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致富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思考致富

励志与成功 行业成功指南

  • ISBN:9787806883723
  • 作者:[美] 拿破仑·希尔
  • 包装:平装
  • 版次:1
  •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4-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思考致富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书名:思考致富

定价:25.00元

作者: 拿破仑·希尔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06883723

字数:

页码: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拿破仑·希尔重要、的经典之作,与《人性的弱点》、《积极思考的力量》并列为三本跨世纪的成功经典。自1937年问世以来,全球高达3000多万册。
拿破仑·希尔有性、的经典之作,与《人性的弱点》、《积极思考的力量》并列为三本跨世纪的成功经典,自1937年问世以来,全球高达3000多万册,美国企鹅集团TARCHER公司新授权出版,21世纪特别修订版。
《思考致富》,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诺曼·皮尔《积极思考的力量》并列为三本跨世纪的励志经典,自1937年首版以来,全球高达3000多万册
在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授意和资助下,拿破仑·希尔用了25年时间,访问了500多位商界和政界名流,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致富密诀和成功哲学。他指导无数普通人实践书中的这些原理和法则,获得极大成功,很多人成了百万富翁,如克莱门特·斯通等。希尔由此被誉为“百万富翁的制造者”。
《思考致富》是拿破仑·希尔有性和受欢迎的成功经典,成为无数人前行的灯塔和路标,整整影响了近70年的读者。本21世纪修订版由哲学博士与演讲家亚瑟·培尔完成,在原版的基础上删掉了20世纪30年前后的轶闻,并增加了一些新的事例,包括比尔·盖茨、玛丽·凯、迈克尔·乔丹等。书中归纳阐述了获取财富的13大步骤。
思想的力量
欲望:成就一切的起点
信念:在脑海里目睹欲望的实现
自我暗示:影响潜意识思维的媒介
专业知识:个人经历和直接观察
想象力:思维的工厂
精心筹划:欲望转化为行动的关键
决心:克服拖拉的不良习惯
毅力:催生信念必不可少的持续努力
智囊团的力量:致富驱动力
性转换的奥秘
潜意识思维:连接的纽带
大脑:思想的广播站和接收台
你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你所获得的一切财富,初都源于一个想法!如果你已经为接受本书的秘诀做好了准备,那你就拥有了秘诀的一半,当别一半闪入你的脑海时,你便一眼就能识别出来。

内容提要


《思考致富》是作者有性和受欢迎的成功经典,成为无数人前行的灯塔和路标,整整影响了读者近70年。本21世纪修订版由哲学博士与演讲家亚瑟·R·培尔完成,在原版的基础上删掉了20世纪30年前后的轶闻,并增加了一些新的事例,包括比尔·盖茨、玛丽·凯、迈克尔·乔丹等。书中归纳阐述了获取财富的13大步骤。你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你所获得的一切财富,初都源于一个想法!如果你已经为接受本书的秘诀做好了准备,那你就拥有了秘诀的一半,当别一半闪入你的脑海时,你便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在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授意和资助下,作者用了25年时间,访问了500多位商界和政界名流,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致富秘诀和成功哲学。他指导无数普通人实践书中的这些原理和法则,获得极大成功,很多人成了百万富翁,如克莱门特·斯通等。希尔由此被誉为“万富翁的制造者”。

