常的工作沟通,害怕上班,害怕社交场合,经常一个人待着,除了自己的亲人,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张小川很压抑,他想改变自己的状态,但越是改变,生活越糟。他不断失去工作的机会,也从来不敢谈恋爱。一旦出现一个陌生人,他就会立刻心跳加速,面对公共场合甚至出现过眩晕的感觉。

每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具体情形不同,但是那种孤独的痛苦,都让人不寒而栗。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渴望和外界交流,可是因为极度恐惧,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开启健康的生活,这样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是超乎想象的。在外人看来,社交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但在社交恐惧症患者眼中,这却是难以忍耐的折磨。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在于“恐惧交流”。恐惧是人的天性。对于黑暗,对于未知的区域,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感到害怕,这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也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但是,如果恐惧超出合理范围,持续且过度,就会演变成恐惧症。

在某些人眼中,社交恐惧症只是性格使然,将其当作内向、害羞。但事实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性格特点。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和内向者不同,他们无法享受独处的乐趣,反而在内心极度渴望与人交往,渴望亲密的关系。但他们难以与其他人交流,内心的渴望与痛苦相互交织,造成了极度的反差。轻者紧张害怕,不敢与人对视,无法轻松交流;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心慌发抖、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比如案例中的张小川,就是这类人群的典型代表。

不同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具有不同的恐惧表现特征,主要分为脸红恐惧、视线恐惧、表情恐惧、异性恐惧、口吃恐惧等几种类型。有些人只有其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有些人则具有多种类型。

社交恐惧症的患病原因有很多种,心理学家经过归纳,得出“先天”与“后天”两类原因。先天是由于个人天生的基因,往往家族都存在患病史;后天原因主要是成长环境、父母教育方法和个人心理方面的教育。

对于社交恐惧症来说,多数原因都是后天造成的。例如,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受到过伤害,而家长、老师又没有积极地引导,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患有相关恐惧症的概率就会比较大。有心理机构做过调查,发现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都有这种经历:小时候说错话,不被大人待见,或者在课堂上答不出问题而被老师、同学取笑,父母也没有及时引导,从此害怕与他人交流。在他们的心中,都隐藏着非常深的自卑感。

还有一类人也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那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在心理学层面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将周遭的事物缺陷、不完美转化为对自己的攻击。在他们心里,同样有巨大的自卑与沮丧。这类人也许看起来很正常,甚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在心底同样排斥各种社交活动。

社交时代,人们都无法离开人际交往。所以,对于社交恐惧症,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必须找到产生的原因与解决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摆脱难耐的折磨,更好地迎接生活。


