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理论与实践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理论与实践截图 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理论与实践截图 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理论与实践截图

#电子书简介

李涛,1976年12月出生,山西太原人。经济学博士,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产业合作与合作经济。已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由CSSCI和EI收录7篇;曾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合作社之间合作与联合的相关研究
2.1.1 合作社之间合作与联合的理论依据
2.1.2 合作社合作与联合实施的路径
2.2 专业社、供销社、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1 专业社与供销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2 专业社与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3 供销社与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4 “三位一体”背景下“三社”合作研究
2.3 共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3.1 共生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2.3.2 共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理
2.3.3 产业共生的相关研究
2.4 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4.1 产业链理论的发展
2.4.2 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及其应用
2.5 总体文献评述

第3章 “三社”共生的理论条件与经验分析
3.1 “三社”合作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3.1.1 “三社”合作的萌芽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
3.1.2 “三社”合作的停滞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前
3.1.3 “三社”合作的重建期: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
3.1.4 “三社”合作的探索期:1992年至2006年
3.1.5 “三社”合作的发展期:2006年至今
3.2 “三社”共生的条件分析
3.2.1 “三社”共生的必要条件
3.2.2 “三社”共生的充分条件
3.2.3 “三社”共生充要条件的综合表述
3.3 “三社”共生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实证检验
3.3.1 研究设计
3.3.2 实证检验
3.3.3 结论与建议

第4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框架构建
4.1 “三社”共生系统概述
4.1.1 “三社”共生系统的概念
……
第5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第7章 “三社”共生系统视角下浙江农合体系分析
第8章 促进“三社”共生系统稳定运行的政策建议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基于国内外合作经济发展丰富的实践背景,《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共生理论和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提出了建立“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阐释。“三社”共生系统指作为共生单元的专业社、供销社和信用社,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多种共生模式在所依赖的多个共生界面上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金融及科技等多种共生活动而形成的共生关系的总和。运用数理经济学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DEA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三社”共生系统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新时期“三社”共生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进而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理论与实践》为缓解当前“三社”合作困境,促进共生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138443/15/11312/448807/5f8d5d2aE084602bb/f2c32b70d49d7308.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153446/10/2886/220237/5f8d5d2aE6402c7f5/d502044ad386c831.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123186/37/15609/376254/5f8d5d2aE97811400/d66d6973a8c9401a.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154778/29/2828/401401/5f8d5d2aE61e90809/fb22477c311b5dfc.jpg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国际合作经济已进入联合与合作发展的新时期。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从中观的产业组织层面,研究如何促进同为合作组织属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三社”)之间的合作问题,是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国内外合作经济发展丰富的实践背景,本书结合共生理论和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提出了建立“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阐释。“三社”共生系统指作为共生单元的专业社、供销社和信用社,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多种共生模式在所依赖的多个共生界面上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金融及科技等多种共生活动而形成的共生关系的总和。运用数理经济学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DEA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三社”共生系统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新时期“三社”共生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进而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本书为缓解当前“三社”合作困境,促进共生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作为主要立论部分,本书在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三社”共生的理论条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三社”共生系统的概念并通过对其内涵、基本要素、性质、共生界面、稳定性条件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从而搭建了“三社”共生系统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和案例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础。其次,对“三社”共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稳定性来看,以共生三要素为视角,提出并设立了影响“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的15个因素指标,通过问卷设计与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检验并归纳出其中6个因子维度。6个因子维度与15个影响因素共同构成了“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集,并结合实践对因子维度间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从而为“三社”共生关系稳定发展的管理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运行效率来看,构建了“三社”共生系统运行效率的评价模型,并采用DEA方法设立了系统效率的指标体系,结合省域和区域宏观数据进行了效率测度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三社”共生系统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省域和区域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共生惰性”是造成系统效率低的原因;提高信用社对专业社贷款量以及供销社领(合)办专业社数量对于提高省域和区域“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再次,为了更好地对理论加以运用,本书结合“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框架对浙江瑞安农村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农协)进行了案例分析,对农协中隐含的“三社”共生系统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其共生单元的组成和架构、共生关系的形成、共生界面的内容以及共生能量的生成等。总结出瑞安农协系统的组织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主体域、共生域和联盟域三个层次。目前瑞安农协已由主体域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共生域这一中级阶段,采用共生理论来指导农协中“三社”关系以形成共生系统较为适合。最后,在前期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书从共生三要素出发分析了促进“三社”共生系统稳定与高效运行的政策建议。即要从提高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兼容度和共生单元自身组织绩效两方面从外部和内部改进共生单元;从打通共生界面要素通道并促进共生模式创新和优化等路径优化共生模式;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产业环境等方面不断地改善共生环境。唯有三要素及其内容齐发力,才能有效保障“三社”共生系统的良性运行。
本书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三社”共生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检验归纳出因子维度并对实证结论进行了拓展分析;最后,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对“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建模,并分别对我国省域和区域的效率测度分析后有所发现。

上一个管理

下一个生产与运作管理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