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中国人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人与中国人

社会科学 人类学

  • ISBN:9787563379033
  • 作者:[日]陈舜臣
  • 印次:1
  • 字数:192000
  • 开本:32开
  • 版次: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28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01
  • 印刷时间:2016-10-01
  • 中图法分类号:Ⅳ.C955.313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人与中国人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正版图书]□□人与中国人
  • ISBN:9787563379033
  • 定价:46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日]陈舜臣

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0-01
  • 印刷时间:2016-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28
  • 字数:192000

编辑推荐


★ 柏杨与司马辽太郎推崇的□□华裔历史小说大家,畅销□□五十年的中日文化随笔,带你走进“菊”与“刀”之外的□□——□□是“掺水”的中国文明?□□文明的源头在于对血统的信仰?“绝对服从精神”在□□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擅长忘却?邻人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不熟悉的自己。

★ 以游走于两个文化故乡、两个□□夹缝中的边缘身份和“双重透视”,在中日历史中寻找“身世”——妙语连珠,信手拈来东瀛与神州的趣闻妙谈;谐谑天成,洞见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与交叠。以漂泊命运、博学多识与瑰丽想象,铸成一代历史奇才,以□□的心情写下阻碍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原因,让历史成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镜鉴”。

★ 打破误区,消除误解,当代□□读者重新认识中国第*书——敏锐地指出□□人错误的中国认识,反驳□□社会甚嚣尘上的“中华思想说”,纠正“同文同种”的传统观念。这部从日中差异出发写成的著作,也是一本深刻的□□论,“保持着败者一方的观点”,成为促使□□人深刻反省之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独特的□□论,也是一卷东瀛与神州大地古往今来的趣闻怪谈史略。□□华裔作家陈舜臣一生在两个故乡、两种文化之间徘徊,边缘人身份让他领受命运的桎梏,也使他以*无仅有的生命经验和生动的“复眼”视角,洞见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与交叠,遂成妙语连珠、谐谑天成的中日文化随笔。他从遥远的古代折返现代的中日文化接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随意驰骋;要以“□□”的心情,写下阻碍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原因。重新认识邻人,亦是抽丝剥茧地审视自己。我们这对邻居——长短相补,此为天命。

★ 以游走于两个文化故乡、两个□□夹缝中的边缘身份和“双重透视”,在中日历史中寻找“身世”——妙语连珠,信手拈来东瀛与神州的趣闻妙谈;谐谑天成,洞见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与交叠。以漂泊命运、博学多识与瑰丽想象,铸成一代历史奇才,以□□的心情写下阻碍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原因,让历史成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镜鉴”。

★ 打破误区,消除误解,当代□□读者重新认识中国第*书——敏锐地指出□□人错误的中国认识,反驳□□社会甚嚣尘上的“中华思想说”,纠正“同文同种”的传统观念。这部从日中差异出发写成的著作,也是一本深刻的□□论,“保持着败者一方的观点”,成为促使□□人深刻反省之书。


目录

致中国大陆读者 /陈舜臣

邻人恰似一面镜子 /曹志伟

前言

上篇

【一】 唇与齿:交往的历史

——从中国古籍看□□历史

互不相干的邻居

暗号之扇

唯锦旗是瞻

【二】 关于□□人与中国人的一问一答

——你到底知道多少?

【三】 “面子”与“物哀”

——□根本的差异在于□□没有黄河

全民学鸟铳

胡服骑射

同根

差别

【四】 言灵

——迷信“同文同种”的危险

路标

模糊处理

不可迷信“同文同种”

【五】 “血统”与“文明”

——□□文明的源头在于“对血统的信仰”

尊血主义

文明来自中原

文明的边缘

□根本的差别

【六】 “完整”与“不完整”

——重视平衡的中国人与嗜好不平衡的□□人

凿石之人

慕拉士的悲剧

对称性

【七】 “人性”和“分寸”

——从□□看差别

罗敷之歌

□□的规矩

政治即文化

【八】 我们这对邻居

——长短相补,此为天命

名与实

龙与凤

下篇

【九】 邻人

【十】 异同

【十一】 汉字病历

【十二】 两个《杜子春》

【十三】 隐者

【十四】 田冈岭云和嘉纳治五郎

【十五】 日中交往与朝鲜之役

【十六】 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

附录陈舜臣所获主要奖项

陈舜臣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文明是“掺水”的中国文明?】

从历史上来看,日中两国的相互理解意外地有限,让人不禁大吃一惊。这也是事出有因。互不相干的邻居,犯不着用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对方。而且,对“外来的东西”不感兴趣,是中国的传统。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中,被迫“开眼”之前,原则上中国并不承认外国的存在。中华即世界。因此,“外国”这个观念无法进入当时人们的脑海。

