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精)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精)

历史 文物考古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精)截图

#电子书简介

赵声良,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在日本成城大学获博士学位(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先后受聘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台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唐氏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及中国美术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代表作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敦煌石窟艺术总论》等。
敦煌石窟的内容无限丰富,我们将从佛教故事出发,去了解一些佛教知识和思想,从而能够理解敦煌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价值。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主要有四类:一是佛传故事,就是讲述释迦牟尼一生特殊经历的故事。二是本生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佛教认为人死后是要经过轮回的,如果做了善事,到下一辈子转生就会过好日子;反之,则在转世后就会很悲惨。如果累世都做善事和修行,最终就会脱离轮回而成佛,释迦牟尼就是因为前世做了数也数不清的善事,终于成了佛。本生故事就是讲释迦牟尼前世或前若干世的善行事迹。第三是因缘故事,主要讲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第四是佛教史迹故事,是讲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些高僧或某些地方的佛教圣迹的传说故事,也叫作佛教感应故事。
故事画是古代佛教寺院和石窟壁画中常见的内容,因为通过故事画来宣传佛教的基本思想,比较通俗易懂,容易为信众所接受。这些故事画通过描绘一定的人物、动作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来展示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综合了各种绘画手段为表达故事的思想内容服务。在古代印度的艺术中,故事性的雕刻和绘画也是十分流行的,早期的佛教艺术中,如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山奇大塔、巴尔胡特大塔的塔门和周围护栏中就有很多关于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的浮雕。南印度的阿玛拉瓦提雕刻中也有不少故事性的内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石窟寺院的兴建很普遍,佛教故事画也同样在众多的寺院及石窟中流行起来。并且,由于中国已有故事画的传统,画家们结合中国的特点,绘出了有别于印度风格而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画。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大约在公元前565年诞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王后摩耶夫人。关于悉达多太子的诞生,有着种种神异的传说,据说摩耶夫人梦见了一个菩萨乘六牙白象而来,于是身怀有孕。按古印度的习俗,妇女生育当回娘家。于是怀胎将满十月之时,摩耶夫人在很多宫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经兰毗尼园,摩耶夫人觉得身体不适,便徐徐来到园中,当她手攀无忧树时,太子从她的右胁生了下来。原来,太子不愿使母亲受到分娩之痛苦,就从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生出一朵莲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天上就有九条龙喷洒甘露为太子沐浴。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到宫中,净饭王非常高兴,为太子取名叫悉达多。太子从小学文习武,受到很好的教育,并娶大臣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妻。他生活在宫中,享尽人间的快乐。然而,太子常常感到忧郁。他在城外出游时看到人间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诸多痛苦,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这段经历称为“出游四门”。
P2-5
佛教诸神
佛像画的艺术
菩萨
天王、力士
飞天艺术
飞天的来历
早期的飞天
隋代的飞天
唐代前期的飞天
唐代后期的飞天
中国传统的神仙
东王公与西王母
伏羲与女娲
极乐世界的景象
涅槃经变
维摩诘经变
弥勒经变
西方净土变
药师经变
法华经变
报恩经变及其他经变画
经变画的艺术成就
装饰的艺术
敦煌壁画的风格与成就
主要参考文献
这是一座天赐的人类艺术博物馆,壁画、彩塑、飞天、佛陀、诸神……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述说着敦煌艺术的精湛与辉煌,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华丽,敦煌,在这里,美妙无限。
