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第三辑)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第三辑)截图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第三辑)截图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第三辑)截图

#电子书简介

杨倩如,陕西西安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第三辑)》:
(二)日本历史文学中的汉代故事
近现代《汉书》在日本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以汉代人物、事件为题材的历史文学创作之中。以秦汉史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在古代即深受读者欢迎,在近现代日本作家的笔下更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此类作品通过对《史记》、《汉书》等中国史书进行文学化、通俗化的改编,使读者得以在娱乐中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近现代以西汉人物、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日本文学作品计有数十部,涉及人物贯穿了整个西汉皇朝的历史,包括汉高祖刘邦、项羽、秦王子婴、张良、萧何、韩信、纪信、周勃、樊哙、朱虚侯刘章、淮南王刘长、汉文帝刘恒、袁盎、周亚夫、汉武帝刘彻、司马迁、司马相如、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李陵、苏武、季布、郭解、剧孟、霍光、汉宣帝刘病己、赵充国、郑吉、陈汤、朱云、原涉、王莽等;至于秦汉时期的女性,则有吕后、王陵母、李夫人、王昭君、班婕妤、赵飞燕等。
1.项羽和刘邦
上述秦汉人物故事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即是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以楚汉战争为题材的日本历史文学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在古代有吉田三郎兵卫创作的历史小说《通俗汉楚军谈》(和刻本全20册,1685年),近现代则有长与善郎的历史剧《项羽和刘邦》(1916)、海音寺潮五郎的短篇小说集《中国英杰传》(文艺春秋,1978年)、司马辽太郎的长篇小说《项羽与刘邦》(初名《汉风楚雨》)、塚本青史(1949-)的小说《项羽》(集英社2000年版)、宫城谷昌光(1945-)的小说《楚汉名臣列传》(《文艺春秋》,2010年)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司马辽太郎的长篇小说《项羽与刘邦》。
司马辽太郎(1923-1996),原名福田定一,因推崇司马迁《史记》而取此笔名。《项羽与刘邦》写于1977年,初名《汉风楚雨》,在日本销量高达230多万册。司马辽太郎在《史记》和《汉书》的基础上,重构了两千多年前楚汉争霸的历史风云,体现出较前人更为高明的史识。他对原著极为重视,常常直接引用《史》、《汉》原文来叙述事件,有学者曾就将此书对照《史》、《汉》有关刘邦、项羽的记载,发现“全权忠实于史书的原著情节”。司马辽太郎在写作中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尊重历史、以事实为依据的“唯物主义的史观”,即超脱伦理道德的评价,从政治结构、文化性格、思想史等专业技术角度,生动细致地再现楚汉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史记》、《汉书》中有关楚汉战争的记载仅有数万字,但却被他改编、演绎成为一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在严格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的发展演变作出深刻的剖析,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历史观点以其独创性与新颖性而被世人誉为“司马史观”。比起前文所提及的古代日本以《史记》、《汉书》为题材的“军记物语”和现当代许多同类作品,司马辽太郎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显然是更为深入的。无怪乎有人认为,与其说《项羽和刘邦》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用现代观点重新阐释《史记》、《汉书》的史书。
2.汉武帝
汉武帝及其同时代的人物、故事,亦是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者和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主题。有“汉学泰斗”之称的日本东方学学会长吉川幸次郎(1904-1980)的专著《汉武帝》(岩波书店1949年版,中文译本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以汉武帝为主线,围绕武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汉武帝及其身边的皇室家眷、大臣们的面貌,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通俗历史读本。冈本好古的《汉武帝》(PHP文库2002年版),亦是以汉武帝生平史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汉书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对《汉书》研究成果的回顾与综述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书》在日韩的传播与研究
第一节 古代东亚的《汉书》研究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日本的《汉书》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韩国的《汉书》研究

第二章 《汉书》在欧美的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 《汉书》在欧美的译介与早期传播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欧美学者的《汉书》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的《汉书》研究(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学术转型之下的《汉书》研究
第二节 现代历史学科的构建与《汉书》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章 20世纪中期中国的《汉书》研究(1950-1979)
第一节 《汉书》点校本和普及读物的出版
第二节 《汉书》文献研究的重要进展
第三节 20世纪中期围绕《汉书》进行的论争

