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

哲学 美学

  • ISBN:9787545542820
  • 包装:精装
  • 字数:311000
  • 开本:16开
  • 版次:1
  • 用纸:轻型纸
  • 页数:352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4-01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截图 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截图 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截图 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截图 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截图 诗与禅 精装 体悟宗白华、朱光潜所洞察的中国古典美学之魂 杰出哲学家邓晓芒盛赞并大力推荐 诗与禅截图

#电子书简介

产品特色


.


-






内容简介

程亚林的专著《诗与禅》由佛、庄、玄、禅、诗五大部分的论述组成。从印度佛学的人生态度与特色谈起,逐渐进入对中国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庄学与玄学的分析,,又论述由佛与玄的结合所产生的禅学,然后围绕全书的核心部分——诗与禅的关系作深入的探索。读着《诗与禅》如同顺着一条蜿蜒的小径漫步,不时闪现的诸多精辞之见,给人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智慧享受,在不知不觉的盘旋曲折中登上了思维的高峰。

作者简介

程亚林,1944年生,湖南洪江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师从王文生等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论研究及哲学领域,在学界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诗与禅》《近代诗学》《悲剧意识》。

目录

目录
《诗与禅》新版自序 01
缘起 1
章菩提树下的思索 3
第二章人生和世界的双重虚无 21
第三章“天人合一”观的新土壤 31
第四章适意会心的人生观 73
第五章顿悟自性的禅宗 125
第六章诗禅相通 249
结束语 358

精彩书摘

缘起
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
唐宋两代诗歌高峰刚过,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就在《答俊书记学诗》里写下了上述赞叹的诗句,对诗与禅的关系做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幸运儿”。在国家兴衰和经济发展变化中,两代知识分子度过了由充满青春活力到渐趋成熟的岁月。上承先秦诸子百家遗风,他们掀起了的古文运动;近袭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诗、词以及传奇小说。如果说唐诗主要以其雄浑、豪壮、风格千变万化名垂青史,那么宋诗则以平易而又深刻、细腻而又贴切、凝练而又自由、新巧而又泼辣的独特风味深化了诗歌的沃土。在思想界,佛教禅宗的崛起、昌盛,从审美心态上哺育了两代诗人;因禅宗的过渡,从而更广泛深细地汲取了儒、道、释营养而铸成的宋代理学,又为集大成式的诗歌理论的出现在思维方式上开辟了道路。当我们沉吟低唱于蔚为奇观的唐宋文学之前,不能不注意到诗禅交相辉映的这一侧面。
我们看到:禅人在示法、开悟、颂古以及禅居时都有诗,他们用诗传授、领悟、钻研佛法大意,也用诗抒发日常生活中的情怀;我们也看到:上至一代诗宗,下及无名诗人,无不与禅学、禅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援禅理、禅典以入诗,或寻幽探胜,讴歌禅迹,或灵犀一点,让看似平常的诗句里含蕴了无限禅趣。而在诗歌理论界,不仅有禅家高僧的参与,还孕育出“以禅喻诗”这个惊世骇俗的话题,除风靡一时外,更唤醒了人们对诗禅关系兴味盎然、历久不衰的思索……
文化史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现象,它好像我们在夜行火车的车窗外见到的纵横交错而又飞快流逝的灯光:
火车窗中望见的夜,
是大而黑的柔软物体,
纵横交错着光之鞭痕。[1]
我们是不是可以摄取诗与禅这两条光带,在“佛、庄、玄、禅、诗”内来体察一下它们互相给予的温暖和光明呢?
如果可以,就让我们共同启航,为探索它们的奥秘冒险航行。由于佛、庄、玄、禅、诗都极为复杂,充满“秘密”和难题,在我们的航程中,谲波诡云会不断扑来,触礁的危险随时存在,但愿我们能乘一叶轻舟,穿过这千万重山峦……

菩提树下的思索
有的学者指出,历史意识强烈是中国实用理性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如果说,这是指我们的古人每提出一种学说一般都考虑它的现实可能性、稳妥性、影响的长远性,因而不走极端,不标新立异,不甘昙花一现,则是对的;如果说,这是指我们的古人具有科学的或力求科学的历史意识,则很难说对。从《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到汉代的今文学派,再到后来以复古为革新、托古改制、六经注我诸说,莫不以历史为一定阶级、集团的现实需要服务。派定古代某个圣贤为自己的祖宗,杜撰历史以壮大自己声势是屡见不鲜的事实。这种作弊的技巧在世界历史上并不乏其例,但那种特别需要依赖作弊的心理却远远说不上健康。
禅宗的历史也是疑雾缭绕的。“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2]这宣告禅宗诞生的事实,不过是“藏之秘府,世故无闻”之类莫须有的传说(《历代通载》卷四《周穆王辛未年事》之注),而载入《涅槃经》的文字,又无富诗意、传禅宗之神的“拈花微笑”的雅趣(《大涅槃经》卷二《哀叹品》);据说,禅宗源于印度,经祖师传承,直到达摩一代才流入中国,但印度禅在印度传了多少代,说者又莫衷一是,有说二十四代的,有说三十四代的,也有说二十八代的(此说较通行),数典而“忘”祖,此一例也;此外,佛陀释迦牟尼传教之初,有无必要另立“教外别传”的禅宗、达摩何时在华、中土三祖僧璨是否实有其人、禅宗经典《坛经》是否为“中华禅”创始人慧能所作[3],都还是疑问。至于达摩奉师偈来华,为梁武帝说“圣谛义”、死后又“只履西归”等故事,考诸信史,更是满纸荒唐言。
然而事实是,禅宗是佛教的一支,在中国流播久远,并对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我们谈及禅学,不能不略述佛学,也不能不考察佛学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演变为禅学,明乎此,禅学对诗学的影响才能露出端倪、现出脉络。
[1]〔美〕卡尔·桑德堡《窗》。参见郭沫若《英译诗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2]〔宋〕普济著,苏渊雷校点,《五灯会元》,中华书局 1984年版。世尊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3]一般称印度禅学为“印度禅”或“如来禅”,达摩至五祖弘忍的禅学仍属这一。六祖慧能以后的禅学为“中华禅”或“祖师禅”。
……

