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哲学 哲学理论与流派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截图 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截图

#电子书简介

邓曦泽,本名邓勇,酒城泸州人氏,川大教授。为人狂放,为学不拘。学无定域,思无常轨。先入中学,后入西学,基于现代文明反观传统,横跨多学科,博约相生。学术之余,闲暇偶兴寄,亦舞文弄墨,擅长古典诗词。少志于学。中师毕业,砥砺自进,自考专科、本科,后考硕、考博,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执教于锦江之畔四川大学。
一个教书匠,先教中小学,现教本硕博,致力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培育,注重思维、强调逻辑,颇受学生欢迎。已出版著作三部:《文化复兴论》、《冲突与协调》、《现代古典学批判》,在国内外重要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1你该不该听话?
让我们的思想之旅,首先从家庭这个传统文化最浓厚的地方开始。
先讲一个小故事。2009年暑假,我回老家探亲。家里只有我的父母和侄子。哥嫂在外地打工,侄子也就成了留守儿童。侄子9岁半了,即将进入五年级。一天,孩子的妈妈给他打电话,在通话的最后,对他说:“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侄子习惯性地回答道:“嗯。”
这段对话引起了我的警觉。
侄子挂了电话后,我便问他:“刚才你妈妈最后对你说什么?”
侄子说:“叫我在家里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那你该不该听爷爷奶奶的话?”
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应该!”
或许,不少人会因势利导,教育小孩:“对!要听话,做听话的好孩子。这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才会喜欢你。”
但是,我说:“其实,你根本不用听爷爷奶奶的话。一句话都可以不听!”
侄子显然被我的话震惊了,因为这与他所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他睁大眼睛,愣愣地望着我。
“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怎么可以不听大人的话?”
“嗯。”
“那咱们来讨论一下。我问你:你目前懂得的知识多还是爷爷奶奶懂得多?”
“我懂得多。”
“既然如此,如果你总是听他们的话,他们会把你教育成什么样?”
侄子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道:“你应该怎么做,需要你自己独立思考,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而不是一定要听谁的话。如果你总是听别人的话,你就是别人的应声虫、跟屁虫。不但爷爷奶奶的话你可以不听,你父母和我的话,你都可以不听。”
有人可能认为,孩子还那么小,哪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如果从此任性妄为,甚至误入歧途,那该怎么办?所以,接下来,我特别强调:
“但是,你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如果你不想听话,不接受意见或建议,那么,你必须讲道理。第二,关于安全的话必须听。例如,不准私自下河塘游泳,不准爬到危险的山坡和高处玩耍等。”
侄子点了点头,似有所悟。
或许有人会质疑,小学生能听懂吗?其实,大概是能听懂的。更复杂的道理,小学生可能不懂,但是,他可以不听从别人的话,可以自己思考,可以自己做判断、选择和决定,这些道理小学生完全能够明白,甚至更小的孩子也能明白。不信,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一个5岁的小孩,面对看电视和做游戏两个选项(显然不能是看电视和做作业这样的不对称选项),如果妈妈对他说:“现在,你看电视吧。”也就是说,妈妈帮他做了决定,他就听了妈妈的话。但如果妈妈说:“你想干什么,你自己决定吧。”孩子就会思考,然后作出选择。所以,应该尽量让小孩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以培养其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某研究生Y(2013级应届研究生)对我讲了她变成听话孩子的心路历程:
从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中,我大概能够知道自己算是传统意义上比较听话的孩子,很少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老师的期许。
大概是从上幼儿园开始,自己开始有了“上学”这个概念;到学前班,开始有了“学生”这个概念。但是对于为什么要上学,又要上到什么时候,这些问题直到小学毕业我都没想过。直到上中学,才开始知道读书是为了考大学。并且,这也并不是我自己想明白了,而是周围的人告诉我读完小学要读初中,读完初中要读高中,读完高中要考大学。父母、老师和亲戚给我传达的信息,一直都是要我按着这条轨迹一步步走下去,必须努力读书,走完全程。如若不然我可能就要像某某那样,回老家放牛或者干其他很辛苦的事情。
这些“恐吓”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为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艰辛,只觉得放牛可以去山上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我还是愿意听大人的话,认真学习,努力读书呢?因为我不想让我的父母和老师失望。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和老师都对我有一种引导,每当我按照他们说的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获得赞许,并且成为别人的榜样。这种方式有点像驯化小动物,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赞许,习惯了以他们的评价方式来衡量我。因而为了不受责骂和获得赞许,我会更加努力地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成了一个“听话”孩子。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听话”(或“不听话”),“乖”(或“不乖”),大概算是大人在孩子面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听话的孩子”。做听话的孩子,成了我们的一个人生目标。
