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 收藏马未都(1-5册套装礼盒)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醉文明 收藏马未都(1-5册套装礼盒)

艺术 鉴赏收藏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醉文明 收藏马未都(1-5册套装礼盒)截图

#电子书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我们一直说“文化说事、明白做人”,其实我们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有文化的,离我们非常近。同样,这里要提及的这个粉盒也有文化,这是一种历史很长的化妆文化。

这是一个唐朝的粉盒,年代很老了。先注意它的颜色。这个在古代的设计中,大胆地使用了两个颜色——蓝色和黄色。蓝色是冷色调里最冷的颜色,黄色则是暖色调里最暖的颜色,一般从设计师的角度讲,他特别忌讳把这两种颜色混搭。好像西方印象派的绘画当中,才初次把这个冷暖两色用在一起混搭,不过我们这个盒子可就早了他们上千年了。这个颜色搭配,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儿眼熟?你们见过金刚鹦鹉吧,那个蓝和黄的搭配,那是自然大师的手笔,但是这个是人工混搭的。这个盒子比较小,我们可能不能看出它很好的效果,我们已经把它制成了一款丝巾,大家看到这个丝巾就会有一种感受。
这个粉盒的表面处理得非常光洁,细节做得一丝不苟,这有很细的线,非常清楚,可见当时的工艺水准——这不是我们今天的工艺水准,是一千多年以前唐朝人的工艺水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粉盒去想象那个时候的生活。宋代的时候生活中各种盒子也特别多,现在都统称为“粉盒”。粉盒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明确地知道就是化妆用的,跟现在的妇女化妆的是一样的,里头有胭脂、口红,都能分出来。粉盒量非常大,唐代就开始明显地增多,到宋代,那时候乘船泛舟用的都是这盒子,而且非常漂亮。尤其南宋,器皿都是迅速地跟北宋的技术接上了,当时可能北宋的很多工匠就跑到江南来避难,然后就地谋生,而且这边条件不错,浙江和福建,中国主要的窑址,这里就比较集中。
在我们一般人想象中,粉盒不是给男人用的,但其实不是这样。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男人都很重视化妆。不像今天,今天我们主要都是干活,所以不化妆了,现在一说化妆好像都是女人的事,但是古代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汉代、唐代,甚至明清的时候,都有很多男子是化妆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妆,是很重的妆。那也是纯爷们儿——那个时候没有妆倒不爷们儿了。你们注意看汉代的佣,大量都是白脸的,那都是妆,是那时候的社会风气。
我们一般说“盒”的概念,是指它有盖,可以开启。注意,在中国古代这个“盒”没诞生之前,大家不知道有盒的时候,这个概念是没有的,那么第一个概念是动作,叫做“合上”。盒子的“盒”和“合”不一样,我们在整个文明的进程当中,尤其是文字的进化当中,就把它由动词转化成名词的时候,往往会进行一番小的改造,比如说它属于一个器皿,就在它的底下加了一个皿,所以这个就成了一个“盒”字。这样既强调了它的动作,又强调了它的功能和本质。

·观复学堂·

1、以下这四具盒子当中,哪一具是粉盒呢?
A. B. C.D.

马未都评:我们看这四个盒子,第一个盒子是一个香盒,你打开就会看得很清楚,它里头有一个台,这个台是可以搁香的。过去古人焚香有各种方式,最早有粉装、有柱香,一直到后来又有了盘香,香的方式非常多。第二个盒是一个香盒,是香薰,上面的孔可以看得很清楚,是为了散烟用的。最后一个是一个果盒,果盒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是明代的,明代茶道非常流行,在饮茶的时候,旁边搁一个盒,搁下一点儿干果,这个盒里主要是盛干果的。大家注意看,这个盖的中间是凹下去的,这是一个特征。
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国王之间送礼物都可以送这种粉盒,它可作为外交礼物。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就曾送给他喜欢的女人自己做的粉盒,就是宋徽宗,他曾经就专门自己做过粉盒,做完了以后很诚心诚意地送给了李师师。

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粉指的是以下哪一种呢?
A. 白铅粉 B. 大米粉 C. 珍珠粉 D. 滑石粉

马未都评:我曾经讲过关于胡床的一些事情,胡字大多都是外来的。那么是谁把外来的这个粉给我们带来呢?想一想,米粉我们自己有;珍珠粉有敷面的作用,我们自己也有,这也不是外来的;滑石粉,滑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石头,很软的一种石头,可以磨得非常细,我们小的时候都把滑石当粉笔用,用它来写字,滑石粉在我们这块国土上随处可见。那么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答案 “铅粉”,所以A是正确的。
这个铅粉不是黑的,白白的、磨得很细的这个铅粉是由西域带给我们的,所以一开始叫胡粉,就是外来的。我们有一个词,其实生活中还在使用,古典小说中也大量使用,叫“洗尽铅华”,这个“铅华”指的就是胡粉、铅粉。铅粉的毒性是后来慢慢被人所认知的,古籍上也有记载,说是妇女敷了这种铅粉以后,慢慢地脸色会变得难看、变青。我们今天对化妆品中的含铅量要求非常严格,但在古代的时候不知道,没有这个意识,所以铅粉就引进了我们的国家,形成了我们在文化中一个独有的现象——“洗尽铅华”。曹植曾经对他的梦中情人说过“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漂亮得到头了,不需要再抹这个粉了。
南朝的时候有一个记载,就是说有一个小伙子,暗恋一个卖胡粉的女孩,怎么办呢?也不好意思跟人家搭讪,于是就每天去买一包胡粉,回家就收起来,每天都去买,时间长了就跟这个女孩认得了。后来有一天鼓足勇气,向这个女孩表达了爱意,然后女孩还就答应了,这一答应男孩就受不了了,回家就崩溃了,就晕过去了,就死了,乐极生悲。家里人就说他怎么平白无故就死了呢?就翻他这点儿遗物,结果翻出一百多包胡粉,然后就顺着这个思路,就找了这个卖胡粉的女孩。这女孩一听说还有这事,就赶紧到这个男孩的家,搂着这男孩就哭起来了,这一哭,男孩就活了。后来两人就结成了秦晋之好,繁衍子孙,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这在中国的爱情故事里算最早的一种死而复生的,后来还有很多故事都受这个影响。

答案:A. 白铅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哪个男子和粉有关?
A. 何郎 B. 潘郎 C. 周郎 D. 牛郎

