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嘉兴(精)/浙水遗韵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水印嘉兴(精)/浙水遗韵

文化 文化专题研究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水印嘉兴(精)/浙水遗韵截图

#电子书简介

水印嘉兴
水印嘉禾
一、烟雨南湖
南湖 秀水泱泱 红船依旧
西南湖 鸳湖春晓放鹤洲
烟雨楼 春波门外惹烟雨
南湖红船 起航之梦一船红中国
南湖革命纪念馆 复兴之梦开天辟地大事变
二、大美运河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 穿越嘉禾润泽众生
长虹桥 大运河由苏入浙第一桥
落帆亭 亭前灯火落帆齐
西水驿 南北水上通信的中转站
嘉兴三塔 大运河的重要“航标”
水乡乌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潮涌钱塘
钱塘江北岸海塘嘉兴段 御潮古海塘捍海世无双
海神庙 浙海之神的神庙
镇海塔 浙北地区仅存的元代宝塔
占鳌塔 钱塘江畔升明月 占鳌塔下看夜潮
安澜塔 钱塘江中塔山坝 塔山坝上安澜塔
海塘千字文字号碑 解读古代海塘管理制度
嘉水安澜
一、秀水泱泱
环城河 八水汇聚绕禾城
上塘河 江南运河南段主航道
乌镇市河 最美水乡的灵魂
崇福市河 崇德县城的护城河
长水塘 流淌千年 水润民心
伍子塘 纵贯嘉善 通衢四方
海盐塘 杭嘉湖南排骨干河道
平湖塘 唐代中期的人工河
嘉善塘 横贯嘉善东西 彰显嘉善活力
三店塘 开堰成河 连通上海
澜溪塘 江浙界河 水运干线
南北湖 湖山融沧海 一揽天下奇
祥符荡 孕育世界级科创绿谷
汾湖 吴越界湖 风景胜地
崇长港 百尺渎——江南运河文化的曙光
二、水工遗存
长安闸 沟通江南运河与上塘河的通航枢纽
杉青闸遗址 运河入浙第一闸
六里转水闸 转水二闸 护卫万亩良田
堰瓦坝水闸遗迹 古老水闸的沧桑背影
冯家陡门 旱可蓄水 涝可排洪
朱家楼水闸 兼具灌溉防洪排涝功能的古水闸
分水墩 分流运河的古水利设施
澉浦潮位站 栉风沐雨百十载 杭州湾防汛“吹哨人”
平湖水位站 平湖市域防汛调度的晴雨表
乍浦水位站 杭州湾水文、潮汐预报站
三、治水营田
朱自勉屯田
钱谬治水营田
谭家湾桑基圩田
罗家角桑基圩田
四、水运兴禾
财神湾码头 一个连接上海滩的河埠头
转船湾码头 清水一湾果蔬飘香
顾家厅及河埠 顾功叙院士故居
洛塘河码头河埠群 水运经济的见证者
钱氏船坞 省内现存唯一水乡船坞
水韵遗珠
一、嘉井涌流
幽澜泉 被画入“嘉禾八景”图的古井
灵光井 名臣遗建 一饮百疴轻
二、碑刻印记
《六里堰增筑坝闸碑记》碑刻 古镇门户“海盐第一堰”
乾隆海塘诗御碑 乾隆观海塘志事
乾隆加固海塘御碑 备受乾隆重视的海塘工程
斜塘镇市河修整开河勒石碑 古镇西塘治水记忆
永禁碑 百年传承生态水乡
三、水利名家
夏原吉与忧欢石 终见水波平犹记石上痕
黄光升 鱼鳞石塘创筑者
嵇曾筠 清代海塘管理名臣
陈潢 测水法发明者
汪胡桢 中国连拱坝之父
钱正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首位女水利部长
嘉禾遗韵
一、水脉印汜
《海塘考》 嘉郡最详海塘考
《筑塘记》 五纵五横鱼鳞石塘筑塘法
《重筑障海塘记》 详述成化朝重筑海塘事宜
《嘉兴新筑运河石塘碑记》 万历年筑运河石塘记事
《浚运河记》 崇德市河疏浚记
《重浚市河记》 海宁市河疏浚记
《宁盐二邑修塘议》 坦水护塘修筑法
《塔山坝工告竣碑文》 乾隆亲敕塔山石坝营建护理事宜
《老盐仓修塘碑》 记录老盐仓修塘事宜
《嘉兴府水道总说》 详述嘉兴运河水系
《海宁石塘图说》 鱼鳞大石塘工程图解小百科
《嘉兴水利考》 嘉兴水利概述
《嘉兴之水利》 嘉兴河道论述
二、水语遗风
潮神祭祀 钱塘江潮神的传统信俗
钱江观潮 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溯节
塘工号子 民间音乐“活化石”
网船会 国内唯一的水上庙会
乌镇水阁建筑艺术 面水而居枕水而眠
参考文献
后记
“浙水遗韵”系列丛书是由11册图书组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浙江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每册图书按地区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分别介绍本地区水文化概况和历史面貌。
《浙水遗韵——嘉兴水文化遗产大观》全面系统地反映嘉兴水文化概况和历史的图书。本书讲述嘉兴水文化的特点、生成背景、基本分类、突出成就、典型代表和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书中描述了嘉兴市五百多个各类水利工程遗产及其形成与沿革、地理环境、建筑特色、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是一部集知识性、学术性和史料性于一体的雅俗共赏的图书。
