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与东方宗教(套装全2册)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东方哲学与东方宗教(套装全2册)

哲学 东方哲学

  • ISBN:9787214171658
  • 包装:平装
  • 字数:650000
  • 开本:16开
  • 版次:1
  • 用纸:轻型纸
  • 页数:778
  • 丛书名:凤凰文库宗教系列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01
  • 套装数量:2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东方哲学与东方宗教(套装全2册)截图

#电子书简介

内容简介

东方,狭义的主要是指中国、日本、印度以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广义的则大致是指欧洲以东,包括从阿拉伯半岛一直到西太平洋的广袤地区。本书的论述范围,取东方之广义。东方是人类文明zui早和zui重要的发祥地,曾诞生和培育了人类历史上那些zui古老、zui悠久的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包括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在“四大文明古国”或“五大文明发祥地”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乃至基督教文化等世界各种文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东方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在不断的文明创造中,东方孕育了许多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教,如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古埃及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也创立了自己发达的哲学,如印度哲学、犹太哲学,特别是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哲学。本书对东方哲学与宗教做了而又简明扼要的介绍和分析,生动展示了东方哲学与宗教的丰富内涵。

作者简介

洪修平,77级大学生,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曾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等,并担任《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200册)主编、《佛教文化研究》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副主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儒藏》编委,以及儒联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多项,出版著作30多部,发表论文180多篇。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30多项奖励。

精彩书评

《东方哲学与东方宗教》的出版非常及时,弥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东方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与西方哲学和宗教各具特色,互有补益。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推进我国东方哲学与宗教研究的整体水平。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由修平教授及其学术团队撰写的此书很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了解东方哲学与东方宗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安顿人心、安顿人生的梦乡,以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汲取那生生不息的智慧力量。
——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东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它的哲学和宗教为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东方学研究有进展也有差距,尚需加强。在化和现代化的,用时代精神进一步激活东方哲学与宗教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智慧和经验,是中国学者的责任。洪修平教授主编的《东方哲学与东方宗教》一书,视野开阔、资料宏富、内容厚重、观点新颖、周备,是东方学领域的开拓性学术成果,值得重视和庆贺。
——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荣誉教授牟钟鉴

