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截图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截图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截图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截图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截图

#电子书简介

[美]斯蒂芬·A.米切尔(1946-2000),美国现代精神分析领域中的一位重要学者。曾任威廉·阿兰森·怀特研究所精神分析培训和督导师,纽约大学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博士后项目的培训教授。

[美]玛格丽特·J.布莱克,斯蒂芬·A.米切尔的妻子,现任美国国家心理治疗研究所的委员会主任暨继续教育部主任。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首先,治疗过程本身的要求似乎就要剔除那些有更严重障碍的患者。精神分析的病人必须能够躺在躺椅上,悬置自我功能,将自己从“现实”关注中分离开,说她想到的任何事情,无论它们听起来有多么不合逻辑。一旦这种“退行”出现,病人必须还能在治疗时间结束时跳回到正常的功能上。精神病患者似乎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从一开始想法就不合逻辑。由于正常的现实检验能力已经受损,鼓励完全放弃现实检验能力的选择性退行似乎毫无治疗意义,而且还可能是危险的。尽管某些分析性的先锋,如卡尔·荣格、保罗·费德恩,还有梅兰妮·克莱因的很多追随者,探索了如何治疗内心更混乱的病人,但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并不适于精神分析治疗。
第二,弗洛伊德对分析性治疗过程的设想是,病人将无意识的力比多渴望转移到分析师身上,而这种渴望最初直接指向被禁止的幼儿期客体。弗洛伊德最初假设,力比多的最早形式直接指向外部世界的客体。后来,当他努力将力比多理论从神经症性患者延伸到精神病人时,他于1914年修正了这一概念,认为力比多在早期是指向内部的(基本自恋)。他认为精神病人的力比多是一种继发的撤退,退回到其最原始的状态——自我封闭的自恋状态,完全与外部客体分离,甚至与对童年客体的记忆或无意识渴望相分离。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人没有什么可以移情到分析师身上,治疗过程中显示不出要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的无意识渴望,因为所有能量都被限制在自恋性的自我关注中。(第六章的自体心理学将再次涉及这个问题。)
关于这种大量精神能量产出而不能加以利用的现象,精神分析理论几乎没有提供什么令人信服的解释。精神病患者,包括精神病儿童,其治疗前景是非常黯淡的。当时对问题最严重的儿童作出的精神科诊断是“儿童自闭症”,这种诊断与其说是一种理解,不如说是一个判决。但马勒拓展了斯皮茨对早期关系的重要角色的强调,对儿童的严重精神错乱开始了更具建设性的探索。
例如,马勒(1968,第82-109页)曾描述过一个名叫斯坦利的六岁精神病男孩,这个男孩对自己的体验作出的是“极端情绪化的反应”。他的行为在完全的低落和无间歇的狂乱行为之间转换。所有感觉似乎湮没了他;他常常失控地大叫。如果给他看一本图画书,前面一幅图片画的是一个婴儿在婴儿床栏杆后边,后来打开的图画是笼子里有只熊猫,他就会把这两幅图画弄混淆。他被表面上的视觉相似性所吸引,只注意到两幅图画中类似的垂直竖条,而似乎不能够觉察到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个意象融合在一起,并不加区分地使用。
马勒认为,像斯坦利这样的儿童所显示的大量严重问题,从力比多能量的指向上来理解也许并非最贴切的。对于精神病性的自我关注,可能更有意义的理解是基本自我形成的失败,对于“我是谁”完全混淆: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他人。透过马勒的眼睛来看斯坦利,与其说他对客体漠不关心,不如说他进退维谷,一面是对他人强烈的早期需要,另一面是满足这种需要所带来的致命危险感,儿童需要在自身和客体世界之间建立起可预期并必需的界限,而斯坦利在这个方面的错乱导致了他的症状后果。如果斯皮茨是正确的,认同感是从早期与母亲的关键性合并体验中发展出来的,那么在这种早期体验或其消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特定失败,就将导致人格认同形成中的特定类型的混乱。
……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经典精神分析传统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
第三章 沙利文与人际精神分析
第四章 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
第五章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
第六章 认同与自体的心理学:埃里克·埃里克森与海因兹·科胡特
第七章 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奥托·柯恩伯格、罗伊·沙弗、汉斯·洛伊沃尔德与雅克·拉康
第八章 理论上的争议
第九章 技术上的争议
注释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作者在阐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时,常常结合案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行文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

精神分析是什么?
在电影和漫画中的画面,是病人躺在躺椅上,对着空中不停说话,而一位留着胡子、苍白沉默的老先生在做着笔记。许多不熟悉精神分析的人担心,接受精神分析是懦夫摆脱困境的方法,是承认自己的失败,听由陌生人支配和主宰。
但是对那些受益于精神分析或应用精神分析治疗的人来说,又是怎样的呢?可惜人们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问题在于,精神分析的概念来自对分析过程的体验,对参与精神分析的双方,都会激起强烈情感、高度消耗能量、深入个人内心的体验,精神分析的概念与这种体验深深相连。如果身在其中,在实践和研究精神分析或经历了“成功”(即对个人有意义)分析的人看来,精神分析的世界丰富有趣、引人入胜。它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模式充满着生动的体验、清晰的概念,并可不断地在他们生活的日常行为中实践应用。精神分析思想有助于把不同领域的体验联结在一起:过去与现在,清醒与睡眠,思维与情感,人际事件与最隐私的幻想。
对了解精神分析的人来说,分析的概念为拓展、整理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提供了有效工具。然而,我们难以把这一点传达给没有体验过这些的人。对那些没有切身体验过精神分析的人来说,精神分析的概念可能显得古怪、深奥、陌生而费解。有时实难相信,这些概念本身源自真实存在的人类经验。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在民间和学界广泛流传着对精神分析的四种主要的误解,回答“精神分析是什么”这一问题就比原本需要的更加复杂。精神分析师自己的一些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些错误观点顽固存在。
误解1:精神分析主要是弗洛伊德一个人创造的。
在精神分析思想史的头50年(到1939年弗洛伊德逝世为止),如果说精神分析主要是弗洛伊德这个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创造,还可以站得住脚。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形式,也是一门新的科学分支。他小心呵护着他的创造成果,于是它在他周围成长壮大。弗洛伊德教过和分析过的人们理所当然地对他的早期发现深为感佩;他们敬仰弗洛伊德,奉他为领袖。同时,弗洛伊德也将精神分析当成了准政治运动,表现得像个权威的领袖,警惕着任何反对意见,常把别人的独创和新意解读为背叛他的征兆。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宣称,西方哲学是对柏拉图所做的一系列注脚,他的这一观点是解释上的飞跃。在早期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的影响是如此地无所不在,以至于许多精神分析学者写文章的惯例是先要虔敬地说明,弗洛伊德业已如何论述了本文所要阐明的观点,即使弗洛伊德没有论述过,他也持有或必然会持有这种观点。于是,许多作者在表述高度原创的成果之时,从字面看来却常常好像只是弗洛伊德的注脚而已。而精神分析发展早期的重要人物——荣格、阿德勒、费伦齐、兰克——已被逐出弗洛伊德理论的主流,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确立的学说存在着明显分歧。
但是,1939年后,世上再无弗洛伊德,无人再来裁决各种不同观点中哪个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从此,精神分析的思想得到解放,得以更加自然地奔涌。原来只有一条道路,而今有了许多。原来只有一种传统,而今是多样的学派、多样的技术术语和多样的临床实践形式。精神分析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创造成果。



上一个心理学

下一个心理学理论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