马未都评:我们先说一下郎。“郎”是古代对青年男子的一个称谓,岁数太大了就不能叫“郎”了,比如说我就不能叫“马郎”。今天的文化中也不叫郎了,都叫“哥”,比较肉麻。我们这里提到了四个古代人物:何郎、潘郎、周郎和牛郎。我想大家可能最熟的应该是牛郎,牛郎织女的故事。年轻人特别爱过情人节,其实我们古代自己也有一个情人节,就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以后咱们正经地过自己的情人节,人家一年才碰一回,你想这时候得多热烈啊。
答A肯定是对的,这个“何郎”指的是何晏。何晏是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的美男子,曹操收养他为义子。他长得非常漂亮、白净,以至于曹操的儿子,也就是魏文帝曹丕都怀疑他天天化妆,说他长得那么漂亮还化妆,所以曹丕就招待他喝热汤面,想要看他出了汗以后会出什么效果。我们今天画了妆最怕的就是出汗,一出汗这脸就成大花脸了。那么曹丕请了何晏来喝热汤面,何晏是一个大白胖子,就不停地擦汗,擦来擦去脸还那么白,这就让曹丕相信他是天生丽质,就是这么白。所以历史上一个固定的词汇叫“傅粉何郎”,就是说他非常漂亮,好像搽了一层粉似的,按今天的话说可能就是像化了妆的美男子,其实他没有化妆。
这种傅粉呢,后来就跟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接近,叫“傅粉施朱”,这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就是说这个人很漂亮。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大部分的人感觉都是说,“朱”就是红色的意思,“傅粉施朱”就是擦粉、涂口红、涂胭脂。的确,我们今天的化妆术就是扑扑粉、画个红嘴唇,这是最简单的化妆,但是古代这个“傅粉施朱”,朱依然是粉,是一种带有红颜色的粉,跟胭脂的胭非常接近,但还不完全是。胭脂是有油脂在里头;这个粉是没有油脂的,是扑在上面的一种红颜色的粉,所以又有“红粉佳人”之说。

答案:A 何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的称谓,哪些是“胭脂”?
A. 焉支 B. 燕脂 C. 燕支 D. 烟肢

马未都评:这道题可以多选。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汉文化来说,胭脂是一个外来的音,所以它历史上的记载有多种多样,还不止这四种,这四种的准确发音都念“胭脂”。BC的“燕”都是燕山,北京就是燕山地方。这个字是双音的,所以选得越多就越对,四个都选上就都对了。
这个胭脂是由匈奴带给我们的,匈奴有一个地方就叫胭脂山,所以当他丧失了这块土地的时候,他说了“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说得非常清楚。匈奴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民族,但他的民歌又有这么优美浪漫的词调,对于我们来说,听完了以后,心里都是怦然一动。

答案:A. 焉支;B. 燕脂;C. 燕支;D. 烟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宋越窑粉盒上绘画的鸟是什么鸟?


A. 鸳鸯 B. 鸂鶒 C. 凫 D. 鹦鹉

马未都评:古人不是完全按照写实的方法去刻出这样一个纹样的。我们看这个鸟振翅飞翔的姿势,一看就是飞不远的姿势。鸳鸯是一种飞鸟,它的飞行能力是有限度的。我们都知道鸳鸯都是成对的在水里游行的——游行是一个古词,今天游行变成另外一个词了。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鸟,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们没有确切定论的时候,我认为鸳鸯、鸂鶒都应该算对,因为这两个很接近,我们不能把它剥离出来。但是它一定不是野鸭子,一定不是鹦鹉。野鸭子的头是光的,它叫“凫”,我们过去有一个词,今天不怎么用了,比如我们今天形容大家高兴,叫什么呢?欢呼雀跃,对不对?这个词现在大量地使用,但是这它过去固定的成语是“凫趋雀跃”。所谓凫趋,“凫”就是野鸭子,“趋”是往一块去聚拢,雀跃跟今天的雀跃没有区别,“凫趋雀跃”就是形容人高兴的,可能这个话比较绕嘴,也显得比较文言,所以就变成大白话了,欢呼雀跃。其实你仔细想这个词,“欢呼”跟“雀跃”不是一个搭配得很舒服的词组,前面是一个很直接的、没有比兴的方法,就说你欢呼,后面是一个比兴的方法,雀跃。所以说历史上叫“凫趋雀跃”,查一下成语辞典都有这个词。

答案:A. 鸳鸯 B. 鸂鶒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最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右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一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观复学堂
1. 我们平时常说“绫罗绸缎”,那么这四种织物中,哪种织物的织法与其他三种不同?
A. 绫 B.罗 C.绸 D.缎

马未都评:绫罗绸缎这四种织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织法不同。罗、绸、缎这三种织物的织法是一致的,都是横竖织法,只有绫是斜织的。它为什么要叫绫呢?我们老说菱形,它实际上最早是跟冰凌有关,绫就是斜着织的。所以,由于它织造方法的特殊,成本就非常高。明代以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生产绫了。明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会直接把字写在绫本上。但是,绫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绫本形成,把字写好了,在使劲拽这块布料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变形。所以,由于成本高和易变形,到了清代以后,绫就逐渐消亡了。
古人最早利用的就是麻和丝,棉是后来才用的,比较晚。毛作为纺织物用得相对来说也比较晚,尤其是能直接贴身穿的。我们都知道,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不敢贴身穿。现在有非常好的纺织技术,比如说羊绒——它也属于毛——就可以贴身穿。但过去,呢子肯定不能贴身穿,穿上去这一天都是精神的——太扎了。我看到有一种呢子做的裤衩被忽悠说能降血压,那没法降血压,一穿人就精神。为什么?太难受了。

答案:A.绫

2.在龙袍的十二章纹中,有日、月、山川等,斧头也是其中的纹饰之一。斧头在这里代表什么含义?
A.断是非 B.取薪火 C.固权力 D.亲劳动

马未都评: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中的标志,是中国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统称“十二章”。十二章纹在《周礼》中就有规定了,但是历朝历代对它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成为定式,十二章纹就绣在皇帝最重要的礼服上,表明皇帝的地位,也说明皇帝具有的才能和德行。
十二章纹的每种纹饰都代表一种含义。除了题目中斧头章纹代表断是非,日章纹代表太阳,月章纹代表月亮,星章纹代表天上的星宿,这三个章纹是取其“照临”之意。山章纹代表群山,取其稳重之意;龙章纹,取其应变之意;华虫章纹,代表鸟类,取其文丽之意;宗彝章纹,即宗庙彝器,取其忠孝之意;藻章纹,即水藻,取其洁净之意;火章纹,即火焰,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章纹,即白米,取其滋养之意;黻章纹,黑青相次的“亚”形,取其明辨之意。

答案:A. 断是非

3. 以下哪个不属于清代皇家织造?
A.江宁织造 B.杭州织造 C.明州织造 D.苏州织造

马未都评:当时清宫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宫廷的所有织物。过去的织造局有上用和官用,上用就是指宫廷用,即帝后所用;官用的织造物就是给一般的王爷府使用。“江宁织造”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做官,还曾经做过康熙的伴读,交情很深,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引来了杀身大祸。跟宫廷过熟,你就要处处小心。由于后来比较妄为,导致曹家的衰落。衰落也是好事,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名作《红楼梦》。他们家如果还是那么富裕,我估计他就写不出来了。江宁织造,江宁就是南京。苏杭两地大家都很清楚,制造业到今天依然很发达。明州是指宁波,其实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过去上海的很多裁缝都是宁波人。那么明州为什么后来改叫宁波了呢?是明太祖朱元璋给改的。朱元璋立国号为“明”的时候,让明州避国讳,就把明州改成了今天的宁波,一直沿用到今天。

答案:C. 明州织造

4. 龙是一个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神兽。总共由几种动物的特征组成?
A.六种 B.七种 C.八种 D.九种

