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草田耕作制度农业/林业耕作制度 图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包邮:草田耕作制度农业/林业耕作制度 图书

农业/林业 农业工程

  • ISBN:9787030436221
  • 作者:师尚礼
  • 包装:平装
  • 印次:1
  • 品相:10成新
  • 字数:280000
  • 开本:16开
  • 版次:1
  • 页数:248
  • 主题词:耕作制度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4-01
  • 读者对象:暂无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包邮:草田耕作制度农业/林业耕作制度 图书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草田耕作制度
作者:师尚礼,祁娟,曹文侠编著
定价:9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030436221
印次: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草田耕作制度在我国民间应用历史悠久,但研究少而粗浅,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归纳总结。基于此,编者利用多年搜集的大量国内外有关草田耕作制度方面的文献和案例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完成了《草田耕作制度》的编写。《草田耕作制度》共9章,内括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草田耕作制度的主要内容,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草田耕作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草田轮作的理论与技术,草田间作、套作与复种,牧草混作,我国不同气候区草田耕作的主要模式,主栽牧草适宜耕作制度及林草复合系统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入农业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二、草与种植业结构

第二节 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

一、草田耕作制度与粮食

二、草田耕作制度与畜牧业

第三节 草田耕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耕作制度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二、草田耕作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第二章 农业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第一节 农业耕作制度的含能

一、农业耕作制度的含义

二、农业耕作制度的能

三、常见农业耕作制度模式

第二节 农业耕作制度的特点与发展

一、国外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

二、国内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农业耕作制度区划与设计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基本环节

二、制约植物性生产高产稳产的因素

三、农业耕作制度的建立与区划

第四节 农作制度的产展

一、农作制度发展历史

二、我国农作制度的萌芽与发展

三、农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四、合理农作制度的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及衡

第三章 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一、我国古代草田耕作制度的出现及其演变

二、我国当代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第二节 草田耕作制度的发展

一、草田耕作制度的发展

二、草田耕作制度模式的研究

第三节 草田耕作制度应用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避害就利和妥善安排的原则

三、紧密配合其他措施的原则

第四章 草田轮作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草田轮作的原理及其优越性

一、草田轮作概念

二、草田轮作的原理与优越性

三、草田轮作效益

第二节 连作障碍

一、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及机制

二、连作障碍的消除措施

第三节 草田轮作计划的制定

一、草田轮作计划的设计原则

二、草田轮作计划的设计方法

三、牧草轮作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四、草田轮作制度中饲草饲料供应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国外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一、美国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二、澳大利亚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三、其他国家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第五节 田轮作的主要形式与典型模式

一、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二、轮作的典型模式

第六节 牧草与作物在轮作中的顺序安排与茬口应用

一、多年生豆科牧草

二、多年生禾本科牧草

三、一年生豆类作物或牧草

四、一、二年生禾谷类作物及牧草

五、绿肥作物

六、块根、块茎及瓜类等作物

七、杂类牧草

八、水稻

九、油料作物

十、棉麻类作物

第七节 田轮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田轮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我国北方地区苜蓿轮作制的措施

三、完善我国南方地区黑麦草轮作制的措施

四、田轮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八节 牧草轮作模式与技术案例

一、几种典型牧草轮作模式

二、基于牧草轮作的几种典型“种草养畜”模式

第五章 草田间作、套作与复种

第一节 草田间作、套作与复种的概念

一、间作

二、套作

三、复种

第二节 间作与套作模式

一、国外间作与套作模式

二、国内间作与套作模式

第三节 间作与套作的增产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

二、时间上的互补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

四、生物间的互补

第四节 间作与套作技术

一、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品种的合理搭配

二、播种期的选择

三、适宜的搭配方式和搭配比例

四、行比与行向

五、管理上要兼顾主栽植物与间作植物

六、建立合理的田间复合群体结构

七、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和配套的机械工艺

第五节 间作与套作的增产效应

一、间作、套种提率

二、间作、套作改善土壤结构及肥力因素

三、间作、套作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四、间作、套作的产量与质量互补效应

五、间作、套作群体地温的时空变化

六、间作、套作群体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

七、间作、套作群体的抗虫性

第六节 草田间作模式案例

一、苜蓿田夏季套种饲用玉米(苏丹草)(适宜淮河以北地区)

