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思辨本体论(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告别思辨本体论(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

哲学 哲学经典著作

  • ISBN:9787567518179
  • 作者:罗骞
  • 印次:1
  • 开本:16
  • 版次:1
  • 出版社:华东师大
  • 出版时间:2014-09-01
  • 印刷时间:2014-09-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告别思辨本体论(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告别思辨本体论(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
  • 作者:罗骞
  • 定价:46
  • 出版社:华东师大
  • ISBN号:978756751817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9-01
  • 印刷时间:2014-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80
  • 字数:283千字

内容提要

在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中,罗骞编著的这本《 告别思辨本体论(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以实 践、劳动、资本、历史等为核心概念阐释历史唯物主 义,提出了对象化规定的对象性存在范畴,以反对本 体论抽象性。通过实践的中介,存在论获得了社会性 和历史性的维度,成为社会现象学和历史现象学,“ 存在”本质上成为“能在”。不论就作为个体的生活 还是作为类的历史而言,在“能在”中事关“如何存 在”的哲学存在论乃是存在的真理,即事实和价值统 一的生存智慧。

作者简介

罗骞,1974年生,贵州安龙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已出版专著《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2007),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独立承担和参与过多项***和省部级课题。近年来,致力于在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中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基本性质与意义。以思想的方式回应中国建设实践和人类存在历史的当代变迁。

目录

序言
引论 **,如何谈论存在并且谈论哲学
一、存在论乃是如何论存在
二、本体论的存在概念是自在
三、以实践思维走出自在概念的马克思
四、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
**章 非本体论: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
**节 形而上学的终结
一、作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黑格尔
二、开创后形而上学的主要努力
三、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性质
一、自在之物体现的本体论困境
二、马克思对本体论思维的批判
三、存在作为实践中介的过程
四、现代性批判成为存在论的主题
第三节 “非本体论”:施密特的误释
一、外在性概念对本体论的妥协
二、自在的规律性止步于思辨辩证法
三、未将实践引入存在论的认识论后果
第二章 实践:存在的辩证过程
**节 实践作为存在论范畴
一、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性质
二、对象化实践中的辩证联系
三、辩证法成为实践的存在论
第二节 辩证实践中的总体化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总体化
二、社会历史作为总体性范畴
三、资本推动的世界一体化
第三节 社会自身的再生产与暴力
一、实践思维导向的革命政治
二、总体化不等于抽象的同一化
三、重申实践中的辩证总体性
第四节 “当今之思想”:海德格尔的误判
一、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二、自我生产的形而上学
三、通过“生产”走出形而上学
第三章 劳动:人自为生成的实践
**节 劳动范畴的存在论性质
一、后形而上学存在论视域中的劳动
二、作为现代存在状况的异化劳动
三、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抽象统治
第二节 立足劳动异化批判抽象人性论
一、现代解放只是政治解放
二、**抽象的人性论
三、作为感性存在的人
四、劳动解放作为全面解放的基础
第三节 “劳动还原论”:哈贝马斯的误判
一、作为理论出发点的行为二元论
二、对劳动价值论和阶级理论的批判
三、远离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重建
第四章 资本:现代的对象性存在形式
**节 资本作为存在的普遍中介
一、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资本批判
二、资本作为现代的存在论范畴
三、资本仍然是当代的本质规定
第二节 作为资本生产要素的自然
一、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二、资本规定中的自然异化
三、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第三节 资本作为科技的座架
一、科技属人的存在论本质
二、资本对科技的普遍规定
三、资本中介下的科技异化
第四节 “生产之镜”:鲍德理亚的误判
一、商品批判逻辑的拓展
二、对生产范式和资本批判的质疑
三、资本批判仍是根本范式
第五章 历史:实践生成中的能在
**节 在实践中存在成为能在
一、历史作为实践中的可能空间
二、历史性成为存在论的基本范畴
三、在实践中存在作为能在
第二节 建基于能在的可能性思想
一、当代意识的可能性特征
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可能性思想
三、可能性意识对中国实践之意义
第三节“本体论的*高形式”:张志扬的误判
一、现代性叙事与“偶在论”的担当
二、偶在论对形而上学的**
三、偶在论作为检测与防御机制
四、实践中的能在相对于偶在的优势
结论 哲学:事关如何存在的存在智慧
一、哲学在认识论路线上的终结
二、从求知真理到存在智慧
三、立足于能在范畴的守护与创造
四、哲学在能在中作为存在智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一个哲学

下一个哲学经典著作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