马未都评:关于龙身上有多少种象征性的动物,有人说有“九似”,就是有九个地方相似,但是说法不一,我们逐一来看。先说它的头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说是“驼头”。我们仔细想,骆驼的脑袋有起伏,而龙头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龙的眼睛有两个说法,一说它是兔子眼,龙眼就是红的;另一说它是虾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们平时说是蛇身,更准确的说法是蟒身。第五,鱼鳞。“九似”中对尾并没有描述。此外,还有鹰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兽的爪子合二为一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王符的话来说,龙的“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两解,一解说是像河蚌,龙的肚皮上这一块一块的像河蚌摞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蜃是蛟。
我们平时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各有所好,每个都身怀绝技。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赑屃,是第六子,我小时候老听大人说“王八驮石碑”,赑屃是能负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次子睚眦,嗜杀喜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今天佛坐狮子是龙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狱讼,门两旁的狮子头就是它的模样;负屃,排行老八,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殿脊兽头是最小一个,叫螭吻。这就是我们对龙的一个神话式的解释。

答案:D.九种

古玩门诊
| 古玩一 |
这是一对方瓶。方瓶比圆瓶难做,因为我们都知道,瓷器烧之前是软的,方形的东西一入火很容易变形。简单地说,圆形的瓷器变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匀的。但方形的,尤其这种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很容易变形,这也是历史上方形瓷器为什么少的一个原因。
瓶上的图案比较杂。这两个画片过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画的都是刀马人,这是武片;另一面画的都是室内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两面是不一样的。从陈设的角度来讲,它摆在那儿,今天摆这个面,明天换那个面,可以换一种心情。它的侧面什么都有,有鸟、花卉,还有两个侍女,这些恰恰是晚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这对瓶子应该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绪年间的。过去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把这种叫做“同治彩”,所谓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杂七杂八的各种颜色都涌在这里。为什么这个时期有这样一个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这对瓶子应该有100多年了,在那个时期算是比较高档的民间陈设,跟宫廷无关。
这上面画的侍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很难在瓷器上看到这种侍女,还露着小脚。为什么这样露着小脚呢?这是当时社会的需求。缠足从隋唐时期开始有,在宋代开始普及,一直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女子都是缠足的。缠足形成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西方人进入中国以后,看到中国这么多缠足女子,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昌盛、文明、发达的国家,但缠足是一个陋习。但西方人会欣赏或者说会以一种猎奇的心理去欣赏我们的缠足。这种瓶子,我怀疑就是那个时期为诱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张地将我们的缠足展现给外国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现缠足,一般情况下用长裙覆盖的,还是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轻易不让你看到小脚。过去,尽管有晒脚会,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脚露出来让男人看,但平时都是遮着的,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走路的时候脚不能露出来。而这对瓶子上的图案,这样夸张地把脚伸出来,作为陈设,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种商业利益的驱使。我想可能是那时候被西方人的这种市场需求给逼成这样的,看起来很怪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失为那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 古玩二 |
这个瓶子的造型叫“胆式瓶”。今天很多人没见过苦胆,以前杀完了猪,把苦胆一提溜就是这个样子,“胆式瓶”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锥把瓶”,就是老太太纳鞋底的锥子,今天也很少能见到了。这两个名称,叫哪个都对。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这叫芝麻酱底,很形象。过去对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没有那么学术。它的釉是一种窑变釉,颜色非常纯正。
整个清代仿青瓷的时期——从雍正一直到清中期——这100多年的时间,它的大致过程是以闪蓝为准,就是蓝色越多,相对的年代就越早;蓝色越少,相对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红状,就到了大约道光年间了——这是一个相对的规律,不是绝对的。这件东西大约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最晚期了,为什么呢?是它的底决定的。这个底有大量掰釉现象,它并不是由于后来的磕碰,而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现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状,所以它会跟底下的窑具粘在一起,最后把窑具敲打下去,就出现了这种瑕疵。这个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国力式微,大家对这个事也不太讲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不见得说这种情况乾隆时期就绝对不会出现,所以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是乾隆晚期的。
颜色很好看,红中闪着蓝光。蓝是一种冷色调,红是暖色调,在这种暖色调中闪着蓝,它就显得非常沉稳,不会那么热烈。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叁)》
千里迢迢话出行