目录


作者介绍


拿破仑·希尔,1883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南部的一个独木屋里,与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他靠诸多因素获得成功。对希尔影响重大的件事是其母亲的去世。那时他年仅8岁,年幼的希尔心受重创,经常惹是生非。后来父亲再婚,继母玛莎·拉梅·班勒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她清晰的生活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改变了希尔全家人,也影响了希尔一生。希尔15岁时,昔日的“捣蛋鬼”变成了一家地方报的小记者。19岁时当上了一家地方煤矿的经理,后辞职学习法律,还合伙经营一家木材公司。后来他进入汽车业,不久又重操新闻记者这一行。这一切,都发生在希尔25岁以前的人生。
对希尔影响重大的第二个事件是其成功哲学的创立。当时他受命采写钢铁火王安德鲁·卡内基的事迹,原定三个小时的采访变成了持续三天的马拉松式访谈。采访结束时,卡内基提议将希尔介绍给当时美国有影响力的人物,让他从这些人物的成功中获取秘密。但达成这一点的条件是:希尔要将这些秘密总结成一部让每位普通人士都能读懂明了的成功哲学。希尔当场接受了卡内基的条件,于是他获得了一次次良机,收集研究商界臣人的手资料,包括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亚历山夫·贝尔、小约翰·洛克菲勒等,共500多位。安德鲁·卡内基还安排希尔拜见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威廉姆·塔夫脱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还特意安排希尔在白宫工作,圣雄甘地和其他世界领袖都接见过他。
希尔访问了500多位各界名人、行业领袖和无数企业庭主,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数十年的倾心研究,使他成为一位书作家和美酮颇有影响力的一种声音。1962年,拿破仑·希尔与其妻安妮·L·希尔创建了希尔基金会,致力于“让世界成为人们过得更好的家园”基金会秉承希尔的意愿,传播其个人成功哲学,并服务于社会机构、教育工作者、少数群体、监狱犯人、商界以及每一位普通百姓。《思考致富》一直伴随着希尔基金会的光辉事业,让全球读者分享其智慧和秘诀,获取人生的真正财富。


文摘



思想的力量
(激发潜能的动力之源)
“人的想法是物质性的”,事实的确如此,而且当想法与明确目的、毅力和一种炽热欲望混合时,就会成为强有力的物质,因为此时,它们能转变成财富或其他有形物体。
通过“思想”与托马斯·A·爱迪生共通的人
人的确能思考致富,埃德温·C·巴恩斯发现这个道理是多么真实。他的这一发现并非一下子得到,而是一点点积累而形成,从一开始的炽热欲望,逐渐变成伟大的托马斯·爱迪生的事业伙伴。
巴恩斯的强烈欲望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它的明确性。他希望与爱迪生共事,而不是为爱迪生做事。不妨仔细看看文中怎样描写他将欲望变成现实的方法,之后,你将对你获得财富的13条原则有更深理解。
当这种欲望(思想冲动)次在他脑海闪现时,他还不具备将想法付诸实施的条件。有两大困难挡住他前进的去路:,他不认识爱迪生先生;第二,他买不起去新泽西州奥伦奇市的车费。这两个困难足以让大部分企图梦想成真的人铩羽而归。但是,他的欲望可不是普通的愿望!他早就下决心要千方百计实现这一愿望,甚至终决定坐“闷罐车”前往而不是甘于失败(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闷罐车”,不妨认为他是坐运货列车前往东奥伦奇的)。
