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技艺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中国手工技艺

艺术 工艺美术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中国手工技艺截图

#电子书简介

江苏无锡人,1933年4月12日生。1949年高中毕业参加革命。195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矿冶史研究生毕业,导师王振铎先生。1978年起,历任该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3年离休。1991—1995年,先后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帝京大学、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1993—2003年,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1999—2000年,任中华和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专家组成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1956年起,从事技术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青铜冶铸术、钢铁技术、机械史和技术哲学,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研究及其保护。撰有专著8种、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参与主持编篡的著作有《中国科技典籍通汇》、《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等。1983年,因主持淅川楚墓编钟研究复制,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因参与主持曾侯乙编钟研究复制,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技史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1997—2000年,先后获第四、五届全国优秀图书提名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优秀科技著作二等奖等奖项。
李劲松,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连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关晓武,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赵翰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兴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绪论(部分)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艺大国。

中国的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精湛,富有特色,科学人文内涵至为丰富。所有出土或传世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古建筑和古代工程都出自传统工艺。只此一端,可见手工技艺对国计民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何等重大的作用。它和中医药学同为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宝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认识的错位和欠缺,以及极“左”思潮的浸淫,人们对手工技术和手艺是缺乏认识的。许多人把手工技术看成是陈旧落后、行将为现代技术所淘汰和进入博物馆的事物,视手艺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雕虫小技。这种错误的、与真实情况大相悖谬的观念,也存在于手工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思想上。长期以来,传统手工技艺不被重视,它的保护、传承及学科建设无主管部门之关注和过问,以致众多珍贵技艺沦于濒危甚至湮没失传的境地,这和人们在认识上的失误是紧相关联的。

面对手工技艺传承发展的危机和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混乱,对手艺的内涵、类别、本质特征、价值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再认识,从而为开创传统工艺保护和振兴的新局面扫除障碍。

一、手艺的类别

什么是手艺?

人类早期用双手(以及其他肢体)借助工具(以及简单机械)造物。这种旨在造物亦即创造第二自然或者说是人工自然的劳动,我们称之为手艺或手工。

手艺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技术的又是艺术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在社会分工和经济体系中属于手工业的范畴,又可称作手工技艺、手工技术、传统工艺、传统手工技艺……这些称谓用于不同场合,其间有些微的意涵差别。

手艺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劳动形态和生活方式,从上古延续到当代,而且还会延续下去。

手艺与人类同在,手艺体现人的本质。

手艺(传统手工技艺)的内涵极为丰富,按其性质可分为十四大类,即工具器械制作、农畜矿产品加工、营造、织染绣、陶瓷烧造、金属采冶和加工、雕塑、编织扎制、髹漆、家具制作、造纸术和笔墨砚制作、印刷、刻绘、特种技艺及其他。

大类之下有门类,门类之下有种类,如漆艺分为雕漆、镶嵌、脱胎漆器等门类,镶嵌漆器又分为螺钿镶嵌、金属镶嵌等种类,如此构成传统手工技艺的三级分类体系。

有些技艺是制作艺术品的,如刻绘。有些技艺既制作实用品,也制作艺术品,如:陶瓷有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之别;织染既生产布匹、锦缎,又有缂丝、双面绣等艺术品类。

长久以来,工艺美术因能出口创汇比较受到重视,而制作实用品的手工技艺较少得到关注。在一部分人甚至某些专家学者眼中,传统工艺即等同于工艺美术(即剪纸、年画这些),其他如工具器械、油盐酱醋等关系国计民生、更具基础性的制作技艺则不在其视野之内。这当然是一种极大误解,有必要予以厘清,方有利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理解和抢救保护。

二、三品四性——手艺的本质特征

(一)手艺的实用品格

谚云:“需要乃发明之母。”所有手艺都是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手艺都源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要顺应自然和变革自然,就得从事各种劳作,就得制作和使用各种工具、机械和仪器。从最简陋的尖端木棒到耒、耜、斧、钁、绳、墨、规、矩、杵臼、桔槔、水磨、风车、地动仪、指南针、天文钟、提花机……工具器械的应用遍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制作技艺蔚为传统手工艺之一大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例如,江苏射阳的大风车(图1),高8米,有8个风扇,八面来风都可以转动。它带动其下的龙骨水车,把海水戽到盐田里晒盐。这架风车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主持复原的,现安装在台湾台南市南台科技大学校门口。荷兰的大风车是卧轴的,中国的大风车是立轴的,这是东西方风力机械的两大流派。

