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中国土系志·江苏卷/黄标,潘剑君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官方】中国土系志·江苏卷/黄标,潘剑君

文化 文化刊物

  • ISBN:9787030513359
  • 作者:黄标,潘剑君
  • 字数:400
  • 版次:1
  • 页数:436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审图号:9787030513359
  • 出版时间:2017-07-3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官方】中国土系志·江苏卷/黄标,潘剑君截图 【官方】中国土系志·江苏卷/黄标,潘剑君截图 【官方】中国土系志·江苏卷/黄标,潘剑君截图 【官方】中国土系志·江苏卷/黄标,潘剑君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参数
中国土系志·江苏卷
曾用价198.0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开本
著编译者 黄标,潘剑君
页数436
ISBN编码9787030513359


内容介绍
《中国土系志·江苏卷》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研究成果之一。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试行稿)》作为高级单元和低级单元分类划分标准的土壤基层分类研究专著,涵盖全省5个土纲37个亚类165个土系。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了江苏省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并回顾了江苏省土壤分类的历史沿革。下篇系统描述了各土系的土族名称、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对比土系、利用性能、代表性单个土体等,并列出了发生分类的参比土种。篇末还以典型区为例,评价了土系分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 3
1.1 地理概况 3
1.2 行政区划 3
1.3 人口状况 4
1.4 土地资源 5
1.4.1 土地利用构成与特点 5
1.4.2 土地资源存在问题 7
1.5 交通状况 8
1.6 水资源 9
1.7 旅游资源 10
1.7.1 生态景区旅游资源 10
1.7.2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11
1.7.3 其他旅游资源 11
1.8 社会经济 11
1.9 农业生产发展 12
第2章 成土因素 14
2.1 气候概况 14
2.1.1 日照 14
2.1.2 太阳辐射总量 14
2.1.3 气温 15
2.1.4 土温、冻土日数和深度 15
2.1.5 无霜期、初终霜期 16
2.1.6 降水量、蒸发量 17
2.1.7 农业气象灾害 17
2.2 地质、地层、岩性 19
2.2.1 地质 19
2.2.2 地层 20
2.2.3 岩性 21
2.3 地貌种类及其分区 22
2.3.1 地貌类型 22
2.3.2 地貌分区 22
2.4 成土母质 26
2.4.1 河流冲积物 26
2.4.2 湖相沉积母质 27
2.4.3 海相沉积母质 27
2.4.4 黄土和黄土状堆积母质 28
2.4.5 第四纪红土 28
2.4.6 残积母质 28
2.4.7 坡积母质 29
2.5 植被概况 29
2.5.1 植被区系成分特点 30
2.5.2 植被分区 30
2.5.3 栽培植被 34
2.6 水文与水文地质 34
2.6.1 地表水面 34
2.6.2 河流水系 34
2.6.3 水文地质概况 36
2.7 人类活动 37
2.7.1 旱改水 37
2.7.2 水退旱 38
2.7.3 盐碱地改造 39
2.7.4 潜育水耕人为土改造 39
第3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 41
3.1 成土过程 41
3.2 主要土层 42
3.2.1 人为土主要土层 43
3.2.2 淋溶土主要土层 43
3.2.3 盐成土主要土层 44
3.2.4 雏形土主要土层 44
3.2.5 新成土主要土层 45
3.3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45
3.3.1 诊断层 46
3.3.2 诊断特性 48
3.4 江苏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 51
3.4.1 人为土 51
3.4.2 盐成土 53
3.4.3 淋溶土 53
3.4.4 雏形土 53
3.4.5 新成土 54
第4章 土壤分类 55
4.1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55
4.1.1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的发展 55
4.1.2 江苏省土壤分类演变 57
4.2 本次土系调查 60
4.2.1 依托项目 60
4.2.2 调查方法 60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5章 人为土 65
5.1 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 65
5.1.1 震泽系(Zhenze Series) 65
5.2 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67
5.2.1 东墩系(Dongdun Series) 67
5.2.2 庆洋系(Qingyang Series) 69
5.2.3 开拓系(Kaituo Series) 71
5.2.4 盛泽系(Shengze Series) 73
