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9787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9787

工业技术 机构、团体、会议

  • ISBN:9787302507246
  • 作者: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 包装:精装
  • 印次:1
  • 品相:10成新
  • 字数:461.0
  • 开本:16开
  • 版次:1
  • 页数:286
  • 主题词:科学工作者--研究报告--中国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18-11-01
  • 读者对象:普通大众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9787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
作者: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定价:129.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7302507246
印次:
版次:1版1次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与关键要素,反映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科技人力储备和供给能力。作为科技和知识的有效载体,科技人力资源是创新驱动的源动力。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本书以“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为主题,系统论述了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量与结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状况,以及国外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和政策走向等内容。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二十章。上括至第七章,全面刻画了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量以及学科专业、学历、年龄与性别、区域和行业分布等结构特征;中括第八至第十三章,分别从创新能力、绩效产出、流动配置、供需情况等方面探讨了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更加适应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科技人力资源潜力的政策建议。下括第十四至第二十章,深入分析了国际科技人力资源竞争现状及各国参与竞争的政策走向,并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现行政策的系统梳理结归纳科技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的国际经验。
本书可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阅读,也适合对科技人力资源及其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参阅。

目录
目录


序Ⅲ

前言Ⅴ



绪论

上篇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量与结构

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方法

量测算方法的变化

一、 从资格角行测算的方法及其变化

二、 2016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数量的测算方法

三、 影响科技人力资量估算的若干因素

第二节学科与专业测算方法的变化

一、 2008年《研究报告》的学科界定与测算方法

二、 2010年《研究报告》对部分学科测算比例的调整

三、 2012年《研究报告》外延学科测算比例继续下调

四、 2014年《研究报告》中专科的专业界定与测算

第三节年龄与性别测算方法的变化

一、 科技人力资源年龄结构的测算方法

二、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测算方法

第四节区域科技人力资源估算方法

第二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量

节2015—2016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第二节截至2016年底的科技人力资量

一、 符合“资格”的科技人力资量

二、 不具备“资格”但符合“职业”的科技人力资源

三、 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

节2015年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

一、 2015年八大学科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二、 2015年十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第二节截至2015年底科技人力资源学科专业结构

一、 截至2015年底八个学科门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二、 截至2015年底十个专业大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第三节2012—2015年核心与外延学科专业科技人力
资源数量

一、 2012—2015年核心学科门类与专业大类科技人力
资源规模增长

二、 2012—2015年外延学科与专业大类科技人力资源
规模增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

节学历结构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2015年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

一、 新培养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二、 新培养本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三、 新培养研究生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第三节截至2015年底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

一、 以专科层次为主,学历结构呈金字塔形分布

二、 科技人力资源整体学历层次在逐步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与性别

节截至2015年底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

一、 科技人力资源呈现年轻化趋势

二、 青年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第二节截至2015年底科技人力资源的性别结构

一、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学历女性科技人力
资源比例不断提升

二、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职业成就还需一步提升

本章小结

第六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分布

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区域分布

一、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规模的区域分布

二、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类型的区域分布

三、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学历层次区域分布

四、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学科(专业)区域分布

第二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岗位分布

一、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量与结构

二、 我国R&D人员量与结构

三、 岗位角度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

本章小结

第七章我国工学专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节截至2014年底工学专业毕业生规模

一、 1986—2014年工学专业科技毕业量分析

二、 按年度分析1986—2014年工学专业毕业生规模

三、 按专业分析1986—2014年工学专业毕业生规模

第二节工学专业设置变化分析

一、 1986—2014年工学类专业的设置

二、 工学专业大类存续时间分析

三、 工学专业面临新的挑战

本章小结

中篇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状况

第八章科技人力资源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
研究与分析框架

节相关概念与内涵分析

一、 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

二、 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三、 创新驱动的内涵与发展

第二节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的相关研究

一、 人力资本支撑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二、 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实践

三、 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关联性研究

第三节创新驱动与科技人力资源分析框架

第九章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状况

节创新能力及相关概念

一、 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 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三、 创新能力指标的测量方法

第二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

一、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综合指标

二、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得分和特征

三、 不同科技人力资源群体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分析

本章小结

第十章科技人力资源的绩效产出与贡献

节科技人力资源对科学创新的绩效产出与贡献

一、 国内论文数量呈增长趋势,机构和学科间差异
显著

二、 国际论文(SCI)数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 工程和应用类论文产出质量提升空间较大

四、 在世界热点和新兴前沿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第二节科技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绩效产出与贡献

一、 国内外职务发明优势逐步显现

二、 高技术行业专利反映地区经济与

三、 国际专利申请呈稳定增长趋势,地位有待提升

第三节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 科技创新贡献区域差异显著

二、 科技人力资源区域经济贡献存在差异,东部地区
优势显著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状况