听话教育,弥漫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家里,父母不停地念叨:“要听爸妈的话。”我还记得,上学的第一天,在送我去学校的路上,父亲反复对我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老师们也几乎天天强调:“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孩子参加工作之际,父母还会这样教育:“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听谁的话,根据不同的场合,会有所变化。但是,不管听谁的话,“听话”都是关键,万变不离其宗。“要听x的话/指示/号召”,仍是当今的主流话语。于是,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形成了全方面的听话教育。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170多年了;从五四运动到今天,也近100年了,但当今中国的教育仍然如此奴性。这种奴性教育绝不是近代以后的创举,它就是儒家教育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非常遗憾的是,许多人尚未意识到听话教育的危害,仍把听话视作优点。
听话教育的本质就是奴性教育,它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中最垃圾的部分,没有任何教育比听话教育更糟糕。听话教育/奴性教育的危害,是扼杀想象力、创造力、独立人格、求知精神和法治精神。因为,如果一个人听话,他就会受限于命令他的人,而人类的一切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打破某些既定的界限。一个人有了奴性,就不可能有独立人格。当然,奴性也有轻重之别。一个人奴性越重,就越无独立人格。奴性会损害法治,这其实不难理解。法治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听从于法律,而奴性则要求听从于某个人,所以,奴性与法治是相背离的。
***
中国的听话教育/奴性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温床,第一是家庭教育,第二是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人生初始的两个阶段,是学习和培养基本价值观、道德、信仰、性格、情感、生活习惯和知识的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很大程度甚至全方面地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哪种类型的人。尤其家庭教育,是最深层的潜意识、思想观念、性格、情感的形成阶段。中国人在这两个阶段,虽然也会学到许多正面、积极的东西,但由于听话教育的奴化,使绝大多数人缺乏突破奴性的意识,不会去突破现成的教条和观念,从而严重遏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曾有机构对21个国家进行过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但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计算能力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刻板的训练来提高。许多创新做出来后,人们觉得并不复杂,但是,在做出来之前,人们很难想到。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当今,许多计算和技术性工作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但是,人工智能远未达到帮人们想象的程度。
但是,今天,听话教育仍然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14年9月,我在校车上听到一段对话。A对B说:“你孩子都这么大了,娶媳妇了,这下可以轻松了。”B说:“现在的孩子,许多都啃老。我们现在还得为他们挣钱。为了他们在这边买房子,只得把新校区的房子卖了。”A说:“啃老就啃老呗,只要他们听话。”A与B都在大学工作,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仍把听话视作“好孩子”的标准,即便孩子已长大成人。
听话教育,是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直接相关的。孝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赡养;二是听话。赡养,就是孔子说的“能养”;听话,就是孔子说的“无违”(《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仅仅做到赡养,还是低级的,关键还要做到无违,无违才是孝道的核心。但问题恰恰在于:无违即听话、顺从,乃是孝道中最糟糕的糟粕。赡养,可以从经济交换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但听话无法作为交换,因为听话是单向的,而不是对称的。有人说,当今,已经不再是子女赡养父母,而是父母“赡养”子女了,就如上面那段话中的例子。的确,古代,啃老族很少;现代,啃老族则较多。从上面那段对话来看,有些父母愿意以富余的财力换取成年子女的听话。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子女已经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子女如何与父母进行交换,是双方的事。如果子女不听话,父母完全有权利不接济子女。但问题在于,在子女未成年时,父母凭借其优势地位,要求子女听话,这就是不平等的。这种教育和要求,就是奴化。
