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健康教育导论/周霞,陈丽珊,周宏珍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未病健康教育导论/周霞,陈丽珊,周宏珍

文化 文化刊物

  • ISBN:9787030559487
  • 作者:.
  • 字数:220
  • 开本:16
  • 版次:1
  • 页数:132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审图号:9787030559487
  • 出版时间:2017-12-29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未病健康教育导论/周霞,陈丽珊,周宏珍截图 未病健康教育导论/周霞,陈丽珊,周宏珍截图 未病健康教育导论/周霞,陈丽珊,周宏珍截图 未病健康教育导论/周霞,陈丽珊,周宏珍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参数
未病健康教育导论
曾用价49.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开本
著编译者 周霞,陈丽珊,周宏珍 .
页数132
ISBN编码9787030559487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撰写,重点突出预防,识别与干预健康危险因素。按常见慢性疾病以及种类分章叙述,如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肿瘤、心理、运动等;重点在于筛查疾病的危险因素、风险评估以及疾病的预防,并对慢性病、高发病、高风险疾病的防治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习者树立大健康意识,充分认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核心思想,防患于未然。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健康教育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健康教育概述 1
第二节 “治未病”理论 1
第三节 健康风险评估 2
第四节 生活方式管理 3
第五节 膳食干预 3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健康教育 6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概述 6
第二节 高血压 7
第三节 冠心病 10
第四节 心脏病 12
第五节 动脉硬化 15
第三章 呼吸系统健康教育 17
第一节 上呼吸道感染 17
第二节 支气管炎 18
第三节 哮喘 19
第四节 肺炎 21
第五节 肺结核 23
第六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6
第四章 代谢系统健康教育 28
第一节 超重与肥胖 28
第二节 脂肪肝 33
第三节 高尿酸血症 37
第四节 高脂血症 39
第五节 糖尿病 42
第六节 甲状腺及甲状腺相关疾病 47
第五章 脊柱四肢系统健康教育 54
第一节 颈椎病 54
第二节 腰痛 57
第三节 关节 痛 58
第四节 痛风性关节 炎 59
第五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61
第六节 骨量减少 63
第七节 骨质疏松 64
第六章 五官系统健康教育 67
第一节 慢性鼻炎 67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 68
第三节 鼻窦炎 69
第四节 慢性咽炎 71
第五节 慢性喉炎 72
第六节 鼾症 74
第七节 结膜炎 75
第八节 白内障 78
第九节 沙眼 78
第七章 女性生殖系统健康教育 79
第一节 阴道炎 79
第二节 宫颈疾病 83
第三节 盆腔炎 86
第四节 月经失调 87
第五节 子宫脱垂 89
第六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90
第八章 乳腺系统健康教育 92
第一节 乳腺检查 92
第二节 乳腺增生症 92
第三节 乳腺纤维瘤 93
第四节 乳腺癌 95
第九章 常见肿瘤健康教育 98
第一节 肿瘤概论 98
第二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01
第三节 神经系统常见肿瘤——脑胶质瘤 102
第四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03
第五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07
第六节 免疫系统常见肿瘤——淋巴癌 108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常见肿瘤——甲状腺癌 109
第八节 生殖系统常见肿瘤 109
第十章 运动健康教育 113
第一节 运动分级 113
第二节 运动方式的类型 113
第三节 运动的健康教育 114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16
第一节 心理健康标准 116
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117
第三节 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 118
参考文献 121