在当今社会,现代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空间,可以骑自行车、搭公交车,或者是开汽车等。今天的交通是高速交通,能想见的速度差不多都达到了。人自己的位移,比如从甲地到乙地,如果在这个星球上,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当天达到。12个小时内基本上都能从地球的这一端到另一端,理论上半天之内可以达到这个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我们今天生活得比古人更快捷,但是不如古人那么悠闲。古人的行进速度很慢,从北京到广西,如果靠走的话差不多要走一年。走一年很辛苦,但是能够看到沿途的风土人情,这是今天做不到的。今天飞机腾空而起,然后降落,路途上的所有风景几乎都看不到了。过去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多读书、多走走看看,开阔眼界。
这是一个盘口瓶,是清代非常流行的造型。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古人行进的方式,画面上有骑马的、行走的、坐车的,这反映了“行”的基本形态。到今天为止,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像草原上的蒙古族都是出门就骑马,生下来就学会了骑马,是马背上的民族。元代的时候,蒙古大军的摧枯拉朽是跟蒙古民族的骑马能力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可以星夜兼程,换马不换人。我们今天做不到,我在美国落基山脉骑过一次马,骑的时候比较兴奋,骑了几个小时觉得还可以,马非常听话,而且非常容易驾驭。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乃至第七天时,浑身的疼痛超乎我的想象。我们没训练过的人正常地很悠闲地骑马,极限时间是三个小时,超过了就痛苦。
这个玉件是个船的造型,底下用紫檀木雕的是浪花。船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通工具,舒适度远远高于骑马和坐车。古人经常在船上发思古之幽情,写点诗歌,船就成了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但船有一个局限性,必须得有河流,所以古代南方的交通主要依靠船。我们古代的船是无动力、不污染的,主要靠人工摇橹、撑篙,但它的行进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现在所有的大江大河上面都有桥,开着车很快就过去了。过去是不可以的,过去都是小河上才建桥,大河建不了桥,在这种情况下都靠渡口摆渡。不管是徒步,还是有车、有马,都要通过渡口来摆渡。这样行进速度就受到了一些限制,而且万一要是涨水,或者风浪大,就很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行进速度虽然快,但更加危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国家每年在交通安全上投入的经费是非常大的。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清代雍正年间的人头罐,盖子原来是瓷的,不知哪年就被粗心人打掉了。文物一定要小心,这个盖子在300多年中,只是人的一次失手它就不能存于世,所以后配了一个木头的盖子。这件瓷器画得很有意思,画了五个人,是个出行图。有人挑着担子,有人走着。这儿有一个车,是人力车,不是通过马、牛这样的畜力来拉,是一个很闲散的画面。有一个贵妇,旁边还有侍女端着酒,有酒壶、酒杯,还有一个书生紧着巴结,整体表现得非常形象、优美。这样一个民窑的罐子,在雍正时期其实就是民间使用的非常普通的罐子。经过300年的时间,流传到今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信息看到那个时代社会的总体形象。它是一个民间的出行图,没有豪华的马车,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力车,反映了衣食住行的状态。今天生活的便捷能使人们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不会费太多的力量,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这是人类在行进方式上的一个进步,但无论怎样进步,我们都应该知道历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跟人的行进一样,所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观复学堂·
1.在古代,“行”与“走”哪个速度快?
马未都评:我们生活中总说“行走”,现在也有“行走一族”,是专门要求尽可能地多走,包括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关注的“驴友”,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去翻山越岭,加强行走能力。“行走”在今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管走得快慢,都叫行走。但在古代,这两个字是区别开来的。如果看一下古文字,大概就能想象出哪个的速度快。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速度很快。比如成语“走马观花”是指自己骑在马上跑着去看花,一闪就过,只是草草地一看。再比如过去说“走狗”,就是跑起来的狗,不是在悠闲地散步,所以现在贵妇牵着的悠闲的狗都不算“走狗”。按照今天的概念来说,“行”是走,“走”是跑。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叫“三十六计走为上”,这里的“走”就是迅速跑掉的意思,不是说晃着羽毛扇悠闲地走。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当中,“走”的意思逐渐转变,但往往在词组中保留了它基本的含义。
2.我们古人在交通上曾经依赖过什么动物?
马未都评:古人行进时主要靠自己的两条腿迈开步走,但人还是很聪明的,不仅要自己能走,还要依靠别的力量。在历史上,古人依赖过很多动物行走,比如马、骡、驴、牛、骆驼、鹿和象,此外还依赖过人。比如《骆驼祥子》中,人可以抬轿子、拉洋车。古籍上的记载非常明确,人的社会等级决定了可以享受乘几匹马的待遇,比如“天子驾六”,就是天子出行的时候是有六匹马在前的;“诸侯驾五”,就是五匹马;“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是按等级顺序递减的。车的马力就是根据马的力量而来的,有点儿像今天的汽车排量。
3.“舟”与“船”的区别有哪些?
马未都评: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是舟,后来才是船。最早的舟是独木舟,就是一块木头抠出来一块就完了,后来才发展成今天这样万吨级的乃至几十万吨级的轮船。在中国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里发现过独木舟,表明那时候的人就开始驾驭漂在水上的交通工具。船最早是指军事方面的战船。人类的科技最早很愿意应用在军事上,是不文明推动了文明的进程。船在古代的运输过程中占了极重要的一席,因为它平稳,很多易碎物,比如说陶瓷,从景德镇发出来都是从船上走。过去的车没有减震功能,走旱路颠颠地到家门口就全碎了。水路运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便宜,它没有动力,顶多就是慢。过去人的时间不值什么钱,多待几天慢慢顺着水漂也能漂到家门口,所以古代非常注重水路。隋唐时期开凿的人工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将近1 800公里。从北京算起,经过天津、河北、江苏、浙江,贯穿中国几条大河,包括长江、钱塘江等。这些水系的沟通打通了中国的一条动脉,所以从隋唐以后,中国内陆的水上运输非常发达。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那一条大河上面的船都非常豪华。中国在海上称霸的时候,就是明初永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当时船队的庞大、船的体量之大,都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随便举个例子,当时的船上是养着牛的。人在远洋当中,因为没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吃,为了补充维生素,就养了牛这种大型的动物,可见船的体量是非常大的。今天说的舟与船之间的比较,最重要的一点是船大于舟,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
今天利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真的是越来越少,因为其他交通工具发展得越来越快。我记得十几岁的时候,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坐到山东半岛的烟台,就是直接渡海。今天这个交通应该还是有的,坐一宿就到了。但是坐远洋轮,我们都没这个经验。现在远行一定就是坐飞机,很快就到。今天坐邮轮的人,很多就是为了旅游。有大邮轮,走十天半个月的,世界各地走一走,已经变成了一种游览工具。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块砚台,总体仿一个大竹竿,又在细部雕刻了一竿竹子,利用了石头的颜色差,把绿叶都雕出来了,非常生动。盒子也是个竹形,也是一个竹竿形雕上一个竹叶。底下这部分是完整的,是一起挖的,牛毛纹能看得很清楚,底座是紫檀的,表明了对这个砚台的重视。理论上讲,好砚台的盒往往都很好。再看上面,做工明显很粗糙,但是细部又雕刻得很好,竹叶的残缺都雕得很清楚。两边是打烂的,有两块木头是后来配上去的,手艺不太好。可以看出是配完了又刷的漆,因为里外不一样。上面写了十个字:“山骨浊寒玉,落花沁琅轩。”这种凸起的字是阳文,一般都是往下刻,很快就刻完了,阳文非常少,要费很大功夫去做。
盒的木头配得不好,但是材质很好,和形态是吻合的。这块石头也还不错,但上面的字有点儿问题,像现代的。“貌古神静,君子所敬。癸卯仲春御题,乾隆古稀天子”,这有点儿画蛇添足。可能本来就是块素砚台,字是后人添上去的。这个字的风格跟砚没法比,从工艺角度来讲,刻字的水平和砚台的差距非常大。
这是一块不错的清代端砚,配了一个紫檀盒,结果盒因为长年没有保护而坏了,又新配了一个,砚台上的字应该是100年前有人后雕的。清末民初的时候收藏热兴起,那时候文物不像现在这么少,很多人愿意改刻一些来提高它的身价。东西刻上那些字,写上“乾隆御题”,再加上紫檀盒,弄得还挺能唬人,很多人就认为它是乾隆年间的。

古玩二
这是一个典型的香炉,炉形是最常见的三足。从物理上讲,三点固定一个平面,三足炉不管高低都能够很平稳地站住。这个三足炉在高低上有一点略微的差,它用青花三处开光,画得非常一致,都是一个老者守着个大瓶子,在一棵树下侧着头看围栏中的一组花卉。这老头很特别,他看着菊花,是陶渊明?他脑袋上还有梅花,是孟浩然?他又看着菊花,还有酒坛子,是李白?反正也说不清楚。这是一位老者,画得非常随意,但并不笨,意思都做到了,比如画花就那么一点儿。青花的颜色有点偏黑,有点晕散,里头不施釉,底部有点儿不平整,显得胎不够坚实。一般来说这种青花器都是景德镇烧的,但这件东西不是,这件东西是德化窑烧的,所以它跟景德镇的青花有很多区别。这是清初福建德化地区烧的、山寨了景德镇的青花瓷,距今有300年了。


