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离别(增订本)--全新未删节增订版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南渡北归.离别(增订本)--全新未删节增订版

杂志/期刊 新闻/人物

  • ISBN:9787540472122
  • 版次:1
  •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南渡北归.离别(增订本)--全新未删节增订版截图

#电子书简介

书名: 南渡北归.离别

定价:68.00

作者: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3月

页码:608页

装帧:平装

开本:16

ISBN:9787540472122


▲本书为全新经典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书中引用了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以及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后人亲述。

▲精细校订,用心装帧。适宜字号、排版,裸背锁线装订,更舒适阅读。用纸考究,典雅护封,典藏之选。


▲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guan,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杨振宁领衔,众多文史大家鼎力;

莫言、杨振宁、俞敏洪、茅于轼、张鸣、李国庆、李存葆、朱向前、张志忠、刑军纪、徐贵祥、王久辛、赵琪、李炳银、王良瑛、彭学明、张颐武、何亮亮……联袂;

▲《人民日报》2015世界读书日,上海交大等知ming大学校长鼎力十大好书之一。

《人民日报》2015年7月18日,倾力推jian“22个领域22本好书”之一。

▲和浙江精良映画影视制作公司、宋城集团联合投资,由本书改编成的五十集大型电视剧拍摄中。

▲由本书改编的系列电影《》十五部由六套与北京精良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中,堪称中国电影开创性集中表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一部史诗长卷。




▲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经典力作,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清华大学,并亲自重走抗战中内迁路,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史料及亲历者口述资料,全面描述了20世纪中国学术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记述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

再现国难当头的风骨典范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qiu华文十大好书之guan,称其为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qiu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第yi章 浮海说三千弟子_005
归骨于田横之岛_005
傅斯年之死_010
胡适:青山就是国家_022
生命的后机缘_030
第二章 短兵相接_045
批胡运动悄然兴起_045
面对“人民的敌人”_050
再掀高潮_057
第三章 胜利的牺牲品_077
但愿来生不姓胡_077
万叶千声皆是恨_082
胡思杜之死_088
胡适出任院长_095
第四章 梅贻琦流亡海外之谜_115
告别清华园_115
梅贻琦出走内幕_124
后的光芒_131
胡适、梅贻琦之死_136
第五章 蒋梦麟的凄凉晚景_151
独立晚更好_151
徐娘身老谩多情_160
食少事繁,岂能久乎?_167
第六章 悲剧的主角_181
教授生涯的终结_181
如此江山烟客逝_186
“叶公超案”xin破译_196
第七章 难风雨故人来_205
代院长李济_205
郭沫若斥骂董作宾_210
学术巨人的消失_219
第八章 池南旧事不堪记_237
吴金鼎之死_237
花落春仍在_244
林徽因之死_254
陶孟和之死_261
第九章 高才短命人谁惜_275
大时代里的曾昭燏_275
田野考古的第yi位女性_286
改男造女态全新_291
巷哭江南尽泪痕_300
灵谷塔下付劫灰_307
第十章 “铁证”下的亡灵_329
《海瑞罢官》出笼_329
引火烧身_341
投靠胡适的“铁证”_349
吴晗之死_359
第十一章 简编桀犬恣雌黄_369
花落春意尽_369
国魂消沉史亦亡_379
庙小神灵大_386
第十二章 百年驹隙过如驰_395
中国人的原之梦_395
一个有志和有趣的人_406
曾昭抡之死_412
第十三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_425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_425
厄运降临_433
蓝的星,腾起又落下_443
第十四章 人间热泪已无多_455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_455
胡康河上的白骨_460
从芝加哥到南开校园_468
诗人穆旦之死_476
第十五章 狂衅覆灭,岂复可言_493
当年盛事久成尘_493
清华一把手叶企孙_503
熊大缜遇害之谜_513
离奇的C.C.特务案_517
梁思成与叶企孙之死_526
第十六章 悲回风_535
北归残梦终成空_535
虎落平川_543
康乐园之会_550
陈寅恪之死_567
吴宓之死_571
绝响_576
增订版后记_603