他来到爱迪生先生的办公室,宣布此行目的是与这位大发明家共事。多年后,爱迪生先生谈到次见到巴恩斯的情景时说:“他站在我对面,看上去像个平平常常的流浪汉,但脸上却表现出某种东西,给人传递着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印象。根据多年与人交往的经验,我知道,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渴望真正强烈到愿意拿整个未来为筹码获得它的时候,他必定会取得成功。他给了他机会,满足了他的要求,因为我发现他决心已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后发生的事证明,我在处理这件事时没有犯任何错误。”
年轻的巴恩斯在当时到底向爱迪生说了什么,与他想了什么相比,已经远远不重要了。连爱迪生自己也这么说!激励巴恩斯早站在爱迪生办公室的肯定不是这位年轻人的长相,因为从这一点来说,显然对他不利。重要的是他在想什么。
如果能将这句话表达的含义传递给读到它的每一个人,那么大家就不必再读本书余下的内容了。
巴恩斯并不是次见到爱迪生时就实现了与他共事的愿望。他确实得到了在爱迪生办公室工作的机会,拿着微不足道的薪水,做着对爱迪生而言无关紧要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巴恩斯却无比重要,因为这使他有机会向中意已久的“合伙人”展示自己的“商品”。
几个月过去了。显然,巴恩斯渴望已久的目标看不到半点实现的可能,而他早就下决心要将这个目标作为自己的明确目的。但是,巴恩斯的脑子里正在发生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日复一日地强化着自己的欲望,那就是:成为爱迪生的事业伙伴。
心理学家曾说:“当一个人真正为某件事做好准备时,这件事便会露出自己的真面目。”这句话没有错。巴恩斯已经为成为爱迪生的事业伙伴做好了准备,而且还下决心继续准备下去,直到得到自己孜孜以求的东西为止。他并没有对自己说“算了吧,这有什么用?我还是改变想法、找一份推销工作得了。”而是说,“我到这里来是为了与爱迪生共事,即便这个目标需要付出余生去争取,我也要实现它。”他已经豁出去了!如果人们都树立一个明确目标,然后不遗余力地支持这个目标,直到它让你魂牵梦绕、寝食不安,那么我们的人生会得到怎样的改写啊!
也许年轻的巴恩斯当时并不懂得这一点,但是他那坚定的决心、为实现单独一个欲望不顾一切的毅力,注定会摧毁一切障碍,为自己赢来梦寐以求的机遇。
机遇来临时,它出现的形式和方位都出乎巴恩斯的预料。这是机遇狡诈性的体现。机遇有个狡猾的习惯,喜欢从后门悄悄溜进来,往往还喜欢以灾难或暂时失败的方式乔装露面。也许这正是太多的人认不出机遇的原因吧。
爱迪生先生刚刚改进了一种新式办公设备,在当时称为“爱迪生口授机”。他的推销员对这种机器的推销并不热情,因为他们不相信这种东西能够不费力地卖出去。但巴恩斯却认为是天赐良机。机会蹑手蹑脚地爬进来,藏在一种样子奇特的机器背后;除了吸引巴恩斯和爱迪生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之外,它对任何人都没有吸引力。
巴恩斯知道自己能卖出“爱迪生口授机”。他将内心的想法向爱迪生和盘托出,很快便得到了机会。他确实卖出了机器。事实上,他的推销极为成功,以至于爱迪生给了他一纸合同,让他在全美范围内配送并销售这种机器。他们在这次成功商业合作中使用的推销广告是“爱迪生发明、巴恩斯组装”。巴恩斯从这次合作中赚了很多钱。不过,他取得的成就要远远比这更伟大:他证明了一个人的确可以“思考致富”。
巴恩斯初的欲望到底为他带来多少实际收益,这一点我无从得知。也许给他带来了两三百万美元,但是不管是多少钱,其数目与他通过某个信念得到的更多财富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这种信念以明确的知识出现,即:无形的思想冲动可以通过运用已知原则转变成客观行动,并取得合意成果。
巴恩斯拥有的不过是一个想法:与伟大的爱迪生合作!他要通过想象来获得一大笔财富。他一开始两手空空,但是有一点: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决心不惜代价支持这个愿望,直到将其变成现实。
他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他受到的教育很少,没什么影响力,但却有主动的精神、不屈的信念和求胜的愿望。凭借这些无形的力量,他使自己成为当时健在的伟大发明家倚重的人物。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另一种不同的情形,分析一个本来完全可以拥有巨额有形财富的人,是怎样由于与追求的目标尚有三英尺之遥时选择放弃,从而与这笔财富失之交臂的。
