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当代中国年画流变研究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近当代中国年画流变研究

艺术 民间艺术

  • ISBN:9787509674840
  • 作者:王昊 著
  • 印次:1
  • 开本:16开
  • 版次:1
  •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1-01
  • 印刷时间:2020-11-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近当代中国年画流变研究截图

#电子书简介

【内容简介】作为传统社会一种自由的民间艺术,近代以来中国年画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流变:从现实感较强的改良年画,到以城市为坐标的月份牌年画,再到以“革命”为坐标的“新年画”,直至当代国家文化政策推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当代中国年画流变研究》关注百余年来不同社会转折阶段中国年画的变迁,不仅勾勒出了年画艺术近代以来的基本发展脉络,更将其置于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搞清楚了市场、技术、政治、文化等变量如何参与其间以及在转变当中“人”如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参与塑造中国年画的图像模式、生产销售、传承发展,从而摸清年画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厘清民间艺术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目录】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

章 千年变局与年画改良
节 乡土社会中的传统年画
一、中国年画的基本历史概况
二、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与年画的“一成不变”
第二节 内外交相作用下的年画改良
一、千年变局及民间视域的自发反应
二、民间艺人对年画自发的改良
三、知识分子对年画的改良
四、民国时期政府对改良年画的介入和控制

第二章 商品经济、社会革命与年画的分流
节 商品经济下月份牌年画的发展
一、月份牌的概念及其由来
二、月份牌的历史发展概况
三、继承木版年画传统
四、汲取西方文化精髓
五、近代印刷术和摄影技术推波助澜
六、都市商业文化与月份牌图像范式的建构
七、社会变迁与月份牌的流变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革命年画”
一、鲁迅倡导革命美术
二、抗日根据地革命年画的发展概况
三、抗战时期革命年画的创作主体及其图像模式
四、政治性与现实性考虑之间的革命年画
五、社会变迁与革命年画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与销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大木版年画产地产销概况
二、社会变迁与传统年画的流变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旧年画的冲突和共生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年画的复兴与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王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文化与图像史学。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流变与传承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前言】自以来,随着国家将传统年画逐渐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曾经一度在全球化、城镇化大潮冲击下奄奄一息的年画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学界对长期以来“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年画,由以往的一般性探讨逐渐转向从民俗学、艺术学、美学等多个学科角度的深入探究。不过,鉴于其“回归”是在保留行将消失的文化记忆、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展开的,故而今日的年画研究更多地聚焦于传统社会以“手工性”为主要征的木版年画。
事实上,自鸦片战争揭开近代中国巨型社会变迁的序幕以后,千百年来技法、题材、功能一成不变的年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改良年画、月份牌年画、新年画等应运而生,时事新闻、新生事物、社会变革等竞相成为年画创作的题材,而与之相关的工具、材料、技法上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大众审美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固然所有革新背后的根本推动力是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民俗等的变化,但我们也不能不为年画旺盛的生命力感到惊叹。年画蓬勃生命力究竟从何而来是本书撰写的重要考虑之一。
年画在传统社会长时期处于一种恒定状态:内容题材多以历史故事、民俗信仰、戏剧演义、耕织生产为主;技法大致有手绘、木刻套印、刻印彩绘等;功能上则是一种与民俗信仰、人伦教化相关、兼有传递时令信息的大众家庭年节装饰用品,一方面承载大众的民俗信仰,另一方面又表达祈福迎祥的美好期盼。可以说,“稳”是传统年画的征之一,数百年来年画就是以这样的状态代代相传。而近些年有成为学术热点趋势的年画研究虽然对传统年画展开了比较多的收集、整理、探究,但是对这样一种“静止”状态下的年画当前所展开的工作更多只能从“是什么”的角度做平面、细致的“描述”。虽然其成果对后来者把握年画的视觉形式、美学风格有所裨益,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以形式或风格主义人手显然无法触及图像深层的政治及文化内容,无法了解年画艺术历史流变的全貌,更无法全面客观地把握外力影响与年画艺术内生的自发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多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国年画的历史发展轨迹。这些问题,恐怕只能放宽研究视野,从历时性的角度去关注近代以来社会大变革时期年画的历史流变。