本书主要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的概况,从佛教故事画、飞天艺术、彩塑佛像、装饰艺术等方面重点赏析一些壁画和雕塑精品,总结了敦煌壁画的风格与成就,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揭示壁画和彩塑的宗教意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特色。书中内容通俗易懂,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敦煌莫高窟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会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敦煌艺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自豪感。书中收录的大量图片均是实地实景拍摄,分辨率极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这些艺术精品的原貌。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宕泉河水源于敦煌南部数百公里处祁连山的支脉,自南向北流下。宕泉河在下游把敦煌的地势分成了两部分,东面是三危山,山石坚硬,西侧是由沙漠形成的鸣沙山,山势平缓,常有流沙。据说在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个叫乐傅的和尚从中原云游至此。当他面对三危山参禅入定之时,忽见对面的三危山上出现了万道金光,在金光中仿佛有千佛化现而出。乐傅感到十分神奇,他想一定是自己虔诚的修行得到的感应,于是决定住下来修行。他在宕泉河西岸的岩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用于坐禅修行。不久,一个叫法良的和尚从东方来到这里,在乐傅的禅窟旁又开凿了一个石窟。此后,石窟开凿得越来越多,有的是和尚们坐禅用的禅窟,更多的是世俗的人用来礼拜的洞窟。到了唐代,石窟已达一千多座。这一片石窟被称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莫高窟开窟的故事,来自唐代碑文的记录。虽说其中不免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从历史上考察,敦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是佛教兴盛之地,石窟和寺院的营建,完全是合乎史实的。 早在西汉时代,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设立敦煌郡,加强了敦煌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合称“河西四郡”,在当时成为西北地区的屏障。西汉至东汉中原与西域的多次征战中,敦煌成了强大的后方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方交流的通道,即“丝绸之路”。以后,随着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丝绸之路不断繁荣,敦煌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源源不断地接受着来自西域的和内地的文化艺术的影响,敦煌成为中国西部的战略重镇,又是中外文化荟萃之地。东汉以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沿途地区得到广泛发展。敦煌从东晋十六国以来,就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都会,高僧辈出,寺院林立,并在距敦煌市区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开凿了莫高窟,在敦煌城西开凿了西千佛洞,在敦煌东部的瓜州开凿了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在敦煌南部的肃北县有五个庙石窟,这几处石窟群,统称为“敦煌石窟”。石窟与寺院的意义是相同的,石窟多远离城市,便于僧人和信众们修行。在山中开凿的石窟与木构建筑的寺院不同,还具有防火的功能,可以避免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因此,得以保存久长。 在佛教兴盛的古代,寺院与石窟是人们礼拜的场所,同时也是广大信众们生活和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艺术欣赏的场所,因此,在寺院(石窟)中雕塑出佛像,绘制壁画,既是宗教信仰的需要,也是当时人们的艺术欣赏(审美)的需要,寄托了人们对佛国美好世界的向往。 如今,隋唐时代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很多寺院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在敦煌这样的城市,古代寺院也消失殆尽,只有一些远离城市的石窟还保存着,敦煌石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遗存最丰富的一处文化遗迹,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涅槃窟,因为窟内以涅槃像为主尊而得名。涅槃佛像为横卧的形式,也称为卧佛。莫高窟两座涅槃窟,结构上也有差别。第148窟为盛唐所建,窟内有长达14.4米的大型涅槃佛像,洞窟平面为横长方形,后部为佛台,其上有卧佛。在南北两侧又各开一小龛,内塑佛像,与涅槃佛组成三世佛的构局,窟顶为券顶形式。莫高窟第158窟为中唐时营建的涅槃窟,窟内有长达15.6米的涅槃佛像。洞窟平面为横长方形,后部有佛台,台上塑卧佛。在南北两壁不开龛,仅各塑一身佛像,与卧佛构成三世佛格局。此窟窟顶为盝顶形式。 从艺术方面看,敦煌石窟包含建筑、雕塑与壁画三个方面的内容。石窟本身就是一种建筑,它是寺院的另一种形式,从石窟形制的演变,可以看到印度传来的建筑形式在逐渐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并最后成为中国式建筑的过程。彩塑是洞窟中的主体,是供信众礼拜的偶像,艺术家总是按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来塑造心中的神灵。尤其是隋唐时代的雕塑,佛、弟子、菩萨都富有个性,反映了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成就。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方面,保存至今的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内容丰富,艺术精湛,代表了4至14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成就。敦煌壁画的内容主要包括七类:1.佛像画;2.佛经故事画(包括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3.佛教史迹画;4.中国传统神话题材;5.经变画;6.供养人画像;7.装饰图案画。 总之,敦煌石窟的建筑、彩塑与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古时代我国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和世界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欣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个历史

下一个文物考古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