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分析卢亚君,赵瑞科学社直发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财务报表分析卢亚君,赵瑞科学社直发

管理 财务管理

  • ISBN:9787030567024
  • 作者:卢亚君,赵瑞
  • 字数:421000
  • 版次:1
  • 页数:271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审图号:9787030567024
  • 出版时间:2018-03-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财务报表分析卢亚君,赵瑞科学社直发截图 财务报表分析卢亚君,赵瑞科学社直发截图 财务报表分析卢亚君,赵瑞科学社直发截图 财务报表分析卢亚君,赵瑞科学社直发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参数
财务报表分析
曾用价 45.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271
字数 421000
ISBN编码 9787030567024


内容介绍
本书共十章,**章财务报表分析概论,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资料,第三章资产负债表分析,第四章利润表分析,第五章现金流量表分析,第六章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第七章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第八章企业营利能力分析,第九章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第十章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本书将财务报表分析内容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紧密结合。每一章(第六章至第十章除外)开始之前有案例引读,结束之后配有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同时做到质量分析与指标分析并重,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资料,分析和发掘更多企业信息。

目录
目录
**章 财务报表分析概论 1
**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2
第二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目的与作用及内容 10
第三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15
本章小结 20
第二章 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资料 26
**节 基本财务报表 28
第二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背景资料 35
第三节 基本会计假设和法规体系 53
本章小结 59
第三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 61
**节 资产负债表分析基础 63
第二节 资产质量分析 68
第三节 负债项目质量分析 102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项目构成及质量分析 114
本章小结 120
第四章 利润表分析 121
**节 利润表分析基础 122
第二节 利润表结构分析 125
第三节 利润表项目质量分析 131
第四节 利润表综合分析 139
本章小结 144
第五章 现金流量表分析 145
**节 现金流量表分析的目的与内容 147
第二节 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153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综合分析 172
本章小结 178
第六章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79
**节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概述 179
第二节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81
第三节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89
本章小结 198
第七章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200
**节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概述 200
第二节 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203
第三节 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211
第四节 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213
本章小结 216
第八章 企业营利能力分析 218
**节 企业营利能力分析概述 218
第二节 企业投资营利能力分析 220
第三节 企业经营营利能力分析 225
第四节 上市公司营利能力分析 229
本章小结 233
第九章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235
**节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概述 235
第二节 企业发展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237
本章小结 244
第十章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246
**节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概述 246
第二节 沃尔评分法 248
第三节 杜邦分析法 252
本章小结 257
参考文献 259
附录 三大财务报表 261