我们的文明,就是世界的文明。离文明的中心越远,文明的内容越是掺了水,人越是粗鄙野蛮。属邦、朝贡国、没有接受文明洗礼的蛮夷之国,虽然知道这些,但如果称他们为“外国”,过去的中国人会一时反应不过来。在这些土地上,即使有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稀薄阶段,中国做梦也没想过还有“其他的文明”。

如果是其他的文明,还会有兴趣,但如果是我们的文明“掺水”后的东西,还有研究的必要吗?只有少数的好事之人,用掠过古董店门面的眼神稍微瞥了一下邻居□□。

明治之初,作为清国公使馆书记官来日的诗人黄遵宪,在其著作《□□杂事诗》的后记中大叹:

□□研究中国之书数量甚丰,中国写□□之书数量与质量都无法相提并论。

确实,□□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但那只是文化,写下的东西、创作的东西,都只是“理念”。□□直到明治开国,关于中国的“理念”是接受了,但中国的“现实”一点也没有接触到。

【□□文明的源头是对血统的信仰,“中华思想”却不是“尊血主义”】

小而强有力地凝缩在一起——这种□□式性格,在小国分立、安定无事的德川时代二百六十五年中,终于完全形成了。这种完成,可以说是极具艺术性的。佛教、儒学——不论是朱子学还是阳明学——都于此有贡献。血统谱系的正统性,并非单单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现实。在德川二百六十五年间,虽然有人不情愿,但这已成为一种不可改□的、浓缩而成的现实。在世界史上,这样文化极度浓缩的时代再也没有第二个了。

中国则大不一样。高级□□不能在自己的出生地任官。因此,无法像德川时代的□□一样,将地缘和血缘紧密相连。中央政府费尽心思地阻止这种联结。

当然,中国也有地方豪族和名门。他们通过与当地□□结交,多少有些政治势力。但是,他们不能亲自统治当地。一族之中,就算出现了有高明政治手腕的人,也只能成为其他地方的行政官。这样一来,在人们眼中,当权者都是“来了又去”之人,不会一直停留。以前的当权者和现在的当权者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

而在□□,血缘关系可以说太过紧密了。因此,人们对血统的信仰,越来越深,□终产生了“血统决定一切”的极端想法。

【中国是树立“路标”的□□,□□是跟着“路标”走的□□】

在科学技术的领域里,如果前人曾做过实验证明,对后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可是,在人的生活方式、艺术等领域,既成的模式多,反而不利。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受尊重的是原创性。

经常去图书寮调查外国的先例,这似乎成了□□人的一种姿态。明治维新时期,购入关于西欧文明的书籍,向各国派遣留学生,做了很多努力。太平洋战争后,民主主义啦,做东方的瑞士啦,□□学得不亦乐乎。

——那么,到底该往哪边走?

停下脚步,想一会儿——□多做到想一会儿。因为身边,或是往前几步,就树着“路标”。可以说,中国人是一边走路一边树立“路标”的□□,□□人则是跟着“路标”走的□□。

而且,中国是一群人一起走,包括以前从没打过照面的人,像猛犸象群那样集体行动。□□的队列人数则少得多,而且大家都像亲戚一样,互相知根知底。

中国队会去走没有“路标”的路,经常迷路,有时还会回到起点,效率也就自然低了。

【为什么□□人擅长忘却?】

关于忘却,□□人比中国人,甚至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为擅长。所以,见英国人、荷兰人还记得三十多年前的战争恩怨,砍掉手栽的树、往车上扔鸡蛋,□□人就大吃一惊,摇头感叹:“真是想不开。”

但是,在外国人看来,□□人忘却之快,才令人吃惊。

中国人骂人“忘八”是□严重的话。有时也写作“王八”,忘了“八德”,也就是不知羞耻。“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在“忘八”后面加上“蛋”,就是“忘八蛋”,这已经是骂得□厉害的话语了。

从这能看出,中国人是如何轻视忘却。与认为牢记在心很麻烦的□□式想法,有很大差别。

流浪诸国□后回国即位的晋文公等,就是代表的例子。偷看了流浪中的他入浴的曹共公等人,后来受到讨伐。他半开玩笑地说:“给我土,就是给我土地。”吞并了老农赠土之地。恩怨必报是为人之道,不可忘却。忘却也得分对象,一般来说,忘却被认为是恶德。