一 鸿蒙上古,洪水肆虐;海晏河清,安澜浙江。 穿越时空,谁能证明那些被折叠在山水尘土中的沧海桑田?穿透岁月,谁能唤醒那些活跃在绚烂长河中的生命伸张?带着问题,一场特别的文化巡礼拉开帷幕。当时的一座坝,现在的一个谜,一些润物耕心的洗练,一切高岸深谷的变迁,都成了这场水文化之旅中的奇妙体验。 浙水文化起源自先民对水的最早认识和适应,嬗变在碰撞中发生,也在融合中沉淀。上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遗存,照射出一万年前水与稻作农业的交融。跨湖桥遗址保存的独木舟,荡起了八千年前向水而生的文明涟漪。河姆渡遗址的水井和干栏式建筑遗迹,见证了早期聚落取水、避水的杰出创造。良渚古城遗址的外围水利系统,奠定了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的兴起。 如果说浙江早期文明是点点繁星,那么由于水的涵养滋润,繁星最终汇成了壮丽天河。在这些星辰浩渺的水文化碎片中,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看到了我们祖先逐渐铿锵的文明步伐。 人称东南形胜的浙江,并非自古繁华,今日之繁荣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完善。在历代的治水实践中,人们抵御洪潮侵袭,大兴蓄灌引排之利,变斥卤不毛之地为桑田粮仓,不断捍卫生存家园、拓展发展空间,使浙江逐步成为宜产、宜业、宜居、宜游、宜学的民丰物阜之地、山川秀丽之境、文明礼仪之乡。 二 孜孜不倦,久盛长兴。如今,浙水遗韵,绵延于山海之间,回荡在浙江大地之上。 西湖的疏浚,不仅保留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更可灌溉周边千亩良田,哺育出钱塘繁华,“参差十万人家”。鉴湖的开浚,一度使山会平原“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岁”。漤港体系的建成,使太湖南沿沼泽上松软的涂泥成为适宜耕种的沃土,从此“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桑基鱼塘、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成为湖州名片。白沙溪三十六堰、姜席堰的修筑,使得金衢盆地“每岁禾田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成为浙中粮仓。通济堰、松阴溪古堰群的兴建,成就了碧湖平原和松古平原的殷实富饶。它山堰的兴建,灌田数千顷,使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产粮区,“一朝堰此水,千载粒吾民”。 始建于东汉的东苕溪西险大塘,经历代增筑,昂然屹立一千八百余年,是杭州城和杭嘉湖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古处州、严州、衢州、临海、兰溪等地的防洪城墙,守护着临河古城的市井繁华。钱塘江海塘的兴修,使两岸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免于成潮侵害,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格局。唐时“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明代“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清代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亲巡海塘一线,足见海塘所系已不只是浙江,更是牵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慈溪、余姚等地历史上不断向外拓展的一道道海堤,将荒滩盐场变为农田桑麻之地,使得“从兹疆场水奠安,黍稷桑麻应郁然”。三江闸的兴建,集挡潮、蓄淡、排涝诸功能于一身,重整了河口灌排水系,使鉴湖湮废后的萧绍平原得以复兴。椒江河口右岸在千百年里以层层外推的十多条海塘,演绎着向海而生的勇毅。金清闸、新金清闸、金清新闸的迭代演进,八百年间蓄淡、御成、排涝,成就了温黄平原的繁盛。 京杭运河和浙东运河的凿通,为商贾繁盛提供了舟楫之便,促成了杭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温瑞塘河打通了东瓯动脉,促进内外物资、文化的交流,成就了温州山水人文城市的佳话。沿衢江、新安江、瓯江、甬江等水系及各支流星罗棋布的古埠渡口和码头,转运着人员物产,激荡着时代风云,思想、风气往往得天下之先,浙江商帮由此走向全国,走出海外。 遍布于浙江山区、平原、海岛的近六千处古井,解决了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的水源供应。看似原始简单的水井,有效地支撑了人们向艰苦环境的拓殖,支撑起各地乡村、城市的发展与繁华。 三 跃动于灵感之上,传承着古人治水的智慧与思想。它山堰、通济堰等巧妙的堰底倾角与拱形设计,龙游“南堰北塘”的格局体系,得益于治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古老的工程历经沧桑仍发挥效用。龙现梯田十三闸分流引水,蜀墅塘的三枧九圳分水体系,科学合理的水事制度,有力保证了农业生产,也维护了社会稳定。这些智慧的灵光记载于卷帙浩繁的水利文献典籍、丰富广布的石刻碑记之上,启迪着后人。 洋溢于点滴之中,塑造着浙江的气质禀赋和精神风貌。由水衍生出的民俗仪式和神话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分布广泛的“大禹庙”,表达了人们对治水英雄的纪念;踏塘、祭潮的民间仪式,象征着人们对风调雨顺、河清海晏的珍视;流传广泛的防风治水、钱王射潮传说,反映了艰苦卓绝的治水历程,颂扬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正是有了山清水秀、江河安澜,才有了生活的诗意,有了乐山乐水的闲暇与浪漫。 从水利工程到技术制度、从民

上一个文化

下一个文化专题研究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