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

哲学 中国哲学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截图 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截图 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截图

#电子书简介

唐文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伦理学、中国哲学与宗教学。美国联合神学研究院(GRADUATETHEOLOGICAL UNION AT BERKELEY)、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已出版著作:《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
不管怎么说,孙中山及其后继者们都明确表示,三民主义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民国,更在于促进大同。尤其是民生主义,虽然在具体解释中被更多地侧重于经济方面,但其实包含着一个相当高远、超迈的文教理想,在其中,不同的民族在共同追求进步和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地融为一体。总而言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非常睿智地从时间维度上为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奠定了正当性的基础:民族主义着意于历史,民权主义着意于现实,民生主义着意于理想,换言之,民族主义的过去时、民权主义的现在时与民生主义的将来时共同构成一个整全的时间观念而为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开启了一个基本的存在境域。这个意义上的现代中国,既是政治的,更是文教的,既是民族的,更是超越民族的。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文教的意义显然更为重要。如果说晚清以来出现的民族一文教一国家理念是通过对传统夷夏之辨中文教意义重于种族意义这一要点的颠倒而达到的一种现代转化的话,那么,面向实际生活世界重新弘扬文教理想,重新恢复被过分地束缚于民族主义立场之下的文教传统,对于中国将来的社会建设就非常重要。
与康有为等人重构儒学普遍主义的努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儒学的民族主义化成了现代以来儒学新开展的宿命。彻底检讨因儒学的民族主义化而导致的对传统文教精神的误解乃至扭曲,从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就此而言,孙中山及其后继者们开创的革命儒学实际上是儒学民族主义化的典型版本。在回答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问及其革命思想之基础时,孙中山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戴季陶发挥这一说法,以孙中山为道统传人:“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在这一点,我们可以承认中山先生是二千年以来中绝的中国道德文化的复活。”不过,戴季陶也明确指出,孙中山在继承道统、复活道统的同时,更有新的创制:“先生的思想,可以分为‘能作’与‘所作’的两个部分。能作的部分,是先生关于道德的主张;所作的部分,是先生政治的主张。能作的部分,是继承古代中国正统的伦理思想;所作的部分,是由现代世界的经济组织、国家组织、国际关系种种制度上面着眼,创制出的新理论。因为世界的状况不同,所以能作的理论,虽然继承古人,而他的实际,合古人不能尽同。”应该说,戴季陶的这一概括还是相当中肯的。于是问题就在于,首先,“能作的部分”,也就是孙中山关于道德的主张,在哪些方面或在何种意义上“合古人不能尽同”?其次,导致这些差异的现代世界的不同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换言之,如果承认孙中山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教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开展,那么,站在这一文教传统的内在立场上又该如何评价这种新的开展?
……
序 大同抑或人伦?
——现代中国文明理想的探索
子 儒教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相遇
——略论现代儒门学者对中西问题的理解
丑 中国革命的历程与现代儒家思想的开展
寅 人伦理念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调适
——略论现代儒门学者对五伦观念的捍卫与重构
卯 从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诗文谈儒教人伦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辰 陈焕章论儒教社会主义
巳 辛亥革命以前王国维论哲学及人文学的分科
午 夷夏之辨与现代中国国家建构中的正当性问题
未 政治自觉、教化自觉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建构
申 儒教美德伦理传统的衰落与复兴
酉 儒教伦理与腐败问题
戌 实际生活经验与思想的路标
——评张祥龙的儒学研究
亥 比较的陷阱与软性暴力
参考文献
《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立意很高,因为是从“文明”的高度思考现代中国的命运。救亡、启蒙、独立、发展、富强,是很多现代人思考中国命运的角度,权力关系、经济结构、军事力量、社会形态、民族独立,自然就成为这些思考的人手点。
但《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作者关心的问题却是:现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唐文明对儒家的推崇,并不是因为儒教正巧是中国的文化,而是因为它是中国人思考美好生活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与西方价值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在现代世界虽然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却仍有其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为现代中国的各派思想家所认识,也与来自西方的各种主义有过非常深入的对话。
唐文明教授的《彝伦攸斁》,收入作者近年来的十二篇文章,根据主题的推进,而非发表顺序,以十二地支精心安排。我与文明兄相识二十多年,对他的思想也算熟悉,他出版过的几本书都认真读过,但只有在一口气读下这十二篇文章之后,才了解了他思考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经过一百多年的批判与否定,儒学思想在近些年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但严重缺乏学理上的思考,一时间沉渣泛起,众声嘈杂,曲学阿世,沐猴而冠,各种狂热、偏狭、固执、迂腐、复古、自以为是和别有用心的意见与表演,与儒学通达与包容的本性背道而驰,却纷纷在国学复兴的旗号下粉墨登场,这种混乱局面对儒学的破坏,甚至不亚于以前的批判。在这样的情境下,对儒家严肃的学术研究就变得尤其迫切。在关心儒学的少数严肃学者中,有几位特别引入瞩目,因为他们主张回到现代中国思想的起点:康有为。唐文明就是认真研究康有为思想的一位。关于康有为,我也多次与唐文明深入讨论过,我既清楚地表明过自己对康氏之学的不以为然,他也明确告诉过我他对康氏之学的认同。所以,在这样一本讨论现代中国与儒教关系的著作中,他仍然对康有为颇为推许,也就是在意料之中的了。不过,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高度肯定康有为的思想高度和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的同时,唐文明也充分意识到了康有为思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其在《大同书》中主张消灭家族的主张,有着非常深入的反思——而这正是我不愿认同康有为的地方。一个思想者,对于自己最推崇的思想家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多方面全方位审视,既清楚其力量所在,也深知其可能的危险,这是使严肃的学术研究不同于民间意见的地方,而这正是唐文明的研究中最值得钦佩的地方。
唐文明是主张儒教的,但此书不是对儒教的信仰表达,也不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专门研究,而是对现代中国文明走向的一种理性反思。所以,其间不仅有对儒学自身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对中国现代处境的全面考察,既有对现代中国各个主要思想流派的细致梳理,更有对中西文明碰撞之实质问题的宏观把握。书虽不厚,却对现代中国所面对的最重要文明问题都有相当丰富的思考,并且作者并不想以自己的意见做出一个武断的结论,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揭示,不断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在儒学思想界相当混乱的当下,这本书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
此书立意很高,因为是从“文明”的高度思考现代中国的命运。救亡、启蒙、独立、发展、富强,是很多现代人思考中国命运的角度,权力关系、经济结构、军事力量、社会形态、民族独立,自然就成为这些思考的人手点。但此书作者关心的问题却是:现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唐文明对儒家的推崇,并不是因为儒教正巧是中国的文化,而是因为它是中国人思考美好生活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与西方价值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在现代世界虽然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却仍有其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为现代中国的各派思想家所认识,也与来自西方的各种主义有过非常深入的对话。

上一个哲学

下一个中国哲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