5.2.5 陶庄系(Taozhuang Series) 75
5.3 漂白铁渗水耕人为土 77
5.3.1 卜弋系(Boyi Series) 77
5.4 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 79
5.4.1 滨湖系(Binhu Series) 79
5.4.2 甘泉系(Ganquan Series) 81
5.4.3 磨头系(Motou Series) 83
5.5 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 85
5.5.1 花桥系(Huaqiao Series) 85
5.6 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87
5.6.1 后港系(Hougang Series) 87
5.6.2 后花系(Houhua Series) 89
5.6.3 杨集系(Yangji Series) 91
5.6.4 荆心系(Jingxin Series) 93
5.6.5 青阳系(Qingyang Series) 95
5.6.6 双塘系(Shuangtang Series) 97
5.6.7 望直港系(Wangzhigang Series) 99
5.6.8 丁姚系(Dingyao Series) 101
5.6.9 洋北系(Yangbei Series) 103
5.6.10 小屋系(Xiaowu Series) 105
5.7 漂白简育水耕人为土 107
5.7.1 妙桥系(Miaoqiao Series) 107
5.7.2 前黄系(Qianhuang Series) 109
5.8 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111
5.8.1 大李系(Dali Series) 111
5.8.2 黄集系(Huangji Series ) 113
5.8.3 胡家系(Hujia Series) 115
5.8.4 潘庄系(Panzhuang Series) 117
5.8.5 莘庄系(Shenzhuang Series) 119
5.9 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 121
5.9.1 崔周系(Cuizhou Series) 121
5.9.2 官墩系(Guandun Series) 123
5.9.3 后庄系(Houzhuang Series) 125
5.9.4 梁洼系(Liangwa Series) 127
5.9.5 施汤系(Shitang Series) 129
5.9.6 洗东系(Xidong Series) 131
5.9.7 许洪系(Xuhong Series) 133
5.9.8 于圩系(Yuwei Series) 135
5.9.9 前巷系(Qianxiang Series) 137
5.9.10 石桥系(Shiqiao Series) 139
5.9.11 汤泉系(Tangquan Series) 141
5.9.12 谢荡系(Xiedang Series ) 143
5.9.13 杏市系(Xingshi Series) 145
5.9.14 杨舍系(Yangshe Series) 147
5.9.15 程墩系(Chengdun Series) 149
5.9.16 豆滩系(Doutan Series) 151
5.9.17 韩山系(Hanshan Series) 153
5.9.18 民新系(Minxin Series) 155
5.9.19 塘桥系(Tangqiao Series) 157
5.9.20 同里系(Tongli Series) 159
5.9.21 毛嘴系(Mao* Series) 161
5.9.22 高东系(Gaodong Series) 163
5.9.23 开明系(Kaiming Series) 165
5.9.24 唐集系(Tangji Series ) 167
5.9.25 徐庄系(Xuzhuang Series) 169
5.9.26 万匹系(Wanpi Series) 171
5.9.27 双庄系(Shuangzhuang Series) 173
5.9.28 建南系(Jiannan Series) 175
5.9.29 马屯系(Matun Series) 177
5.9.30 搬经系(Banjing Series) 179
5.9.31 白蒲系(Baipu Series) 181
5.9.32 栟茶系(Bencha Series) 183
5.9.33 陈集系(Chenji Series) 185
5.9.34 东陈系(Dongchen Series) 187
5.9.35 郭园系(Guoyuan Series) 189
5.9.36 苴镇系(Juzhen Series) 191
5.9.37 长青沙系(Changqingsha Series) 193
5.9.38 前时系(Qianshi Series) 195
5.9.39 邱庄系(Qiuzhuang Series) 197
5.9.40 生祠系(Shengci Series) 199
5.9.41 塘东系(Tangdong Series) 201
5.9.42 兴隆系(Xinglong Series) 203
5.9.43 下原系(Xiayuan Series) 205
5.9.44 营防系(Yingfang Series) 207
5.9.45 王兴系(Wangxing Series) 209
5.9.46 小园系(Xiaoyuan Series) 211
5.9.47 张黄港系(Zhanghuanggang Series) 213
5.9.48 官庄系(Guanzhuang Series) 215
5.9.49 蹲门北系(Dunmenbei Series) 217
5.9.50 季桥系(Jiqiao Series) 219
5.9.51 里仁系(Liren Series) 221
5.9.52 徐圩系(Xuwei Series) 223
5.9.53 赵湾系(Zhaowan Series) 225
5.9.54 振丰系(Zhenfeng Series) 227
5.10 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 229
5.10.1 金庭系(Jinting Series) 229
