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

社会科学 教育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截图

#电子书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评价科学发展的背景
评价科学是科学管理与决策的基础,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与决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专门领域的评价活动普遍开展,形成了科技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价值评价、教育评价、大学评价、期刊评价、竞争力评价、机构评价、人才评价、医疗评价、图书馆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科研评价、学术评价、成果评价等专门的评价领域和评价分支学科,并且围绕评价科学,国内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等以保障评价实践有序进行,为评价科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理论背景
国内外评价科学已经在评价科学理论、专门评价学和评价科学应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评价科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评价科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学科构建研究、评价学科理论梳理和整合等方面。专门评价学和评价科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科学学、教育评价学、师德评价学、档案评价学、司法评价学、土地评价学、统计评价学、环境评价学、大学评价学、期刊评价学、图书馆评价学等领域。①
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评价科学研究的相关论著和译著,这些论著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研究了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和实践问题,但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学科体系。例如,邱均平等撰写的《评价学:理论 方法 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教育评价学:理论 方法 实践》(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冯平撰写的《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陈新汉撰写的《权威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伊恩 赫斯特撰写的《价值评估》(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罗伯特 A.G.蒙克斯等撰写的《企业价值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卜卫等撰写的《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荆林波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评价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马谦杰等撰写的《信息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丁敬达撰写的《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刘晓英撰写的《图书馆评价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等等。相关评价科学分支学科需要进一步整合,统一认识,以形成完善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统领学科发展。②
二、实践背景
评价科学实践蓬勃发展,专门的评价机构纷纷涌现,评价活动制度化、法制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第三方评价市场正在形成,为评价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一)评价行业蓬勃发展
我国的科技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价值评价、教育评价、大学评价、期刊评价、竞争力评价、机构评价、人才评价、医疗评价、科研评价、学术评价、成果评价、高校图书馆评价、公共图书馆评价等评价领域蓬勃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评价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专门评价机构成立
伴随评价科学实践活动的盛行,我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专门的评价科学机构,在评价科学活动和评价科学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评价科学领域的专门评价机构有科学技术部科技评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评价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社会评价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和第三方评估研究支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知网)、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医学领域的评价机构有医疗服务评价研究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教育领域的评价机构有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机构、民间学术团体的评价组织、社会力量组织的评价机构等。2018年,青岛市教育局宣布建设首家教育评价第三方机构库,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共27家机构入选。③
(三)评价活动制度化、法制化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科教界、企业界还是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都高度重视评价科学工作。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评价法律、法规、制度等,评价科学活动日益制度化、法制化。2002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简化科研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改变科研评价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倾向,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价活动,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体系。④ 2003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发布,该文件是科技评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提出了“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行为”,“倡导质量第一,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坚决反对浮夸作风”⑤等要求。2003年9月,科技部制定和发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评价科学的意义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各种评价活动空前活跃。
2013年,国务院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价,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解决,不能久拖不决。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一年,国务院“狠抓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认真开展督察,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建立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⑥。2011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多元评价体系。⑦2019年2月,《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发布,明确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34项重点。⑧