此外,还要对本书使用的“中国年画”的概念进行别说明。年画研究权威王树村先生认为,作为传统民间绘画中的一门独立画种,“中国年画的显著征是与民间的世俗生活密切结合,是反映各历史时期世俗民风的一面镜子”。无论是改良年画、月份牌年画、抗战年画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年画,其内容主题虽与新年风俗并不直接相关,印制工艺也突破了传统的“木版彩印”增加了石印、胶印等近现代工艺,但它所呈现的商业文化、新人新事、根据地或新中国的新生活,仍然与彼时社会民风民俗相关,“所以也归属于年画范畴”(王树村)。故而,本书所使用的“中国年画”,绝不单指手工制作的年画,也绝不单指民间艺人创作的年画,而是“包揽着所有世俗民风的年画”(王树村)。聚焦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基于“画”的层面的一般性的年画研究,而是扩大至年画的绘刻、印制、销售、流通各个环节,以及国家、社会(知识阶层、年画生产者及消费者)在不同社会变迁阶段对年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认识、利用、塑造和改变,从而探究中国年画近代以来“缘何如此”的历史轨迹。
鉴于中国年画长期以来被视为“匠画”,不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重视,以致与之相关的原始文献档案较为零散且不成系统,本研究成书过程中,不能不借助对朱仙镇、杨柳青镇、杨家埠等年画产地田野考察所得数据、文书、口述访谈等新史料,以“记忆中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的历史”的相互考证来推进本项研究。即便如此,因个人能力、精力所限,田野考察的广度、深度仍有不足,行文中舛误亦在所难免,尤其是本欲对既往年画研究“平面化”的范式有所回应,但自身在“立体化”“动态化”的努力和尝试仍嫌不足。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续订中不断予以完善。【精彩书摘】《近当代中国年画流变研究》:
民国以后,这两地木版年画作坊虽仍有新画样付印,但已寥寥无几,尤其是很难发现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年画作品。这就说明年画店铺已经没有热情从事年画新品的创作了,而是开始更多地以刷印门神、灶君、神马为主。这显然与石印技术的冲击有很大关系,而神像类年画承载的信仰相对于技术的更迭更具有明显的稳定性。由此观之,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以及不断更新的印刷技术,传统只能一步步向后退让。
吊诡的是,沿海使用石印术的年画作坊,虽然也曾兴盛一时,但很快就因为近代印刷技术的频繁更新而迅速过时,不得不退出市场竞争。杨柳青义成永画店,因见使用石印技术获利甚丰,于是也拿出多年积蓄购置机器、聘请技工,但铜版、胶版印刷术接踵而至,而且印刷效果更好、印刷品的价格更低,石印很快就落伍,直接导致重金所购置的机器几近报废。内陆的年画作坊仍基本延续着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比如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和滑县、山西平阳等年画产地。作为手工业生产的雕版技术由于无力与机器竞争,只能转向农村市场,但是“落后”的印刷技术似乎并未妨碍这些地方年画的销路和销量。因为“敬神之俗认为木版刻印者才是神符”,只有手工印刷的年画才能保留“神性”,同时、迎福纳祥、敬神祭祖的年画关乎信仰,所以这些地方木版刷印的年画在乡村地区还保有一定的市场。
非物质层面,伴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渗透、入侵,各式各样的文化消费品纷纷涌人中国沿海地区。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民的收入增加了,人们的眼界和文化素养也有明显提升,但传统公序良俗的约束力有一定下降,民众的审美和欣赏品位趋于多元化,传统年画单一的审美、一成不变的图像语言已不能满足民众精神层面审美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内容和形式颇有新意的“月份牌”等商业美术在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流行开来,迅速吸引了沿海市民的注意力。年画的大众性使其具有一种开放性,但凡工具材料、技术手段、市场需求、社会生活、民俗信仰发生变化,都会促成年画的变化。所以市民阶层审美观念的转变不能不影响年画生产。为了抓住这些逐渐流失的传统消费群体,传统年画也在一定程度上谋求自身的改变,但这些改变更多的还是步步退让,无论是体裁形制还是技艺原料都在逐渐缩减,终丧失自我,转寻小农经济依然十分坚固的农村作为销售市场,其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尽管社会经历从传统而近代的巨大变革,但年画销售模式的变化倒是不大,不管是三大年画产地,还是地处乡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年画作坊。总体看来,各大木版年画产地对外销售年画的方式,主要有批发和零售两种。这普遍见于中国各年画产地的匦店。批发一般只针对商贩、画贩,大致有以下途径:一是画贩个人推着独轮车或赶着马车前往画店,把提前定做的年画用车拉走,也就是所谓的“上门进货”。有些大的画店、画局,还备有客房,为商贩提供吃住。因为销售量比较大,画店往往赶制不及,商贩只好住在画店提供的客房直至年画制作完毕。应该说,这是在各个年画产地较为常见的一种批发方式。二是商贩到画店在某个地方开设的店铺或临时柜台取货。这种方式多常见于年画店由于生意兴隆,为了扩大年画销路,于是开设“分店”,亦可称为“异地设点销售”。但是这些“分店”一般只卖画而不从事年画生产。山东杨家埠晚清时期生意兴隆之时,有多家画店在济南、泰安、青岛等地开设年画店铺。其他地区也多有类似情况。三是画店按照画贩提供的订单制作年画成品,之后通过邮局邮寄,画贩收到后再将剩余货款通过邮局汇款给画店,这称为“坐店销售”。这种方式倒是年画倾销的一种新方式,因为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才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这种“坐店销售”显然是伴随中国近代社会事业的开展才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销售方式。总体看来,每年农历十月到腊月底是画店集中对外批发年画的日子。批发是画店重要的销售方式,其所占份额也多。零售通常只在腊月到新年之间,由画店伙计或画贩(前面提到的批发商属于其中之一,更有二道贩、三道贩)走街串巷,卖给当地老百姓。就绝大多数乡民而言,他们购买的年画多来自集市。乡民很少与真正制作年画的艺人接触,但是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年画,喜欢什么样的画作,年画艺人却通过与批发商和画贩的交流了如指掌。
……

上一个艺术

下一个民间艺术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