5.10.2 安丰系(Anfeng Series) 231
5.10.3 洋溪系(Yangxi Series) 233
第6章 盐成土 235
6.1 海积潮湿正常盐成土 235
6.1.1 东坝头系(Dongbatou Series) 235
6.1.2 王港系(Wanggang Series) 237
第7章 淋溶土 239
7.1 斑纹铁质干润淋溶土 239
7.1.1 李埝系(Linian Series) 239
7.1.2 庙东系(Miaodong Series) 241
7.2 斑纹简育干润淋溶土 243
7.2.1 青龙系(Qinglong Series) 243
7.2.2 山左口系(Shanzuokou Series) 245
7.2.3 欢墩系(Huandun Series) 247
7.2.4 宋山系(Songshan Series) 249
7.2.5 郑梁系(Zhengliang Series) 251
7.3 普通钙质湿润淋溶土 253
7.3.1 茅山系(Maoshan Series) 253
7.4 表蚀黏磐湿润淋溶土 255
7.4.1 晶桥系(Jingqiao Series) 255
7.4.2 六合平山系(Luhepingshan Series) 257
7.5 饱和黏磐湿润淋溶土 259
7.5.1 十里营系(Shiliying Series) 259
7.5.2 周郢系(Zhouying Series) 261
7.6 普通黏磐湿润淋溶土 263
7.6.1 横山系(Hengshan Series) 263
7.7 红色酸性湿润淋溶土 265
7.7.1 湖?系(Hufu Series) 265
7.8 红色铁质湿润淋溶土 267
7.8.1 仙坛系(Xiantan Series) 267
7.9 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 269
7.9.1 北泥系(Beini Series) 269
7.9.2 燕子矶系(Yanziji Series) 271
7.9.3 丁岗系(Dinggang Series) 273
7.9.4 姚宋系(Yaosong Series) 275
第8章 雏形土 277
8.1 水耕砂姜潮湿雏形土 277
8.1.1 小新庄系(Xiaoxinzhuang Series) 277
8.2 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279
8.2.1 潼阳系(Tongyang Series) 279
8.2.2 茆圩系(Maowei Series) 281
8.2.3 凤云系(Fengyun Series) 283
8.3 酸性暗色潮湿雏形土 285
8.3.1 夏村系(Xiacun Series) 285
8.4 普通暗色潮湿雏形土 287
8.4.1 大娄系(Dalou Series) 287
8.4.2 赫湖系(Hehu Series) 289
8.4.3 龙泉系(Longquan Series) 291
8.4.4 黄甲系(Huangjia Series) 293
8.5 水耕淡色潮湿雏形土 295
8.5.1 华冲系(Huachong Series) 295
8.5.2 小刘场系(Xiaoliuchang Series) 297
8.5.3 长茂系(Changmao Series) 299
8.5.4 纪大庄系(Jidazhuang Series) 301
8.5.5 韩庄系(Hanzhuang Series) 303
8.5.6 杨墅系(Yangshu Series) 305
8.5.7 赵码系(Zhaoma Series) 307
8.5.8 冯王系(Fengwang Series) 309
8.5.9 张刘系(Zhangliu Series) 311
8.5.10 梁徐系(Liangxu Series) 313
8.6 弱盐淡色潮湿雏形土 315
8.6.1 蹲门系(Dunmen Series) 315
8.6.2 柘汪系(Zhewang Series) 317
8.7 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 319
8.7.1 青罗系(Qingluo Series) 319
8.7.2 陈洋系(Chenyang Series) 321
8.7.3 沟浜系(Goubang Series) 323
8.7.4 射阳港系(Sheyanggang Series) 325
8.7.5 友爱系(Youai Series) 327
8.7.6 爱园系(Aiyuan Series) 329
8.7.7 安国系(Anguo Series) 331
8.7.8 草庙系(Caomiao Series) 333
8.7.9 川东系(Chuandong Series) 335
8.7.10 斗龙系(Doulong Series) 337
8.7.11 范楼系(Fanlou Series) 339
8.7.12 浦港系(Pugang Series) 341
8.7.13 青林系(Qinglin Series) 343
8.7.14 首羡系(Shouxian Series) 345
8.7.15 三仓系(Sancang Series) 347
8.7.16 三龙系(Sanlong Series) 349
8.7.17 通商系(Tongshang Series) 351
8.7.18 新曹系(Xincao Series) 353
8.7.19 临海系(Linhai Series) 355
8.8 普通淡色潮湿雏形土 357
8.8.1 大魏系(Dawei Series) 357
8.8.2 城头系(Chengtou Series) 359
8.8.3 沭西系(Shuxi Series) 361
8.8.4 黄泥埃系(Huangniai Series) 363
8.8.5 小宋庄系(Xiaosongzhuang Series) 365
8.8.6 徐福祠系(Xufuci Series) 367
8.8.7 朱良系(Zhuliang Series) 369
8.9 石质铁质干润雏形土 371
8.9.1 尹良系(Yinliang Series) 371
8.10 普通底锈干润雏形土 373
8.10.1 石湖林场系(Shihulinchang Series) 373
8.11 普通暗沃干润雏形土 375