在线试读
第一章 健康教育基本理论
第一节 健康教育概述
一、健康教育是什么?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三、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
2.提高和维护健康;
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5.增强健康理念,从而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
四、健康四大基石是什么?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第二节 “治未病”理论
一、什么叫“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防控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二、“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转变。
2.重视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3.掌握规律,先时而治。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常可先时而治,预防为主。
4.三因制宜,各司法度。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三、“治未病”的必要性是什么?
1.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科技发展、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SARS(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预防更比治疗重要,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很不适应今后的医学发展,防护和治疗两手抓才是上策。
2.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多,“欲病”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转变,为中医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3.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有利于医学优势发挥,应当是医学发展的着力点。
四、“治未病”有什么意义?
1.为国民的健康护航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而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总之,“治未病”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Zuigao境界。“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降低医疗费用“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3.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
4.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样一来,把影响人的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相辅相成了。
第三节 健康风险评估
一、什么叫健康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HRA),也称为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是一种以广大基础的流行病学数据与个人数据比较,以推测个人患病或死亡风险的运算过程。
二、健康危险因素指什么?
所谓危险因素是指一些环境、行为或生物学方面的被证实能增加疾病发病概率的因素。
三、健康危险因素的种类有哪些?
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种类有很多,目前国际上通常将危险因素概括为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生物遗传危险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危险因素4大类。
四、我国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哪些?
近十年来,我们居民的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居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健康的饮食(能量、脂肪和食盐的过度摄入)、身体活动不足、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以及大量吸烟、过量饮酒。
五、健康危险因素的信息采集方法有哪些?
健康危险因素的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健康体检信息、健康问卷信息、健康档案信息。
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概述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是指应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学、营养学和其他健康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干预,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在了解管理对象健康状况,并进行健康及基本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和指导管理对象采取行动以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健康管理目标。
七、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有哪些?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是个体化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设定专项目标,并动态追踪干预效果。其方法:膳食干预方法、身体活动干预方法、心理干预方法、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第四节 生活方式管理
一、生活方式管理是什么?
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通过健康促进技术,如行为纠正和健康教育,来保护人们远离不良行为,减少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预防疾病,改善健康。
二、什么是生活方式疾病?
与慢性病的行为生活方式/行为危险因素密切相联系的相关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疾病。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试行)》将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能预防和控制的疾病作为生活方式疾病的重点。
三、什么是行为危险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是指由于自身行为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健康危险因素,预防医学亦将其称为自创性危险因素。
四、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评估方法有哪些?
生活方式评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行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及睡眠等因素;体力活动,主要指标包括体力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膳食习惯与摄入量;心理与精神压力,目前国外采用的精神压力评估以自报法为主,包括应激源评价、心理反应性评价和认知评价。
第五节膳食干预
一、什么是膳食评估?
通过各种不同方法对膳食摄入量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或人群膳食摄入状况以及人们的膳食结构、饮食习惯,借此来评定营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二、膳食评估有哪些方法?
通常采用的膳食调查方法有称重法、记账法、化学分析法、询问法、食物频数法等;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测;临床检查等。
三、膳食评估后如何进行干预?
为使个体的营养素摄入量接近其推荐摄入量或适宜摄入量,可设定适宜的营养素摄入目标和制订食物消费计划。考虑已建立DRIs(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所有营养素,设定各营养素摄入目标;同时依据膳食指南制订合适的膳食计划。
四、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五、如何做到合理膳食?
在健康成年人的前提下,可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各类食物的推荐来调节个人的每日膳食,达到合理膳食的目的。
1.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2.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3.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
4.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5.每天食盐不超过6g,每天烹调油25~30g。
6.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7.每天7~8杯水(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
8.男性一天饮用酒的乙醇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六、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食物成分有哪些?
目前已证实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多达40余种,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各种矿物元素、维生素、水、膳食纤维及各种植物化学物。这些营养素必须通过食物摄入来满足人体需要。
七、常**细米面会出现哪些问题?
谷物最外层谷皮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其中还含有矿物质;糊粉层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谷胚含丰富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还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胚乳主要成分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质。因此精米面会大量损失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
八、减肥是否可以少吃主食?
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容易造成能量过剩。同等质量的脂肪约是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2.2倍,此外富含脂肪的食物口感好,能刺激食欲,使人容易摄入更多能量。因此,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面制品,不容易造成能量过剩使人发胖。
九、什么是营养强化食品?
就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人为地加入一些人体必需的,但是日常膳食中又易缺乏的营养素,以保证人体的营养需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实行了食盐加碘的强化。目前正在启动的食物强化方案有:大米、面粉中强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叶酸、钙、铁,食用油中强化维生素A,酱油中强化铁等。