□□认为龟是长寿的动物,与鹤一样象征吉祥。在中国虽然也是如此,但龟并非惹人喜欢的动物。在有中国人的情况下,如典礼用品等的纹样,还是避开龟比较好。

【为什么□□没有采用“宦官”和“科举”?】

在中国作为制度被广泛采用而在□□却没有如此的有两种:“宦官”和“科举”。

关于□□为什么没有采用宦官制度,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没有产生足够大的权力,去建造一个需要宦官管理的禁宫。□□□多只产生了由一族之中能干的年长妇人一人主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大奥”。

中国北部和西部有游牧□□,屠宰动物是极为普通的事,为动物去势也很常见。对阉割习以为常,对人的去势也没有抵触感。西亚多宦官,也是同样道理。

也有人说在□□的人口构成中,没有专门从事畜牧业的,不习惯对动物动刀,因此没有产生宦官。而且去势这种生猛的行为,不符合□□人讲究适可而止的性格。

宦官先不说,为什么□□没有采用科举呢?科举和宦官不同,不沾血腥,专事诗文,属于风雅之事。大概是因为,□□害怕采用科举制度之后会造成身份制度、世袭制度的混乱吧。


作者简介

【陈舜臣】笔不离华人,心不离神州。□□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大家,柏杨与司马辽太郎推崇的“□□中国历史题材第*人”。19□4年生于□□神户,祖籍中国台湾。1961年以小说《枯草之根》荣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一举成名。1968年以《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代表□□大众文学*高荣誉的直木奖。此后开始转向历史小说和随笔创作,著作等身百余种,代表作品有《□□人与中国人》《中国历史风云录》《小说十八史略》《成吉思汗一族》《鸦片战争》《曹操》等。身居海外远观中国史,历史命运带来漂泊感,他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经受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以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深入思考历史与未来,让历史成为中日交流的“镜鉴”,赢得广泛赞誉。作品风靡□□四十余年,销量多达两千万册。

【所获主要奖项】江户川乱步奖(□□推理小说界“登龙门”的奖项)、直木文学奖(□□文学重要奖项)、吉川英治文学奖 (□□大众文学领域的重要奖项)、推理作家协会奖(□□推理小说*高奖项)、读卖文学奖(□□文坛门类*齐全的奖项)、大佛次郎奖(□□优秀散文作品奖项)、□□艺术院奖(□□文化艺术界*高奖项)


精彩书评

【柏杨】(中国作家、著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久,中国的历史书册*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担起这项重任,他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使斑斑史迹,□得生龙活虎。

【司马辽太郎】(□□历史作家,著有《城塞》)以外族人折服□□的只有陈舜臣!陈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他了解并热爱□□,同时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这种合二为一,令人惊奇。

【稻畑耕一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教授)像陈舜臣这样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任何作家像陈舜臣那样用在不同文化、不同□□夹缝中生存的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来深入思考未来的。他这样做的出发点当然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之间的差异并从事创作活动。

【尾崎秀树】(□□文艺评论家)陈舜臣的这本从日中差异出发写成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论。这本书敏锐地指出□□人错误的中国认识,特别是“同文同种”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不仅纠正了□□人的中国认识,也成为促使□□人深刻反省的书。

【曹志伟】(中国学者,□□爱知淑德大学任教,著有《陈舜臣的文学世界》)陈舜臣身在东瀛,心系神州,一生在两个故乡,两种文化之间徘徊。边缘人身份正是使他在无比的孤寂中洞视两种文化的差异与交叠,从而检视自己和他人的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他超脱中日文化的单一视角,对中日关系及历史文化,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见解。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邻人——□□,而邻人也恰似反照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可发现自己与邻人的不同之处。

【□□《朝日新闻》】陈舜臣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复眼视角,要让历史成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镜鉴”。他的文章平实易读,但是平实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他特别重视败者,弱者留下的历史痕迹,以推理小说式的魄力“保持着败者一方的视点”。

【陈舜臣】(□□华裔历史作家,著有《中国十八史略》)□□和中国之间还存在着历史认识的差距,它成为彼此之间的巨大隔阂。造成历史认识差距的原因可能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在减少,所以我将阻碍□□和中国相互理解的原因写出来,这种写作是极为重要的,我要以□□的形式留下来。



上一个社会科学

下一个人类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