第一章正视社交恐惧症,读懂孤独者的挣扎

为何社交会成为一种难耐的折磨 / 003

你身上有这些典型的“社恐”症状吗 / 007

社交恐惧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 010

青春期为什么会成为“社恐”的峰值期 / 013

社交恐惧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 017

害羞就是社交恐惧症吗 / 020

社交恐惧症和“性格内向”不是一回事 / 023

别把“不善交际”当成社交恐惧症 / 027

小测试:你有没有患上社交恐惧症 / 031

第二章“社恐”是个“大家族”,你属于哪一种

一般社交恐惧症:害怕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 / 035

特殊社交恐惧症:特殊情境引发的恐惧心理 / 038

赤面恐惧症:都是脸红惹的祸 / 042

口吃恐惧症:越紧张,越是结结巴巴 / 046

表情恐惧症:你的表情真的那么不自然吗 / 049

异性恐惧症:来自性别的“挑战” / 053

对视恐惧症:你害怕看对方的眼睛吗 / 056

余光恐惧症:注意力总会被旁边的人带走 / 060

社交恐惧症也有并发症 / 063

小测试:你是否患有异性恐惧症 / 067

第三章探索原因,为什么你会害怕和人打交道

社交恐惧症最容易“看上”哪些人 / 071

遗传因素:“社恐”竟然“写”在基因里 / 074

个性因素:神经质、羞耻感会提升“社恐”概率 / 076

家教因素:保护过度或严厉专制都是错 / 080

父母影响:焦虑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社恐”孩子 / 084

环境因素:竞争性环境会强化不安全感 / 088

精神创伤:痛苦的回忆一遍遍在心中回放 / 092

自我认知错误:自我否定为你筑起了一道高墙 / 096

小测试:你身上的“社恐”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099

第四章扭转认知偏差,给自己打开一扇窗

停止“负向预测”:人际交往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 103

摆脱“贴标签效应”:先别急着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 / 107

驱除“不合理假想”:别总觉得他人都对你怀有敌意 / 111

减少自我关注:你真的不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 115

拒绝社交恐慌:偶尔的笨拙表现无伤大雅 / 119

消灭“灾难化思考”:一次不愉快的交往并不是世界末日 / 123

克服“抵制心理”:不要刻意抗拒交往这件事 / 126

树立自信心:告诉自己“我是最好的” / 130

小测试:你对社交恐惧症存在哪些错误的认知 / 134

第五章自我疗愈,把“社恐”从身边驱走

从自我暗示开始,启动内心的“正能量” / 139

肌肉松弛疗法:身体的放松有助于减轻心灵的负担 / 143

情景模拟疗法:在想象中从容地与陌生人交流 / 147

森田疗法:学会顺其自然,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 151

暴露疗法:鼓励自己勇敢面对社交场景 / 155

芳香疗法:用优雅的香氛驱走心头的恐惧 / 157

瑜伽疗法:一招一式间压力顿消 / 162

冥想疗法:心境平和,缓解紧张 / 166

系统脱敏疗法:“社恐”的改善是一个渐进过程 / 171

VR技术:不可忽视的未来治疗新趋势 / 174

小测试:最适合你的“社恐”自疗方法是什么 / 177

第六章积极行动,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

制订改变计划:切实的行动能够根治“社恐” / 181

设定目标:把与人交往量化拆分成小任务 / 185

迈出第一步:“从零到一”的过程非常关键 / 188

自我评估:不要盲目否定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 / 192

21天效应:克服“社恐”的行动需要长期坚持 / 196

寻找志同道合者:让“同伴效应”来帮助你 / 201

成为主动者:从“自闭模式”转向“社交模式” / 205

小测试:在以下这些环境中,你是否有恐惧和回避行为 / 209

第七章练习社交技巧,摆脱“人际过敏”

自我表露: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 / 215

信任效应:提升自己的“可信度” / 219

首因效应: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 223

霍桑效应: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你的语言表达 / 226

非言语表达:用表情、动作表达你的“未尽之意” / 229

做好“双向沟通”:认真地倾听,简单地回复 / 232

情绪管理:别让突如其来的坏情绪勾起“社恐” / 235

小测试:你最该学习哪种社交技能 / 237

第八章告别“社恐”,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放下心理负担,扩张你的“人际网络” / 245

超越恐惧心理,用亲和力吸引和打动他人 / 248

掌握平等原则,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 251

反射效应:想获得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去对人 / 253

远离“消耗性关系”,好的关系才能带来滋养 / 256

小测试:你该如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 259


本书是一本全方位指导读者认识“社恐”、缓解“社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作品。作者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社恐”的心理学机制和原理,使您能够正确认识“社恐”;同时作者介绍了一套摆脱“社恐”的自救方法,参考这些实用、易行的方法,您便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减轻甚至摆脱“社恐”,拥抱美好的生活。

你是“社交恐惧症星人”吗?

如果社交恐惧是你的日常状态,那么这份指南应该可以帮到你。


近年来,社交恐惧症似乎已经成了“时代病”“流行病”,很多人都说自己患有“社恐”。但实际上,大众对“社恐”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颇,常常出现把性格内向、害羞和普通的社交焦虑当成“社恐”的情况。

社交恐惧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工作、生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想要战胜“社恐”,就需要认清这种疾病的本质,并且追根溯源,找到病因,这需要从认知纠正、行为调整等方向入手,才能使症状得到缓解。

本书是一本全方位指导读者认识“社恐”、缓解“社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作品。作者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社恐”的心理学机制和原理,使读者能够正确认识“社恐”;同时作者介绍了一套摆脱社交恐惧症的自救方法,参考这些实用、易行的方法,读者便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减轻甚至摆脱“社恐”,拥抱美好的生活。

“我讨厌社交,讨厌和别人打交道!”

“我不会说话,虽然我很想加入大家,可是一张嘴就愣在原地……”

“我有社交恐惧症,所以我只能一个人生活,包括吃饭。”

……

近年来,社交恐惧症似乎已经成了“时代病”“流行病”,尤其在微博、微信中,不少人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仿佛这样做,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逃避社交,逃避与陌生人说话,逃避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但事实上,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社交恐惧症吗?其实,多数在网上宣称自己是“社恐患者”,并表示“社交恐惧症特别好,自己不再需要和其他人过多地交流”的人,往往没有社交恐惧症。这类人,只是把自己内向、害羞和正常的社交焦虑当成了“社恐”。从本质来看,他们并不抗拒社交,否则他们怎么会在网上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自发组织,每天发布一些段子或故事呢?

所谓社交恐惧症,在心理学上是指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它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类型,而非简单的“不喜欢和人交流”。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仅排斥社交活动,甚至会对工作、生活有强烈的负面认识,厌恶生活,厌恶工作,厌恶一切可能与他人出现交流的场景。在这种心态下,患者感受到的是无休止的痛苦与烦恼,而不是调侃和戏谑。

正确认识“社恐”,我们才能分析自己是否真的存在“社恐”,一方面可以扫除心魔,让自己不再刻意暗示自己,避免真的变成社交恐惧症;另一方面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扭转对社交的不正确理解,逐渐驱散内心的阴霾,摆脱社交恐惧症的困扰。

作为心理疾病的亚分类,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性格原因、家庭原因、环境原因等;治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医生治疗、自我治疗、他人协助治疗等。唯有追根溯源、找到病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从心理、行为两方面入手,让症状逐渐缓解,最终康复。

治疗社交恐惧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才有了这本书。与市面上鸡汤化、口号化的书不同,这本书结合心理学的内容,全方位指导读者认识“社恐”、缓解“社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名词与治疗方法,这本书配合了大量真实的案例,介绍了一套摆脱社交恐惧症的自救方法,帮助我们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最终减轻甚至摆脱“社恐”,拥抱美好的生活。

现在,让我们放松心态,翻开本书,找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做出积极的改变吧!


上一个心理学

下一个心理百科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