在线试读
**章 财务报表分析概论
学习目标:
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和内容,明确财务报表分析的学科定位;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与作用;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认识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起源及发展;原则;步骤
【案例引读】
为什么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案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的蓝田的巨大泡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一出丑剧,成为2002年中国经济界一个重大事件。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多,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先发现破绽的是一个叫刘姝威的学者。刘姝威当时是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的研究员,她在偶然的情况下卷入了后来震惊全国的“蓝田事件”,并为此获得了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被称为“中国股市的良心”。2001年10月,她以一篇600字的文章对“蓝田神话”直接提出了质疑。这篇600字的短文是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文章的标题是“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在对蓝田股份的资产结构、现金流向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股份的业绩有虚假成分,而业绩神话完全依靠银行贷款,20亿元贷款蓝田股份根本无力偿还。
这篇文章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股份的贷款黑洞被公布于众。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股份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裂的是中国蓝田股份的“***”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股份发放贷款,蓝田股份陷入困境。2002年1月21日、22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2015-05-15
**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财务报表的产生需要从复式簿记谈起。但在我国,一般认为商周时代为中式会计的奠基时期和萌芽时期;西汉时代的“上计簿”是我国中式会计报告的早期形态;唐宋时期,会计报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财务报告在编制方面取得了进步,被称为“结册”和“红账”。
一般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的信用分析服务的。我国财务分析思想出现较早,但真正开展财务分析工作是在20世纪初。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认识到财务报表及其分析的重要性,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技术进步很快,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科学。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
财务报表分析是美国工业发展的产物。在美国工业大发展之前,企业规模较小,银行根据个人信用贷款。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日益扩大、组织日趋庞大与复杂,所需资金日益增加,向银行贷款的数额也相对增加,仅仅依据个人信用贷款已经不能满足美国银行业的需求。例如,在1883年的经济危机中,企业用假账向银行贷款,造成贷款无法收回,企业破产倒闭,同时也连累贷款银行。于是,银行家们就更加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1898年2月,美国纽约州银行协会的经理委员会提出议案:“要求所有的借款人必须提交由借款人签字的资产负债报表,以衡量企业的信用和偿债能力。”1900年美国纽约州银行协会发布了申请贷款应提交的标准表格,包括部分资产负债表。此后,银行开始根据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对比来判断企业对借款的偿还能力和还款保障程度,并且提出了诸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系列的比率分析指标作为判断的依据。例如,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 Wall)建议使用财务比率法来评价企业的信用,以降低贷款的违约风险。1923年,美国学者白利斯(James Bliss)在《管理中的财务和经营比率》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各行业平均的标准比率,自此人们开始普遍使用标准比率进行横向财务比较。现在标准比率和比率分析存在严重的缺陷是众所周知的,20世纪20年代吉尔曼(Gilman)就看到了这一点。1924年吉尔曼出版了《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书中认为由于财务比率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难以明确,比率分析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他还主张趋势分析法的必要性。鉴于此,许多学者承认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了通过分析、比较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以了解企业信用的财务报表分析。
1. 信息分析与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分析本质上是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利用和再加工,是信息分析在会计领域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信息学家德邦思(A.Debons)等提出,“人类的认识过程可以表述为:事件→符号→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个连续的统一体中的任一组成部分,都产生于它的前一过程。如果财务报表是通过再确认把以一定的记账规则记录下来的经济数据转换成财务报表信息,那么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从而形成的有用的知识。其实,对经济活动的信息分析早已有之。在人类历史上,产品出现剩余并产生了交换需求之后,对劳动和实物的计量与分析就已经存在。另外,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载体——财务报表,也不是直到19世纪末才在美国出现的。例如,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并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但是这些利益相关者又无法直接接近企业的总账,于是就产生了单独编制财务报表的需求。17世纪股份企业的出现,使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表的需求更加强烈。财务报表*初是为了从算术上验证总账余额的正确性而加以编制的,到了19世纪初叶,由向债权人报告又发展为主要向股东报告,并且政府也开始对公布的财务报表加以管理。
2. 英国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
现代财务报表的主要形式源自于19世纪的英国。在南海泡沫100多年后的1844年,英国颁布了《合股企业法》,要求企业必须向股东公布已审计的资产负债表。而这种标准格式的资产负债表不仅仅是总账余额的简单罗列,“而是有分析地对资料加以排列……报表首先要将出售股票带来的**性资本和收入产生的**性资本区分开来”。此外,“这种报表又根据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将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和流动负债与固定资产和固定负债区分开来”。南海泡沫使英国政府禁止设立股份企业发行股票整整一个世纪,当股份企业再次在英国出现,这种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防止欺骗投资者,稳定资本市场。财务报表使用者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首要目的就是避免陷入金融诈骗。而这种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就清晰地说明了19世纪英国股东(或英国政府为了保护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需求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3. 美国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
在美国,资产负债表同样也是早期*主要的财务报表,但是,产生的原因与英国的资产负债表却不相同。英国的资产负债表是向股东报告管理责任而发展起来的,对财务报告的分析也主要是由股东来完成的。19世纪美国的股份企业大多数是小型的,大部分资本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依靠银行的短期借款筹集的。资产负债表主要以银行家为直接对象,银行对资产负债表的格式要求和财务报表分析成为美国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这个时期美国的银行家们认为债务人在贷款到期时的偿还能力与收益能力无关,而是与存货变现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财务报表分析只重视流动性,而不重视营利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以流动比率指标为代表的信用分析,其中,美国著名的银行家亚历山大·沃尔创立了比率分析体系。但是,几乎与美国信用分析的产生同步,伍德·罗克(Thomas Wood Lock)在1990年的《铁路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将财务报表分析引入了投资领域。该书使用了诸如经营费用与毛利比率、固定费用与净收益比率等现代财务分析方法来评价当时的铁路行业经营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财务报表分析不仅仅起源于银行业的信用分析,与铁路业的投资分析也密不可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财务报表分析并不是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也并不仅仅始于银行业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分析,而是始于不同国家经济环境和财务报表信息需求的不同导致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几乎与财务报表的产生是同步的。当财务报表**次出现时,必然需要以某种方式对其进行解读,将财务报表信息转化成有用的知识,于是就产生了财务报表分析。但是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财务报表信息的解读方法之后,财务报表分析这门学科才得以形成。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
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发展的阶段看法不一。徐光华认为财务报表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有所不同,从*初的信用分析、投资分析发展到后来的内部分析。王治安将财务报表分析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中期及以前——以比率分析为主体的财务报表分析阶段;②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后期——以财务预测分析为主体的财务报表分析阶段;③20世纪后期及以后——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财务报表分析阶段。