听话教育不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大学里也仍被视为正面观念。某研究生L(2012级应届研究生)和我讨论中国的教育,谈到听话教育时,她深有感触。她的男朋友M和她一起参加了她的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典礼上,领导要求研究生要“听话”,争做老师心中的“好学生”。L说,上大学前,老是被教育要听话,没想到上大学甚至读研后,还是这样,完全不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理念。而M在海外念书,他觉得要求中小学生听话已经难以理解,还要求研究生听话,简直不可理喻。其实,M之所以觉得不可理喻,是因为他是在海外接受的教育。在中国,要求学生听话,如家常便饭,太正常不过。听话,从来都被视作优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谈到,几年前,他在获得以色列的一个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跟他大谈以色列如何重视教育,他也跟大使谈中国如何重视教育。大使笑眯眯地看着他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大使给他举了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ShimonPeres)的例子。佩雷斯上小学时,每天回家,他的母亲只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是:“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前一个问题主要是培养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精神和能力;后一个问题主要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施一公听后,叹了口气,不得不承认两国教育方式的确大为不同,“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显然,以色列的教育方式更为高明。五千年中华史,哪位父母会如佩雷斯母亲那般教育小孩?
或许有人会问:怎么样纠正听话教育呢?大人不要有让孩子听话的观念,不要说“你要听话”,“你要做听话的好孩子”这样的话。同时,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讲道理,自己选择。孩子可以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但父母和老师要告诉他们,不接受意见或建议时,要讲道理。小孩的确不能懂太多道理,但可以让他们先尝试讲一些简单的道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当然应该纠正,但需要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要用“你要听话”,“你要做听话的好孩子”这种一般性命令,而要用具体的建议来替代。例如,孩子随便扔垃圾、不守交通规则,这当然需要制止。对这种情况,大人要说“你不要随便扔垃圾”,“你要守交通规则”,而不要加上“你要听话”这样的话。因为,“你要听话”不是针对具体事情,而是要求孩子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听话。如果这种观念植入孩子的心底,他们就会以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思想为界限,从而很难反思和超越命令者。
2你不必讨人喜欢
与听话教育直接相关的,是讨人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恶劣,仅次于听话教育,且二者相辅相成。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等就教育我们:要让人喜欢,要让爸妈喜欢,要让老师喜欢,要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喜欢,要让领导喜欢,要让同事喜欢……让人喜欢成了我们的一个人生目标。不过,这个目标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比较直接的目标。它又进一步服从于更大的目标——利益。讨人喜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资源,包括更好的评价。
我的另一个朋友(留德法学博士毕业)告诉我,西方人对中国教育和中国人性格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特别希望被人喜欢,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以至于根据他人的评价来生活,从而丧失了独立性。独立性一丧失,创造力就会大减。
讨人喜欢与听话是相辅相成的。听话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讨人喜欢,两相结合,就使许多中国人从小养成一些心理、性格和行为习惯:不敢坚持自己的意志而屈从他人意志;爱看他人颜色行事;圆滑;迎合;八面玲珑;过分在意他人评价;谄媚他人;巧言令色;乡愿;虚伪。这些可以概括为虚伪;也可以概括为缺乏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被人喜欢,当然不是坏事。没有人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人不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但是,要获得喜欢,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不能违背法律及其他公共原则来讨人喜欢。第二,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以丧失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方式来讨人喜欢。第一点尤其重要。但是,中国人为了迎合他人,经常罔顾原则,甚至法律。
坚持真理和正义,必然有人不喜欢。甚至,一个人的某些喜好既无关真理与正义,也不伤害他人,却有人不喜欢。苏格拉底这种人,在今天看来,是伟人,但在当时,却是刺头,很不遭人喜欢,以至于他被以民主的方式处死。以苏格拉底的智力,他肯定知道自己不讨人喜欢,但是,他要坚持。他坚持的是规则,是原则,是信念,因为,真正的求知者是不会去迎合别人的。或许有人会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固执己见呢?如果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固执己见,这世界岂有宁日?其实,固执己见并不要紧,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意志。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苏格拉底究竟错在哪里?他的言论是否违背事实?他的言行又是否违背公认的规则(明规则而不是潜规则)?实际上,苏格拉底没错,错的是雅典,是雅典的民众。
