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治大国若小鲜(彩图版) 全新正版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治大国若小鲜(彩图版) 全新正版

烹饪/美食 “三高”人群食谱

  • ISBN:9787504371447
  • 作者:本社
  • 开本:16开
  • 版次:暂无
  •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治大国若小鲜(彩图版) 全新正版截图

#电子书简介

  • 作者:本社
  • 著:本社
  • 装帧:简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49.8
  • ISBN:9787504371447
  •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4-06-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4-06-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284476
  • 版次:1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
**章:脚步
1一路奔波,只为甜蜜/004
2麦客与夫妻船:在*后的战场上收割/012
3私享与分享:食物们的自*旅行/020
4行走千里,难舍家乡味/028
萝卜
第二章:心传
1工艺:传承中的智慧与美味/046
2手艺:糕点们的进化历程/056
3技艺:升华中的潮汕小吃与扬州滋味/064
4*艺:美味与美感兼顾的本帮菜/070
面条
第三章:时节
1春种:美味的萌发/084
2夏耘:美味的养成/094
3秋收:美味的回馈/104
4冬藏:美味的等候/114
春菰秋蕈总关情
第四章:家常
1面:*重要的家常主食/132
2红烧肉:*经典的家常菜/138
3泡菜与西瓜酱:美味的下饭菜/146
4蒲菜与蒲笋:就地取材的家常小菜/154
5汤:滋补养生的甜与润/160
佛跳墙
第五章:相逢
1鲜香与激爽的遥相呼应/176
2相似的美味,在流转中相遇/184
3一种食物,两个故乡/192
4食物里的家乡味与他乡味/200
一鱼两吃黄河鲤
第六章:秘境
1华子鱼和沙蟹汁:缓求与急取中的智慧/216
2在寻觅与坚守中获取美味/224
3生于时间、留于空间的美味/234
4在流变中不变的美味/240
手把肉
第七章:三餐
1在随*中享受早餐的精致与丰美/254
2浸润青春与梦想的三餐/260
3朴实与奢华的美食清单/266
4缓慢时光里的清新与厚重/272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搜鲜记(*地道的中国味道)/搜狐吃货书系
CHAPTER1 海的味道
鲜蛏,一把柔情的软刀子@二毛的手工菜
烹饪之乡烟台@嘎兰摄食
少安烟台食摄记@少安谈美食
记忆中的海城味道@玲珑大脸奇味记
游赤山,品海鲜@君梦深蓝海味厨房
百年渔家故事@西镇一婶趣活堂
探寻渔家山海味@食色青岛
蝶儿东营搜鲜记@蝶儿美食
鲁菜印象@小鹿厨房
探寻齐鲁味文化@玲珑大脸奇味记
我眼中的济南小吃@小鹿厨房
CHAPTER2 食在北国
哈尔滨顾乡饭店@饕客人生
因为一道菜,爱上一座城@冰城美食*搜索<*r/> 东北*北,体验中西合璧@吉百利的吃货报告
请你在博物馆用膳@饕客人生
漠河,中国*北的味道@老虎寻鲜记
……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9。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以播出各类纪录片为主,中英双语、优选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专业的纪录片频道。