本书从财务报表分析目标演进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利益相关者或财务报表的阅读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同,使财务报表分析产生新的目标或者利用已有旧的目标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进而推动着财务报表本身和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信息需求下,为了实现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目标,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如今丰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
1. 以了解企业基本财务状况为目标的信用分析
自余额账户逐渐演变为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分析便伴随着资产负债表的形成而产生了。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财务报表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是财务报表分析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并没有科学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方法,然而贷款人、股东、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却对财务报表信息有着迫切的需求,人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对总账或资产负债表进行解读。
随着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突破与发展也转移到了美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企业在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在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信用分析和以铁路企业为代表的铁路建设投资分析方面。系统分析方法的出现和一些学者的研究使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从一般经验中逐步显现出来形成一门学科。例如,在信用分析方面,出现了沃尔的信用分析指标;卡诺(Cannon)在1906年出版的《比较财务报表》中对是否把“速动比率大致应为2.50∶1.00”作为银行业放贷标准进行了探讨;等等。在投资分析方面,穆迪(John Moody)著有《华尔街投资的方法》一书,查柏林(Lawrence Chamberlain)于1911年出版了《证券投资原理》一书。查柏林在该书中采用了伍德·罗克(Wood Lock)的营业比率、毛利比率、营业费用比率等财务比率,这些比率在当时被称为经营效能比率。同时,他又提出了经营收入与各项收入的比率以及经营支出与各项成本费用的比率,以表示损益表各科目之间的构成关系。由于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来源,所以这段时期的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在信用分析,其中资产负债表是*主要的财务报表。到了20世纪中期,财务分析家们发现,在利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时需要一些比较的标准,因此,有些学者开始研究比率的统计分布,并且开始考虑是否应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不同的比率标准,于是在信用分析领域逐步形成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实用比率学派。
2. 以了解企业营利能力为目标的投资分析
美国银行家的“流动性主义”(liquidity doctrine)在1920~1921年商品萧条时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那时,银行家们认为债务人在贷款到期时的偿还能力与收益能力无关,而与存货的变现有密切的关系。而在商品萧条时期美国的商品批发价格减少到40%,存货收缩到10亿美元,盘存商品的变现价值大大低于实际成本,现金流量减少,偿还贷款也变得困难起来。随着信用的丧失,银行家们看到了仅仅以流动性为基础的贷款政策的局限性,借款企业也认识到仅仅依靠银行的短期贷款会使自己的资本实力在衰退时期变得薄弱。所以,大量发行股票就成为一般企业扩大规模的资金源泉。当股票发行成为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股东成为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时,财务分析的重心就从信用分析扩展到了投资分析,主要是营利能力的分析,同时损益表也就成为更为重要的财务报表。
需要注意的是,由以信用分析为重心转变为以投资分析为重心,并非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融资来源构成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财务报表分析是以后者为重心且两者并存的状况。从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我们也可以看到财务报表分析向来就是随着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由于营利能力(投资分析的主要方面)的稳定性是企业经营稳定性和财务稳健性的重要方面,企业的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利能力,同时资产的变相能力与营利能力也有间接的联系,因此随着人们对财务分析的深入理解,信用分析或财务稳健性分析自然也包括了营利能力分析。这时的偿债能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资产负债之间的对比,而是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结合起来分析。例如,所有者权益净利率,就是典型的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结合在一起的比率指标。
3. 以预测财务失败为目标的财务预警分析
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关于财务失败的预测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以预测财务失败为目标的研究者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这被称为财务失败预测学派。该学派认为对未来事项的预测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经过长期的实证检验,偿债能力、营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和发展能力等财务比率能够对企业破产、财务失败、经营失败起到预警作用。
1968年10月,威廉·比弗(Beaver)在著名的《会计评论》上提出了单一比率模型,首次开始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他认为单一的财务比率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或财务成败。他提出*为有效的比率包括:现金流量总额与企业的负债总额之比、净收益与企业资产总额的比较——资产;利润率或资产收益率、债务总额与企业资产总额的比较——资产负债率。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威廉·比弗和阿特曼(Altman)分别采用单变量判别分析和多变量判别分析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研究。20世纪中后期,由于单一比率信息含量过少,人们则更加倾向于将单一的财务比率组合成为单一的预测评价指标,由美国财务学家爱德华·阿尔曼创立的“Z计分法”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Z计分法”通过五项财务比率加权平均得到的指数对企业的财务成败进行预测。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将相关的技术引入财务危机预警领域。例如,Ohlson首次将Logistic模型应用于财务预警领域。Coats和Fant利用47家财务危机企业和47家健康企业,采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财务危机,模型准确率达91%。Frydman等将决策树引入财务预警研究。近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概念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把财务数据作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开始尝试使用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4. 以改善经营管理为目标的内部分析
起初,银行家们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考察贷款的安全性成为银行从业者的基本技能。后来,企业在接受银行的分析与咨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开始由被动地接受分析逐步转变为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分析的结果一方面用于应对银行家们的责难,另一方面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企业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出现后,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商业环境的变化促使财务报表分析重心由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自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与知识化阶段以来,企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经营条件日趋复杂,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力争获胜。于是,专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分析不断扩大和深化,成为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此外,内部财务分析目标更加多元化,资料的可获得性也优于外部分析,这就为扩大分析领域、增强分析效果、提高分析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内部分析的*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战略,一个好的战略是好的设想与好的分析结合的结果。运用价值分析进行投资和管理称为基于价值的管理。首席财务官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各种分析并用于管理,他的责任就是做出*好的价值分析。因此内部分析的关键也落在了对价值的评估之上,这与资本市场分析有颇多的相似之处。
5. 以企业价值评估和证券定价为目标的资本市场分析
现代会计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现代财务报表也是更多地为服务资本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理财学也将其研究的重点转向资本市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是在资本市场中研究财务报表分析的两个*重要假说。尽管利用财务报表分析的手段不能解决企业投资价值评估的全部问题,但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财务报表分析的确是现代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等评估企业投资价值的一种基本手段。财务报表分析是证券定价基础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斯蒂

上一个管理

下一个财务管理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