二、冬牧70黑麦与俄罗斯饲料菜(或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苏丹草间作

模式(适宜淮河以北地区)

三、稻闲田油菜与紫云英间作、套作(适宜华南地区)

四、西北地区适宜的牧草与作物间作、套作种植模式

第七节 复种

一、复种概念及对农牧业增产的作用

二、复种的条件

三、复种技术

四、主要复种模式案例(适用于西北地区)

第六章 牧草混作

第一节 牧草混作的意义及其优越性

一、混作概念

二、混作意义

三、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作的优越性

第二节 草地混作研究

一、国外禾本科、豆科牧草混作草地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禾本科、豆科牧草混作草地发展及其研究

第三节 牧草混作原理

一、牧草种间关系

二、形态学互补原理

三、育特性互补原理

四、营养互补原理

五、生态学原理

第四节 牧草混作的优势和劣势

一、牧草混作的优势

二、牧草混作的劣势

第五节 混作草地的建植

一、确定混作组合的原则

二、混作草地的建植技术

第六节 混作草地管理

一、施肥

二、灌溉

三、杂草防除

四、虫害

五、刈割和放牧

第七节 几种主要牧草混作栽培案例

一、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作

二、羊草与草木樨混作

三、苜蓿与谷子间行混作

四、羊草与披碱草混作

五、豆科牧草与豆科牧草间带混作

第七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第一节 北方地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一、黄土高原草田耕作模式

二、北方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第二节 南方地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一、南方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

二、南方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三、南方草地农业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青藏高原地区草田耕作制度的建立

一、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科学价值

二、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生态价值

三、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社会价值

四、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经济价值

第八章 主栽牧草适宜耕作制度

第一节 苜蓿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苜蓿与作物轮作的效应

二、苜蓿与作物间作的效应

三、苜蓿与作物混作的效应

第二节 黑麦草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国外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

二、国内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

三、黑麦草与其他牧草的混作模式

四、黑麦草与豆科牧草的混作技术

五、多花黑麦草与作物轮作技术

第三节 燕麦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燕麦混作研究

二、燕麦的主要种植模式

三、燕麦+箭筈豌豆混作生产种植技术

第四节 光叶苕子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益

一、光叶苕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二、光叶苕子适宜种植区

三、光叶苕子的种植模式

四、光叶苕子种植模式的效益

第九章 林草复合系统

第一节 林草复合系统的概念及意义

一、林草复合系统的概念

二、建立林草复合系统的意义

第二节 建立林草复合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林草复合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林草复合系统的发展

