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传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劳伦斯传

传记 自传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劳伦斯传截图 劳伦斯传截图

#电子书简介

杨东英,本书主要译者,女,1972年出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1997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学研究,特别是劳伦斯作品的研究。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其中关于劳伦斯的论文9篇。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有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劳伦斯作品的女性主义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裔美国女性作家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主编教材《实用英语语音技能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主译《英语演说精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伊斯特伍德是个采煤村,位于英国诺丁汉郡与德比郡交界处,位于工业重镇诺丁汉西北方大约十英里。诺丁汉的工厂所需的煤是由附近的各个小煤矿供应的,其中伊斯特伍德的布林斯里煤矿就是这样的一座。19世纪末期的布林斯里“由一条主干道和上百间房屋组成,街道毫无生气,房屋也显得很小气……”“这些房屋上满是灰尘,砖砌的墙和石板瓦屋顶”给人一种“劣质、渺小、卑贱、丑陋”的感觉,还夹杂着一种因常去教堂而产生的体面感。受工业革命影响,有很多很多像伊斯特伍德这样的社区,被草率地带到了丑恶的现实中。几十年来,罗斯金一直滔滔不绝地抗议和谴责工业革命的肮脏和堕落,不过效果甚微。
然而,伊斯特伍德还没有像谢菲尔德那么差。在谢菲尔德,仿佛从维苏威火山喷出的蘑菇状黑烟始终遮挡着太阳,毒害着人们的肺。伊斯特伍德也没有像真正的煤区那么糟,煤区有上百平方英里,不,上千平方英里的煤矿,到处是工厂的烟囱和肮脏的街道,成千上万张脸,灰白清瘦,他们或是逆来顺受,或是憎恨怨怼。伊斯特伍德的煤区小且相对较新,煤区新到让矿工们的住房实际上要比真正的贫民窟强很多,煤区小到可以让居民到田野和农场里寻求解脱。一些村舍甚至有广阔开放的视野。不论是伊斯特伍德村还是当地的人,都不是特别顺从机械化的一致性。“在英国中部漆黑的夜晚,在周六下午喧闹的足球场上,有一种潜在的野性和完整感,同时弥漫着怪异的刺激性和冒险精神。”有时,矿工们在周围半荒芜的野地里偷猎,许多矿工每周都会花钱喝啤酒,而这些“难得的钱”本来应该用于家庭开销的。当矿工喝得半醉,高兴地回家时,也难怪妻子会对他们发火,对花掉了他们家那额外的五先令或十先令的酒吧厌恶至极,因为这笔钱对于她们家来说无疑能派上不小的用场。然而,谁又能指责这些矿工呢?对他们来说,酒吧意味着温暖,意味着友谊,意味着欢乐,意味着从工作和担忧中得到片刻的休息。这些矿工和他们的家人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信仰宗教,都有着严格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根深蒂固的看法。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所在社区的丑陋,他们的生活一成不变,也不知道自己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总之,他们夸大了自身在英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在一般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9世纪70年代,矿工约翰·亚瑟·劳伦斯和他的妻子利迪娅·博得萨尔来到了伊斯特伍德,利迪娅·博得萨尔于1875年12月27日在诺丁汉的斯纳顿教堂嫁给了约翰·亚瑟·劳伦斯,他们一辈子都住在伊斯特伍德,并养育了子女。
劳伦斯夫妇在许多方面都极为不和谐,正如他那位有名的儿子所说的那样,约翰·亚瑟·劳伦斯是英国最后一批免受义务“教育”的人。他从没有因上寄宿学校而变得顺从。他10岁就被送往煤矿干活,只能勉勉强强地签个名儿,在晚上费力地为他那位不耐烦的妻子读报纸,或是一大清早地在做早餐时,也吭哧吭哧地读会儿报纸。一边蹲在烧得噼啪作响的壁炉前,在叉子上烤熏肉,还得用大块的面包去接从肉上滴落的油。他一辈子都在干体力活,在矿上,他辛苦地干活,在家里他也要笨手笨脚地干许多琐碎的家务事,喝酒,聊天。他也和工友们一起进行长距离的散步。他年轻的时候舞跳得很好,胳膊上的肌肉也很发达,头发又黑又密,胡子浓密,看起来“男人味儿十足”。他是个“包工头”,那时,工头就是公司和其他矿工之间的联络人。在分配给他的采煤区上,他雇用“三四个矿工为他采煤,他用采煤获得的收入给矿工发工资”。因此,工头差不多是一位小小的雇主,无论如何,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效益好的时候,每周能赚多达五英镑——那可是真金啊。不过,这情形发生在他刚结婚的那阵子,在他没有因嗜酒而伤身之前,在他没有出言冒犯他顶头上司(一个职位比他高的老朋友)之前,因为他得罪上司之后,就分不到好的采煤区了。他远远不是工业时代的机器人,还没有被政治、新闻、广播、电影和垃圾刊物所腐蚀。他的生活总是以矿为中心,不过他喜欢在清晨穿过满是露水的田野步行到矿上,他喜欢动物,了解动物,还能生动地讲说有关小动物的故事。他认为自己只有部分英国血统,因为他爷爷是法国人。工友们干活时他也干活,工友们罢工时他也罢工,丝毫不关心时事。至于其他的,“他天性是个享乐派”,尽情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拒绝让自己的生活一片阴霾。

