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曹操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细说曹操

传记 历代帝王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细说曹操截图

#电子书简介

章义和,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已出版《六朝史稿》(合著)、《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僧传》、《神会传》、《中华姓氏谱·赵》、《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等著作,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唐燮军,浙江鄞县人,历史学博士,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及中国史学史之研究,迄今已在《文学遗产》、《史学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撰《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等论著三部。
董卓的带兵进京及其篡权乱政,是大将军何进偏听袁绍不明智建议的后遗症之一。
袁绍当初建议何进:借助外力逼迫何太后就范,使她放弃对宦官集团的庇护,结果却不但害了何进,也害了自己。假如他当初协助何进,推行循序渐进的政治改良,而不是贸然策划过激行动,必将合乎逻辑地成为汝南袁氏家族第六个“三公”级别的高级干部。
在何进执政的那段日子,袁绍是实际上的政策制订者,无能的何大将军,不过是他的躯壳。但是,在董卓大权独揽之后,袁绍成了靠边站的政治失意者,自然很郁闷。于是,当中平六年(189年)八月,野心勃勃的董卓企图肆行废立,袁绍也就借题发挥,不但当面顶撞了董卓,并且扬长而去,出奔冀州(袁绍的出走,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后来公孙瓒指责说:袁绍“不能权谲以济君父,而弃置节传,进窜逃亡,忝辱爵命,背上不忠”。公孙瓒的指责确实很有道理)。
假如说袁绍与董卓的决裂是一次做秀,那么,他的做秀也是以雄厚的资本做铺垫,因为他拥有不可估量的精神号召力;初来乍到的董卓,一时三刻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同年九月甲戌日,在董卓的操纵下,陈留王刘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东汉的末代君主献帝。董卓此举,也算是“替”大行皇帝完成了宿愿。
刘协之所以能够取代他哥哥的位置,是因为董卓说他聪明,应该做皇帝。其实董卓的动机很明显,一是借此树立自己的威信,二是九岁的刘协比十七岁的刘辩更容易控制;其他的任何诠释,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
董卓这时对曹操很赏识,有意加以重用,因此上表推荐他做骁骑校尉,然而,曹操却不愿和他合作,断然拒绝接受委任状,和袁绍一样逃离了京城。
曹操的出奔是被通缉的,至于为什么被通缉,而且逃跑的时候连家里人都来不及通知,史书不曾交代。《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离开洛阳之前,曾与王允密谋,借献宝刀之名,试图刺杀董卓,结果未遂。这虽然只是小说家的推测,但似乎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袁术,这时专程跑到曹操家里,向尚留在洛阳的卞夫人,散布曹操已被董卓干掉的流言。
也正因为是通缉犯,曹操的这次出奔相当狼狈,不但不敢走通衢大道,甚至还为此改换了姓名(《三国演义》杜撰说,曹操在这次逃亡途中,自称复姓“皇甫”)。
王沈的《魏书》记载说,曹操和他的亲随在逃亡途中,路过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时,前去拜访故友吕伯奢,很不巧,吕伯奢刚好有事外出不在家。这时,不成器的吕公子,竟然伙同他的朋友,企图抢劫曹操一行的马匹和行李,结果做贼不成,反而做了曹操的刀下贪婪鬼。
郭颁《魏晋世语》的记载,则与王沈《魏书》大相径庭。它说当曹操投宿在吕家时,尽管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却很有礼貌地接待了父亲的老朋友。问题在于曹操对吕公子们给予盛情款待的用意,很表示怀疑,于是断然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当夜就结果了吕家的八条性命,然后逃之天天。
孙盛的《杂记》,赞同《魏晋世语》的说法,并作了两点补充:一是吕家兄弟收拾食器时,杯盘相碰发出的声音,被曹操误认为是兵器相碰的声响;二是当曹操发觉错杀吕家兄弟后,虽然不无悔意,却还是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对于上述三种记载、两类说法,除了郭沫若先生外,史家大多认为《魏书》的记载不可信,一个理由是作者王沈曾经是曹魏的大臣,虽然后来做了西晋的司空,但在情感上仍然倾向于曹操,当然要为曹操曲笔回护;另一个理由是逃亡途中的曹操,根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供抢劫。
不过,这种观点虽不无道理,却很难令人信服。
王沈的《魏书》固然有可能曲笔回护,但也不能保证郭颁、孙盛两人一定会据事直书(尤其是孙盛,他的人品是出了名的坏)。
另外,有资料间接显示:曹操在逃离京城的时候,确实携带了大量的财物,这部分资金后来被他用作活动经费,在陈留郡招兵买马。
其实,很难断定上述两类说法哪一类更接近史实。如果《魏书》的记载是事实,那么曹操的杀人,在性质上属于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吕公子死有余辜;如果《魏晋世语》、《杂记》的记载是事实,那么曹操的行为系误杀无辜,但也情有可原。
我们大体上可以肯定的只是:曹操行经成皋时,确实在吕伯奢家投宿过,也确实杀了吕伯奢的家人。至于他是否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类的话,难以考证。
总序自序一 曹家的历史和传说二 从顽童到良吏三 何进的祸害四 董卓之乱与讨董运动五 陈宫与“捉放曹”六 青州兵七 该死的陶谦八 袁术的闹剧九 白门楼十 拿皇帝押宝一一 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二 张绣的叛与降一三 祢衡之死与孔融之难一四 屯田一五 官渡的险恶一六 河北四州的易帜一七 北征乌桓的得失一八 保守的刘表一九 遗恨赤壁二十 生子当如孙仲谋二一 收降张鲁二二 汉中的易手二三 平定关陇二四 苟氏双杰二五 张辽与合肥保卫战二六 于禁不如庞德二七 关羽这个人二八 汉末的周文王二九 七十二疑冢三十 汉献帝的痛苦三一 司马懿的狐媚三二 身边的女性三三 儿子是个问题三四 可怜的女儿三五 求才令的另一种含义三六 改造文章的祖师三七 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三八 千秋功过任人说