离金矿仅有三英尺远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常见的原因就是在遇到短暂挫折时习惯于放弃。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因为犯过这样的错误而追悔莫及。
R·U·达比长大后成了美国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他曾向我讲过他叔叔的故事。达比叔叔在盛行淘金热的年代也想圆自己的“淘金梦”,于是到美国西部挖掘黄金、“劳动”致富。他从未听说过从人脑开采出来的黄金要比地球上能挖出的所有黄金都多得多。他在采掘区周围立上界标,然后拿着锄和铲忙开了。挖掘工作非常辛苦,但他对金矿的渴求却异常坚定。
辛勤工作3周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回报:他发现了闪闪发光的金矿。但是他需要用机械设备将矿石运到地面。此时,他悄悄将矿石藏好,沿原路回到位于马里兰州威廉斯堡的家中,将这一“重大发现”告诉了亲戚和几位邻居。大家凑齐了钱,买来所需的机械,并通过海路运输。之后,叔叔和达比又回去找矿石去了。
车矿石挖了出来,并用船运到一个冶炼厂。冶炼出的黄金表明,他们拥有科罗拉多丰富的金矿!随后又运了几车矿石,还清了船运费用。接下来的所得可就是纯粹的暴利了。
下去的是钻探机,上来的可是达比和叔叔的希望!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金矿的矿脉不见了!他们已经挖到金矿纹理的底层,再往下就没有了金矿!他们继续向下挖,拼命想发现已经失去的矿脉,但却无济于事。
后他们决定放弃。他们以几百美元的价格,将机械设备卖给一位旧货商,然后坐火车回家。有些“旧货”商很愚蠢,但是这个家伙却一点也不傻!他找来一位采矿工程师实地考察矿藏,并且做了一些计算。工程师认为这次采矿工程是失败的,因为业主不知道“失效层”的存在。他的计算显示,只要顺着达比叔侄停止采掘的地方再向下三英尺,就能发现新的矿脉!而他们恰恰从这里采出了黄金!
这位“旧货”商之所以从这座矿井的金矿中赚取几百万美金,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在放弃之前应该先求助于专家。购买机械的钱多半都是通过当时尚且年轻的R·U·达比的努力才借到的。这些钱来自他的亲戚和邻居,因为他们相信他。尽管事情发生在多年以前,但他仍然分文不少地还清了债务。
很久以后,达比先生加倍弥补了自己的损失,因为他通过这件事发现,欲望能够转变成黄金。这个是在他从事人寿保险业之后才发现的。
达比曾经因为离金矿仅有三英尺时半途而废,从而丢掉了唾手可得的一大笔财富。达比将这一教训牢记于心,之后便在选定的事业上有所收获。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对自己说,“我曾经在离金矿只有三英尺时停了下来,但我永远都不会再因为我劝说别人买保险时说‘不’而放弃。”他将自己的韧劲归功于那次淘金过程中由于放弃而汲取的教训。
多数人在成功之前肯定会遇到许多暂时的挫折,甚至可能是一些失败。面临挫折时,容易做、合乎常理的做法就是放弃。大多数人恰恰就是这样做的。
美国历史上成功的五百多位名人都向作者讲述了各自成功之道。他们说,他们伟大的成功仅仅是由于在被失败笼罩的时刻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失败是一个狡猾的,对于愚弄和欺骗非常在行。当成功几乎近在咫尺时,它以诱使我们犯错为大快乐。
为50美分而坚持不懈
达比先生从“倒霉大学”毕业并决心从采金矿的经历中获益后不久,就有不错的机会出席某个场合。这个场合向他证明:“不”不表示否定。
一天下午,他帮叔叔用一架破旧的磨坊辗小麦。叔叔经营着一个大农场,靠出租农场为生,有许多佃农。
门静悄悄地开了,一个小孩(一位佃户的女儿)走进来,在门附近的位置站定。
叔叔抬头看到了孩子,粗暴地向她大吼:“你来干什么?”
女孩毕恭毕敬地回答:“妈妈说,让你给她拿50美分钱。”
“我可不会给,”叔叔反唇相讥,“你现在赶紧回家吧!”
