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

历史 中国史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截图

#电子书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坚持以“参与观察”为核心,而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从以普遍准则为基础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步转向“解释范式”。它更侧重对具体民族志个案的描述,并认识到社会生活不单是对基本结构的表述,而更是一个过程事件;也意识到即使是最“科学”的人类学文本也受到传统观念修辞习惯的限制和影响。这时,人类学理论范式从抽象和一般转向了具体和特殊,正好与电影具备具体性和特殊性的本质不谋而合,或者说,电影也具备“深描”的特质,这在表现文化表演与展示等方面尤其有效,如揭示主人公经历的情感和心理影响,或者为主人公提供一个解释他们自己的机会①,这使得文字的人类学越来越接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一种表现方法和交流媒介的能力。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的亲身实践中,将民族志与电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刻感悟到参与方法在电影拍摄中发挥的作用和在人类学认知领域的巨大潜能。然而,早在人类学解释范式出现之前,“参与电影”便开始了将电影手段作为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积极探索。
一、参与电影的形成与发展
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弗拉哈迪的影响与启迪下,让·鲁什将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于电影拍摄实践,并关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了适合于人类学表述的电影形式。纵观让·鲁什“参与”电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或形式:
第一,参与电影的早期形式——现场反馈。
众所周知,早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影片导演费拉哈迪便使用了现场反馈的方法。他将拍摄好的素材放给当地的因纽特人观看,请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又根据当地观众的意见进行修改。然而,在此之后这种方法却鲜见于以后的人类学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之中。让·鲁什指出人类学家是在《北方的纳努克》后的30年才采用“参与观察”法拍摄影片,“现场反馈”除让·鲁什以外,也几乎没有人类学家使用。②早在20世纪50年代,让·鲁什的早期影片中便开始使用现场反馈的方法。特别是影片《大河上的战斗》(Battleon, the Great River,1951年,33分钟)第一次运用了现场反馈的方法。影片讲述了在1951年位于尼日尔的阿优鲁(Ayorou)的索尔罗人(Sorko)举行的一次捕河马活动,并记录下捕河马前举行的河神灵附身仪式和渔民们用标枪猎捕河马的经过。影片呈现的神灵附体仪式是在鼓手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全村的男男女女开始跳舞,舞蹈动作象征天神的马.不一会儿,一个妇女在舞场的中央停住,祭司告诉这个妇女即将被河神附体,紧接着,她开始哭泣,不停地摆动着自己的身体,就在这个时候,河神迪柯(Dikko)进入了她的身体。不久,其他人也进入了神灵附体的状态,在仪式的最后,河神同意村民捕河马并离开了妇女的身体。③
这部彩色的民族志电影,受到了尼日尔当地人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在影片中,让·鲁什第一次将现场反馈法运用于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之中。1954年,他将《大河上的战斗》带到拍摄地,村子里的人第一次通过电影看到了自己的影像,虽是短暂的几分钟,但他们很快就接受了电影语言,随即对影片中音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村民告诉让·鲁什在捕河马时需要安静的环境,不会高声喧哗。这时,当场有一位观众请让·鲁什到他们的村子去拍电影,这促成了另一部影片《猎狮人》的诞生;还有一个观众希望自己演自己的生活,这个想法催生了民族志虚构电影《美洲虎》。有人类学家指出反馈的信息具有局限性①,但让·鲁什认为:“影片是我展示给我拍摄对象的唯一方法,对于我,我最初的观众是被我拍摄的人。”②它的优势在于“把当地人的见识和其文化相结合而能引出一定的反映,从而使电影更加真实”③。现场反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让·鲁什所言,它“使得人类学家不再像昆虫学家研究昆虫那样去研究其对象,从而将他们视为具有尊严的相互了解和影响的对象”④,也使人类学家与其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成为参与电影和“共享人类学”(shared anthropology)理念的开端。
……
☆特稿
两岸三地学者谈文化创意产业

☆影视人类学
重返作为方法:影片《沙鸯之钟》的观看之道
从“参与”到“共享”:让·鲁什“参与电影”的人类学要素分析
电影不同环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转移——对实验电影《翻山》的人类学解读
“民纪片”中的“扮演”与影像真实性

☆艺术人类学
非定向性情感及其表达——以西和乞巧歌为例兼论涂尔干的集体情感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谱系演化研究
国家化进程中的傈僳族基督教音乐舞蹈文化
☆物的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视野下物的文化意义表达
人类学理论视野中的“陶”

☆经济人类学
论传统集贸市场的当代改制——以武陵山地区为例
白族木雕工匠在城市工作中的文化资本优势浅析

☆民族史与历史人类学
博弈与认同:地方化国家在边疆地区的实践——基于南甸土司龚绶生命史的考察(1950-1969)
论古羌人从“背骨”到“挂骨”的丧葬演变——基于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的调查
晚清与民国政府治康策略及其得失比较
论明代文人对西南民族“杂居”“聚居”的认知

☆民族学与人类学应甩研究
军事民族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在现代社会的境遇
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符号化现象探析——以云南丽江为例
日常生活互动与民族关系研究——以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村民的社会求助网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反思我国民族政策需要厘清的几个理论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
跨国人口流动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的选择——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书评
云南全省民族人口统计的开山之作——《云南金省边民分布册》概说
中国的法律多元——《多民族社会中的法律与文化》读后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4辑)》主要内容包括:重返作为方法:影片《沙鸯之钟》的观看之道、从“参与”到“共享”:让·鲁什“参与电影”的人类学要素分析、“民纪片”中的“扮演”与影像真实性、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谱系演化研究、国家化进程中的傈僳族基督教音乐舞蹈文化等。
http://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178/67/3096574684/270278/f1e72d2b/53e20361N446ab3f3.jpg

上一个历史

下一个中国史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