(四)第三方评价市场正在形成
第三方评价是评价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代表着评价科学的专业化,是评价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第三方评价也称第三方评估,这一概念是与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价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第三方评价中,“第三方”的独立性、中立性、客观性被认为是保证评价结果公正的起点,而“第三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则被认为是保证评价结果公正的基础。2015年9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汇报,将“第三方评价”引入政府管理和政策落实评价、监督中。⑨
从西方国家实行“第三方评价”的经验来看,第三方是指处于第一方(被评对象)和第二方(顾客、服务对象)之外的一方。“第三方”与“第一方”、“第二方”既不具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具有任何利益关系,所以一般也会被称为“独立第三方”。在西方,多数情况下是由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即一些专业的评价机构或研究机构充当“第三方”。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保证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要求。
在我国的政府改革实践中,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第三方”被赋予了不同于西方“第三方”的多种内涵,出现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价、教育第三方评价、科技第三方评价、工业第三方评价、工程第三方评价等第三方评价市场。以“第三方”自身的组织成分作为分类依据,我国的“第三方评价”模式主要有高校专家评价模式、专业公司评价模式、社会代表评价模式和民众参与评价模式四种。随着“第三方评价”市场的发展,一些新的“第三方评价模式”也相继被创造出来,如随机模式(市民随机被动参与)、甘肃模式、浙江大学模式、武汉模式、华南理工大学模式、国务院督查模式等,甚至出现了第三方评价平台和第三方评价网,如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第三方评估网。“第三方评估高层论坛”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志军主编的《第三方评估理论与方法》已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⑩
三、技术背景
评价科学离不开技术支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评价科学现代化、网络化、科学化、智能化的基本保障,网络化评价、数据化评价、评价数据库、智能化评价、大数据评价等成为评价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评价科学发展所处的重要技术背景。
大数据对评价科学理论、方法论、方法、流程和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数据环境对科研方式、科学交流、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政府政策制定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大数据环境下,评价科学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11:①评价对象更加丰富。科研目标、对象、主体、方法、工具、流程、成果都趋于多样化,评价科学的对象不断扩充,如非正式出版的科研数据与科研记录、学者在线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新的科研方法与工具。②大数据评价。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了数据采集、处理、组织、管理、挖掘和分析等评价科学中的难题,为大数据评价奠定了技术基础。③评价指标、工具、方法更加多样化。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④专门评价机构获得认同,更能够驾驭复杂的数据和工具。⑤过程透明、反馈机制灵敏。大数据使评价科学活动的每一个流程都可以被跟踪和数据化,更加公正、客观。⑥评价结果更接近价值评价而非量化评价。新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使评价科学成为更能揭示对象价值的综合评价。
四、教育背景
评价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随着我国各行业领域的评价科学活动蓬勃发展,社会对评价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内许多高校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培养评价科学所需的相关人才,但不同学科培养评价科学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如图书情报学(信息计量与评价科学)、教育学(教育评价)、管理科学(绩效评价、综合评价)、科学学(科学计量与评价)、科技管理(科研评价、政策评价)、环境科学(环境评价、生态评价)等,甚至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点已经将评价科学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如武汉大学情报学博士点、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点。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也定期组织评价科学学术会议,推动评价科学人才培养与交流。一些与评价科学有关的重要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评价科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International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Institute,ISSI)研讨会、全国科学计量学与科教评价研讨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价研讨会、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科研绩效评价学术研讨会、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评价科学发展的背景 1
第二节 评价科学研究的意义 7
第三节 评价科学研究现状 11
第四节 评价科学发展的趋势 32
第二章 评价科学理论 35
第一节 评价科学的内涵 35
第二节 评价科学的理论基础 36
第三节 评价科学的学科体系 43
第四节 评价科学的内容体系 44
第五节 评价科学的体系构建 46
第三章 评价科学方法 61
第一节 评价科学方法概述 61
第二节 评价科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62
第三节 评价科学应用方法体系 66
第四节 定量评价方法 70
第五节 定性评价方法 76
第六节 综合评价方法 88
第七节 评价科学应用技术体系 102
第四章 评价科学标准 110
第一节 评价科学标准的内涵 110
第二节 评价科学标准的形成 114
第三节 评价科学标准体系 119
第五章 评价科学指标 139
第一节 评价科学指标的内涵 139
第二节 评价科学指标的构建 140
第六章 评价科学事业 166
第一节 评价科学事业的内涵和构成 166
第二节 评价科学事业发展现状 168
第三节 评价科学事业发展趋势 185
第七章 评价科学的教育发展 190
第一节 评价科学的教育发展概述 190
第二节 评价科学的学校教育 192
第三节 评价科学的社会教育 202
第四节 评价科学的教育管理 210
第五节 评价科学的教育效果 219
第八章 评价科学应用 230
第一节 评价科学应用领域 230
第二节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 236
第三节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竞争力评价 257
第四节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 263
本书从理论、方法、标准、指标、事业、教育和应用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和阐述了评价科学的基本内容。
《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从理论、方法、标准、指标、事业、教育和应用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了评价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试图突破科学评价的组织、专业、学科、行业、机构等实践因素的局限,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科学学科体系。

上一个社会科学

下一个教育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