——“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为国人日常生活之必需。磨面、舂米、榨油、做酱、酿醋、制茶、熬盐、鞣革……农畜矿产品加工工艺攸关民生,如今仍广泛地存在于民间。四川泸州老窖在山洞中陈酿白酒,酒越陈越香(图2)。有人说酿酒技艺不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酿酒使用了发酵技术,是人类最早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工程,在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人们要安居乐业,就得盖房子、建窑洞,就得有土工、石工、木工、瓦工……各类建筑结构、装饰、城市规划、同林营建的设计制作,概称之为营造技艺。图3是福建客家人的乡土建筑——土楼,具有浓郁的族群和地域特色。

——衣着是文明的标志。也许正因为此,衣占据了衣食住行的首位。棉、麻、丝、毛经纺织、印染、裁剪、缝纫成为衣裳鞋帽。中国是丝织技术的母国,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图4是用云锦装饰的清代女用大禊,纹样、色彩非常美

丽,正如白居易诗所说:“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

——中国人过日子离不开坛坛罐罐。制瓷是中国的一大发明,China由此而得名。陶罐、陶瓮用于煮食、贮水,紫砂、瓷瓶用于饮茶、插花兼具观赏价值。琉璃、玻璃、料器等硅酸盐制品,都属于这一大类。图5是陕西陈炉镇女工给瓷器上釉的场景。

——中国拥有辉煌的青铜文明和钢铁文明,金属采选冶炼和加工工艺水平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如今,王麻子刀剪、张小泉刀剪、金箔、铁画仍为人们所喜见乐用。藏刀、蒙古刀、户撒刀、保安腰刀则是蒙古、藏、回、阿昌、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民众常备的用具和饰件。图6是山西长子县玖兴炉的农民用超高锡青铜(含锡24%)锻造铜锣的场景。直径1米的大锣是唯一进入现代交响乐团乐器系列的中国乐器。

——雕塑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品类。木雕、石雕、玉雕、牙雕、泥塑、面塑,或用于房屋、家具、桥梁、舟车的建筑和装饰,或用于艺术品的制作,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图7是天津泥人张的杰作,两位老乡在地头下棋,棋盘是现画的,用果子作棋子。

——草、麻、竹、藤和纸原本都是极平常的材料,巧手编扎成为篮、席、桌、椅、鞋、帽、风筝、灯彩和纸扎,统称为编织扎制技艺。图8是一年一度的南京秦淮灯市的盛况。

——《韩非子·十过》称禹作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髹漆源于对器物保护和装饰的需要,其后衍生出剔红、云雕、夹纻等多种品类。图9是漆艺大家乔十光教授的作品《放射》。作者站在高处,把漆料撒落下来,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材料是传统的,手法是现代的。

——早在战国时期,木器的卯榫结构已有多种型式,成为中国家具制作的一大特色。明代家具的设计制作臻于完美,为众多博物馆争相珍藏。近年来,古典家具渐成时尚。图10是先前民间常见的拔步床。一张大床构成私密的两人小空间,床前可放小柜和便器。图11是女子专用的靠背椅。旧时浙江的民俗,女子落座时不能靠着椅背,因此扶手制作时前段空缺,女子只能坐在椅子的前半截。

——造纸术和印刷术都属于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宣纸至今为书画家必备之品,机制纸无法取而代之。图12是幅宽最大的宣纸,达一丈二尺,需18位工匠同时抄作。雕版印刷现仍用以印制古籍和佛经,木活字仍由浙江瑞安人用来印刷家谱。

图13是四川甘孜德格印经院经版库。该院位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藏有22万块经版。

图14是两位藏族工匠在印刷藏传佛经,一人上色,一人刷印。

——剪纸、刻纸、皮影、年画、内画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杰出的艺术价值,它们同样源自民众的生活习俗和审美需要。图15是天津杨柳青年画,平安吉祥、年年有余是年画的永恒主题。

——有些技艺如海南黎族的钻木取火系远古之孑遗,极为稀贵。图16是海南省黎族的钻木取火技艺。钻木取火是人类的第一大发明,它和蒸汽机、电能、核能、电脑等都是里程碑式的伟大发明创造。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和保存火种,才最终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走向了文明。如今,只有中国海南和南太平洋等个别地区还保存着这种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图17是夏威夷檀香山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的钻木取火表演。有些技艺,如鄂伦春族的鱼皮和桦树皮制作,性质独特,不宜归人以上各类。为此,设特种技艺及其他这一大类,免有遗珠之憾。