目录

绪论1
编 美索不达米亚宗教10
章 在王朝更替中发展的宗教11
节 苏美尔宗教12
第二节 巴比伦宗教17
第三节 亚述宗教19第二章 具有哲理的神话22
节 创世神话23
第二节 人类起源神话25
第三节 冥府神话28
第四节 洪水神话30
第五节 生死神话33第三章 祭司、巫术与仪式36
节 神庙与祭司37
第二节 巫术与宗教仪式42第二编 古埃及宗教46
章 古埃及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8
节 古埃及宗教产生的自然与社会背景48
第二节 古埃及宗教的发展与嬗变50
第三节 古埃及宗教与其他宗教文明的关系53第二章 宗教观念与信仰形态56
节 创世说的形成56
第二节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59
第三节 灵魂与来世信仰61
第四节 和谐理想的守望64第三章 主要神祇及其相互关系67
节 永恒的太阳神:拉68
第二节 公理与秩序:玛特70
第三节 冥世主宰:奥西里斯72
第四节 短暂的异端:阿吞神75第四章 宗教遗存及其神学意义77
节 金字塔:法老的灵柩78
第二节 神庙:诸神的寓所80
第三节 木乃伊:灵魂的寄托82第三编 印度哲学与宗教86
章 婆罗门教与印度教87
节 印度宗教与哲学的起源87
第二节 婆罗门教的形成与发展95
第三节 印度教的形成与发展101第二章 耆那教109
节 耆那教的历史与现状109
第二节 耆那教的经典与教义115第三章 锡克教119
节 锡克教的历史与现状120
第二节 锡克教的经典与教义127第四编佛教131章佛教在印度的创立与发展131
节 原始佛教132
第二节 部派佛教136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兴起与佛教的对外传播143第二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162
节 汉传佛教162
第二节 藏传佛教193
第三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200第三章 佛教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传播发展204
节 佛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204
第二节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215
第三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227第四章 佛教的主要教义与学说245
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245
第二节 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252
第三节 中观学派的学说261
第四节 瑜伽行派的学说264
第五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基本教义271
第五编 东亚儒学312
章 中国儒学316
节 先秦儒学的创发317
第二节 两汉儒学的演变322
第三节 隋唐儒学的初始复兴325
第四节 两宋儒学的繁荣盛景327
第五节 明清儒学的曲折发展335第二章 朝韩儒学340
节 儒学在朝韩的传播和发展340
第二节 朝韩的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346
第三节 朝韩名儒及其理论贡献351
第四节 当代韩国儒学及其学者356第三章 日本儒学360
节 儒学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360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往和日本儒学364
第三节 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儒典的文本转换368
第四节 儒学在日本传播的兴盛和学派的林立371
第五节 儒学与明治维新及日本儒学的新发展374第四章 东南亚国家的儒学379
节 新加坡的儒学教育和儒家政治380
第二节 越南儒学的历史传播和现展387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儒学的宗教化395第六编 东亚道家道教399
章 中国道家的形成与发展400
节 老子与道家学派的创立400
第二节 庄子与道家学派的发展405
第三节 稷下道家和汉初黄老之学410
第四节 魏晋玄学思潮414第二章 中国道教的创教与演化422
节 道教的创教与早期道派42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改革425
第三节 隋唐北宋道教的兴盛429
第四节 南宋金元道教的发展与明清道教的衰落437第三章 道家道教的域外传播与影响439
节 道家道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440
第二节 道家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443
第三节 道家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448
第四节 道家道教的世界性传播与影响455
第七编 神道教461
章 神道的起源与发展461
节 原始神道的起源462
第二节 神社神道的发展465第二章 理论神道的繁荣473
节 佛主神从的神道473
第二节 神主佛从的神道478
第三节 神儒相融的神道483
第四节 复古神道的特色487第三章 国家神道与天皇制491
节 神国观与国家神道492
第二节 天皇制与皇室神道500第四章 神祇与教义506
节 多姿多彩的神祇506
第二节 兼收并蓄的教义513第五章 神社与祭祀518
节 种类繁多的神社518
第二节 敬神拜神的祭祀528第八编 波斯宗教与哲学534
章 琐罗亚斯德教535
节 创立与曲折发展535
第二节 圣典:《阿维斯陀》545
第三节 善恶二元的神灵世界548
第四节 教义与信仰552
第五节 祭司与祭祀561第二章 摩尼教565
节 上千年的传播史565
第二节 经典与文献575
第三节 教义与思想578
第四节 教阶、戒律与仪式587第九编犹太教592
章 犹太教的起源593
节 犹太教的孕育之源594
第二节 犹太民族之源600第二章 犹太教的基本内涵608
节 宗教思想609
第二节 律法思想636
第三节 犹太教的典籍649第三章 中世纪以来的犹太教694
节 中世纪犹太教695
第二节 现代犹太教719第十编 伊斯兰教731
章 穆罕默德的生平和教导731第二章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738
节 六大信仰、五功和善行738
第二节 《古兰经》和圣训745第三章 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747
节 扩张和巩固748
第二节 主要教派750
第三节 近现代世界的伊斯兰教755第四章 伊斯兰教的教法和哲学758
节 伊斯兰教法760
第二节 伊斯兰教哲学与神学761第五章 伊斯兰教在中国763
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764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制度769主要参考书目773