第yi章 浮海说三千弟子
◎ 归骨于田横之岛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大学校长。时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仰慕傅的声名,请其写几个字留念。尚以齐鲁之士自居和自豪的傅斯年,挥毫写下了“归骨于田横之岛”短幅相赠。[1]众人见之,顿生凄怆之感,更想不到竟一语成谶。
抵台后的傅斯年仍兼任随迁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但主要精力则投入台大的光复改革之中。
大学的前身为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从清政府手中割占并于1928年创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回归中国。国民政府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罗宗洛赴台接管该校,并改名为“国立大学”,罗任校长。此时的台大经济拮据,举步维艰,刚上任的罗宗洛大有乱杆子扑头—痛中带晕之感,于是很快挂冠回沪,专任他的植物研究所所长去了。此后国民政府又相继委派中央大学教授陆志鸿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庄长恭出任台大校长,此二人又因地方长官的冷漠和校内种种困难而辞职。当傅斯年执掌台大时,已是抗战胜利之后第四任校长,而这个时候正是大撤退,地区大动荡、大混乱、大失控时期。学校内部房舍狭小,经费奇缺,校务混乱,学潮迭起。再加上一百多万从大陆撤退的政府军政人员及家眷蜂拥而,要求入学就读者骤然增加。原在“台北帝大”时代只有几百人的校舍,根本无法容纳狂潮一样汹涌而来的学生,一旦权要显贵人物的子女亲属有入学者稍不如愿,高官大员们便凭借手中权力横生枝节,给学校当局制造麻烦甚灾难。傅斯年接手后仍是这种令人激愤和无奈的局面。
在“台北帝大”时代,学生大是富家子弟,走读,学校不设宿舍。傅斯年执掌台大后,本着“决不让任何学生因经济拮据而丧失他的学业”的办学宗旨,不论学生出身贫富,一律按招考标准予以录取,从而使贫苦人家的孩子得有入学就读的机会。经此嬗变,出身贫穷且远离家乡的学生不断增多,台大的师资力量更显得异常缺乏。尽管在撤离大陆时,朱家骅、傅斯年对这一问题有前瞻性考虑和准备,无奈被“抢救”到的学人实在太少,著ming的教授只有沈刚伯、钱思亮、毛子水、郑通和、余又荪、台静农、姚从吾、王国华、方东美、夏德义、李宗侗、英千里、杨树人、潘贯、萨孟武、杜聪明、彭九生、陈振铎等三十几人,显然无法填补大多数学科一liu座椅的空缺。所幸的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大部分人员与数学所几位精英迁往,才算把台大各院系勉强充实起来。如史语所抵台的李济、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劳榦、高去寻、屈万里,连同晚一辈的陈槃、王叔岷、严耕望、周法高等年轻学者,皆应聘到该校兼课。因了这些条件,台大的师资力量才有所改观。
当然,此时的傅斯年一直没有忘记继续拉拢大陆学人赴台。据留在北大的邓广铭说:傅氏做了大学校长,“此后便经常以朱家骅的名义给北大郑天挺先生打电报,号召北大教授到大学去任教,有时也指名道姓,说要某某人去。记得点过张政烺先生的名,也点过我的名。当时郑先生问我去不去,我说,‘要论和傅先生的师生关系,我应该响应他的号召,到去。不过,傅先生与蒋介石关系密切,所以跟他去。我与蒋介石没有什么关系,不愿跟他到那孤岛上去’。我还和别人开玩笑说,‘如今的军队是不战、不和、不守,我的态度是不死、不降、不走。’我没有做过蒋介石的官,和没任何关系,用不着为他们尽节殉死。我和没仇恨,我在大学教书,人民政府是否让我继续教下去,当然还很难说,但这并不是一个投降不投降的问题。我不跟傅先生去,也不跟走,决意留在北京大学”。[2] 邓是北大历史系学生,与傅斯年的侄子傅乐焕既是同班同学又是好友,深得傅的赏识。邓毕业后受傅的邀请赴昆明和李庄出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其间一直受傅的提携。两年后,邓广铭离开李庄,受傅斯年之荐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傅到北大出任校长室不挂名的秘书,直到胡适接掌北大仍任此职。再后来转入北大史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并一度出任过历史系主任,算是与北大瓜葛较深的一人。
邓氏所说,是1949年初期事,直到1950年年初,傅斯年一直未放松努力,像北京方面的郑天挺、罗常培、向达、汤用彤、冯友兰、饶毓泰、叶企孙、曾昭抡、钱三强、周一良、沈从文,特别是在南京停留了一宿就由上海转往岭南大学的陈寅恪,多次受到傅的邀请,只是受邀者出于多方面考虑未做响应,仍留在大陆“静观待变”,或躺在床上打着自己的算盘,做着“走进新生活”的美梦。据当年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后来成为哲学家的任继愈在谈到郑天挺去留问题的一个片断中说:“郑先生接受我们党的指示精神,坚守岗位,安心迎接解放,北大的绝大多数教授在党的影响下没有南逃。当时的一些高ji知识分子,虽说不上对有多少了解,但对几十年来的日暮途穷,倒行逆施,毫wu希望,是清楚的。有一次有事到办公室,正遇上有位清华大学教授和他通电话,问他走不走。郑先生用安详稳定的口气,慢条斯理地说:‘不——走。’胡适在南京天天盼北平来的飞机,离开北平后一架飞机,胡亲自去飞机场迎接。只接到北大一位历史系的教授毛子水。这个人与特务头子戴笠是好朋友,他心虚,仓皇逃走了。郑先生把北京大学的物资、档案,完整地移交到人民手中。旧北大从此结束,新北大从此开始。”