前言/序言

《诗与禅》新版自序
读中国古诗,常常会被情景交融、千古传诵的诗句震撼:顷刻间,一幅“即目可见”的图画“唰”的一声挂在眼前,画面溢出的情感又莫可名状,无法用单一的概念概括,的感受是:自己已彻底被这种情景所吸引、所慑服,完完全全沉浸、自失于这种既似曾相识,又顿感全新的境界之中……
这是为什么?这种诗句是怎么产生的?古人是怎么创作、欣赏这种诗句的?又是怎么试图说明这种创作、欣赏过程的?就需要探索了。
好在一些品位高、体悟深的古代诗人和诗评家、诗论家写着写着诗,评着评着诗,慢慢就情不自禁地“以禅喻诗”,用“参禅悟道”来比喻高品位诗歌的写作和欣赏过程,而且愈比喻愈有味焉。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诗与禅有关系,而且不是浅薄的或一般的关系,而是深厚的、具有特殊性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如何在中国这块早已弥漫庄风玄谈的土地上产生的?佛、庄、玄、禅、诗又是如何关联互动的?就是更具体的需要探讨的题目。笔者正是带着这种“问题意识”,让思考围绕那些“问题”盘旋,来构想、写作本书的。
于是,读者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佛、庄、玄、禅、诗的冲撞与融汇,看到禅对超然心态的高扬,看到诗人审美自觉发展的历史和审美理解的逐步建构,并终悟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的道理,明白诗人如果一辈子只知道鼓捣“比兴”手法,终究写不出高品位的诗来的原因。
如果您对本书的“问题意识”和初步解答已有兴趣,自然可以开卷披阅。但读过本书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也曾对我说过,这本书有两种读法:如果对佛、庄、玄、禅有一定了解,自然可以顺着本书目录排列的次序读,一章章读去,读出它们的思想勾连,再落实到诗。如果对中国古代诗歌更感兴趣,不妨先读本书第六章“诗禅相通”,看看作者谈诗品诗是否与自己“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有,再探本溯源,从章读起不迟。总之,顺着读,倒着读,可以任人自择。
了解一下本书的出版历史和引起的反响,可能也会增添一点阅读的兴趣。
本书初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不久,国内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很大的刊物《文学遗产》就刊登了郁沅先生的评论文章:《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成功剖析》,接着,《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刊登了罗立乾先生的评论文章:《诗禅关系研究的开拓与深化》,都给本书较高评价。后来,总结学术领域长时段研究成果的文章陆续出现,我也高兴地看到:刘方先生的《中国当代禅宗美学研究概观》(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蒋寅先生的《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载《中国诗学》第6辑),马奔腾先生的《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林朝成和张高评两先生的《两岸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课题之评介与省思——以诗禅交涉为中心》(载《成大中文学报》),陈薪羽和赵小琪两先生的《近三十年来佛教和文学关系研究综述》(载《黑龙江社会科学》)等多文,都表达了对本书的关注,证明本书在中国诗学、禅美学研究史上已留下了印记。多年以后,该书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再版。这次,因邓晓芒、肖书文、高欣等先生的促成,又将再出新版。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到光荣和温暖。因此,笔者愿借此机会,向本书所有读者、责任编辑、出版社、撰文评论和表达关注的诸先生以及促成这次新版的三位先生致谢。不过,也应说明,本书尽管已经几次修订,讹误和不足依然难免,希望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另外,本书在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分期时,沿用了当年中国历史学界惯用而现在已有不同理解的词汇,如“奴隶制”“封建制”“封建社会”“封建阶级”等,也可见出笔者当年写作本书时的知识背景。
的确,时间过得真快,本书首版至今,社会已发生许多变化。耀眼也刺目的变化是,经济飞速发展了,人们的心理也越来越浮躁。改善这种状况,当然有多种办法,也需要有多种办法。但强调超知性超功利的审美,似乎也是办法之一。审美是高雅的享受,是从知性和功利的日常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取瞬刻自由的途径,也是培养自由独立人格、唤醒人格自尊、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如果我们心中多一点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审美震撼,多一点对超知性超功利境界的爱恋,多一点世俗的精神,是否可以改善人生之追求,减轻生活的压力,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能从精神上制约一下贪欲、野蛮、卑鄙和无耻?但愿这种书生之梦也有些许现实意义。

^_^:1ac0317440f74ee3f6665ce10b91dd4c


上一个哲学

下一个美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