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

一、 我国海外留学人数与回国人数快速上升

二、 留学人员主要特征

三、 留学归国人员主要特征

四、 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与配置

第二节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内流动与配置

一、 有流动经历的科技人力资源相对较少

二、 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流动性依次降低

三、 中西部地区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开始显现

四、 高新技术行业是科技人力资源的主要流向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产业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供需
状况

节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一、 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有力支撑了产业持续
快速发展

二、 产业发展带动科技人力资源供给不断增多

三、 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四、 科技人力资源在产业中分布存在差异

第二节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

一、 产业对科技人力资源需求旺盛

二、 产业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三、 科技领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四、 产业对科技人力资源需求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
的开发利用

节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开发

一、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角色
自我认知有待提升

二、 增强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科技人力资源质量和
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第二节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创新产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作用

一、 经济发展急需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二、 以全链条创新为目标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的
创新绩效

第三节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间均衡发展

一、 科技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和绩效产出发展衡

二、 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不顺畅

三、 科技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第四节保障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需求

一、 科技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产业发展

二、 培养与相结合开发产业所需科技人力
资源

下篇国外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和政策走向

第十四章国际科技人才竞争现状及各国参与竞争
的政策走向

节发达经济体科技人才竞争力强势依旧

一、 发达经济体科学与工程劳动力队伍稳定增长

二、 多数国际学达经济体

三、 影响力的科学家主要分布在发达经济体

第二节各国创新战略政策的

一、 加强STEM教育

二、 关注数字技术教育

三、 将创业教育引入正规教育

四、 投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五、 注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第三节科研劳动力政策的调整

一、 强化科研领域的职业机会

二、 支持女性参与科学

三、 提前培训未来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

第四节吸引全球秀的人才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培育下一代劳动力

二、 高端人才计划吸引全球精英

三、 构建的研台与聚集的科研人才

四、 加强政策改革吸引技能型人才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美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

节美国科技人力资源现状

一、 美国科技人力资量及构成

二、 美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

三、 美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第二节注重教育的美国创新战略

一、 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普及

二、 强化科技人力资源储备

三、 学徒制和在职教育

四、 重视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养

第三节的创新环境

一、 大力投资基础研究

二、 联邦研究成果数据开放

三、 推行度改革

四、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第四节吸引和留住外来科技人才

一、 外来科技人才是美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高技能对美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 新政创新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英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及政策

节英国科技人力资源概况及管理特点

一、 研究经费和研究人量稳步增长

二、 博士生数量保持稳定

三、 积极发展现代高级学徒制度

四、 大力产学研合作

五、 鼓励国际化合作交流

六、 专业学会对科技人员的管理

第二节英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科技人力资源外流形势依旧严峻

二、 对研究人员的资助持续下降

三、 英国脱欧影响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流动

第三节英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

一、 出台新教育研究法案

二、 加大产学研支持力度

三、 培养适合工业界需求的高等学徒

四、 多项举措支持青年攻读博士学位

五、 加强科学与数学教育

六、 优化科研人才的科研环境

七、 提高学生的国际化

本章小结

第十七章德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

节德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 研发人量与分布

二、 研究人员、技术与辅助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三、 MINT专业人才仍有缺口

四、 科技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

第二节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法律环境

一、 人才制度的法律保障

二、 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

三、 面向优秀人才的法

第三节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流动与使用

一、 科技后备力量的培育

二、 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三、 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师支持体系

四、 支持职业教育与培训

五、 国际化的改革措施

本章小结

第十八章日本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

节日本科技人力资源现状

第二节日本科技人力资源的特点及问题

一、 日本研究人员的分布

二、 女性研究人员数量稳步增加

三、 高学历研究人员数量呈现升势

四、 研究人员流动性偏低

第三节日本政府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布局

一、 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

二、 确保人才多样性

三、 人才、知识和资金的良性循环

本章小结

第十九章澳大利亚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

节澳大利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特征

一、 澳大利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

二、 科技人力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一、 整体的人口教育与技能不高

二、 创新教育与培训系统结构不够合理

三、 就业与职业发展环境仍显不足

四、 人才流动的政策与环境有待

第三节科技人力资源相关战略与组织架构

一、 丰富完善科技人才相关战略

二、 优化科技人才相关制度架构

第四节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一、 改革中小学的STEM和数字技能教育

二、 持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 完善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节支持和激励科技人才开展创新创业

一、 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二、 设立一系列科学与创新大奖

三、 制定新的研究计划以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研究

第六节与海外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

一、 支持校友加强与澳大利亚的联系

二、 资助开展研究合作与交流

三、 大力支持国际教育

四、 支持国际人才在澳大利亚就业

本章小结

第二十章结束语

中国科协战略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系统论述我国及**科技人力资源情况的白皮书!适合作为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科技企业管理与创业者的参考工具书!


