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理论与实务丛书:国外电价改革与实践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电价理论与实务丛书:国外电价改革与实践截图

#电子书简介

2.2.1 我国电力市场改革进展及问题
目前我国在东北、华东及南方地区进行电力市场改革试点。其中主要介绍东北市场情况。东北电力市场:覆盖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参与竞价装机容量2144 万kW,占总装机约52%;参与竞价机组单机容量10 万kW及以上常规火电机组(供热机组除外),共29 家发电公司,81 台机组;报价结算方式为发电侧单一报价,市场竞价形成市场统一出清价,按机组报价结算;电费结算方式为容量电费由东北电网公司与发电企业结算,电量电费由三省电力公司、东北电网公司与发电企业结算。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试点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模拟运行,检验技术支持系统是否可行,规则是否合理等;第二步进行试运行,而且仅开放年度和月度竞价市场,采取追溯结算的方式;第三步才是正式运行。最后,可以逐步开放目前市场和实时市场。东北、华东及南方市场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①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实施两部制全电量竞价模式;市场竞争充分,价格信号直接清晰;结算方式发生较大变化。② 华东电力市场引入了单一制全电量报价、部分电量按出清价结算的竞价模式;竞价交易与差价合约交易相结合;引入了节点电价方式,公平体现报价、网损、阻塞因素。③ 南方电力市场首次选择电力市场交易机构和调度机构分设体制;在竞价排序中引入输电费用、输电损耗等市场交易相关参数。④ 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存在网络断面约束制约北电南送;上网竞价与销售电价联动机制尚未出台,影响市场推进;单一购买模式,不利于充分竞争;输配电价改革滞后,不能提供位置信号,不利于大用户直购电开展;尚未开展日前市场,难以解决偏差电量问题等。⑤ 华东电力市场存在供需状况偏紧,制约试运行的开展;上网竞价与销售电价联动机制尚未出台,影响市场推进;市场推进与输配合理衔接等问题。⑥ 南方电力市场存在供需状况偏紧,制约试运行的开展;经济发展水平、电价水平差异较大和电力资源及用电负荷分布极不均衡增加了市场设计和实施难度;西电东送特点突出,输电价格及损耗问题复杂等。
2.2.2 电力市场条件下的电价机制分析(1) 上网电价机制。上网电价由政府定价机制向市场机制转换的必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电侧大小容量机组并存、先进与落后技术同在、新老电厂共生,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不同发电企业在竞争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公平竞争和照顾现行利益格局差异的矛盾特别突出。为此,必须实施切实可行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过渡方案。从我国电力市场试点走在前列的东北、华东和南方电力市场的规则来看,当前电力市场初期的上网电价机制有一些共同特点。由于我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在当前电力市场试点中,上网电价机制上存在一些差异:① 目前东北、南方、华东电力市场实行的分别是两部制全电量竞价模式、单一制部分电量竞价模式、单一制部分电量竞价模式。② 东北电力市场采用的是单买多卖的市场模式,华东和南方电力市场采用的是少买多卖的市场模式。③ 东北电力市场通过发电机组竞价形成市场统一出清价,按机组报价结算。华东电力市场通过购售双方报价确定市场出清价。预计上网电价下一步改革方向是:在区域电力市场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和相关配套措施,逐步推广竞价上网的电价形成机制;在输配价格分开的基础上,形成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引导电力消费者参与竞价,形成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机制。
(2) 输配电价机制。我国输配电环节与销售环节尚未分离,输配电没有独立的价值体现,大部分输配电价依赖于平均销售电价扣减平均购电电价和线损后的差价来体现。西班牙、挪威等国家使用邮票法,其主要特征是单位输电量或单位高峰负荷的固定价格。价格上限法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广泛使用,其主要特征是制定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冻结该价格或依据普遍采用的系数进行调整。澳大利亚、英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使用节点电价,其主要的特点:计算方法简捷;采用优化的理想电网作为输电费分配对象,分配金额以政府监管部门核定的年输电费为限;输电费结算方法可操作性强。电力市场条件下输配电价机制要逐步由目前的购售价格扣减法、过渡到成本加收益方式,最终实现政府采用激励型管制方式。
(3) 销售电价机制。目前,我国销售电价尚未引入市场机制,主要采取政府调整和制定的方式,仅在少量地区开展了部分大用户电量双边交易工作试点。政府制定的销售电价主要以上网电价为基础,综合考虑电网经营企业的成本和用户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① 近期电力市场条件下销售电价机制。销售电价结构分类将逐步改革,根据用户承受能力及用电特性合理调整,简化用电类别、缩小用电类别价差,减少交叉补贴;大用户直购电价及销售电价联动等涉及改革政策也将随着外部环境及市场条件逐步成熟而推行。②电力市场中、远期销售电价机制。在电力市场中、远期出现零售竞争市场,用户的选择权更多,交易方式更加灵活。对于竞争性用户,与发电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销售电价由市场方式形成;对于非竞争性用户,销售电价仍然由政府制定或用户与零售商协议定价。
2.2.3 电力市场条件下电网企业风险分析与防范风险管理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综观各国电力市场,控制和管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措施可归纳如下:① 需求侧参与竞争。② 最高限价,直接干预市场。③ 金融衍生工具,绝大部分电力交易通过合同交易完成。④ 价格风险基金,价格风险进入风险基金,价格风险基金具有政府调节性。⑤ 直接财政补贴。电力市场条件下电网企业风险分析与防范:① 投资风险。需要国家先建立和完善输电价格体系,明确电网工程项目在规划期就应与发电项目同等对待,国家有关部门在批复跨省电网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时,明确规定该工程输电价格的定价原则、执行标准和执行日期。② 市场模式风险。单一购买者模式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市场模式,也是一种对电网企业风险很大的市场模式。从国际上电力市场的发展来看,一些国家及地区(如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加州)电力市场改革初期采用。③ 电费结算风险。必须针对不同竞价模式、不同的价格机制及分省财税制度设计较为合理、对企业经营有利的结算方式,并且要充分利用系统财务公司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先进结算网络与资源。④ 外部因素风险。电网公司应及时将市场中电价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不利于市场顺利运营的因素及影响电网企业经营的政策导向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做到事前防范、事后弥补,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小。
……