曹操是魏王朝的真正奠基人,死后被谥为魏武帝。作者以“细说体”的生动笔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精彩的曹操。作者以独特的见解,颠覆了不少《三国演义》中的传统形象,如刘备、关羽、陈宫、陶谦、弥衡、孔融等,而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使读者有极大的新鲜感。书中除阐述了曹操的文才、武略及音乐、书法等方面的才能外,还介绍了他的谋臣、武将,他的对手、盟友,以及他身边的女性和儿女。
曹操是魏王朝的真正奠基人,死后被谥为魏武帝。在《细说曹操》一书中,作者章义和、唐燮军以“细说体”的生动笔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精彩的曹操。作者以独特的见解,颠覆了不少《三国演义》中的传统形象,如刘备、关羽、陈宫、陶谦、弥衡、孔融等,而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使读者有极大的新鲜感。书中除阐述了曹操的文才、武略及音乐、书法等方面的才能外,还介绍了他的谋臣、武将,他的对手、盟友,以及他身边的女性和儿女。作者文笔挥洒自如,随时加以评点,使全书更具可读性。
说起曹操,人们总喜欢用这样的三句话来概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但有时表现得像个枭雄,民间的形象只是个奸雄。”这样的归纳大体是合适的。
晋人孙盛在其《异同杂语》中说: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从这个记载看,曹操对许劭送给他的“奸雄”评语笑而纳之。然而经专家考证,许劭的原话不是这样,许劭说的是“乱世之英雄”,孙盛先生在这里作了篡改。
在那个时代,“英雄”是有特定意义的。刘劭在所作《人物志》卷中,对“英雄”所下的定义是:“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也就是“文武茂异”的意思。就文、武而言,曹操是他那个时代的拔尖人物,这是大家公认的,连孙盛也承认曹操“才武绝人”,并举出具体的事例:“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日《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尽管曹操私入中常侍张让卧室欲加行刺未必属实,但他为洛阳北部尉时棒杀宦官蹇硕的叔父,并豪迈地加入反宦官的队伍,公开背叛自己的出身,亦当是胆识过人之举。后来的政治行为和军事业绩,以及多才多艺的表现,都说明曹操在文才武略上是出众的,是当时的“英雄”。
上个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先生撰文并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曹操和假曹操(即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戏剧中的曹操)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最大成果便是从各个方面明确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
然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超级奸臣。他完全没有道德观念,行为不受任何束缚。他一贯无视君臣大义,只想篡汉自代,玩弄汉家天子于股掌之上。他极端地自私残忍,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不讲信义,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他都敢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一句话,曹操乃是千夫所指的国贼大憝。
1954年夏,毛泽东主席在与他的保健医生闲聊时,谈到了曹操奸雄形象的成因。老人家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英雄相惜,他老人家对曹操这位英雄的千年受屈深感不平。
毛公这句话是对的。曹操的奸雄形象确实是封建王朝统治意识影响下的宋元说书人、唱戏者以及刘义庆、罗贯中等这批小说家们制造出来的。那是一个假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不是奸贼,而是一位英雄。
事情好像是解决了,其实不然。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委托陈琳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陈琳从曹操的祖宗三代开始骂起,然后给曹操定罪:“操豺狼野心,潜苞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灭中正,专为枭雄。”这篇文章后来被昭明太子纳入《文选》中,五臣注说:“枭,恶鸟也;雄,强也。言曹操如恶鸟之强也。”从整篇檄文看,陈琳的观点是曹操曾得到过袁绍的大力支持,却反过来兴兵加害;将献帝带到许昌以号令诸侯,孤立汉室,欲独霸乾纲;爵赏由心,刑戮在口,使得忠正贤良之辈无处立足,这些都是“枭雄”的恶行。
陈琳的这些观点主要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曹操不打袁绍,袁绍也会来灭曹操的。自董卓掳帝西行,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按照王夫之的说法,名存实亡总比名实俱亡好一点,但就是这么个名存实亡也是靠曹操苦力支撑的,曹操一死,汉献帝不就是马上到山阳屈就公位么!四海嚣攘,神器潜藏,昔日帝都已是墙被蒿艾,巷罗荆棘,天下贤良何处尽忠?这些都是当时的实际问题。将曹操称为“恶乌之强者”实是有意的夸张。
不过,也不能将曹操的“恶鸟性格”推得一干二净。曹操自幼谲诈,长而不改。他嗜杀,动辄数万、数十万地杀人;他好疑,“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表白令人毛骨悚然;他凶狠,因军粮不敷,竟借粮官之头以安军心;他狡诈,竟设下圈套以证明自己的诡言;他忌刻,睚眦必报,好法峻刑。让人捉摸不透的是,他更多时候呈现的是“恶鸟性格”的相反一面。
曹操是位性格极端的人,权势和地位使他性格的两重性发挥到极致。所以,端出阳光灿烂的一面,曹操是三国豪杰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是英雄,也是能臣;拿出电闪雷鸣的一面,曹操则是人皆可唾的“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这两者都是曹操,也都不是曹操。
那么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上一个传记

下一个历代帝王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