古玩三
这个盘子上有一个延展的梅花,但是画法有点儿现代,烧釉好像把釉凸出来了。“一善堂制”是清中期的,但它不是清中期的盘子。梅花画得很疏淡,它是用一种过枝的画法,就是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从背面看,它是一个树干,翻过立墙直接过来,一气呵成。这种画法是雍正年间创造的一种画法,在雍正、乾隆时期非常流行,到清末逐渐衰退。雍正年间的瓷器最为精美,所以在清代晚期的时候,非常愿意照着雍正年间的东西去画。这个大约就是清代晚期光绪年间照着雍正年间的瓷器去画的,它跟那个时期有一些不同,比如底下的堂款,又比如它的画片分布过于均衡,树干在中间,所有的梅花分布非常均匀,而雍正年间往往是一枝,其余留白。在艺术上雍正时期明显高于光绪年间,光绪年间作伪的人心虚,觉得不多画几笔就不买账,所以就画得很满,导致画片从艺术上远不如雍正年间的梅花那么漂亮、那么有艺术价值。
关于后面的“一善堂”款,虽然宋元时期的文人也起过堂号,但是明清两朝文人都愿意给自己起堂号。很多堂号都知道对应的人是谁,比如我们熟知的纪晓岚,“阅微草堂”就是他的堂号。乾隆晚期到嘉庆早期有个“一善堂”,不排除后人同样叫这个堂号。历史上有很多堂号,曾经几十个人都用过同一堂号,这是很正常的。这件东西从瓷器本身看,釉面的旋痕都看得很清楚,就是晚清非常典型的一块私家堂款的盘子。东西还不错,是民窑仿的。“一善堂”不是皇上的堂号,乾隆皇帝的堂号叫“乐善堂”。乐善好施,标榜自己。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肆)
3福寿绵长千古梦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五福临门”。一到过年过节,大家都会在门上贴上“福”字。那么“五福”包括什么呢?
“五福”第一是长寿。人活在这个社会上、活在这个星球上,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能够长寿是“五福”的第一个标准。第二是富贵,这个标准在文明的演进当中有一些小小的变化。第三是康宁,就是健康安宁,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希望得到的。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所以健康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第四是好德,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德行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对待这个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上好的德行,就是在生活中不给他人和社会造成麻烦。第五就是中国人说的“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无论多么长寿,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在最终的时候能不能走得更好,这也是人类对生命终极思考的一个价值。本篇先从排在“五福”首位的长寿开始说起。
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追求长寿的呢?首先是内心的安定。古人观察到,对寿命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心态。一个急躁的人非常容易暴亡,我们有时候说“把我给气死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就非常强调内心安宁。比如孔子,他活了73岁,是一个长寿之人。在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寿数,应该说是非常难得的,他一生当中就一直强调自己内心的安定。下面通过两件藏品来看看上面都有哪些长寿人物,描述的是什么样的长寿故事。
这是一个清代早期的五福碗,上面写着五个“福”字。可以说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具象,或者说化具象为抽象的形式,用一个很具体的字来表明自己的内心世界。上面“福”字是用沥粉的方法突起的,很立体,中间填的是青花色。清代初期这样的五福碗相对来说比较多,到了清代中期以后,抽象化的图案多了起来,比如画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在瓷器和其他文物上,这种纹饰俯拾皆是,已不再那么直接了,而是用间接的方式表现了当时生活的富足状态。
这是一个清乾隆时期的豆青釉青花象耳尊,上面画的是八仙祝寿图,有一个老寿星,下面都是八仙人物,还有几个小童。八仙的姿态神态各异,表明了古人长寿的意愿。
这个图跟明代的八仙上寿图有明显的不同,它加了很多世俗的画面。比如说这里有一个刘海戏金蟾的场景,整个画面非常生动,表明当时这件瓷器有可能是当时送的祝寿礼品。瓷器的背面画的就是蝙蝠,两只蝙蝠相向,是腾飞的状态。可惜少画了三只,如果再画三只就是“五福”了。
这是一个水仙盆,上面画的是云鹤纹,有满天祥云,还有满天飞舞的仙鹤,表达了一种自由的意境,一种渴求生命的状态。“渴求生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放下心中的烦恼,追求生活的平静,不要过度追求生活中的财富,做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的蛊惑下,做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很多人也认为自己有超凡的能力。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人,人家问他“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非法的事呢”,他说“我上班一个月才挣一千多块钱,我的理想上是开上兰博基尼”,你想想这事儿有多不靠谱啊!人满足自己的欲望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不要设置太高的目标,不要给自己增加压力,这是你祈求生命能够长久的一个根本要求。中医说“内心恬淡虚无,百病难生”,只要人人都有一份好心情,长寿之路或许并不遥远。

·观复学堂·
1. 宋代最长寿的皇帝是哪位?
马未都评:历史上有很多长寿之人,作为标杆的往往是皇帝,因为皇帝是全国人民都可以知道的一个人,所以他的长寿就显得特别重要。
北宋和南宋加起来319年,其中最长寿的皇帝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他活了81岁。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长寿的排行榜中,他位列第三。这里包括武则天,武则天活了82岁,比他还多活一岁。赵构是徽宗的第九子,是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是一个内心比较安定的人,从小就能看出他长大后的模样。
据说金人南侵的时候,宰相需要带一个皇子做人质,去金兵的军营谈判。当时徽宗十几个儿子在一起开会,谁都不愿意去,所有人都认为一定是有去无回,必将死在金兵手下。这时候赵构站起来说,“我去!”他到了金兵的军营后,所有人都在观察他,因为金人认为皇上都是好吃懒做、唯唯诺诺、胆小如鼠的。可对于这个人,他们形容为“呆若木鸡”,什么都不怕的样子。“呆若木鸡”最早并非贬义,而是非常高的评价。周庄王当时喜斗鸡,有一只鸡看所有的鸡过来,还跟木鸡似的站着,什么都不怕。语言在发展当中意思会转化,后来我们就发展成说一个人呆头呆脑的。但恰恰是呆若木鸡的赵构给了金人一个不良信号,金人认为他不是皇子,要求退回去换真皇子来,就把赵构给退了回来。赵构后来南渡跑到杭州建都,南宋因此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盛世之景象。所以由于赵构奠定下来这样一个基础,南宋后来的生活还是很圆满的。
现在都市里的人往往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跑不完的应酬,而且作息还不规律。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健康长寿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陶冶性情,处事不惊,减缓压力。减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我也经常说自己需要减压,压力太大、事情太多,需要减去一些事情。我们人生中要追求很多很多目标,但我觉得大部分目标是追求不到的,所以就要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如果内心能够寻求到自己的一份安定,对生命来说是最好的一件事。现代医学也可以证明,影响寿命的直接因素就是心理的压力。我们为什么拿皇帝来举例呢?就是因为皇帝的心理压力比普通人都大。这个国家都是他们家的,他什么事情都要管,所以九五至尊的皇帝们虽然贵为天子,但活过80岁的皇帝仅有4个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唐代女皇武则天,享年82岁;南宋高宗赵构,享年81岁;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岁。

2. 我们祝寿的时候常常说“寿比南山”,那么“南山”指的是哪里?
马未都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认为南山一定在南边,但今天站在中国的腹地看,这南山却是在北边,位于陕西西安。为什么用南山来比长寿呢?因为老子在那儿生活过,那儿有一些老子生活的传说和遗迹。道教主张清静无为,主张人要放下心中的烦恼,追求人生的快乐。说到快乐,长寿是第一条。中国人认为道教是让人长生不老的,所以就认为南山是长寿的象征。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今天以地图而论,东海大概就是中国地图“鸡脖子”底下的位置。但是古代没有这么多的人文教育,很多知识是靠经验积累,所以人们对东海这一片广袤的海峡非常不清楚,就觉得广袤无垠,所以才说“福如东海”,表明福气像大海一样,一眼望不到头。