丛书前言
第 1 篇 电价改革与政策研究
1 西北区域电力市场电价机制
2 电力市场条件下电价机制及风险防范研究
3 电价机制改革研究
4 关于输配电价改革的建议
5 电价与物价指数关系研究
6 我国电价水平高低初探
7 我国电价与国际电价比较研究
8 国际能源与电力价格年度分析报告(2010)
9 国际能源与电力价格年度分析报告(2011)
10 峰谷、丰枯分时电价政策评估及改革
11 大用户直购电电价研究
12 水电站外部效应及其内部化研究
13 跨区跨省电力交易价格机制研究
第 2 篇 上网电价研究
1 水电站定价机制研究
2 水电站计价成本及计价电量确定方式研究
3 水火电上网电价同价及水电标杆电价研究
4 抽水蓄能电价形成机制研究
5 抽水蓄能电站租赁费分摊方式研究
6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上网电价研究
7 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和费用分摊机制研究
8 核电站上网电价定价机制研究
9 脱硫电价政策研究
第 3 篇 输配电价研究
1 电力市场化改革下的输配电价研究
2 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研究
3 输配电价传导机制研究
4 跨区跨省输电价传导机制及应用研究
5 按用电变压器容量和负荷率核定输配电价研究
6 输配电价定价方式与管制参数有关影响及研究
7 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研究
8 电网辅助服务收费办法研究
9 上海市外来电辅助服务的经济补偿研究(2008)
10 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电网配套工程投资回收机制研究
第 4 篇 销售电价研究
1 销售电价分类改革研究
2 销售电价结构调整研究(2008)
3 上海市销售电价分类结构调整研究
4 销售电价执行时间及程序问题
5 福建省直供区居民分档累进电价方案优化研究
6 湖北省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研究
7 河南省趸售县体制及电价改革研究
8 趸售电价机制及对电网企业影响研究
9 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研究
10 电力需求侧管理电价与补偿机制研究
11 电气化铁路配套供电工程加价的标杆电价研究
12 新疆电网同价问题研究
13 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研究
14 规范“居民用户接入费”问题研究