第五章 20世纪后期中国的《汉书》研究(1980-1999)
第一节 走向复兴的《汉书》研究
第二节 继承创新的港台《汉书》研究

第六章 新世纪的《汉书》研究(2001至今)
第一节 《汉书》文献整理与各项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节 班固与班氏家族史研究概述
第三节 《汉书》的教学、传播与普及余论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汉书》古籍文献和现当代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汉书学史(现当代卷)/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第三辑)》以回顾20世纪《汉书》研究和推进现代“汉书学”建设为目的,分两大版块——中国与海外,四个阶段——20世纪前期(1900-1949)、中期(1950-1979)、后期(1980-2000)和21世纪的首10年,概述了20世纪至今110年中外学者的研究状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项:1.20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2.海外《汉书》的传播、译介与研究情况;3.对于班固生平学术、班氏家族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员生平著述的研究概况;4.附录20世纪以来《汉书》研究著作索引(1900-2015》。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汉书》,是公认的史学经典。人们都注意到,由于作者班固生活在儒学确立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东汉时期,历史观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致《汉书》的历史批判精神显得较《史记》逊色。然而这部史学巨著的完成,体现出司马迁之后又一位史学大家的思想和学术个性。班固有意补足《史记》“太初以后,阙而不录”的缺憾,其学术风格也自有优长,如《后汉书》卷40《班固传》所说,其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猒”。比较马班、《史》《汉》,是历代学者热议的话题。宋代思想家朱熹说:“《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朱子语类》卷6)明代学者王鏊写道:“《史记·董仲舒传》不载《天人三策》,贾谊与屈原同传,不载《治安》等疏,视《汉书》疏略矣。盖《史记》宏放,《汉书》详整,各有所长也。”(《震泽长语》卷下)黄淳耀说:“马疏班密,向有定论。”但是又指出:“然亦论其行文耳,其叙事处互有疏密。”(《陶庵全集》卷4)邱逢年《史记阐要·班马优劣》又作了这样的总结:“《史记》变化,《汉书》整齐;《史记》宕逸,《汉书》沈厚。”杨慎则以李杜诗风比喻《史》《汉》:“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三《凡例》也有“马班之史,李杜之诗”的说法。
《汉书》研究,是文献学与史学史研究的重要主题。《汉书》行文有喜用古字古训的特点,读来往往辞义艰涩,多有难解之处。成书不久,服虔、应劭已经开始为《汉书》注音释义。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汉书》音注研究论著更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隋唐时代,“《汉书》之学大行。”颜师古《汉书叙例》列有《汉书》注家凡23家。据《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记载,当时科举考试科目中,是包括史学内容的。而《汉书》,是所“试”主题之一。关于宋代的“《汉书》学”,《宋史》卷319《刘奉世传》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奉世优于吏治,尚安静,文词雅赡,最精《汉书》学。”据说苏轼读《汉书》并总结出治学经验:“尝有人问于苏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此言也虞邵庵常举以教人,诚读书之良法也。”([明]杨慎:《丹铅余录》卷10)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也曾经说到读《汉书》的情景:“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山谷集》外集卷10《与宋子茂书》)洪迈曾经评价《汉书》的学术品质:“班固著《汉书》,制作之工,如英茎成韶,音节超诣。后之为史者莫能及其舅甏,可谓尽善矣。”(《容斋随笔》三笔卷2“《后汉书》载班固文”条)这当然是倾心研读的体会。清代朴学学者重视《汉书》学。他们完成的比较重要的《汉书》研究资料,可以简略列举如下数种:
1.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杂志》;2.沈钦韩《汉书疏证》;3.周寿昌《汉书注校补》;4.钱大昭《汉书辨疑》;5.朱一新《汉书管见》;6.沈家本《汉书琐言》;7.王先谦《汉书补注》。
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无疑是《汉书》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其中所征引的《汉书》学研究专著多达67家。
《汉书》学的学术源流清朗,学术层次明晰,学术积累深厚,学术创获丰富,在中国传统正史文献研究的系列中形成独自的品质和格局,值得学界珍视。

上一个历史

下一个历史研究与评论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