3. 小说《三国演义》里“鹤发童颜”形容的是谁?
马未都评: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一些老年人,头发都雪白了,但是脸色非常红润,说的就是这种现象。“鹤发童颜”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在《三国演义》中指的是华佗。
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所以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里有一段描写。周泰受了枪伤以后,孙策非常着急,听说有一个叫华佗的人可以药到病除,于是就把他请来了。书中说孙策一看这人“鹤发童颜,有飘然出世之姿”,意思是这人出来以后跟仙人一样。孙策就说“大夫您看这怎么办”,华佗就说这是一件小事,然后把药方开了,一个月时间周泰就痊愈了。
华佗本身是长寿的人,后世的人把华佗神化了,因为我们过去认为无疾而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由于疾病对人的侵扰,我们对能够医治疾病的人都怀有敬意。今天也是这样,人们一有伤病马上就奔医院。同样,在过去,社会上对有高超医术的人一定是高看一眼的,所以华佗就留下了很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
我们一生中很多时候都在跟疾病作斗争。我们希望自己长寿,首先就希望自己是健康的,远离疾病。不幸的是,你主观上想远离疾病,但你一生中未必能远离疾病,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疾病,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会孤立地存在,你总会跟社会打交道。从吃的上面讲,今天有大量的问题出现,比如瘦肉精、地沟油、毒牛奶等等,这些事情对身体都是有伤害的。即便没有这些事情,自然界换季、气温降低、人体不适等等,你也可能会遇到问题。我们在未来的人生和社会发展当中,一定是把疾病作为第一研究重点,所以现在全世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医药和防治疾病研究。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个清代中期的笔架山,俗称渡海观音,画面上有两条龙、海水,上面坐着一个观音。从功能上讲,这应该是一个装饰性很强的笔架山。这种山字形的笔架山在宋代就有了,只不过形态各异。这是最典型的三山式,有三个峰,两边两个龙头算两个峰,上面的观音算一个峰,底下写着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
从青花颜色上讲,这件东西跟乾隆时期的非常接近。龙的形象不像乾隆时期的标准型,有一点点差异,但是观音的形象——她眼角是吊着的——跟乾隆时期观音造像的面相比较接近。而且这种东西的胎跟拉坯的那种圆形的(如碗、盘等)都不一样。在拉坯的过程中,胎土淘制得比较细腻,而且拉的时候有一个应力,所以就显得非常硬。而这件是一个模子活儿,模子制的胎都比拉坯的胎软,因为太硬了就没法填充模子。上面这些须状不是模子制出来的,而是后来粘上去的,工艺比较麻烦。

古玩二
这是一个双龙尊,我们在之前的书中讲过,但这个尊跟以前的有所不同。之前看到的这种青瓷或白瓷的尊,釉通常只到肩部,肩以下基本就没有釉了;青釉一般情况下都能到下部,甚至到底。这就说明,这个造型在唐代的流行过程中,釉的覆盖面是越来越广的。从三彩的角度来说,它的颜色比较单一,有黄色,也有带一点儿绿的黄,即浅黄和深黄之间,这也符合早期唐三彩的规律。胎非常细腻,上面有一层化妆土。所以从胎、釉的颜色以及施釉的尺度看,这就是唐代初年的东西,距今也将近1 500年了。
双龙尊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造型,而是我们从西域学过来的,它跟中国的汉文化有一点儿不同。这个造型非常优美,首先是器型饱满,整个腹部浑圆;两个龙从肩部突然升起,呈对称状。这个造型在清雍正时期非常受欢迎,所以雍正一朝有豆青釉、茶叶末釉,做了很多这种仿品。二百六七十年前,雍正皇帝就下令做过这个东西,可见这个造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件东西非常古朴,跟我们后来非常矫情的审美有天壤之别。当你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样的东西是一种大美的时候,你的审美已经提高了一个段位。

古玩三
这是一个葫芦瓶,它的颜色对比非常强烈。我们过去在颜色搭配时,最忌讳的就是红配绿——过去有一句不大好听的话“红配绿,赛狗屁”。其实不然,审美有时候是物极必反的。比如五彩从元代创烧以后,到了明晚期就很趋向于大红大绿的这种表现,以红、绿为主,非常鲜艳强烈,给人的感官刺激或者说给人感官的愉悦超乎想象。这件东西猛一看就是红绿彩,但实际上它上头还有两个颜色——黄和紫,这就符合了五彩的基本条件。五彩是一个泛称,不管几个彩都叫五彩。
这件东西是晚明五彩的典型代表。首先是造型,嘉靖万历时期,葫芦瓶非常流行;其次就是这种彩是单一的,不加青花,到了清代以后,五彩中往往愿意加上青花;再从纹饰来看,上面牡丹的画法——双犄牡丹,对清代康熙年间的画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造型、颜色、纹饰,每个特点都能反映那个时期五彩瓷的特点。这件东西准确地说应该是天启年间的,已经是明代最后期。


15日月朝暮明龙纹

明代的龙纹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文物以明清以来的居多,比如故宫就有雕龙的龙柱。明清两代的龙纹看着都差不多,我们作为一般的百姓来看龙纹,其实只是看它大致的形态和气势。
这是一件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宫廷用的景泰蓝龙盘,是用来给皇帝祝寿的。画面上是两条龙捧着一个“寿”字,一条是红色的,一条是黄色的,这两种颜色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色。“寿”字的上方和下方都有吉祥符号“”,这就是万寿。这件万寿龙盘是给皇帝祝寿的时候宫廷为他定制的。这时候的龙看上去,眼睛上好像戴着眼镜,有一种眼大无神的感觉。从图像上可以看到,明代后期的龙显得比较细弱,跟明初的感觉完全不同。明代初年的龙都非常壮硕,头大如斗,怒发冲冠的样子。明代龙纹的变化其实反映了国家态势的变化,也就是由强盛逐渐转为衰落的总体态势。我们可以从龙纹的态势上看到国家逐步衰退的过程,理解国家为什么衰退。
明朝初年永宣时期国势强盛,龙纹也就显得非常健硕。这时候龙的鬣毛都是冲天的,眼睛呈比目眼,嘴张得非常大而强劲,四肢极为有力,身体粗壮,动作凶猛。比如明宣德时期的青花云龙纹天球瓶,这个时期的龙动作十分凶猛,代表的是国家蒸蒸日上的形态。但是到了明中期成化年间,龙虽然保留了永宣时期龙的基本特征,头也比较大,毛发也是冲天的,但它的四肢和身体的形态像在玩耍,心态已经放得非常平和。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国家已经安定了,大家已经没有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了,一天到晚都是游戏的状态,所以这时候龙也是一种游戏的状态。到了明代晚期,将近100年的时间,龙的形态已经变得非常松软,表情变得比较怪异,整个国家处在一种似乎没人管的状态。通过这样的画片,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明代龙纹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朝代的变化。
这是一件明代铜鎏金瑞兽双龙纹瓶。铜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物资,因为钱是用铜铸造的。钱按计重算,所以铸造这样一个铜瓶至少跟铜钱的价值对等。这上面画的是明朝中叶的龙,还保留了早期的一些特征。这条龙呈站姿,是腾空的,四肢还是非常有力的。从龙纹的变化来了解一个朝代的变化过程,这段历史就变得非常直观而容易理解。
明朝的龙纹从永乐开始都是百姓很容易接受的一种龙纹,这个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样子。但是洪武时期的龙很有意思,有一种龙叫“猫脸龙”——脸像猫脸,圆圆的,它跟此前元朝的龙、此后永宣时期的龙截然不同。为什么画成这个样子呢?至今无解,不知道什么原因。洪武一朝在瓷器上所描绘的龙,大部分是呈猫脸状。短短的三十几年龙为什么有这样的巨变,有什么具体含义,我们今天还没能搞清楚。

