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符号:施洞苗族银饰文化研究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穿在身上的符号:施洞苗族银饰文化研究

文化 民族文化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穿在身上的符号:施洞苗族银饰文化研究截图

#电子书简介

陈国玲,女,汉族,1983生于山东省青州市,2015年6月获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出站,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民俗工艺文化。主持或参与社科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引论

第一章施洞苗族银饰传承的文化生境

第一节施洞苗族银饰的生境

第二节施洞苗族银饰的历史

小结

第二章民俗生活中的施洞苗族银饰

第一节施洞苗族女性的银饰

第二节施洞苗族男性的银饰

第三节“场”上的银饰

第四节“换装”仪式中的银饰

第五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小结

第三章施洞苗族银饰符号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自然崇拜:涡拖、月亮和龙

第二节图腾崇拜:蝶、枫与鸟

第三节祖先崇拜:鼓、牛与饕餮

第四节生殖崇拜:卵、鱼与桥

小结

第四章施洞苗族银饰符号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流转的财富

第二节分工的社会角色

第三节划定的族群边界和婚姻圈

第四节关联的邻里、宗支和村寨

第五节镌刻的族群历史

第六节巫化的信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

序言

林继富

我认识陈国玲是在2011年,她为了报考我的博士生,提前一年来到中央民族大学旁听我开的与民俗学有关的课程。2012年,她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我的博士研究生,我与国玲共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经历由此开启。

国玲本科和硕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专业的学生,擅长设计,善于动手。然而,在她看来,艺术作品应该多一些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含量,民俗学专业恰好满足了她的这个需要,我想国玲立志选择民俗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博士生学习阶段,国玲认真研习民俗学专业知识,踏实开展田野调查,具备了较强的独立科研的能力。取得博士学位后,国玲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因表现优异留在所里工作,这为她热爱的苗族银饰以及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术平台。

这本书积累了国玲对苗族银饰文化多年调研的成果和文化阐释。为了深入系统地调查施洞苗族银饰民俗文化,国玲多次长时段地生活在施洞,参与了施洞苗族银饰传承人的一些工作,并开展大量的调查访谈。其间,我前往施洞调查清水江独木龙舟节和银饰文化,国玲陪我沿着清水江两岸进行考察。这种深入细致的调查,使其写作有了参与的体验,为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国玲在生活参与和情感体验中获取的银饰民俗整体文化形态,不仅帮助她高质量地完成了书稿,而且增强了她在珠宝首饰设计上的文化历史感和现代感。她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文化素养提高了。看到她的这些变化,我自然是欣喜的!

施洞是清水江边重要的古集镇,因为在历史上重要的水运码头的地位,施洞又被称为“施洞口”“狮洞口”。施洞流传着“苗族的母亲是清江水,她养育了苗家人”的俗语,这足可以看出清水江在苗族生活中的位置。施洞苗族的银饰融会了多民族的智慧,银饰从施洞走向外地离不开清水江。从这个角度上说,施洞银饰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清水江。本书对清水江、施洞人的生活与银饰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讨论。

银......


上一个文化

下一个民族文化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