1.****9******、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同名图书2.除了纪录片内容之外,更有手绘插图与美食故事、传说、文化与知识的延伸阅读3.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春菰秋蕈总关情王世襄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
中含烟霞气,外绝沙土痕。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
这是宋代汪彦章的食蕈诗。蕈通“菌”,或称“蘑菰”,亦可写作蘑菇,其味确实隽永,且富营养,是厨蔬中的无上佳品。我素嗜此物,尤其是春秋两季野生的,倍觉关情。
记得十一二岁时,随母暂住南浔外家。南浔位处太湖之滨,江浙两省交界处。镇虽不大,却住着不少大户人家。到这里来做佣工的农家妇女,大多来自洞庭东山。服侍外婆的一位老妪,就是东山人,每年深秋,都要从家带一甏“寒露蕈”来,清油中浸渍着一
颗颗如纽扣大的蘑菇,还漂着几根灯草,据说它可以解毒。这种野生菌只有寒露时节才出土,因而得名。
其味之佳,可谓无与伦比。正因为它是外婆的珍馐,母亲不许我多吃,所以才感到特别鲜美。
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常常骑车去香山游玩,而香山是以出产野生蘑菇闻名的。经过访问,在附近的一
个村子四王府结识了一位人称“蘑菇王”的老者,那时他已年逾六旬了。他告诉我,香山蘑菇有大小两种:小而色浅的叫“白丁香”,小而色深的叫“紫丁香”。他谈得有点神秘一一采蘑菇要学会看“稍”,指长蘑菇的地脉,这“稍”从地面草木的长势就可以看出来。他虽向我讲解了几遍,我还是不能得其要领。
看来所谓的“稍”一半指草木的葱茏茂密,一半和埋在土内的菌丝有关。蘑菇落下孢子才生长菌丝,所以产菌的地方年年会有蘑菇长出来。使香山出名的是一
种大白蘑,直径可以长到一尺多,像一只底朝天的白瓷盘。过去只*在山上发*此种幼菰,便搭窝棚在旁
守护,昼夜不离,以防被他人采去。大白蘑只需两三天便长成,采下来装入大捧盒送到宣武门菜市口去卖,可得白银三五两。因为它是一种名贵的贡品。“蘑菇王”感慨地说:“这是前清的事了,这些年简直见
不着了。贵人吃贵物嘛,贵人没有了,大蘑菇也就没有了。”他的话反映出他的封建意识。实际上逶迤的燕山,只要气候爹F境适宜,都可能生长这种大白蘑。六十年代我去怀柔县黄坎村劳动,听老乡说当地山上就有,名叫“天花板”,并自古留下“天花板炖肉——馋人”的歇后语。只是很稀少,不大容易遇到而已。我当时以为“天花板”只不过是一个当地土名,不料后来读到明人潘志恒的《广菌谱》,其中就有“天花蕈”一条,并称“*五*山,形如松花而大于斗,香气如蕈,色白,食之甚美”。可见那位老者的话大有来历,顿时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而自惭孤陋了。
回忆一下,几十年来,北京的各大菜市场一直可以买到鲜蘑菇,察其品种因时而异。六十年代以前,市场上卖的都是鲜蘑菇,品种有二:一种叫“柳蘑”,蕈伞土黄色,簇聚而生,往往有大有小,相去悬殊。烹制时宜加黄酒,去其土腥味。烩、炒俱可,而烩胜于炒。用鸡丝加嫩豌豆烩,是一味佳肴。一种叫“鸡腿蘑”,菌柄较高,色泽稍浅,炒胜于烩。蘑菇的采集者多住在永定门、右安门外,每人都有几条熟悉的路线,隔几天便巡回采一次,生手自然很难找到。
后来朝内、东单、西单几个菜市都买不到野鲜蘑,只有菜市口市场还有。据了解是一位姓张的老者隔几天送货一次。随后他找到了工作,在永定门外一所小学传达室值班。野生鲜蘑从此在北京菜市场上绝迹。我曾去拜访过张老汉,问他为什么不干了。他说郊区都在建设,永定河也在整理,生态变了,蘑菇越来越难找,只好转业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几个菜市场有时可以买到人造的圆鲜蘑,和一般罐头蘑菇品种相同。近几年,这种人造圆鲜蘑也不供应了,而是凤尾平菇的天下了。论其味与质,自然不及圆鲜蘑。
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我在美国和加拿大,注意到蘑菇在西餐中的应用。那里的大城市很容易买到人造圆鲜蘑。餐馆的通常做法是用它做奶油浓汤,或放在奶汁里烤鱼肉,或切碎摊鸡蛋饼、鸡蛋卷。比较好吃的是用黄油煎。作为一个穷书生,自然不可能品
尝到名餐馆的各种做法,虽从烹调食谱上也可以了解到不少,总觉得不及中国的蘑菇吃法来的多而好。在波士顿时,我常去老同学王伊同、娄安吉家做油煸鲜蘑,略仿“寒露蕈”的做法而减少用油量。我曾带给租房给我住的英国老太太尝尝。她擅长西法烹调,竟
对我的油煸蘑菇大为欣赏,认为比西餐的许多做法要
好,特意在小本子上记下我的reclpe。并要我示范烧了两次。P122-124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