精彩书摘

“东方”这个概念,尽管大家经常在用,但其内涵其实并不很确定。人们往往从地域、文化或政治等不同的角度来使用它。例如日本学者中村元在谈到“东方”这个概念时就曾说过:“所谓‘东方’,所指范围并不确定。在中国,‘东方’是指日本,在现代日本,‘东方’是与西方Occident,Abendland相对的概念,可以译成East,Orient或是Morgenland。但在西方,一说到Orient或Morgenland,其原义并非是日本、中国或印度所说的‘东方’,而是指包括了巴比伦和埃及在内的‘东方’。日本人说到东方,好像主要是指日本、中国和印度,及其周围的一些国家。就思维方法而言,伊斯兰文化圈的思维方法远比其他东方人更为接近于西方。”
而美国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也指出:“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他还具体地从历史和文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东方”这一概念的出现和被使用。在他看来,对于欧洲人来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东方不仅与欧洲相毗邻;它也是欧洲强大、富裕、古老的殖民地,是欧洲文明和语言之源,是欧洲文化的竞争者,是欧洲深奥、常出现的他者(the Other)形象之一。此外,东方也有助于欧洲(或西方)将自己界定为与东方相对照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然而,这些东方形象并非都出自想象。东方是欧洲物质文明与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不过,美国人却不会像欧洲人这样感受东方,“对他们而言,所谓‘东方’更可能是与远东(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说,虽然“东方”出自欧美人,但对于“东方”,欧洲人与美国人,其实也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了。因为“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它不仅仅存在于自然之中,正如西方也并不仅仅存在于自然之中一样。……作为一个地理的和文化的——更不用说历史的——实体,‘东方’和‘西方’这样的地方和地理区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因此,像‘西方’一样,‘东方’这一观念有着自身的历史以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正是这一历史与传统使其能够与‘西方’相对峙而存在,并且为‘西方’而存在。因此,这两个地理实体实际上是相互支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反映对方的”。当然,这里说的人为建构,并不是说“东方”只是一种观念或一种没有相对应的现实的人为创造物,而是说“如果不同时研究其力量关系,或更准确地说,其权力结构、观念、文化和历史这类东西就不可能得到认真的研究或理解” ,强调的是对西方建构“东方”的“东方主义”的批判。在萨义德看来,所谓“东方”,其实是被西方人“东方化”了的,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界定“东方”的,“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 ,这实际上说出了“东方”这一概念初所具有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本质。直至,“东方”有时还被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这显然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所以有人称这是“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反映。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对此的看法不能简单化。吉拉德·德朗蒂:“大致可以肯定,人们在使用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时,意思基本相当于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萨义德认为,所谓东方是西方的一种建构,东方是不能被‘了解’的,因为它是由西方发明出来的,作为将殖民主义合法化的一种思想策略。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族群中心主义的思考他者的方式。这种东方主义批判论调虽然广为流行,但也饱受争议。有批评意见认为,不能将西方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所有观点都归为一类(比如说,德国启蒙运动有关东方的作品就不能与19世纪晚期法国和英国的殖民撰述等同观之)。而东方主义命题也忽视了西方主义(Occidentalism)的存在,这是族群中心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一般来说,由于“晚近的研究和大量考古发现表明,这样的一种世界地理空间划分是西方人建构出来的……较新版的知识表达,已经全面批判并放弃这一套西方霸权话语” 。
总体而言,东方主要是以亚洲为主,同时也与非洲有关。“‘东方’之所以与亚非结成不解之缘,由来已久。据说,古代两河流域的亚述人,他们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后来的古希腊人沿用了这一称呼,只是将‘亚细’改呼为‘亚细亚’。近代史上出现的近东、中东、远东等地理名词,也是沿袭这个意思针对亚洲而言的。至于非洲,则主要是由于古代北非的埃及与同时期的西亚巴比伦、南亚印度、东亚中国等皆为后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之故,所以习惯上也把非洲并入‘东方’的地理概念之中,这就是东方与亚非的渊源关系。”
尽管对“东方”有不同的看法,但“东方”这一概念在也已经具有了某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使用。一般而言,现在所说的东方,狭义的主要是指中国、日本、印度以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广义的则大致是指欧洲以东,包括从阿拉伯半岛一直到西太平洋的广袤地区。在讨论、研究古老的东方历史文明传统时,国内学术界多从广义上立论,本书“东方”的论述范围,亦取其广义。
自古以来,在东方这块土地上,有着众多的民族生于斯,长于斯。各族人民为生存而探索大自然,总结经验,发明创造,东方也就成为人类文明早和重要的发祥地,曾诞生和培育了人类历史上那些古老、悠久的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包括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这样,无论是人们过去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印度),还是后来说的五大文明发祥地(北非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东亚中国的黄河流域、古希腊爱琴海区域),古老的东方文明都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乃至基督教文化等世界各种文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东方文明的熏陶和影响。
东方的文明传统源远流长,所以,虽然萨义德认为“东方”其实是与“西方”相对立而存在的,但他同时也认为,“做出东方本质上乃是一种观念或一种没有相对应的现实的人为创造物这一结论将是的”,他更特别地强调,“东方曾经有——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们的生活、历史和习俗比西方任何可说的东西都更为悠久”。
在不断的文明创造中,东方孕育了许多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教,如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古埃及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东方也创立了自己发达的哲学,如印度哲学、犹太哲学,特别是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哲学。事实上,上述各种东方宗教,也都有各自丰富的哲学思想。
就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文明是在多种文明的交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欧亚大陆之间就文化交流显著,即使被认为是典型西方文化的古希腊文明,随着近代以来考古发掘的新发现,以及因记载并反映古代东方文明特别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的被破译而出现的欧美学术界的西方文明探源研究的新成果也表明,它的诞生和早期发展深受古埃及文明和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事实上,我们有时甚至很难简单地把某种宗教或哲学划归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例如在西方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所信仰的伊斯兰教,追根溯源,也都是在东方这块文明土壤上产生的。尤其是伊斯兰教,由于其与犹太教的关系,从古到今都是东方世界令人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所以我们在本书中将它们都列专门的篇章予以论述。
……

^_^:afaa173179d059e4d68fe55ea635b143

上一个哲学

下一个东方哲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