《电价理论与实务丛书:国外电价改革与实践》共七章,内容涵盖了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基本情况、电力管理体制、上网电价政策与变革、输配电价政策与变革、销售电价政策与变革、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等各个方面。本书的特点是,首先,系统性。系统地介绍国外电价政策的情况,我国对国外电价政策的介绍不少,但十分零散,本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共介绍了70多个国家或地区电价改革和实践的情况。第二,针对性。根据我国电价改革和电价政策制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介绍了有关国外电价政策。例如,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对当前我国相关电价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明显的借鉴作用。第三,启发性。本书在每章最后专门安排启示一节,既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同时也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助读者思考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电力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电价是电能商品的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相比,电价承载的功能更为复杂,除了一般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要求外,电价还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技术性要求,其常常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运用,更是其政治性要求的最突出表现;由于电能的发、输、供、用需要同时完成,电价必须与之技术特性相符。因此,作为电价工作者,必须既懂得电力生产技术规律及其电力生产成本分配规律,又要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制定的电价政策必须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府对垄断经营企业的管制要求。以上两个特殊因素综合在一起,使电价制定与调整等管理工作显得既复杂又敏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规范和加强电价管理,尽可能服务于国家不同时期的宏观调控要求,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电价政策,如目录电价政策、还本付息电价政策、燃运加价政策、电力建设基金政策、经营期电价政策、标杆电价政策、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还有一系列的节能环保电价政策,如脱硫脱硝电价、差别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等,电价政策体系越来越丰富,管理越来越复杂。特别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国家相继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国办发〔2003〕62号)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电价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514号〕)(包括《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围绕改革电价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完善电价体系与结构,逐步建立和健全电价形成机制,比如在上网侧实行了标杆电价政策,有效发挥了电价的资源配置功能,吸引了资金投入电力建设,很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和供电煤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大幅度降低,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明显提高,电价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在销售侧则先后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电价政策,对引导电力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与丰富的电价实践相比,我国电价理论研究工作显得相对薄弱。一方面,对电价理论的总结提升不够,较多电价研究成果以解决具体的电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电价政策设计为主,缺乏系统的电价理论与方法体系支撑,没有有意识地将目前的电价政策和管理实践建立在马克思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制经济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上;另一方面,对电价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宽度也不足,没能将技术与经济、管理、政策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和运用;电价形成机制、运行机制、传导机制和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能够指导电价政策制定的电价理论体系。
因此,系统总结多年来我国电价管理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深入研究国内外电价理论,用科学的电价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电价理论,就成为一件十分重要且亟待抓紧开展的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指导下,国家电网公司财务资产部会同国网能源研究院和长沙理工大学,组织一批专家和电价管理工作者对国内外电价理论和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历经4年编写了《电价理论与实务丛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电价管理工作的经验,介绍了国外电价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政策,填补了这个领域理论总结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丛书共有4册。其中,《电价理论与方法》共分九章,全面介绍了电价的经济学基础、电价影响因素、管制定价理论与方法、管制条件下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制定,市场定价理论与方法、电力市场条件下的电价机制与规则。该书可以为相关专业人员理解和掌握电价知识,更好地从事电价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电价管理实务》共分七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电价管理的历史沿革,电价管理体制,上网、销售、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政策,读者通过该书能够了解我国电价管理与电价政策的变化过程及目前情况,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电价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国外电价改革与实践》共分七章,内容涵盖了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基本情况、电力管理体制、上网电价政策与变革、输配电价政策与变革、销售电价政策与变革、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等内容,能够让读者系统和全面了解国外电价改革的过程和政策体系。《电价研究成果汇编》分为电价改革与政策研究、上网电价研究、输配电价研究和销售电价研究四部分,从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与建议三个角度介绍了46个电价课题研究成果情况。
丛书写作借鉴了许多学者和电价管理者的研究成果,许多专家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电价政策和理论涉及面广,难以获得全面、准确、最新的资料,书中一些内容资料较陈旧或者不全,且存在不少缺陷,恳请广大读者谅解和批评指正。
曹长庆
2014年4月

上一个工业技术

下一个电工电气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