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截图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截图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截图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截图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截图

#电子书简介

克拉拉·E·希尔( Clara E.Hill),咨询心理学博士,1 974年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系任助教,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系教授、咨询心理学项目副主任, 《心理治疗研究》(Psychotherapy Research)北美区主编。她曾任心理治疗研究协会(Society for Psychotherapy Research,SPR)国际部主席、北美区主席,《咨询心理学杂志》(Journa/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主编。她的研究方向为助人技术、心理治疗的过程与结果、治疗师的培训、梦的工作和质性研究。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
助人似乎是一种天然的倾向,因为许多人天生就有帮助他人的愿望(Stahl&.Hill,2008)。这些人会认识到自己具有倾听和支持他人的天赋。很多参加助人技术培训的学生都有过家人或朋友受伤害时而向他们倾诉的经历。
助人者倾向于拥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认真倾听,能够共情同感,不做判断与评价,鼓励别人对思想和情感进行探索,帮助他人获取对问题的新看法,激励他人为了改善生活状态而采取行动。最近又发现助人者的另一个重要性格特征,即能够忍受模糊性(参见Ladany,Wal
ker, Pate-Carolan&Gray Evens, 2008),或拥有感知和处理模糊情境中的信息的能力。鉴于助人者在助人情境中会接收到大量不易明了的刺激,因此能够整理这些刺激信息并赋予它们意义是十分关键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自然的助人倾向并不足够,必须补充学习和练习助人技术,直到它们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即使最初这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不少有效的助人者都有一些关于他们最初尝试帮助他人的故事。例如,在某人刚刚开始学习助人行为时,她父亲刚做了心脏手术。于是,她每天与父亲交谈,询问他感受如何。持续数周后,她父亲问她是否真的想知道他的感受。“总算来了,”她想,“他愿意和我分享他最隐秘的感受!”但她父亲告诉她,他更喜欢她学习助人技术之前的样子。
在你开始学习助人技术后,你的很多朋友和家人可能也有类似的反应。最初这可能是令人沮丧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最有效的助人者都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之后才能将助人技术轻松地整合到与当事人的互动中。事实上,有些助人者发现,在成为助人者的过程中,他们的助人技能和自信心会在提高之前有一个降低的过程。这种波动模式是有意义的,它表明助人者了解到他们以前的沟通方式并不都能见效,他们暂时地感到无措,最后,新的模式得以融入他们的个人风格之中。
在成为一名助人者的开始阶段,尝试了解自己帮助别人的动机是很有好处的。通常,初学者想要成为助人者有很多积极的和消极的原因。
积极的原因之一是利他主义以及想要帮助他人生活得更好的意愿。例如,助人者可能会通过做义工庇护无家可归的妇女,或者到养老院做老年病人的陪护来为他人服务。这些人都希望使帮助对象感受到被倾听、被关注以及被理解。还有些助人者会通过指导或辅导年轻学生,通过使用基本的助人技术来帮助孩子们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些助人者希望帮助身处困境的人减轻生活的痛苦等等。
有些人认为助人符合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以助人为职业。这些人通常是天生的助人者,他们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为别人的服务中去(如咨询师、牧师,或社会工作者)。
另外,还有些人渴望成为助人者,是因为他们曾经在痛苦中挣扎,有过亲身参与治疗的经历。例如,肯德拉在12岁时失去了母亲,于是她担当起母亲的角色,照顾她的五个兄弟姐妹。她接受了心理治疗,助人者帮她面对丧失及新的责任。现在,肯德拉渴望去帮助那些有过丧失亲人经历的孩子。另一个例子是那些有过被强暴经历的幸存者,她们接受了支持性的心理治疗,通过助人者的帮助,解决了和被强暴经历有关的令人不安的问题。现在,她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危机干预辅导员。同样,那些克服了滥用药物的人想去助人,一方面是想帮助他人解决同样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不再滥用药物。
对于很多人来说,助人的环境之所以有吸引力,主要是由于它可以让他们与那些奋力追求实现自身潜能的当事人一同工作。还有,助人者们 常常为自己在当事人改变过程中作出的贡献而开心,为当事人拼力向前的自我成长所鼓舞而力量倍增。有位治疗师告诉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能够见证人们在其自我理解的人生旅途上成长更好的职业了。
最后,有人可能因为想要推动社会的某些变革而进入助人领域工作。助人不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改变个体的生活,有时候也会影响社会政策。比如,助人者会为生活在危险环境中的青少年提供辅导并帮助他们发展技能,增进希望,度过困难时期,完成高中和大学的学业。有的助人者可能会提出立法草案,或政策修改建议来反对歧视(如性侵犯)或者为社会服务机构呼吁赞助(如儿童保健)。对社会变革的贡献,也可以通过研究助人过程、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来体现(例如,研究如何将本科生培训为能够帮助遭受家庭暴力并上过法庭的妇女的助人者)。驱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助人者的还有一些不那么健康的动机( Bugental,1965)。许多人
大概都听过学生选修心理学是为了弄明白自己这个笑话。的确,很多人进入助人领域,是想解决一些未解决的个人问题,或者改变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如不愉快的童年)。另外,有些人帮助他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助人看作拓展人际关系的手段。这些人可能由于难以形成亲密关系而来寻找能接近他人的安全途径。有时,有人会把自己想象成是不幸的人的救星,或传播知识和忠告的智者。这些人把助人当成传道一样的使命。然而,这样的动机是危险的。有此动机的人在当事人需要做出改变、建立自尊时,不会允许当事人自己探索并做出选择。也有些人助人是因为与不幸者在一起会让自己感觉好些。还有些人助人是为了获得比当事人高人一等的感觉。那么,你如何评估你想要从事助人工作的理由?“实验室活动1”中的第三个关于自我觉察的练习是个较好的开始。想想你自己正处于助人情境中,注意任何脑海中浮现的念头。过一段时间,当你开始见当事人时,你可以检验你对他们的反应以及对助人过程的反应。