二、国内外林草复合系统的状况研究

三、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研究

第四节 林草间作

一、林草间作的相互影响

二、林草间作的生态效益

三、林草间作模式

四、林草间作的类型与技术

五、典型林草间作模式案例——杨树与紫花苜蓿间作

第五节 果园生草

一、果园生草的概念及意义

二、果园生草研究现状

三、果园生草技术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草田耕作制度》可供从事草业、畜牧业、草地农业、土壤生态及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及食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纵观英、美、法、澳、荷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均通过大量种植豆科及优良牧草,在利用优良牧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同行土地改良,提高土壤肥力而农业更快的发展。借鉴国的经验,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建立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新型草地农业生产体系。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牧草饲料的生产,虽然粮食可作为饲料利用,但对于产中的重要对象——草食动物来说,牧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实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将牧草引入农业种植制度中,牧草与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种植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实行耕作制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及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入农业生态系统是历史的必然。
一、入农业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在我国传统意识中,草多以负面形象示人,如“”、“草根”、“草菅人命”等。人们常认为“辟土殖谷曰农”,重视作物生产而忽视动物生产,草被认为与农作物争地、争水及争肥,在农田中常被人们当作杂草而清除。重粮轻草的传统思想延续了数千年,并逐渐强化为的耕地农业。重农轻草观念导致人们无法认识草的真正内涵,因而草的重要性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随着社会经济及人类思想观念的不步与发展,人们对动物产品(肉、蛋、奶等)的需求比重不断升高,草在现代大农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草的能日益被社会各界所共识。
为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牧草饲料生产作为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摆上应有的位置,建立及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但仅仅建立三元结构农业还不够,还要继续在发展中逐渐扩展与完善三元结构的内涵,把牧草种植纳入饲料生产,把开辟优良蛋白质资源作为饲料生产的重要内容,缓解家畜目前面临的“蛋白质饥饿”问题,保证家长,为人们提供优质肉、蛋、奶产品。把牧草纳入传统种植制度中来,同时可以种植制度改革,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形的高产、优质、种植模式。
牧草种植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欧美等国家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饲草和饲料作物面积占全部耕地的 50%~60%。优质高产牧草及饲料作物的广泛种植与利用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由于畜禽结构不尽合理,约60%的粮食用作饲料,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阻碍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在2000年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禽业,生产优质畜禽产品,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
二、草与种植业结构
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都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结构的标志之一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如美、法、德等国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均在50%以上,新西兰占70%以上。在土地利用上,许多国家的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占草地总面积的1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超过耕地面积,这说明牧草和饲料作物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传统农业中的“二元”种植结构
种植业结构是指种植业内各种作物的比例关系,它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建立科学而又经济的种植业结构一直是人类不断寻求的目标。
我国农业展历史悠久,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农业文明。自秦汉以来,农业生产逐渐演化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体系。明清以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并受“重农轻牧”思想的影响,种植业始终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主要实行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种植模式。建国后,虽然国内一些地区试行苏联草田轮作制行饲草饲料与作物轮作种植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但始终未能形成大规模、持续性推广应用的局面。除牧区外,产在广大农区仍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趋势加剧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衡状态。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农业生产关系改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受市场经济带动,人们开始自发行种草养畜。如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和甘肃、宁夏、内蒙古东部等以农为主的地区,人们逐渐认识到种植饲草及饲料作物的重要性,种草已初具规模,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时期,种植业“三元”结构模式已露雏形。
(二)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内涵及其意义
种植业三元结构是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者共同组成的种植模式,种植业内部的各种作物也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三元结构模式很难统一。因此,应因地制宜地来确定其种植业结构模式及比例。这一种植结构中,饲料作物不仅仅指玉米等传统的饲料作物,括对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等适应性比较强的优良牧草。