你不必也不需要讨人喜欢,同时,你也不要希望别人来讨你喜欢,这样才是公平的。或许,别人的某些言行和表达方式你看不惯,例如,有的人张扬,有的人内敛;有的人性格急,有的人性格慢……但是,这些都不要紧。“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你不能要求别人符合你的口味。不管一个人怒发冲冠还是有气无力地表达一种观点,都不应该影响你对他所表达内容的判断。关键是要抓住事情的本质:只要尊重他人,没有伤害他人,都应该允许。当你看不惯别人时,就要反省自己:别人是否伤害了你,或违背了公共的法律与道德。如果没有,别人就没有错,错的反而是你自己。只要且只有大家都尊重他人且不去讨人喜欢,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也才能面对问题本身,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往,促进问题的解决、真理的推进、正义的弘扬。
一个人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去讨人喜欢。别人如何评价,是否喜欢,顺其自然。或许,你做的事,的确有人看不惯,甚至有不少流言蜚语。但是,只要你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就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即坚持独立意志和自由人格。当然,你这样做,也可能给自己造成损失,那些讨人喜欢的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但是,你不必羡慕嫉妒恨,而应坚持自己。唯有如此,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独立的人,也才可能激发创造力。
在此,借花献佛,送你一句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序 你所谓的天经地义,其实很荒谬/ 1
第一章 家庭:你的爱其实常常错位/ 1
1你该不该听话?/ 2
2你不必讨人喜欢/ 8
3爱≠顺从:父母爱你,你就要顺从?/ 11
4爱≠正确:父母可能是你人生最大的误导者/ 16
5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 20
6父母是否应该按照你的期望来生活?/ 22
7少年中国,从爱幼开始/ 25
8隔代育儿,真的是好事?/ 30
9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 34
第二章 教育:不要盲目的人生/ 39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0
2尊师与平等/ 43
3你敢和老师平等争论吗?/ 48
4你也能当博导/ 53
5教师收礼是不是腐败?/ 57
6美国:应试教育的典范/ 62
7你需要培养哪些基本能力/ 66
8小心,别被知识呛死/ 74
9怎样读书更高效?/ 78
10你有人生、职业和教育的规划吗?/ 86
第三章 思维:不要让别人牵着走/ 95
1结论与理由:哪个更重要?/ 96
2有一种批评叫无知/ 99
3有一种批评叫自杀/ 102
4敌人的敌人果真是朋友?/ 104
5跳出立场的偏狭/ 106
6为思想辩护还是为人辩护?/ 109
7扬长补短,不再可能的幻想/ 113
8相对优势PK完美主义/ 116
9五十步可不可以笑百步?/ 120
10知己知彼,果真百战不殆?/ 124
11没有什么比规律更强大/ 126
第四章 处世:其实你不用这么累/ 129
1我怎么知道你是为我好?/ 130
2你为我好,我就要接受吗?/ 133
3你被诛心了吗?/ 137
4让忠诚和动机可检验/ 142
5无限细化的等级制让你找到优越感/ 146
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轻易说出口/ 149
7自命不凡PK中国式谦虚/ 151
8道不同,相不相谋?/ 154
9你被道德绑架了吗?/ 157
第五章 社会:我们为什么活得那么难/ 161
1做好人还是讲规则?/ 162
2情有可原:权势者的护身符/ 167
3中国最缺什么?/ 170
4法治与民主:如何摆正关系?/ 178
5反腐要靠意志,更要靠科学/ 182
6当鲁迅遭遇“碰瓷”/ 191
7道德,拿什么来拯救你?/ 195
8你身后1米处有没有一只蝴蝶/ 202
9专家的话,何时才能放心听/ 207
10秦始皇:被忽略的另一面/ 212
11什么算是真正的政治家?/ 218
第六章 历史:从来不是比长度/ 225
1历史如何为鉴?/ 226
2历史,比长度还是比高度?/ 230
3四大发明还能光荣多久/ 232
4历史:财富还是包袱?/ 236
5历史:舞台还是擂台?/ 240
6缠足与宋朝之灭亡/ 249
7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253
8“圣人”是个坏观念/ 259
9伟人:膜拜还是超越?/ 263
10如果孙悟空治国……/ 269
11《水浒传》的另一面/ 273
12《论语》中也有江湖/ 276
13传统不应成为遮羞布/ 280
注释/ 284

在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有人肯用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讲述常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儿。作者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故事讲得好,道理说得妙。
——张鸣(著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对此书感到由衷的欣赏,并强烈推荐它的出版,它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一股罕见的清风。很少有一位传统文化学者站出来反戈一击,以如此清醒的理性头脑和如此平实的日常事例直指传统文化的要害,使近年来让国人昏昏欲睡的“国学热”惊碎一场春梦!