·观复学堂·
1.明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马未都评:中国历史上朝代不断更迭,明朝是一个大朝代,从1368年洪武登基到1644年明朝灭亡,享国276年。从洪武皇帝算起,依次是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总共17朝。但17朝只有16位皇帝,因为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正统皇帝被瓦剌军俘虏,朝臣们就把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扶上位,这就是景泰皇帝。后来在“夺门之变”中,正统皇帝又把皇位夺回来,并改年号为天顺。所以明朝总共有16位皇帝,在位时间最短的是泰昌,仅仅一个月,最长的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万历,在位48年。

2.我们老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明朝的皇帝中有几位属龙?
马未都评:生活中讲究概率,中国有13亿人,属龙的至少有1亿人,同样属鼠、属牛、属虎、属兔等等的差不多都是1亿人,这就是概率决定的。16位皇帝中,理论上讲应该有一到两位属龙的,实际上明朝皇帝中属龙的只有一位, 这跟概率非常吻合,他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中国大部分皇帝都有画像,明朝皇帝也有画像,大部分收藏在台北故宫。朱元璋的画像最多,有十多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常规人看来非常不好看,是一个奇像,当时他自己认为这个画得很好,呈现了龙的景象——长脸。但是朱元璋究竟长什么样,我们谁也没见过,因为那时候没有照相机,也没有照人画的肖像。
朱元璋的另一类画像显得凛然正气,画的是方头大脸,一看就是帝王之相。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画像呢?是因为朱元璋要附会一种传说。他是开国皇帝,中国人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就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因此一定要附会,恰好他又属龙,所以他对自己这种奇异的长相并不以为不好。我们今天能看到朱元璋的帝王像中有一部分是不漂亮的。

3.明朝哪位皇帝后宫只有一位皇后,没有其他嫔妃?
马未都评:中国人常说 “龙凤呈祥”,在描绘当中一般皇帝是龙,皇后是凤。中国的皇帝除了皇后外,往往还要再娶嫔妃,多少不一。但明朝16位皇帝当中有一位皇帝皇宫只有一位皇后,这位皇帝就是弘治。大家看弘治皇帝的面相,一看就是一个好男人,非常忠厚。他身为皇帝,但是早年身世不幸,主要是源于他父亲成化皇帝。成化皇帝的宠妃万贵妃是明朝嫔妃里非常传奇的人物,首先她比皇帝年龄大,一说大17岁,一说大19岁,可以说成化皇帝有非常强的恋母情结。另外万贵妃对成化皇帝又照顾得非常周到,所以成化皇帝非常惧怕她。在这种情况下,成化皇帝跟谁都生不了子嗣,孩子生出来甚至在嫔妃怀孕期间马上就夭折,至于是怎么夭折的,谁也找不出答案。成化皇帝有一次在读书,看到纪氏非常漂亮,就偷偷临幸,后来纪氏怀孕并偷偷生下了孩子。后宫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一旦让万贵妃知道了,孩子就保不住命了,所以后宫几千人就瞒住了万贵妃,孩子也一点一点长大了。成化皇帝30岁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对镜梳妆时就感叹:“我都有白发了,还没有儿子。”他的贴身太监就跪下了,说:“陛下有子,现在在后宫。”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弘治皇帝,但纪妃一个月以后就莫名其妙死了。弘治皇帝有过这样的童年,后宫的残酷斗争对他的心灵伤害极大,所以他一生中就娶过一个女人,没有再娶别人。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个斗彩的盘子。斗彩是比较柔和的一类彩瓷,因为它有青花,颜色也不显得过于强烈。它的背面写着“大清雍正年制”,是两行楷书六字款,带有双圈,画的是福寿图案。从正面看,底下是水,峭壁上长着一棵桃树,这叫“福山寿海”。从内容上看,显然是祝寿用的盘子。这个画片画得比较含蓄。过去给皇帝祝寿的也有一些龙捧着寿,那就比较直接。这种“福山寿海”画片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也可以享用。这是传统官窑的图案,这个图案画得很程式化了,画工已经非常成熟,比如画的水波纹大小都差不多,很精美。这是一等一的官窑盘子。官窑当年的质量非常好,如果保存状态还好,看着有点新又有点假,这就是过去的“真赛假”,就是这东西太真了,看着跟假的似的。

古玩二
这是一个青花的人头罐。这件青花跟常见的有一点不同,画得比较淡。大部分青花瓷都是比较浓艳的,而这种青花在雍正一朝非常流行,叫淡描青花,刻意把它画得很淡,不是没有颜料了,而是把颜料里多兑一点儿水,所以看着非常淡雅。上面孩子身上都画得浅浅的,显得很干净,这种感觉是当时的一种追求。
这个大婴孩的腿一节一节跟藕节似的,所有的关节都是圆的,手里打着一个莲花灯,寓意“连生贵子”。 而且这两个孩子是有沟通的,一个孩子往前,一个孩子回头,画面非常生动。这种图案开门见山而且画得非常好,充满画面的大婴孩很招人喜欢,因为这个时期康熙到乾隆这一段时间正是清朝最好的时期,生活比较富足也比较安定,所以画面也比较祥和。

古玩三
这是一个清光绪本年的官窑捧盒。凡是一只手拿不了的盒,全称之为捧盒。今天生活中很少用这样的器皿,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部分盒子都是塑料的,比如超市里卖的保鲜盒,从而远离了过去的一种文化。过去因为东西名贵,捧着要非常小心。实际上这种捧盒在清代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大户人家。《红楼梦》里就有大量关于捧盒的描写,用来端着点心、糖果什么的。这件东西算小号的,是一个瓷质捧盒,底下写着“大清光绪年制”,两条龙画得非常好。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件东西的白地比较白,有点儿像早期雪花膏的瓶子。龙画得很标准,但是画得非常僵化。鬣毛的五叉跟大笤帚似的,云纹画得像树杈子,这种画法比较笨拙,但恰恰是光绪时代的一个特点,包括海水都画得都比较僵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清代初期和晚期与明代的初期和晚期呈现的态势都是一样的,一到了朝代后期,所有的东西都呈下降趋势。尽管非常努力非常认真画了这样一个捧盒——二龙戏珠,但是从细部上看,它传达了这个时代即将衰败的信息。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壹)》
瓷器篇
1晕染江山花鸟瓶
2瓶里乾坤话葫芦
3嬗变之美观金鱼
4对酒当歌话梅瓶
5皇家珍宝景泰蓝
6五彩缤纷尽雅俗
7轻粉软彩映太平
8市井风情说瓷枕