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种植业结构中,牧草和饲料作物均占相当大的比重。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袭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种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畜共粮的种植结构不制了粮食品质的提高,加剧了粮食的供需缺口,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制约了草业和饲料产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二元种植结构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展的需要,甚至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调整种植结构,将饲草种植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来发展,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1992 年发表《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与对策》的报告,做出关于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将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1993年2月9日第22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重申了这个观点,并指出“使饲料作物形成相对的产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2014年,任继周院士联合8位科学家,向中央决策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获得、,的重要批示。这些政策的出台,显示了国家改变以农作物为主的决心,主要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体系,丰富产业结构,增加畜牧业的比重和生产效率。在不影响粮食作物的前提下,鼓励及提高饲料作物种植,减缓粮食生产压力,改善人畜争粮的局面,从而形的、率的种植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涉及当前粮食问题、食物结构改变及发展优质农业总体布局的一项举措,它将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种植业结构逐渐实现由传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饲料)三元结构过渡,草田耕作制度迅速在我国展开。任继周院士提出“藏粮于草”的设想,即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把草地和畜牧业加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系统中,通过草田轮作,一部分农田用来种植牧草,既可提高粮食产量,又有多元化组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目前,生态农业建设在全国蓬勃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循环式生态产业链条。我国农业经济专家刘振邦研究员经2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农业三元结构:人工牧草和饲料玉米、经济作物、粮食作物配套种植。它一改传统农业追求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粮食观,强调以追求蛋白质为主线从粮食作物、果蔬经济作物到饲料作物再到养殖三元结构整体粮食观,找到一条从有机生态肥到绿色食品、从生态饲料到绿色养殖,最终以食品工业为主导获取规模效益的道路。因此,种植业三元结构是我国农业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
引草入田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养殖业与种植业通过草类植物有机地溶入农业生态大系统,使农作物生产、牧草种植和家畜饲养结合起来,达到畜产品和饲草的生产、家畜健康养殖,同时使大农业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下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
在我国过去常有两种的思想,一种是政府和农民都存在重农轻牧的错误思想,认为草地畜牧业是落后的生产,对优美肥沃的草地盲目行开垦,改种各种农作物,结果大面积草地被破坏,农作物也不能很好地生长,严重地影响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另一种是牧民只知道利用草地,放牧牲畜,只一味地向草地“索取”,不知道“回报”草地,不重视利用种植饲料作物或牧行补饲,来减缓草地的放牧压力,导致草地得不到恢复而发生严重退化。这两种偏向,前者重视种植业,后者重视畜牧业,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离,其结果是畜牧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逐渐衰落,种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受到影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恶化。要纠正以上两种偏向,应该学外关于草田耕作制度的经验,结合国内草田耕作制度的实际,适当地实行草田轮作,建立稳固的饲草饲料基地,充裕家畜的饲草饲料来源,提高草地生产力。
一、草田耕作制度与粮食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都是以实现增产增收为主要目标的,因此普遍存在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多年长期单一种植一种作物,破坏了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致使农业土地肥力严重下降,土壤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解决土壤贫瘠导致的减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加剧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并致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同时引发土壤及水体中氮素及磷素污染、农田CO2排放量升高等重大环境问题。因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显得愈发重要。
不同种植模式是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不同植物搭配形式、时空分布及特点。合理的种植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气候及光热资源,且能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因此,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任继周院士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多年来单一的粮食生产系统是中国目前传统农业增长后劲不足、国家粮食难以保障的症结。他认为,对于现代化国家来说,粮食线应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人们的食物需求结构而浮动,按科学规律客观制定。“粮食”其本质上是“食物”。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基本能够满足人的口粮需求,如何解决粮食需求增加的问题,任继周院士积极倡导和推行“藏粮于草”,其实质就是实行草田轮作,把部分农田拿出来种植牧草,一旦需要粮食增产,只要做适当调整将部分草地改为粮田,粮食生产一年以内就能提高。实行草地农业的设想可以保持国家粮食线而又不失一定弹性,即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把草地和畜牧业加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系统中。不仅把错误开垦的草地退出来,还一步将部分粮田改为草地,发展畜牧业,通过充足的肉、乳等畜产品的供给,解决食物的问题。
草田耕作制度是伴随着农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而产生的,之所以将其视为一种良好的耕作制度,是因为它是粮食生产的保障,有利于提高作物和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和提高土壤肥力,是粮食作物、饲草饲料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有效措施。同时草田耕作是持续性农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水土流失、干旱、土壤瘠薄和寒冷地区,草田耕作能充分利用光、水、肥、气等环境资源,达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草田耕作使用地和养地结合,实现由传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饲料)“三元”结构的转变。作物、牧草和家畜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草田耕作可使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系统的衡,故草田耕作制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同时是我国发展畜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草田耕作制度的优势,创造性地、巧妙地把它应用到农业实践中,一定要把草田耕作制度当作一种必需的农业技术来应用,当作提高作物生产量、保证作物质量、提高饲草供给量、增加畜产品的手段来运用。
二、草田耕作制度与畜牧业
畜牧业是建立在种植业基础上的第二性生产,根据饲草饲料的不同来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农区畜牧业,二是草地畜牧业。大多数地方的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关系极为密切,为了加快传统畜

上一个农业/林业

下一个农业工程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