“好的,先生。”女孩答道,却纹丝不动。
叔叔继续埋头做着手头的事,忙得没怎么注意这个孩子,无暇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当他抬起头,看到她仍然站在那里时,就朝她大喊:“我不是叫你快回家么?快滚,要不我可要揍你。”
小女孩说:“好的,先生。”但是仍然纹丝不动。
达比叔叔放下一袋正准备倒进磨粉机漏斗的小麦,抄起一根木桶板向小姑娘走去,脸上的表情似乎在说“你麻烦大了”。
达比屏住呼吸。他觉得自己肯定要目睹一顿暴揍,因为他知道叔叔的脾气十分暴躁。叔叔快走到小女孩站立的地方时,女孩立即向前迎上一步,直勾勾地盯着他的眼睛,用尽力气用刺耳的声音叫起来:“我妈妈必须拿到那50美分!”
达比叔叔站住了,怔怔地打量她片刻,然后慢慢地将木桶板放到地上,将手放进衣袋,拿出半美元给了她。
小女孩拿着钱,缓慢地退向门口,目光一刻也没有从这个她刚刚征服的子汉身上离开。她走了之后,叔叔坐在一个箱子上,向窗外看着天空足足有10分钟以上。他心中充满敬畏,想不通自己刚才为什么会屈服于如此柔弱的一个小女孩。
达比先生也在思考。在的人生经历中,他次看到一位佃农的孩子机智地左右着一个威风凛凛的成年人。她是怎样做到的呢?叔叔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使得他失去原本暴虐的本性,变得像羊羔一样温顺听话?这个小孩用了什么奇特的力量,使东家对她言听计从?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类似问题在达比的脑海里闪现,但是他直到多年后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时才找到答案。
巧合的是,达比向作者讲述这个不寻常的故事时,恰恰就在那个老磨坊,与达比叔叔经历那次“惨败”时的现场完全一样。我们站在那间破旧的老磨坊时,达比先生复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征服故事,后问我:“你能解释这件事?那个小女孩用了什么奇特的力量完胜了我叔叔?”
他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在本书描述的原则中找到。回答是充分而完整的。答案中包含的细节和指示足以使任何人恍然大悟,而且答案运用了那个小女孩偶然发现的同一种力量。
只要保持思维的敏锐性,你就能准确地发现是什么奇特的力量拯救了那个小女孩,就能在下一章瞥见这种力量。在本书某处,你将发现一种思想,它会提高你的领悟能力,使你能随意支配同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它为你所用。你也许在章便能认识到这种力量,也可能在随后某一章中,这种认识才会在你的脑海里闪现;它产生的形式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想法,也可能以计划或目的的面目出现的东西。同样,它可能促使你追溯过去经历的挫折或失败,让某些教训浮出水面。通过这些教训,你能经由失败而重新得到失去的一切。
当我向达比先生描述那个小女孩无意中运用的力量时,他立即追溯起长达30多年担任寿险推销员的经历,并且坦率地承认,说他在保险领域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从那个小女孩身上学到的教训。
达比先生指出:“每次当某个‘准’客户想礼貌地拒绝我、表示不愿买保险的时候,我都会看到那个小女孩站在那间破旧的磨坊门口,一双大眼睛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于是我就对自己说,‘我必须将这笔保险卖出去。’我做成的所有保险推销业务中,比较大的单子都是在别人说‘不’之后才订下的。”
他还想起那次离金矿仅三英尺便放弃努力时所犯的错误。“不过”,他说,“那次经历其实是一件塞翁失马的好事。它让我懂得,无论前进的路是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这是我在做成任何事之前都必须首先吸取的教训。”
今后还会有许多以推销人寿保险为生的人,读到达比先生和他叔叔以及佃农的女儿和金矿的故事。作者希望提醒所有这些人:达比认为,这两件事的发生是他每年能够推销超过100万美元寿险的主要原因。
人生是奇特的,往往还难以预计!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从简单的人生经历中找到根源。达比先生的经历平凡而简单,却蕴含着对他命运归宿的解答,因此对于达比而言,这两次经历和生命本身一样重要。这两次戏剧性的事件之所以让他获益,是因为他分析它们,并汲取其中的教训。但是,那些没有时间或不喜欢向失败学习,不能从失败中寻找成功或制胜真谛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到哪里去学习,他们怎样学习反败为胜的艺术,将失败变成获得机遇的跳板?