十、怎样看待营养素补充剂?
营养素补充剂是指由一种或多种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组成的产品,如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特点是不以食物为载体,虽以胶囊、片剂或口服液等剂型出现,但它不是药物,不宜当作药物治疗疾病。健康人应主要通过合理膳食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对于通过膳食仍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的人,可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来选择适当的营养素补充剂。
十一、如何选择蔬菜?
蔬菜品种多,不同蔬菜营养价值差别大,只有选择不同品种的蔬菜合理搭配才有利于健康。建议每天摄入多种蔬菜(300~500g)。首先,鼓励选择新鲜和应季蔬菜,以免存储时间过长,造成一些营养物质流失。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多种蔬菜食用。鉴于深色蔬菜的营养优势,应特别注意摄入深色蔬菜,使其占到蔬菜总摄入量的一半,还要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菌藻类食物的摄入。腌菜和酱菜含盐高,维生素损失大,应少吃。吃马铃薯、芋头、莲藕、山药等含淀粉较多的蔬菜时,要适当减少主食。以避免能量摄入过多。
十二、怎样合理烹调蔬菜?
加热烹调可降低蔬菜的营养价值,西红柿、黄瓜、生菜等可生吃的蔬菜应在洗净后食用,烹调蔬菜的正确方法是: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开汤下菜,炒好即食。
十三、蔬菜与水果是否可以相互替换?
尽管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健康效应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两类不同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各有特点。一般来说,蔬菜品种远远多于水果,而且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含量高于水果,故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在膳食中,水果可补充蔬菜摄入的不足。水果中的有机酸和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多,且水果食用前不用加热,其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故蔬菜不能代替水果。
十四、常吃蔬菜、水果有哪些作用?
利于癌症的预防;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利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利于控制体重;有助于便秘的防治。
十五、为什么我国居民要增加饮奶量?
目前我国居民膳食钙的主要来源是蔬菜和谷薯类食物,奶类及其制品提供的钙不到7%;考虑到我国居民膳食钙的摄入量远远低于推荐摄入量,而且农村儿童、青少年优质蛋白的摄入比例偏低,因此,大力提倡饮奶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举措之一。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g。
十六、如何选择动物性食品?
鱼、禽、蛋、肉是一类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其中每类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都有各自特点,因此需合理选择,充分利用。鱼、禽类与畜肉比较,脂肪含量相对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特别是鱼类,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宜作为**食物。猪肉的脂肪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较多,不利于心脑血管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预防,应降低摄入比例,瘦肉中脂肪含量相对低,提倡吃瘦肉。蛋类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且种类较齐全,所含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但蛋黄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宜过多食用,正常成人每日可吃一个蛋。
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量食用可改善我国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的状况。但脑、肾、大肠等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大量食用有升高血脂的危险。
十七、如何合理分配三餐的时间和食物量?
考虑日常生活习惯和消化系统生理特点,一日三餐的时间应相对规律。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20:00进行为宜。三餐应定时定量,不宜饥一顿饱一顿。通常以能量作为分配一日三餐进食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40%为宜。应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各类食物的使用量可根据能量需要进行调整。
十八、如何合理选择零食?
合理选择零食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及正餐的摄入情况选择适合零食,如能量摄入不足,可选择富含能量的零食加以补充;对于需要控制能量摄入的人,含糖或含脂肪较多的食品应尽量少吃;如果三餐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应选择蔬菜、水果作为零食。一般来说,应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零食,如水果、奶制品、坚果等,所提供的营养素,可作为正餐之外的一种补充。应选择合适的时间。两餐之间可适当吃些零食,以不影响正餐食欲为宜。晚餐后2~3小时也可吃些零食,但睡前半小时不宜再进食。零食的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正餐的食欲和食量;在同类食物中可选择能量较低的,以免摄入的能量过多。
十九、哪些措施能降低食物污染?
挑选:剔除变质食物。清洗:浸泡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污物、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对去除残留农药也有一定效果,做法是先清洗后浸泡,浸泡时间不低于10分钟,然后再用水冲洗一次。消毒:是减少食物表面微生物污染的有效办法,特别适用于生吃的水果和蔬菜。方法是先清洗食物,再在消毒剂中浸泡10~15分钟,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几遍。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概述
一、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疾病(卒中)、血压升高(高血压)、周围动脉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使用烟草、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
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心血管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已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近300种,但最重要的有十几种。目前公认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不可改变,其他8种传统危险因素均是可以改变,可以预防的。
三、心血管疾病有哪些?有什么危害?
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如冠心病导致的猝死,血栓导致的卒中、猝死。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由于心脏长期泵血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淤血、缺氧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肺部淤血造成易发肺部感染,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硬化,高血压造成肾衰竭,这些又反过来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对身体的危害更多。
四、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1.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经常检查。经常性参加医学检验,将疾病尽早控制。若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应该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只有从源头上抓起才能减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2.戒烟、戒酒。香烟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与焦油,长期吸烟会造成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度及血小板黏性,同时降低机体溶解血栓能力与血红素的携氧能力,因此易产生心血管缺血与梗死,抽烟时间越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显著升高,应做到戒烟限酒。
3.合理膳食,以素为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入过多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摄入过量脂肪会在心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逐渐加重便会出现心血管疾病,所以以素为主的合理膳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
4.规律的体育锻炼有益于延长寿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的危险性。适量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的有益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心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升高的血压,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减轻血脂异常、减轻体重和减少体内脂肪等实现;此外,经常参加体力活动还可提高机体对突然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
5.注意身体的保暖与气温的变化。气温下降时,血管会跟着收缩,尤其冬天的气温变化大,血管一经收缩会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引发危险。
6.以健康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因急躁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个人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

上一个文化

下一个文化刊物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