8.11.1 大庙系(Damiao Series) 375
8.11.2 大泉系(Daquan Series) 377
8.12 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 379
8.12.1 季庄系(Jizhuang Series) 379
8.12.2 钟吾系(Zhongwu Series) 381
8.13 普通铁质湿润雏形土 383
8.13.1 幕府山系(Mufushan Series) 383
8.13.2 东善桥系(Dongshanqiao Series) 385
8.14 普通酸性湿润雏形土 387
8.14.1 石湫系(Shiqiu Series) 387
8.15 普通简育湿润雏形土 389
8.15.1 高资系(Gaozi Series) 389
第9章 新成土 391
9.1 石质干润正常新成土 391
9.1.1 双店系(Shuangdian Series) 391
9.2 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 393
9.2.1 宋郢系(Songying Series) 393
第10章 评价与应用 395
10.1 如皋市自然条件与成土特点 395
10.2 土壤观察、采样、分析、数据处理 395
10.3 土壤诊断性状和土壤高级分类 396
10.3.1 土壤诊断性状 396
10.3.2 土壤高级分类 397
10.4 土壤基层分类 397
10.4.1 土族的划分 397
10.4.2 土系的划分 398
10.4.3 主要土系 398
10.5 土系划分的可靠性验证 399
10.5.1 土系的生产性能特征 400
10.5.2 土系生态环境特征 403
10.6 结论 404
参考文献 405
附录 江苏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407

在线试读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
1.1 地理概况
江苏省,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介于116°18′E~121°57′E,30°45′N~35°20′N。江苏省陆地边界线3383km,海岸线近1000km;总面积10.2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06%。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流域,境内地势平坦,平原辽阔,无崇山峻岭,而多名山巨泽,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海陆相邻。省境除北部边缘、西南边缘为丘陵山地,地势较高外,其余则自北而南为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所共同组成的坦荡大平原。全省平原面积7.06万km2,占总面积的69%;水域面积1.73万km2,占16.9%;丘陵山地面积1.47万km2,占14.3%,位于连云港市郊云台山的玉女峰是全省*高峰,海拔625m。
江苏是水域面积比例*大的省份,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长江横穿东西约418km,河流面积3.9万km2,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约718km。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湖泊近300个,水库1100多座。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和洪泽湖。平原地区河渠交叉,河湖相通,流域界线颇难划定,依地势和主要河流的分布状况,全省主要河流湖泊大致可分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长江和太湖水系三大流域系统。沂沭泗水系诸河位于废黄河以北,皆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沿倾斜之地势进入省境;淮河下游水系指废黄河以南,长江北岸高沙土以北地区的河流;长江和太湖水系是指长江北岸高沙土以南地区的河流。
江苏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1.2 行政区划
2014年江苏省辖13个地级市,省会南京,55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21个县。见表1-1、图1-1。
表1-1 江苏省行政区划
图1-1 江苏省行政区划分布图(《江苏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2004)。
1.3 人口状况
根据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全省常住人口达到7973万人,比2010年11月1日0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7866万,增加约107万人。同比增长1.36%,年平均增长率为0.27%。全省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4393386户,家庭户人口为71680093,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4,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3减少0.29。