……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全书根据希尔教授的"探索一领悟一行动"的三阶段模式,提出了一种将当事人中心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整合起来的方法。书中主要介绍了探索、领悟、行动这三个阶段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基本技术,每种技术都包括为何使用这种技术、如何使用这种技术、使用该技术的例子、使用该技术的效果、使用该技术遇到的困难以及有益的提示,最后还包括练习或活动。《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特别适合作为心理咨询方向学生咨询技术实践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我给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讲授有关助人技术的课程已经有35年了。这35年的经历培养了我对训练助人者的兴趣。起初上这门课时,我愁于找不到一本好教材——一本既能体现我自己的助人理念,又能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程需要的教材。当时,能够将人在改变过程中的情感、认知、行为三者的重要性统合起来讲的教材凤毛麟角。有些教材,太关注情感,却忽视了挑战和行动在促进当事人关键性转变中所起到的作用;另有一些,突出了领悟的地位,但以忽略情感探索和行为转变为代价。当时,“问题解决”取向的教材颇为流行。而这一取向对帮助当事人学会表达、理解领悟和转变其对自身生活不满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还有一些教材没有提供助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成果。考虑到现有教材存在的诸多局限,我将自己多年来作为学生、教师、咨询师、督导师,以及研究者的经验加以整理,完成了这本书。它旨在教授助人者如何协助当事人探索他们的情感和想法,进而获得其对自身问题的新的领悟,并使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我的助人理念
本书将介绍一个构筑在实践、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整合的助人模式。立足于实践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此模式是从那些成就卓著的临床心理学家和理论心理学家的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是以他们卓越的工作成果为基础的。罗杰斯、弗洛伊德( Freud)、埃里克森( Erikson)、马勒(Mahler)、斯金纳(Skinner)、艾利斯(Ellis)、贝克(Beck)以及其他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已经对人类的本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改变发生的机制,以及协助个体发挥潜能、实现目标的技术有了深入的洞见。而我将要介绍的这个包括三个阶段的助人模式正是基于这些睿智的理论家的贡献,读者们可以借此模式来了解他们的理论精髓。
使咨询模式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也很重要。实证研究可以帮助助人者了解如何运用助人技术是有效的,如何是无效的。我们之所以对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很强的信心,是因为这些技术经过实证研究确认是有效的。当然,助人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很多未知领域。因此,我希望通过提供一个清晰的助人过程模式,吸引更多愿意做实证研究的人来检验它[关于实证的基础,请参阅本书的姊妹篇( Hill,2001)]。
此模式包括三个阶段:探索阶段、领悟阶段、行动阶段。探索阶段以当事人中心理论为基础(例如,Rogers,1942,1951,1957,1959);领悟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和人际理论(例如,Freud,1940/1949; Teyber,2006; Yalom,1980)为基础;行动阶段的理论则来自行为治疗理论(例如,Goldfried&.Davison,1994; Kazdin,2001; Watson&Tharp,2006)。之所以把这些主要理论整合在此三阶段模式中,是因为有实际证据表明它们是有效的(参见Wampold,2001)。
助人过程可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的互动事件序列( Hill,1992)。一般来说,对于如何帮助当事人,助人者会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设想。助人者的设想来源于他们对当事人状况的了解以及他们与当事人共同商定的在特定时限内要达成的目标。设想一旦形成,助人者则开始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技术对当事人进行干预。同时,当事人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应助人者施予的干预。当事人的个人特点决定了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行为与助人者互动。如此来说,助人过程不仅涉及外显的行为,也涉及助人者与当事人的认知过程(比如助人者的设想和当事人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助人设想和意图,有助于助人者选择有效的干预措施,而留意当事人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能帮助助人者设计后续的干预。
我写此书有两个意图:其一是帮助我的学生成长为助人者;其二是想提出一些挑战,以促进助人技术的发展。成长为助人者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过程。一些人甚至因此而改变了自己。很多学生被学习助人的过程所吸引,他们在努力学习助人技术、培养助人自信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意味深长的疑问。既然本书预期的受众是助人者(不是当事人),我特意提出一些关于助人者的成长及其相伴随的情感和思维方面的问题供读者思考。

上一个心理学

下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