媒体评论
中国科协战略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系统论述我国及国际科技人力资源情况的白皮书!适合作为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科技企业管理与创业者的参考工具书!

中国科协战略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系统论述我国及国际科技人力资源情况的白皮书!适合作为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科技企业管理与创业者的参考工具书!

摘要

第三章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 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既是一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也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在经济建设、科步、文化发展、社会分工等方面对**专门人才种类、层次、规格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在**人类社入精细化、专业化分工的时代,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主渠道,即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区别越来越凸显。学科强调根据知识分类定向培养人才,学科发展的核心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新学科的产生依赖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而专业强调根据社会分工对人行定向培养,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加强实践教学,新专业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的数量与能力标准。由于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入21世纪以来,教育管理部门逐步将学科与专行了分化,将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独立出来,形成了19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录。这种变化给我们界定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带来一定困难。经过研究和咨询专家,在19大类专业中确定了与科技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十个专业,其中四个为核心专业,六个为外延专业。本章主要分析截至201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和专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节2015年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是科技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它与社会行业结构、人才市场结构密切相关,同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人才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科技人力资源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变化。自2014年《研究报告》开始,我们开始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大类分行统计。本节主要介绍2015年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学科门类与专业大类方面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一、 2015年八大学科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学科门类主要是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设置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和“专业(二级学科)”。按照**2011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4个一级学科。
如前所述,通过从学科门类来确定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2015年,核心学科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240万人,外延学科新培养18.5万人,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中属于核心学科的比例高达93%。表31显示了2015年八个学科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具体数量。
表312015年八个学科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学 科 门 类科技人力资源(万人) 核心 理学28.4 工学156.2 农学8.1 医学47.3 外延 经济学0.3 法学1.5 教育学0.6 管理学16.1 合计258.5 在八个学科门类中,2015年工学新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多,达156万人,占八个学科门类新培量的60%以上,其后依次是医学18.3%、理学11.0%、管理学6.2%。具体占比分布如图31所示。
图312015年八个学科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占比分布 理工农医培养的毕业生是科技人力资源中*核心、创新动力*强的资源。伴随着新型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高速数据传输等新兴技术的突破及广泛应用,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党的以来,我国政府综合分析**外形势,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2016年,***陆续发布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通过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建议。这一系列重大部署都明确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科技人力资源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资源,必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为此,未来我国还需要培养大量以理、工、农、医学科为背景的科技人力资源,共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二、 2015年十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从专科层次的专业大类来看,2015年核心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34万人,外延专业大类新培养166.8万人。从各专业大类所占比例来看,与本科层次不同,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中外延专业大类的比例明显高于核心专业大类,达到83%。表32显示了2015年十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具体数量。
表322015年十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专 业 大 类科技人力资源(万人) 核心 交通运输19.3 资源开发与测绘7.9 材料与能源4.8 水利2.0 外延 农林牧渔8.3 生化与药品7.8 土建46.0 制造50.8 电子信息35.4 医药卫生18.5 合计200.8 在十个专业大类中,制造和土建两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多,分别为50.8万人和46.0万人,占比分别约25.3%和22.9%; 其次是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大类,占比分别为17.6%、9.6%和9.2%。具体占比分布如图32所示。
图322015年十个专业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占比分布 十个专业大类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以高技能人才为主,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产业一线,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目前高技能人才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2015年,***发布《》,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2017年2月,***牵头制定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多层次制造业人才培养,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十个专业大类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将会得一步的提升。
第二节截至2015年底科技人力资源学科专业结构 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中,按照学科门类和专业大类将科技人力资源分行统计,是基于学科和专业基本内涵的研究。学科与专业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处于不断的动衡和调整适应状态。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及调整的主要目的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所具备能力的需要,从而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
一、 截至2015年底八个学科门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一般而言,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的生产与增长密切相关。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划分制度,即科学的分支或部门,是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与整合的产物。按照不同的基础与标准,科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般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每类再分为若干类别,比如,自然科学分为数理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农学、工程科学等; 社会科学分为法律学、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本书中的学科门类主要关注与科技人力资源相关的自然科学与部分社会科学,从学科门类看科技人力资源存量的结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属于核心学科的科技人力资源有4711.9万人,属于外延学科的有1767万人,核心学科占比高达73%(见表33)。

作者简介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是公益一类研究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创新文化和科技人物研究,推动科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高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发展区域研究基地和专业,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智库网络,打造智库成果转台,开展创新评估、决策咨询等活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坚持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以建设创新、政府信任、的高端科技创新智库为目标,以推动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创新评估制度为,紧紧围绕科技政策、科技战略、创新文化、科技人物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综合性研究和战略咨询、不断创新决策咨询理论、方法,积极打造科技数据和资台,努力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中展现科技创新智库的能。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