为回答这些问题,作者写了这本书。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描述13条原则。不过请记住,阅读时,那些使你深思生命奇特之处的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你自己的脑海里出现,其形式可能是你阅读时突然蹦出的某个想法、计划或目的。
人要想获得成功,只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想法就足够。本书描写的原则包含了我们所知道的有效、实用的成功方法,它们都与形成有益想法的方式和手段有关。
在进一步描述这些原则之前,相信你有权听到这样一条重要提示:财富开始降临时,前来的速度是那样快、数量那样多,以至于我们想不通在过去那些落魄的日子里,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呢?这种说法让人吃惊,尤其当我们思考“财富只降临给那些努力工作、不懈奋斗的人身上”这种流行看法时更是如此。
开始思考致富时,你将发现,财富初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精神状态,根本不需要你付出多少艰辛劳动即可获得。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你肯定也想知道怎样才能进入能吸引财富的精神状态。我花了25年时间用于研究致富的根源,分析了25000多名成功人士,因为我也希望知道“有钱人是怎样变得如此有钱的”。
没有这样的研究,本书就无法写成。
在这里,请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大萧条始于1929年,之后持续发展,成为一场空前的浩劫,直到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之后才得以结束。之后,萧条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一名电工在剧院依次打开一盏盏电灯,在你发现之前黑暗便变成光明一样,“恐惧”这个单词的拼写,在人的头脑里也是逐渐消退并变成信念的。
不妨仔细观察:一旦你掌握了这些哲学原则,开始按照指示运用这些原则,你的经济地位就开始上升,你接触到的每一种事物都开始直接变成一笔能为你所用的财产。不可能?完全可能!
人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普通人对“不可能”这个词太熟悉。我们了解所有“不管用”的原则,知道一切“办不成”的事。那些寻求成功原则、愿意拿所拥有的一切换取这些原则的人,适合读这本书。
多年前,我买了一本精美的字典。拿到手之后,我做的件事就是翻到“不可能”这个词所在页面,将它从字典里整齐地剪下来。对你来说,做这种事应该算不上不明智吧!
成功只会降临在那些具有成功意念的人身上。失败降临到那些听任自己拥有失败意念却无动于衷的人身上。本书旨在帮助所有寻求成功意念、希望掌握一门伟大的转换艺术、将自身思维从失败意念转变到成功意念上去的人。
形形色色的人身上都能找到另一个弱点。这一弱点是一种坏习惯,即按照自身印象和看法来衡量每件事、每个人。本书的读者中,有些人坚信谁也无法通过思考而致富。他们无法按照致富的标准来思考,因为他们的思考习惯始终都浸泡在贫穷、匮乏、悲惨、失败和挫折当中。
许多目睹亨利·福特发迹的人都妒忌他,并将福特的成名归因于有福气、有运气、有天赋。也许每10万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了解福特成功的真正奥秘,而这些真正知晓这一奥秘的人却非常谦逊,或者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他们觉得它太简单。一件简单的事就能地阐释这条“秘诀”。
福特决心制造如今闻名遐迩的V8发动机时,决心设计一个引擎,将八个汽缸模块放在一个机组当中。于是,他命令工程师为这种引擎设计一套方案。方案设计在纸上,但是工程师却坚信根本不可能将八个汽缸内燃机组放到一个引擎里。
福特说:“不管怎么说,都要把它造出来。”
工程师们回答:“但是,这根本不可能!”
