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文化 民族文化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截图

#电子书简介

序言
引言
一、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缝纫和装饰品
二、新石器时代的绘塑人形和服饰资料
三、新石器时代的纺织
四、商代葬中的玉、石、陶、铜人形
五、周代雕玉人形
六、周代男女人形陶范
七、战国楚墓漆瑟上彩会猎户、乐部和贵族
八、战国帛画妇女
九、战国楚墓彩绘木俑
十、战国彩绘漆卮上妇女群像
十一、战国雕玉舞女
十二、战国雕玉小孩和青铜弄雀女孩
十三、战国青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十四、战国青铜壶上·难能可贵、习射、宴乐、弋猎纹
十五、战国·尾冠被练甲骑士
十六、战国·玉彩琉璃珠和带钩
十七、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衣服和衾被
十八、马山楚墓山土的锦绣
十九、西汉墓壁画二桃杀三士部分
二十、汉空心砖持戟门卒
……
后记
再版后记
郭沫若曾经在1964年6月专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评价: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着的。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种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遗品大率出自无名作家之手。历代劳动人民,无分男女,他们的创造精神,他们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毅力,具有着强烈的生命脉搏,纵隔千万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沈从文先生花费了半生心血,历经磨难,整理好的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文稿曾在文革”期间遭遇冲击,被定性为黑书毒草。其惨淡经营起来的藏书和资料全部损失,本人也遭到各种迫害。1969年冬,这位年近70、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农村,养猪种菜。但他并未灰心丧气,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记忆力,在手边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和笔记的情况下,硬是将满脑子里的丝、漆、铜、玉、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反复回忆温习,把图稿中疏忽遗漏或多余处一一用签条记忆下来,写成此书。沈先生回忆那段生活,曾风趣地说:在农村五七干校期间,对我的记忆力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血压一度上升到二百五十,还是过了难关,可能和我用心专一,头脑简单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涉及的时期起自殷商迄于清朝,对三四千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问题进行了抉微钩沉的研究和探讨,全书计有图像700幅,25万字。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本书所叙是服饰,但又不能仅以服饰论之。从服饰这个载体,不难窥见中国历代朝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等诸多风云变迁之轨迹。这也正是全书的宝贵价值所在。以服装而论,它的产生,可能出于捕猎、应付战争的需要,为避免利爪与矢石的伤害,或出于伪装与威吓,人们向某些有鳞甲与甲壳的动物学习,即所谓孚甲自御的办法。便用骨针率先缝制这种原始的军事服装胸甲一类局部衣着,并由此演化出一般日常服装。保护生命、拼形御寒、装饰自身,乃是服装主要的功用。本书以札记形式,考证、记录、梳理、升华,博大而精深,朴实且生动,读后给人以历史的和审美的享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沈从文在一生中,靠顽强自学成才,驰骋文化领域,建树辉煌。以共和国成立前后为界,他先做文学家,写出了《边城》、《长河》等蜚声海内外的文学佳作;后突然激流退不,应该说他仍然是一名文化战线上的猛士转而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很快成为一位古文物大家,写作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甘于寂寞,坚韧不拔,不卑不亢,埋头苦干,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怀迟暮叹,还喜长庚明。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留给世人的其著作文本之外的宝贵精神财富。
沈从文先生作为文学家的一半,世人已经说得很多,作为古文物学家的另一半,则鲜为人知。沈从文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可以满足世人对沈先生深入了解的愿望,尤其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这本研究专著,是受周恩来总理的嘱托而作,书稿仅以不足一年时间写成。成书之后,作为中国的国礼,此书被送给日本天皇和美国总统。其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沈从文服饰研究开创新的学术方向
沈从文服饰研究开创新的学术方向孟晖
当世界变得诸事背谬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沈从文先生的方式,或许就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不动声色的坚定。感叹沈先生在50年代后不得不停止文学创作,转向学术研究,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可是,沈先生自己真的会同意这一说法吗?他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解释是:“总的看来像一篇长篇小说的规模,内容却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原来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着现实,继续着一个作家的事业和梦想。虽然不写小说了,但他却把自己的写作与另一个绵长强大的文学传统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野史笔记的传统。这个传统在沈从文的手里,被赋予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视野、方法和内容,因而获得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可惜的是,按照近代建立起来的“文学史”的规划、野史笔记基本是被屏除在“文学”之外的,因此,从这一传统沿袭下来的沈先生关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文章,也一样不被归入“文学”。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类文章仅仅与历史研究有关,仅仅与学问、学术有关。然而,一旦以现代史学研究的规范来衡量,沈先生的著作“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又不合乎“史学著述”的标准体例,更何况,他研究的对象那么驳杂、细碎,所谓“花花朵朵,瓶瓶罐罐”,没法归入任何一种当今人们熟知的“学科”的范畴之中。沈先生后半生的心血,因此面临着无法“站队”的窘境。
前几年我还年轻的时候,总是没有胆量读正史,《二十五史》中连续不断的宫廷阴谋、政治迫害、战争、饥荒,看一会儿就让人头皮发麻,汗毛耸竖。可是,正是这些东西,在今天仍然被认为是“历史”最重要的内容。沈先生的学术研究,却是倾力于历史的另一面,历史的即使不是更重要,却也是更丰富的内容,这就是他自己明确谈到的历代“物质文化成就”。老一代的知识人真是太谦逊了,“服饰研究”这样的题目,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是很容易让人因误会而产生偏见的。其实,在“服饰”这个题目下,沈先生所涉及的,乃是古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中国人的过去,终于变成了一部流动、活跃、驳杂而丰富、充满人性气息的“长篇小说”,或者说一卷采用散点透视法的绘画长卷。我们由此才得以知道,自己的祖先除了有争斗的经验,更有生活的经验,并且,这经验发达细腻,充满情致。
沈先生的这一学术方向和方法,本来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但是,他的这一最重要的贡献,却恰恰没有被充分认识。出于各种原因,大家都为他的研究叫好,但是,叫了好之后也就各自散了,他的研究成果,他那些虽不一定正确,但却往往深有洞见的观点和结论,似乎从来没有引起过严肃的检视、争鸣,更无批评驳斥之声,这就如同巨人的肩膀已立在那里了,却没人肯登上去凭高望远。倾注半生的研究心血,在身后激不起波澜,引不来争议,这又是何等的寥落光景?相比他生前的寂寞,倒让人不知道哪一种情况更值得兴叹。
对物质文明史研究的忽视,已经在严重影响着今天中国人对自己过去的认知能力。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不能说不爱国,他们一直满怀豪情地想要在影片中表现历史,动用大投资、高科技,可来来去去,内容总是离不开好像有点智障似的暴君和刺客--一根筋地光想着战争和行刺,怎么会不像智障呢?--不过,想一想几代人以来在学校里一向都是被灌输了怎样的“历史知识”,这种现象似乎也就不奇怪了。把朝代兴衰、政治变迁当做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在一代又一代不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心目中,战争、动荡和权诈之术,就是中国历史的全部,很多年轻人对古代中国缺乏热情,显然与这一阴郁印象有关。所谓作茧自缚,正好用在我们对自己历史的认识上。然而,实际上已经有沈从文这样的智者为我们指出了走出茧缚的路径。因此,像《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花花朵朵瓶瓶罐罐》这样图文俱胜的书,为什么不可以被定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呢?让我们的年轻人在暴君、刺客、滑头宰相和野蛮女友、野蛮少爷之外,还了解一点那被称为“文明”的东西。(本文作者:任职《读书》杂志,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北京青年报》2002年12月27日

上一个文化

下一个民族文化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