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神话学文库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神话学文库截图

#电子书简介

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话学会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ISFNR)个人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著有《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1994)、《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1997)等多部专著。


第一章 小人物的大发现

神话要素就像一颗破碎珠宝的细微残片,它们全都散布在长满花和草的大地上,只有极富见地的人才能发现。

——威廉·格林

洪水神话是百年来国际学界的热点,它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洪水神话研究历程本身,就像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

第一节 上帝的秘密神谕

在学界将洪水神话作为研究对象之前,神学家对它拥有唯一的解释权。基督教神学家宣称:《圣经·旧约》中的挪亚方舟故事是不容置疑的历史,是上帝与人类订立的永恒契约。故事从上帝发出秘密神谕开始:

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

活了六百岁的挪亚,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完人,只有他知道上帝的这个秘密计划。上帝告诉这个义人:你与你的全家人要造个巨大的方舟,将世界上所有飞禽走兽都带一对进入方舟,为未来的大地保留物种。

上帝打开了地下的深渊和天上的窗户,在地上降了四十天大雨。洪水把最高的山顶都淹没了。地上所有动物,包括飞鸟、牲畜、走兽和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淹死了。只有挪亚的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

过了四十天,挪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没找到干地。他又放出一只鸽子,但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地,只得飞回方舟。又等了七天,挪亚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晚上鸽子回来,嘴里叼着一片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他又等了七天,再放出鸽子,鸽子就不再回来了。

六百零一岁的挪亚带着妻子、儿子和儿媳走出方舟,把飞禽走兽也放了出来。他为耶和华(上帝)筑了一座神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和飞鸟为上帝燔祭。

上帝闻到献祭的馨香之气,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大地,也不再毁灭各种活物了。上帝让各种动物在地上多多滋生,又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

上帝与挪亚和所有动物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他还将彩虹作为与人类和动物立约的凭证。挪亚的三个儿子闪、含、雅弗的后裔分散到大地各处。

直到19世纪,虽然科学在所有领域都插上了自己的旗帜,但基督教经典《圣经》,却是一块科学研究的禁地。人们一直将挪亚方舟故事看作信史,一些历史学家还根据希伯来人的年表,将挪亚时代这场淹没全球的大洪水,定在约公元前2448年(一说为公元前2345年),希腊人则说它发生于约公元前3050年。


上编
第一章 小人物的大发现
第一节 上帝的秘密神谕
第二节 雕版匠的意外发现
第三节 故事学皇冠上的明珠

第二章 传遍世界的洪水神话
第一节 地中海故事圈
第二节 印度故事圈
第三节 东南亚故事圈
第四节 美洲故事圈
第五节 大洋洲、非洲及其他故事圈

第三章 中国不是伊甸园
第一节 不断展现的神话世界
第二节 从书本到田野
第三节 几个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描述

第四章 口头叙事研究方法
第一节 口头叙事的特殊性
第二节 母题分析法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母题数据库

第五章 生命史追溯
第一节 先秦神话的滥觞
第二节 中古时期出现故事原型
第三节 近古时期的孳衍

第六章 洪水起因
第一节 雷公报复
第二节 动物致洪
第三节 其他洪水起因

第七章 遗民获救
第一节 动物救助
第二节 葫芦避水
第三节 器具避水

第八章 难题求婚
第一节 伏羲、女娲兄妹婚
第二节 卜婚与神示
第三节 孑遗的难题考验

第九章 再殖与释源
第一节 人类的重新繁衍
第二节 事物的起源

第十章 故事树与故事圈
第一节 根深叶茂的故事树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故事亚
第三节 不同故事圈的交叠

第十一章 “元故事”的永恒魅力
第一节 “元故事”的构拟
第二节 作为“元故事”的洪水再殖型神话
第三节 有限变异与无穷变化

第十二章 几个文化密码
第一节 人类的末日焦虑
第二节 惩罚与报应
第三节 集体无意识原型

在“神话学文库”(第二辑)的成果中,陈建宪《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 》的国家观念最有代表性。著者以搜集到的600多篇洪水神话文本为基础,进行整体模型的建构和母题内容的分析,对华夏神话的文化价值认识提供了系统观照和案例分析。著者不仅指出了全世界洪水神话都着眼于“逃生”,唯独华夏神话立足于“治水”的特点,指出中国洪水神话重在颂扬治水英雄功绩与人民灾后重建的积极创造,而且由此深入思考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思想理念。

——叶舒宪


本书是陈建宪教授长达三十年对洪水神话持之以恒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书中首次运用电脑数据库,对流传在中国40多个民族中的682篇异文进行母题分析,将文本的时间线索与空间扩散相结合,对该故事类型的中国形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与研究,填补了中国洪水故事圈在国际学坛上的缺环。


洪水再殖型神话是讲述洪水灭世后人类再繁衍的一个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现,是国际学界百年来长盛不衰的讨论热点。围绕故事的中心母题,全世界的洪水再殖型神话发展出许多亚型和变体,既呈现了人类与自然恒久不变的互动律则,又潜藏着文明史上剪不断理还乱的族群关系。本书以680余篇洪水神话文本为素材的整体模型分析,对华夏神话的文化价值认识提供系统观照案例,反映了华夏上古神话不突出战争元素却大力弘扬战胜自然灾害的正能量主题。启发人们去思考:为什么全世界的洪水神话大多着重讲如何逃生(方舟故事型),唯独华夏洪水神话突出讲述英雄治水功绩和灾后重建?这和“多难兴邦”与艰苦奋斗的华夏精神是怎样的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除上篇系统研究和下篇文本呈现外,还包括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母题代码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洪水母题编号、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文本索引和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母题分析数据库等附录。这些附录中丰富的神话资料凸显该书夯实的文献基础,尤其是设置扫描二维码,能超级链接到数据库会给读者提供更多系统的知识。