“继续努力,”福特命令道,“不要停止尝试,直到取得成功,不要考虑花多长时间。”
工程师们只好继续努力。如果还想继续在福特的公司做事,他们除了勇往直前别无选择。六个月过去了,工作毫无进展。又过去了六个月,仍然一事无成。工程师们尝试了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贯彻福特的指示,但是似乎还是应了那句话:“不可能!”
这年年底,福特与工程师们共商大计。和以前一样,大家告诉他说,根本没办法将他的命令落到实处。
“径直前进吧,”福特说,“我想要得到它,我会得到它的。”
他们只好继续努力,随后,就像突然间变戏法似的,奥秘出现了。福特的决心再次获胜!
对这则故事的描绘也许并不百分百准确,但是对它要旨和实质的描述是准确的。只要愿意,任何希望思考致富的人都可以从中推断出福特数百万美元财富的来源之谜。你根本不用绞尽脑汁。
亨利·福特是一位成功者,因为他理解并运用了成功原则。成功原则之一是欲望: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读本书时,请记住福特的这个故事,挑出描写他瞩目成就之奥秘的语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能准确指出使亨利·福特致富的具体原则,那么你就能在适合自己的几乎所有事业中,都能取得与他媲美的成就。
20世纪末的“亨利·福特”是比尔·盖茨。正如福特通过制造出一种多数人都买得起、开得上的汽车,从而使交通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一样,比尔·盖茨通过开发出使每个人(不只是计算机技术专家)都能用上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也使计算机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革后来使个人计算机成为每间办公室、每所学校和多数家庭的必需品,也给比尔·盖茨带去数十亿美元的财富,使他成为全世界的首富。
盖茨早接触计算机并开始为计算机编程时只有13岁。1973年,他作为新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在那里,他与如今微软公司的CEO史蒂夫·巴尔默相识并结交。在哈佛读书期间,盖茨为台微机设计了一种叫做BASIC的程序语言。
上大二时,盖茨过于沉迷于开一家软件公司的梦想,以至于离开哈佛大学,势单力孤地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奋斗。几年前他就和儿时的朋友保罗·艾伦合伙成立了微软公司,这也成为这次奋斗的基础和平台。他们认为,计算机应该放在每间办公室的桌面上和每个家庭中,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他们开始为个人电脑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和他对于个人计算的深谋远虑,成为微软公司和整个软件业成功和繁荣的关键。
实现这一重大目标之后,比尔·盖茨继续追求新的目标。他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制造不断改进的计算机程序,二是发展慈善事业。后后,他和妻子梅琳达设立了世界上数额大的慈善基金。
你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和灵魂的舵手
英国诗人W·C·亨里写下诗句“我是自身命运的主宰,我是自身灵魂的舵手”时,他应该在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自身灵魂的舵手,是因为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思想。
他应该在告诉我们:这个小小星球赖以在宇宙中漂浮、我们赖以移动和存在的大气,其实是一种飞速振动的能量形式,其速度超乎人的想象;大气中充斥着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形式,它对我们头脑中存有的想法的本质具有自适应性;它会以自然的方式影响我们,使我们能将自身想法变成与其对等的客观现实。
如果这位伟大诗人告诉我们这个伟大真理,我们就应该懂得为什么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自身灵魂的舵手。他应该在告诉我们并且着重强调一个道理:这种力量根本不指望对破坏性想法和建设性想法加以区分;它会像指点我们按照富足的想法行事一样,迅速敦促我们将贫穷的想法也变成现实。
他还应该在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会受到其中存有的支配性想法的磁化;这些“磁体”通过任何人都不了解的手段,为我们吸引来同头脑中支配性想法本质相同的力量、人和人生境遇。