——邓晓芒(著名哲学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当今中国,向后走即向古走已经成为时髦和新常识。曦泽这部作品,志在破除向后看的流俗之见。这样的选择不只是基于个人的信念、知识的积累、专业的守持,更是忧心现代的处境、知识的沉沦、社会的迷惘。此书以亲身体验、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并以尖锐提问、直率解析和活泼表达,推动人们重启沉睡的思想,值得一读,无论你赞同与否。
——任剑涛(著名政治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具有启蒙价值的图书。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接近普及,然而民智却并未完全开启,很多陈旧的思想、观念,正阻碍国家的创新活力释放,也严重影响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每个公民都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合格社会公民,才会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儒家在复兴的过程里,极需要批判精神,邓曦泽博士的著作充分地显示了这样的精神。尽管他的论点仍有可争议处,但可贵的不是论断,而正是这可争议处。我以为就此来说,他有着一种当仁不让的勇者气魄,浩然不可已矣!
——林安梧(著名哲学学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以哲人的洞察力思考人生、剖析社会,从常见的话题案例入手,纵论古今,横说中外,揭示了国人根深蒂固的各种陋习和思想误区。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犀利的笔锋批判传统,针砭时弊,大声疾呼社会的“理性、法治、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和独立”,可谓振聋发聩,令人深省。当今的中国尤其需要作者这样既接地气又为人类崇高理想摇旗呐喊的思想先锋。
——王文生(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者,JournalofWorldHistory书评主编)
你升级了设备,更新了软件,可你的思维方式更新换代了吗?在这崭新的时代,人人都追求着更好的生活,但无所不在的陈腐观念、错误的思考方式,却不知不觉把你引入歧途。你不知道,有时你在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糟。本书就是要帮你转换头脑,让你在变动不居的当下,抢占观念的先机,打开思维之门,人生从此不同凡响。
本书精心选取六大方面重要话题,兼具实用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它可以帮你改进学习教育方法、重塑处世观念,更好地规划职业和人生;带你培育批判精神,照亮思维盲区,剖析社会历史现象,反击思想压制和道德绑架;而书中的逻辑分析,将提高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让你看穿“毁”人不倦的华丽说辞。当你冲破“天经地义”的观念藩篱,天地焕然一新。你将不受人惑,亦不惑人,你的自由与理智,将予你更智慧的生活。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吃穿用度,不必纠结太多;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1.本书仅凭内容,打动数位与作者素不相识的学术大牛强烈推荐。
2.本书的宣讲在川大、武大引发热议,数以千计的学生翘首以待本书的出版,众多高校教师课堂推荐本书观点。
3.可怕的事情不是你做了错误的决定,而是你日用而不觉的坏观念,引导着你一再做出错误的选择。升级思想,先去掉观念里的“bug”,“麻辣”教授带你用“硬逻辑”讲道理,逐层解剖家庭中、校园里、职场上充斥的坏观念,教你处世、读史、看社会,让自由而独立的清风吹进你的大脑,从观念开始改变人生。
4.给你讲故事,说案例,一说你就明白,原来过去一直都没明白。正如著名历史学者张鸣评价此书:“作者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故事讲得好,道理说得妙。”

上一个哲学

下一个哲学理论与流派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