家具篇
9一物两用万历柜
10离席高就坐上宾
11官位权势说交椅
12唯形为尚多宝格
13案头拾珍文房品
14人间百态百宝嵌

玉器和漆器篇
15君子比德高古玉
16安居乐业农耕玉
17春蒐秋狝话玉器
18千年不朽话漆器
19捉刀代笔现漆器

杂项篇
20空谷香韵话茶道
21品茗论茶说明清
22不爱红妆爱素妆
23淡妆浓抹两相宜
24洗尽铅华仍何郎
25重阳喜话福禄寿
26内有洞天鼻烟壶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1. 横空出世元青花
2. 一片春心在玉壶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4. 光彩莹润说珠子
5. 事事吉祥话如意
6. 开春喜说喜文化
7. 盛世花开迎新春
8. 举杯邀月说中秋
9. 衣锦媚行谈情爱
10. 春暖花开话清明
11. 梁山聚义说水浒
12. 盗亦有道话水浒
13. 濡笔存香品砚台
14. 文房一宝品笔筒
15. 修身养性戏五禽
16. 君子之道炼六艺
17. 枰上论道说古棋
18. 奇思妙想说玩具
19. 一元多变说架子
20. 一饮一啄说餐具
21. 纵横古今说财富
22. 百世不朽说金器
23. 百炼千锤出铜炉
24. 刀剑如梦话利器
25. 守拙求实说钝器
26. 特殊兵器演传奇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叁)》
1. 民风民俗话端午
2. 宜遮宜赏话插屏
3. 碗中真味说饮食
4. 伦理纲常话五伦
5. 亦正亦邪说毒物
6. 海外传奇外销瓷
7. 循源解字说汉字
8. 五谷杂粮话农耕
9. 千丝万缕话织物
10. 古往今来说通讯
11. 引风便面说扇子
12. 气韵之美话书法
13. 翩翩竹影论君子
14. 风流虚无说晋代
15. 盛世风韵说大唐
16. 含蓄隽永说宋代
17. 黑白变奏瓷之色
18. 自古瓷色重青釉
19. 温暖变调瓷之色
20. 绚丽夺目红绿釉
21. 活水源头出官釉
22. 借得自然三分色
23. 丝丝缕缕总关情
24. 民生大计说饮食
25. 庭院深深说居住
26. 千里迢迢话出行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肆)》
1. 余韵悠悠民乐器
2. 伞屐蓑笠说雨具
3. 福寿绵长千古梦
4. 富贵须从何处得
5. 内外兼修得康宁
6. 仁善宽厚话好德
7. 了无牵挂求善终
8. 百善为先说孝悌
9. 立国立身说忠信
10. 是非辞让话礼智
11. 风骨如莲知廉耻
12. 蹈仁履义说仁义
13. 先秦汉唐看龙纹
14. 俊雅雄健宋元龙
15. 日月朝暮明龙纹
16. 一身数变清龙纹
17.克己复礼说礼艺
18.怡情修性说乐艺
19.君子必备说射艺
20.张弛有度说御艺
21.沟通传达说书艺
22.逻辑思辨话数艺
23.美好圆满水果纹
24.民生关怀蔬菜纹
25.芬芳艳丽花卉纹
26.万木争荣说树纹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伍)》
1.且看月涌大江流
2.隽秀尔雅雍正瓷
3.华丽繁缛乾隆瓷
4.盛世遗风嘉庆瓷
5.崇俭去奢道光瓷
6.中兴流彩同治瓷
7.昙花一现光绪瓷
8.扑朔迷离民国瓷
9.水中冰上话古嬉
10.刚毅霸气赞力量
11.动静相宜得养生
12.更快更远说田径
13.自娱自乐话民俗
14、愉悦身心说球艺
15、妙趣横生婴戏纹
16、仪态万方说仕女
17、闲情逸致雅士纹
18、料得梨园处处景
19、变化万千神仙纹
20、铁马金戈说战争
21、瑞由心起瑞兽纹
22、盛世太平说瑞兽
23、野阔林深访兽迹
24、农耕文化话家畜
25、禽戏鸟语纹色里
26、怡情逸性说鱼趣




《醉文明》系列是马未都先生出炉的收藏知识文化读本,全套书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向读者展示风格各异、极具收藏价值的宝物,生动地讲述了些经历上百年历史的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宝物涉及的历史知识、民俗文化,让人深切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听马未都说收藏,以小看大,见微知著,历史仿佛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的细节和穿越时空的质感,让人畅快淋漓、意犹未尽。在这里宝物与文化交相辉映,尽显我们历史长河中温情感性的一面;藏品背后蕴含的最朴素的人生智慧,更是历久弥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次推出1-5册套装,将是收藏爱好者的馈赠和收藏佳品。

品一个时代的情怀与浪漫
评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风情
说尽当今时事人情
讲述经典人生智慧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智慧

·你知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个“百宝箱”到底是什么样的器物?
·“交椅”如何从一件家具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权力的象征?
·一个宋代青白瓷梅瓶,最多能盛下多少斤白酒?
·在古代,成年人也穿开裆裤吗?
·“绿帽子”的说法起源何处?
·电影《赵氏孤儿》里,一碗面条早吃了几百年?
·马桶为什么叫马桶呢?
·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
·潘金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日本的筷子较短,而中国的筷子较长?
·“浮云体”最早出自哪位古代圣贤之口?
·岳飞背上刺的其实不是“精忠报国”?
·苏洵为何要给儿子取名为“苏轼”和“苏辙”?
·“呆若木鸡”最早是用来夸人的?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唱的其实不是青花瓷,而是汝窑?

你不必具备专业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经验,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区别,不必了解黄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征。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读上《醉文明》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怀所打动。


http://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220/283/536150342/953099/69520c6/53ec9098Nd0016a3e.jpg
自序
收藏于我本是私事,可一来二去成了公事。尤其做了电视节目,大众媒体传播又快又广,百姓的需求又多又杂,许多话说了就忘了,连自己想看看自己怎么说的都成为奢望。恰好出版社找来,击掌为庆,节目成书。
但这不是节目的文字实录,需要增删改动完善,工作量比想象的大,补充知识,补充图片,为的是让读者多些阅读乐趣,在乐趣中对收藏对文化有所斩获。
收藏是一个话题,社会上相关新闻天天会有,用心吸引百姓的眼珠,挑动百姓的内心。但凡稍有心动,就会解囊,而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大部分人会手足无措,喜欢而不敢喜欢,这种滋味早期谁都会有,很正常,原因是文化对我们构成的诱惑太大。
这种诱惑会长久缠绕。我们生在长在这块文化土壤中,不管你在意与否你都会受其营养滋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强壮身心。一个中国人,真的有资格自豪,五千年文明延续未断,各种文明的证物随处可看甚至可取,这不是中国人的福气么?!
儿时听过句老话: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过去国家穷,每个国民跟着穷;我们这一代乃至上一代人都受过罪,那时收藏和文化都成了奢望;今天国家富了,国民也跟着富,真到了享福的时候这个福就大了,多少有些让人享受不了;这个大福就是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浩如烟海,那么好,我们一同慢慢享受吧!
是为序。

上一个艺术

下一个鉴赏收藏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