前 言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

自从人类诞生于这个星球,不知道有多少人丧生于洪水之中。本世纪来,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1年日本海啸,都使得数十万鲜活的生命在洪水中瞬间消失。这样惨痛的记忆,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屡见不鲜。那些在灾难中侥幸逃生的人,将洪水事件代代传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集体口头叙事,就是洪水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总能看到神灵的身影,他们既是洪水的制造者又是洪水的治理者,既是人类的创造者又是人类的毁灭者,所以人们习惯地称这些故事为洪水神话。

本书所说的洪水神话,指的是一个故事类型,用故事学的术语来说,叫作洪水灭世后人类再繁衍的故事,简称“洪水再殖型故事”。这个故事类型的中心母题有两个:一是毁灭大地的洪水,二是洪水中侥幸逃出的遗民再次繁衍出人类来。围绕着这两个中心母题,全世界的洪水再殖型神话形成了许多亚型和变体。这些亚型和变体,既呈现了人类与自然恒久不变的互动律则,又潜藏着文明史上剪不断理还乱的族群关系。

洪水神话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故事类型之一,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民俗学教授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所说:“在世界上所有的神话中,大概没有哪一个像洪水神话那样,引起了有史以来若干世纪的人们的注意。的确,不可胜数的图书、专著和文章为这个神话而作。以数量而言,洪水神话无疑是过去被研究得最多的叙事作品。没有哪个神话或哪个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像这个关于一场灾难性洪水的故事这样,被人们加以细致深入的研究。”(Alan Dundes, ed., The Flood My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1988,p.1.该书是一本论文集,书中汇集了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研究洪水神话的一些代表作。作为这个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笔者已和研究生们一起将全书42万多字译出,阿兰·邓迪斯教授积极主动地帮助我们联系解决了它在中国出版的版权问题。中译本几经曲折,于2013年经过谢国先教授的精心校对,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总算可以告慰这位杰出学者的在天之灵。)

1989年10月,邓迪斯教授伉俪访问华中师范大学,将他编著的《洪水神话》(The Flood Myth)惠赠笔者。这部西方学界有关洪水神话研究的经典论文汇编,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洪水神话中究竟有什么东西,吸引着那么多学者将他们的生命消耗在对这个神话的苦苦探究上呢?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那么多民族的学者们,都对洪水神话情有独钟呢?

笔者本以为在阅读邓迪斯教授所编文集后,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然而事实却正相反: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以无数心血凝成的研究成果,向笔者展开的是一个神秘的知识深渊。在人类许多族群都传讲的这个神话中,隐藏着无数被时间吞噬了的秘密。而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在人类早已脱离了蒙昧时代的今天,洪水神话仍在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信奉不同宗教的族群中广泛传讲,其中的母题更是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反复再现。人类对洪水神话的兴趣,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退。人事代谢,故事依旧,似乎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灵魂,潜藏在洪水神话之中,活动在洪水神话之中。

阅读邓著过程中,笔者发现,对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洪水神话,西方学界知之甚少。笔者试着检索中国各族流传的洪水神话文本,结果令人瞠目。在中国当代大规模的民间文学采录活动所编引的作品集中,洪水神话随处可见。笔者曾浏览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部省卷和《中国歌谣集成》部分省卷,查检过贵州、辽宁、湖北等省的各县市全套民间文学资料集(共数百种)和其他省市的零散资料集(几十种),发现了大量相关资料。仅笔者建立的文本数据库,就收录了中国40多个民族中流传着的682篇洪水再殖型故事。这还只是笔者个人眼界所及,不啻冰山一角。就中国洪水神话的时间深度、地域跨度和异文数量而言,不要说西方学界,就是一个中国的故事学家,他了解的故事世界也是极有限的。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自1990年以来,笔者在教学之余,一直留心搜求中国洪水神话的不同异文,以及有关中外洪水神话研究的著作与论文。承蒙诸多师友帮助,集腋成裘,资料积累终于达到了相当规模。2005年,笔者的学位论文《论中国洪水故事圈——关于568篇异文的结构分析》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被评为当年湖北省的优秀博士论文。许多师友一直催促笔者将此论文整理出版,但迟迟没有问世,一则因为笔者的拖延个性,二则因为总是感到现有研究尚很粗浅。今天,笔者对这个著名故事已做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追踪,自己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学者,变成了个退休的老叟,是应该有个阶段性的了结了。不然,实在是对不起众多帮助和关心过笔者的人。

值得欣慰的是,由于长期追踪洪水神话,又在多年高校教学过程中对民间故事的基本理论加以探究,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方法与个案的结合、一般与特殊的结合。笔者希望自己的这些试探,对民间故事基本理论有所贡献。但究竟做得如何,只能交由时间这个无情的法官裁判了。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宗教神话与传说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