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截图 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截图 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截图 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截图

#电子书简介

何顺民,男,1979年12月生,湖南长沙人。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主要学术兴趣是新媒介与城市传播、数字文化。近年来在《新闻大学》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 传播与共同体
二 报纸与上海
第三节 研究路径、方法与文章框架
一 研究路径
二 研究方法
三 文章框架
第四节 研究意义、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第一部分 打捞沉没的大上海
第一章 重建上海现代性:为“海派”正名
第一节 都市的沉浮与海派文化精神的流变
一 都市的崛起与海派文化的生长
二 都市的衰颓与海派精神的退隐
第二节 为“海派”正名
一 海派的都市现代性
二 上海重建“自我”
小结
第二章 重绘洋上海:“洋奴之辩”
第一节 上海都市的“洋派”传统
第二节 城市“洋味”的合法化
第三节 重访现代都市商业空间:南京路的“洋”
小结

第二部分 再造城市性格:世界中的上海
第三章 “城市”的浮现:纪念“上海建城700年”
第一节 再造世界城市网络的节点
第二节 重构都市与乡村混合体的上海特性
一 淡化开埠上海的殖民性,彰显城市的开放性
二 欲说还休的“城市意识”:上海人的“门槛精”与“上路”
三 图像中的多元、碎片化城市
第三节 打捞隐没的现代都市空间:时空之维
小结
第四章 都市共同体主体意识的苏醒:制造“上海人”
第一节 近代商业大都会与上海人的“精明”
第二节 城市的蜕变与上海人的“精明不高明”
第三节 再造重商主义的市民意识:为“精明”正名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球化背景下制造国际大都市

结语 一个全球化的中国都市的再生产
参考文献
后记
《都市再生:报纸之上海(1980-2003)》以1980-2003年与上海城市性有关的海派文化、上海人、都市空间等集中讨论的媒介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生产的视角出发,考察作为世界上的都市上海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起始、发展阶段,城市媒介如何想象、生产和编织上海地方城市共同体意义网络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意味着一个全球化的中国都市的再生产。
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104205/12/1771/555929/5dc3f2d6E554fcc0a/abd773f466c281ad.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87184/13/1770/481112/5dc3f2d6Ebabc5e8e/c1b6b85a898e5814.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76556/1/15116/637163/5dc3f2d6Ebbd4e89d/484b4598256185ba.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72167/37/14963/460264/5dc3f2d6E8a30535e/29136d609c3c3e7f.jpg
上海真是一座奇妙的城市,关于上海的研究甚至催生了“上海学”,这样一个聚合了众多学科、跨国界的研究领域,这恐怕也算得一个世界罕见的现象。魔都上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
何顺民,一位传播学博士,上海城市的匆匆过客,也成为其中一员。7年前何顺民考入复旦新闻学院,从事城市传播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自己的研究兴趣聚焦于上海。对于我的隐隐担心,毕竟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上海人啊,何顺民表现出他的坚定。彼时,何顺民常常和我聊起上海带给他这个地道湖南人的震惊与眩晕感,他观察上海的眼光,渐渐地不断刷新我对上海的惯常认知。
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著作,就是在何顺民的博士论文《都市共同体的再生产:报纸的上海(1980-2003)》基础上修改而成。传播学视角中的上海研究如何赋有新意?这个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著作从媒介生产的视角出发,将以往媒介研究中较为缺乏的“空间”维度作为一个观察视点,围绕着报纸构筑的社会交往关系,聚焦于城市的热点时刻,针对6个媒体事件呈现的报刊文本,考察了“都市上海”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起始、发展阶段,本地报刊如何想象、编织上海地方城市共同体的意义网络。这个研究拓展了以往媒介与城市关系研究的传统视角,即:仅仅在城市文化的载体层面理解报纸,视媒介为信息传递的手段性工具。而是将报纸看作建构城市共同体、塑造城市认同的基础性力量。同时,该书探讨、剖析了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国家、城市与世界等都市共同体的各种社会关系,一方面为当前方兴未艾的城市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传播学视角;另一方面为城市传播研究呈现了一个鲜活的范例。这些创新观点与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这本著作在媒介与上海的相关研究中也呈现了一定的新意,得到报刊史研究者的好评。关于媒介与上海的研究中外著述颇多,时间段大多停留在晚晴民国前后,论文选取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这一研究时段,显示了作者独特的眼光。文献综述立足于报纸与上海,梳理全面清晰简洁,彰显聚焦集中的研究问题意识。在具体内容展开章节中,资料详实,用上海都市共同体的三个维度(“上海现代性”、“上海人”、“上海精神”)统摄材料,上海城市性、空间性经由作者的阐述浮现出来。在理论阐释与史料、文本分析方面结合较好,章节之间显示了有机的内在逻辑。结语部分放在世界都市和中国城市发展历史脉络里阐述上海都市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回应重新理解关于媒介与城市关系的传播学理论问题,学术视野开阔,落点沉稳。总体上学术用语规范,架构合理,行文流畅,思路清晰。一个跨度如此之大的研究,能够做到这样,说明作者的研究基础和能力是较好的。
当然,该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如何从细致的描述到结论点架起桥梁需要更详细的阐释,对媒介如何嵌入上海城市共同体多重社会关系论述不足,因此未能充分回应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媒介在何种程度上重塑了共同体意识;再如,怎样从现有的经验研究中,围绕着媒介与城市之关系,在接续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传播学理论创新的命题与观点,也有待更宽广的学术视野的观照。
何顺民在博士阶段挑战原有知识体系、开创自身研究新领域的勇气与意志让人感佩,期间经历的甘苦真是一言难尽。如今,何顺民已迈入高校成为一名专职的新闻传播学教师,他的学术之路正在徐徐展开。近期他获得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资助,即将赴墨尔本大学展开国际视野中的城市传播研究,相信这将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如何锚定自己的研究场域,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是摆在何顺民面前的急迫议题。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