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传/大家丛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汤一介传/大家丛书

传记 学者

  • ISBN:9787214075710
  • 作者:李娟娟
  • 印次:1
  • 字数:121
  • 版次:1
  • 页数:173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出版时间:2012-01-01
  • 印刷时间:2012-01-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汤一介传/大家丛书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汤一介传/大家丛书
  • 作者:李娟娟
  • 定价:15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ISBN号:978721407571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01-01
  • 印刷时间:2012-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173
  • 字数:0.121千字

编辑推荐语

章被父亲取名“一介”的孩子1.湖北黄梅的“诗书之家”坐落在长江岸边的湖北黄梅县,江对面就是我国 的风景名胜庐山。在黄梅,汤氏家族可谓名副其实的“诗书之家”。当年 早从江西永丰迁到黄梅的汤氏正谊公,一生都在黄梅乡下勤勤恳恳做教书匠。让他 引以为自豪的是教出了3个进士,而其中的一个就是汤氏正谊公的孙子汤霖。
正谊公因为学问深厚,又善于循循善诱教书育人,所以自号引轩,亦称引轩公。
引轩公当年虽然是一个 的教书育人的读书人,又有很深厚的学问,但却一生没有得到功名,仅被“赐副举人”。
汤氏正谊公之子汤立贤,字谦吉,号莘夫,虽只做到相当于知县师爷职位的差事,却也是 注重学术之人,并曾力助当年湖北省总督胡林翼治理水患。当年汤立贤力助参与的大堤工程告成后,致使当地三十年没有发生水患。
汤立贤虽一生不曾为官,但除身体力行协助湖北总督“运粮馈饷、修拦湖堤”之外, 喜好的即是读书,尤其喜读《左传》,不仅熟读,而且到了晚年70多岁时,仍可以一字不落背诵如流。
从以上这些取自《汤氏宗谱》等记载的资料中可以看出,长江岸边湖北黄梅的汤氏家族自正谊公起,即为有学问之人,并多以读书、教书、授徒为业,所以汤氏家族可以称为“诗书之家”。
汤立贤之子汤霖,字崇道,号雨三,道光庚戌年(1850)出生于家乡湖北黄梅,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做过几任知县,后多次任甘肃乡试同考官,并于1906年与陈增佑等合办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汤霖先生不仅力主实施创办新式学堂,而且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即汤用彬、汤用彤分别送进新式学堂学习,这亦可称为汤霖先生接受新式教育的明智之举。
汤霖殁于民国三年(1914),享年64岁。他为汤氏家族留下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意为告诫他的后人,做事情不要逃避困难,也不要逃避责任。他还曾为汤家留下了一张拓片,那是代表他 辉煌的进士碑拓片。在考中进士那年,他的名字被刻人进士碑。现在那块进士碑依然立在孑L庙里,只是由于年久风化的原因,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
汤霖的长子汤用彬年长次子汤用彤10岁,早年考上清朝举人,20岁时赶上清朝末年改革教育制度,汤用彬因此再没有得到考取进士的机会,遂考进同文馆主学俄文。民国以后汤用彬做过国会议员,后一直居住在北京,其间任北京市市政府主任秘书一职时间 长。汤用彬曾人国立分科大学学习,主修国史,毕业时被授予文学士,其诗文和书法造诣颇深,故有诗人和书法家之称。汤用彬因长期居住北京,十分熟悉北京地区的人文地理,又因擅长文史,因此还曾主编了一部“帝都景物略”。该书主要对北京地区的地理、各景区作了详尽介绍。由此可见,汤用彬虽官至当年北京市政府主任秘书,但仍不失为一文学造诣较为深厚之文人。
汤霖的次子汤用彤,字锡予。1893年出生在甘肃省渭源具,1908年人北京顺天府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后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留学,先在明尼苏达州汉姆大学,1919年转人哈佛研究院,1922年回国后,一直在大学教书办学。
1931年应胡适之聘到北京大学做教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是我国一代 佛学家、国学大师。1964年在北京逝世。
汤用彤之子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国 哲学家、国学大师。据此可知,长江岸边黄梅县汤氏家族的汤霖、汤用彤、汤一介三代均以教书办学为业,他们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为家训而无愧于书香世家之风。
2.“一介书生”来到人间1927年农历1月15日,正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的中国 学者汤用彤教授家中又喜添一个男丁。这虽不是汤家的长子,却是汤用彤教授自美国留学归来5年后汤家出生的 个孩子。
P3-5

内容提要

《汤一介传》是国学大师汤一介的传记。汤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和动荡漂泊的中学时代。上中学时他曾留过级,甚至想过放弃读书,所幸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下来。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北大的岁月不仅给了汤先生广阔的学术视野, 让他结识了妻子乐黛云。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即将迎来钻石婚。
汤先生在满怀深情地对自己的好友和师长进行深切怀念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治学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提倡学术自由、全面研究国学,创建“中国解释学”,并且 次在中国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问题,使中国哲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反本开新”,中重新燃起火焰。作为中国杰出的哲学家,汤一介先生 希望中国哲学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哲学做出贡献。
《汤一介传》文风流畅,语言平实自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读者在行云流水之中感受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目录

引子
章 被父亲取名“一介”的孩子
1.湖北黄梅的“诗书之家
2.“一介书生”来到人间
3.北京南池子缎库胡同大院与庐山的小楼
4.在北平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日子
5.天生流淌着爱读书的血液
第二章 难忘的中学岁月
1.缎库胡同大院不再平静
2.从北平到云南
3.中学生的“成长烦恼
4.走近哲学的少年
5.阅读红色“禁书”《西行漫记》
6.“西去延安幻想曲
7.在重庆南开中学
8.难忘的《文拓》
9.早逝的大哥和大妹
第三章 在阅读中走入哲学
1.在昆明的 岁月
2.初读中国古典哲学
3.对“生死”的感悟
4.在阅读中长大
第四章 和北大一起成长
1.走进北大先修班
2.《文拓》复刊
3.积极投身政治活动
4.北大哲学系的勤奋青年
5.道家、佛家思想冲击下的彷徨
6.对人生的真诚追求
7.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生死观”
8.和父亲一起留在北大
9.一介书生与北大才女
10.书结姻缘
11.怀念北大
12.走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
第五章 人生风雨
1.回到北大
2. 次人生风暴
3.哲学路程
4.父子情深
5.未名湖畔起风云
6.在鲤鱼洲干校
7.夫妻患难真情
8.伟大的母亲
第六章 焕发学术活力
1.成功开讲《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
2.完成《郭象与魏晋玄学》
3.出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4.范畴研究法
5.对当代儒学的反思
6.探索中国解释学
7. 间的“文明对话”
8. 学术交流之旅
第七章 《儒藏》春秋
1.创办中国文化书院
2.挑起《儒藏》编纂重担
3.实现“梦想”
4.无悔的追求
5.成立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6.反对称自己为大师
7.《儒藏》编纂工程的进展和成果
第八章 依然闪烁
1.“金婚”之家的“儒道互补”
2.与书为伴
3.子孙成了美国人
4.和谐的“三口之家”
5. 依然闪烁

上一个传记

下一个学者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