江苏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省的99.64%。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共有26万,但55个少数民族齐全,其中回族人口*多,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2%,少数民族中仅有回族人口超过10万,其中有半数聚居在南京。扬州高邮所属的菱塘回族乡是全省**的民族乡。其他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苗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
1.4 土地资源
全省1072万hm2总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459.6万hm2(2013),人均耕地0.06hm2。沿海滩涂68.7万hm2,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生态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苏南、苏中和苏北土地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
依照全国土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统一规范,江苏省土地资源可归属6个土地资源类(表1-2)。
表1-2 江苏省土地资源类型
1.4.1 土地利用构成与特点
全省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属性好,土地综合产出效率高,建设用地比重大。全省土地垦殖系数、复种指数以及粮食单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全国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宜农一等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5.7%,高于其他省份。
2008年全省各类建设用地比例高达16.1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项建设用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全省耕地数量呈明显递减趋势,尤其是*近20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的非农化速率增长较快,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图1-2为全省人均耕地的分布情况和耕地面积。
据《江苏省2008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2008年年初,全省耕地476.4万hm2,年内减少了2.2万hm2(包括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如耕地变为园地、林地、苗圃、养殖用地等以及灾毁)。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2.2万hm2。
2008年,全省农用地671.6万hm2,建设用地193.4万hm2,未利用地202.4万hm2。其中耕地476.4万hm2,园地31.6万hm2,林地32.3万hm2,牧草地0.1万hm2,其他农用地131.1万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1.0万hm2,交通运输用地13.7万hm2,水利设施用地19.3万hm2。全省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4.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总面积的14.8%。土地利用现状见图1-2。
图1-2 2008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据《江苏省2008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1)农用地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
耕地: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476.38万hm2(7145.69万亩①),占农用地的70.94%。主要分布在苏北、苏中平原和滨海地区。
园地:全省园地面积31.62万hm2(474.31万亩),占农用地的4.71%。其中果园占园地面积的38.31%,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桑园占44.53%,主要分布在苏中地区;茶园占7.02%,主要分布于宁镇丘陵和宜溧山地;其他园地占10.14%,主要分布于苏南地区。
林地:全省林地面积32.32万hm2(484.86万亩),占农用地的4.81%。主要分布在宁镇丘陵区(占林地的51.30%)、沂沭丘陵地带(占林地的24.70%)、盱眙丘陵地区、盐城沿海地区(占林地的16.00%)、其余地区占8.00%。
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全省牧草地0.11万hm2(1.6万亩),占农用地的0.02%。其他农用地131.13万hm2(1966.99万亩),占农用地19.53%。
2)建设用地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
城乡建设用地:全省城乡建设用地193.41万hm2(2415.64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3.26%,人均城乡用地191m2。其中城镇工矿用地52.40万hm2(786.00万亩),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31m2。城乡用地中,城市用地仅9.99万hm2(149.89万亩),占城

上一个文化

下一个文化刊物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