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赵山林卷)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赵山林卷)截图

#电子书简介

赵山林,1947年5月生,江苏邗江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有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戏曲学会副会长等。曾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参加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演讲。2010年受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特约访问学人。201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访问教授,为文学硕士和本科生讲授中国戏曲课程。学术专著有《中国戏曲观众学》《中国戏剧学通论》《诗词曲艺术论》《中国古典戏剧论稿》《戏曲散论》《诗词曲论稿》《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中国近代戏曲编年(1840-1919)》《戏曲纵横论》等。校注有《荔镜记》《明代咏昆曲诗歌选注》(均与赵婷婷合作)等。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
融会贯通,追求原创——戏曲研究的点滴体会
中国戏剧学探索
中国古典戏剧学的历史分期与理论框架

中国古典喜剧理论初探
一、“滑稽”与“谐隐”
二、“颠倒”与“错误”

中国古代、近代悲剧理论概说
一、凄——悲剧的动人力量
二、怨——悲剧的情感冲突
三、悲——悲剧的哲理思考
四、苦——悲剧的永久回味
五、悲剧的近代阐释

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学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学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学的理论体系
古代曲论中的“本色论”

古代剧论中的人物形象论
一、心、体与地
二、写照与传神
三、类型与个性

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
一、戏曲史学
二、戏曲美学
三、戏曲音律学
四、戏曲文献学

戏剧观众学探微
古代曲论中的观众心理学
一、真与幻——戏剧审美感知
二、常与奇——戏剧审美注意的引起
三、一与变——戏剧审美注意的保持
四、有与无——戏剧审美想象

古代曲论中的观众位置论
一、“屡不中则不往观焉”——演员与观众
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从剧作者来看
三、“人赞美而我先之,我憎丑而人和之”——从导演来看

戏曲艺术创造中的信息反馈流程
一、观众与作者
二、演员与作者
三、观众与演员
四、演员与演员
五、观众与观众

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式
一、既不“泥真”,亦不“认假”
二、既要看戏,又要看艺
三、心灵默契,约定俗成
四、善善恶恶,爱憎分明

宋元戏剧探赜
宋代文人与戏剧关系略论
一、宋代文人与戏剧创作
二、宋代文人的戏剧批评
三、宋代文人的戏剧著作
四、戏剧与宋代文人心态

从词到曲——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
一、从词调到曲调
二、从词境到曲境
三、两派词人的贡献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金院本补考
一、关于院本中曲调的来源
二、关于院本的内容

宋杂剧金院本剧目新探
一、宋杂剧剧目新探
二、金院本剧目初探
论元杂剧的分类研究
南北融合与古代戏剧
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

元曲中的“三五七现象”述论
一、“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
二、“我则是七里滩垂钓的严陵”
三、“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
明清戏曲探胜
论嘉靖本《荔镜记》
“临川四梦”文学渊源探讨

试论“《牡丹亭》范式”
一、艺术构思的特点:“以虚而用实”的典范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从类型化向典型化嬗变的典范
三、戏曲语言的创造:“当行本色”的典范
论汤显祖《邯郸记》的成就及其影响
“专写钗盒情缘”——《长生殿》怎样写“情”
试论孔尚任的桃源情结

明清咏剧诗歌对于戏曲接受史研究的特殊价值
一、戏曲审美心态的生动展现
二、戏曲审美层次的准确反映
三、戏曲理论思考的诗化表述
《忘山庐日记》蕴藏的戏曲文化信息
后记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赵山林卷)》为赵山林三十多年来对戏剧研究的学术总结性文集,主要内容是通过作者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和及时运用新发现的文物资料对观众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戏曲艺人的观众意识进行剖析和研究,同时还对戏曲观众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细致研究,总体上对中国戏曲观众学的总体或局部的某一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上一个艺术

下一个舞台艺术戏剧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