他应该在告诉我们,在得以积攒巨额资财之前,我们必须用渴求财富的炽热欲望,来磁化自己的头脑;必须具备“金钱意识”,直到对金钱的欲望驱使我们为获得金钱设计明确的计划。
但是,亨里是诗人而不是哲学家。他满足于用诗歌这种形式阐述一个伟大真理,而任由那些追随者解释他的诗句字里行间蕴含的哲学意义。天长日久,这条真理自我绽放开来。到了今天,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本书中描述的原则蕴含着支配我们经济命运的奥秘。
另一个证明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的人,是有史以来伟大的电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从儿时起,他就梦想当一名电影导演。小时候他就用一架旧式相机制作业余影片,而且他的导演梦从未中断。
斯皮尔伯格是怎样进入“环球电影公司”工作的呢?这在电影界一直都是个传奇。他去观看环球电影公司的巡回展出,这种展出使参观者能够一探电影行业的内幕。许多参观者都乘坐电车绕电影公司一周,斯蒂文却悄悄溜出电车,藏在两个电影棚之间,直到展出结束。当天展出结束离开时,他已经和看门人聊了半天,并打得火热。
日复一日,他天天都去电影棚,时间长达三个月。从看门人身边走过时,看门人向他招手致意,他也彬彬有礼地还礼。他总是穿一套西服,夹着公文包,使看门人误以为他是暑期到公司打工的学生。他总是没话找话地与别人结交,慢慢和导演、剧作家以及影片编导交上了朋友。他甚至找到一间闲置的办公室并“据为己有”,还在大楼名录上添上了自己的姓名。
后来,他认识了当时担任环球电影公司电视部制片主任的斯皮尔伯格·塞德·施恩伯格。他向对方亮出自己大学时使用的制片方案,这给施恩伯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很快便与这位年轻人签下一纸合同,让他在公司工作。
他的部足本影片《舒格兰特快》受到评论家的喝彩,并荣膺1974年戛纳电影节佳剧本奖。遗憾的是,其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一年后,他迎来事业上的重大突破。当时,他无意中看到“大白鲨”一书。环球电影公司已经决心将《大白鲨》拍成电影,而且选了一位知名导演负责拍片。
斯皮尔伯格特别想制作这部电影。尽管《舒格兰特快》从经济效益上看遭到失败,但他的自信心丝毫不减。他极力说服电影制片人辞退已经选好的导演,让他负责拍片。
这可不是件容易完成的任务。影片的拍摄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不仅遇到了技术问题,而且费用超过预算。然而,《大白鲨》于1975年6月公映时却获得了双重成功:它不仅打破了票房纪录,而且连评论家也都对它青睐有加。公映后不到一个月,这部电影的票房就赚了6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简直前所未闻。后来,这部影片豪取5亿美元左右的收入。
在随后几年里,斯皮尔伯格又执导了几部电影,包括脍炙人口的《印第安那琼斯》系列片、获奖作品《紫色》和《太阳帝国》。
他后来又执导了《侏罗纪公园》,这在当时可谓是历史上成功的电影。这也是斯皮尔伯格打破票房纪录的第三部影片,票房总收入、相应玩具和其他商品的销售三项加到一起,总共收入超过5亿美元。
斯皮尔伯格仍在继续追逐梦想。和另外两个好莱坞的巨匠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时,他们称其为“梦工厂”。
我们现在即将开始分析这些原则的条。你要保持开明的心态,并在阅读过程中记住,这些原则并非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从500多人的人生经历中综合而成。这些人的确积攒了巨额财富,然而他们一开始却身无分文,受到的教育甚少,也没什么影响力。然而,这些原则却使这些人改头换面。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将它们为你所用,为你带来长期效益。
你将发现,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在阅读下一章之前,我希望你首先知道:这一章传递的真实信息,有可能轻而易举地改变你的整个经济命运,因为它已经为文中所述的两个人带来了惊人的变化。
我还希望你懂得:这两个人和我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就算我想改变事实,也根本不可能做到。他们当中,有一个始终是我约25年来亲密的挚友,另一个则是我的亲生儿子。这两个人取得的非凡成就(他们都大度地将这些成就归功于下一章描述的原则)充分证明了这条原则无处不在的力量。
















序言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