以上列举的十四大类传统手工技艺,均源于民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是喜爱手艺,离不开手艺的。即便是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升的当今,各种手艺制品仍广为应用,陶艺、编结等手艺活动于近年亦呈复苏之势。这是手艺的实用品格所决定的,也是现代化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手艺体现人类文明和人类劳动的本质。李伯聪先生所说“吾造物,故吾在”,系套用法国数学家、思想家笛卡尔“吾思故吾在”的名言,说明了手工技艺体现人类文明和人类劳动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手艺的实用品格是它最本原也最为重要的本质特征,正如日本学者柳宗悦所说:“实用的工艺是最正宗的工艺。”

(二)手艺的理性品格

手工劳动是人们得以获得对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的理性认知的重要途径。

黑格尔说,凡实在的便是理性的,凡理性的便是实在的。从手艺得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理性的学问。理性属于高层次的认知,它是人性和科学的灵魂,也是手艺的灵魂,无论是制作尖端木棒还是打造提花织机,都需具备力学和材料学的知识,都需要理性的指引。这种理性认知在劳作者的意识里也许是清晰的,也许是朦胧的,即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作为有目的的自觉行动,手艺总是理性的。否则,即便是一根最简陋的尖端木棒也做不出来,更遑论其他。

再以传统失蜡法为例。当复合陶范铸造在战国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同时也临近其技术极限时,为适应注重青铜器表面装饰效果的社会需求,一种全新的、能在三维空间获得透空纹饰的铸造工艺即失蜡法便脱颖而出,从而创造出了淅川铜禁、曾侯乙尊盘、陈璋壶等商周青铜器精品。尽管没有留下任何工艺记录,也无从知晓当时所用的术语和口诀,但众多物证已足以表明,模之可熔性、包覆式铸型等技术观念和可塑性蜡料制备、焊接蜡模等技法在该时代业已确立,其中有一些为后来的拨蜡法与现代精密铸造所继承和发展。图18是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铜禁的浇注系统,由主浇道、分浇道、支浇道组成,直径依次变小,共五层,终端处(最外层)形成具装饰性的蟠虺纹。它的构成很复杂,又合乎流体力学和铸造工程学的原理。

所有手艺都是基于人们对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理性认知,都得合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其他学科的客观规律,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无论属于哪一层次,其为理性之认知则一。这就是手艺的理性品格。

(三)手艺的审美品格

手工劳动融合了智慧与力量之美。哪怕是一枚远古的骨梭(图19)也有其质朴之美、形制与功用相和谐之美。

并非所有手工制品都是美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粗制滥造或过于雕琢的制品。它们不是手艺的主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见可用的手艺制品或得心应手,或赏心悦目,可说是无一不美。如果它们是丑陋的或不合用的,谁乐意与之朝夕相处呢?

手工的审美品格是它的重要的本质特征,如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所说:“维纳斯是手的产物。”伟大的精神经由伟大的艺术家之手来体现,罗丹的《思想者》(图20)即其典例。

。。。。。。



《中国手工技艺》为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调查和综合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本书着重指出“手艺是个宝,请善待手工艺,与手工艺同行”是为本书之主旨与期望,全书分述工具器械制作、农畜矿产品加工、营造、织染绣、陶瓷烧造、金属采冶和加工、雕塑、编织扎制作、髹漆、家具制作、造纸术和笔墨砚制作、印刷、刻绘、特种技艺及其沿革、技法、品类、行业习俗、著名匠师、代表作、著述及社会经济人文内涵,末章讨论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所有出土的伟世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古建筑和古代工程,都是传统技艺的产物,只此一端,可见手工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曾起过何等重大的作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艺制品和手工艺活动将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从而凸现代价值和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民族特质方面的重大作用。《中国手工技艺》在宣传保护和振兴手工艺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235/81/1905363022/104217/32083134/53ffdca5Na1427239.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343/136/46257841/142213/280bae8e/53ffdbe1Nfb0c319f.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355/131/35699479/144921/6ae60ae0/53ffdbffNab960b9e.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337/159/38821276/242763/96f9c8f/53ffdc12Na57726da.jpg

上一个艺术

下一个工艺美术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