《南渡北归》(增订版经典三卷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 离别》(增订版)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蒋梦麟、叶公超等几位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陈寅恪、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qiu华文十大好书之guan,称其为全景再现中国后一批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令人惊悚不已——远去再无。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qiu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第yi章 浮海说三千弟子_005
归骨于田横之岛_005
傅斯年之死_010
胡适:青山就是国家_022
生命的后机缘_030
第二章 短兵相接_045
批胡运动悄然兴起_045
面对“人民的敌人”_050
再掀高潮_057
第三章 胜利的牺牲品_077
但愿来生不姓胡_077
万叶千声皆是恨_082
胡思杜之死_088
胡适出任院长_095
第四章 梅贻琦流亡海外之谜_115
告别清华园_115
梅贻琦出走内幕_124
后的光芒_131
胡适、梅贻琦之死_136
第五章 蒋梦麟的凄凉晚景_151
独立晚更好_151
徐娘身老谩多情_160
食少事繁,岂能久乎?_167
第六章 悲剧的主角_181
教授生涯的终结_181
如此江山烟客逝_186
“叶公超案”xin破译_196
第七章 难风雨故人来_205
代院长李济_205
郭沫若斥骂董作宾_210
学术巨人的消失_219
第八章 池南旧事不堪记_237
吴金鼎之死_237
花落春仍在_244
林徽因之死_254
陶孟和之死_261
第九章 高才短命人谁惜_275
大时代里的曾昭燏_275
田野考古的第yi位女性_286
改男造女态全新_291
巷哭江南尽泪痕_300
灵谷塔下付劫灰_307
第十章 “铁证”下的亡灵_329
《海瑞罢官》出笼_329
引火烧身_341
投靠胡适的“铁证”_349
吴晗之死_359
第十一章 简编桀犬恣雌黄_369
花落春意尽_369
国魂消沉史亦亡_379
庙小神灵大_386
第十二章 百年驹隙过如驰_395
中国人的原之梦_395
一个有志和有趣的人_406
曾昭抡之死_412
第十三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_425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_425
厄运降临_433
蓝的星,腾起又落下_443
第十四章 人间热泪已无多_455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_455
胡康河上的白骨_460
从芝加哥到南开校园_468
诗人穆旦之死_476
第十五章 狂衅覆灭,岂复可言_493
当年盛事久成尘_493
清华一把手叶企孙_503
熊大缜遇害之谜_513
离奇的C.C.特务案_517
梁思成与叶企孙之死_526
第十六章 悲回风_535
北归残梦终成空_535
虎落平川_543
康乐园之会_550
陈寅恪之死_567
吴宓之死_571
绝响_576
增订版后记_603


《南渡北归》(全新经典三卷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离别》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战争爆发,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蒋梦麟、叶公超等几位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陈寅恪、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理想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扼腕浩叹的同时,更可以“在史中求史识”,有所受益。

^_^:d7c828de94987a210a5c2ae767341b45

上一个杂志/期刊

下一个新闻/人物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