他娶的那个姑娘,利迪娅·博得萨尔,不论在性格上还是教养上都与他截然不同。她认为自己“出身于一个古老的、家境良好的市民家庭,家人都是著名的无党派议员,曾追随哈钦森上校征战,而且一直是坚定的公理会教徒”。大多数家庭都会讲述自己这样或那样的家史,以此来说明他们那辉煌的出身。这种信念对生活的影响大于事实本身。利迪娅的父亲是舍尼斯造船厂的机械师领班,曾送她去一所小型的私塾受教育,她后来就在那儿当起了助教。“她博览群书,也写诗。她很有思想,大家认为她非常聪颖。她最喜欢和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探讨宗教、哲学或政治。”即使在她没完没了地为丈夫和五个孩子操持家务时,她也会抽出时间到当地的图书馆看“成堆的书”,她固执自负。D. H. 劳伦斯年轻时的一位朋友杰西·钱伯斯,以E. T. 为缩写名进行写作,她说:“她(利迪娅)的自信以及她对人和事儿的断言都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她特别肯定自己以及自己的正确性。”她从来不像她丈夫、其他矿工及其妻子那样说德比郡方言,她也很少跟邻居交流。她女儿阿达·克拉克这样描述她:“她体形娇小消瘦,有一头棕色的头发,清澈的蓝眼睛里时常流露出无畏和坚定的神色来。”她的鼻子因为儿时的一次事故而变得有些扭曲,她手小脚小,在她儿子眼里,她的双手很漂亮。
她在遇上亚瑟·劳伦斯之前,曾爱过一个认真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想当牧师,但由于他父亲执意要他从商,他又害怕父亲,所以他只好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生意。他也害怕为利迪娅做什么事儿,只能和她聊聊天并送给她一本《圣经》。后来他当了老师,娶了女房东为妻。而利迪娅一辈子都保存着他送的《圣经》。与这个年轻人分别四年后,利迪娅在诺丁汉的一场舞会上遇到了亚瑟·劳伦斯,这两个陌生人立刻被对方的陌生感所吸引了。“对于这位矿工来说,这位女士身上的某种神秘感把他迷住了”,而“她感觉他特别好,她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人”。她很快嫁给了他,然而她对这位矿工丈夫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习惯却一无所知,也不知晓矿工的妻子将面临怎样的生活状况,显然她被自己的想法骗了,事实上,他没有她想的那么好。
尽管劳伦斯夫妇一直争吵不断,可是在十二年里,他们生育了五个孩子,他们是乔治·亚瑟、威廉·欧内斯特、艾米莉、大卫·赫伯特和阿达。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有时候很好奇,为什么像他们父母这样明显不般配的人会结婚,双方因互不了解而产生的魅力很快就消失了。这位大字不识的矿工无法理解妻子对知识的兴趣,也无法使自己那种强烈的享乐主义观念符合他妻子那既狭隘又自命不凡的理想主义。亚瑟·劳伦斯本来加入了希望戒酒会,在家操持家务,没过几个月,回家前他就开始去酒吧,和工友一起喝酒聊天。之后,他喝的酒越来越多,并长时间在酒吧粗鲁而亲切地聊天。而他妻子却终身滴酒不沾,她狠狠地谴责他,讨厌他自我放纵,还讨厌他喝酒浪费钱。“深夜,她怒火中烧,坐等他回来。他一到家,她就爆发了,紧接着是一通尖刻的指责。”“他有些醉了,原本还和气地心怀愧疚,可她这一通数落让他顿时变得蛮横粗暴了。”多年来,这种互相指责的不快场景让人很生气,有时太生气了,就会升级为暴力。孩子们幼小的神经受到惊吓,他们在床上瑟瑟发抖。他们家外头的沃克街上,有一棵巨大的白蜡树,树枝在夜晚的强风中摇曳,其中还掺杂着父母的吵架声:
房前有这么大一片空地,让孩子们深切地感觉到夜晚,感觉到空旷,感觉到害怕。这种害怕来源于树的尖叫和家里父母的争吵所带来的苦闷。他熟睡了很长时间后,被楼下的重击声吵醒了,立刻就睡意全无。听到父亲炸雷般的叫嚷声,父亲醉醺醺地回到家,母亲厉声回应着,父亲的拳头砰砰地砸着桌子,嗓门越来越高,令人厌恶。屋外那棵巨大的白蜡树随风摇摆着,发出的声音又高又尖,盖过了屋里父母吵架的声音。孩子们不安地躺着,一声不吭,等着风停了听听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可能又打母亲了。黑暗中有一种恐惧,让人毛骨悚然。他们躺着,心被强烈的痛苦噬咬着。

……


第一部分儿子和情人
第二部分婚姻和战争
第三部分世界的弃客

《劳伦斯传》作者理查德?奥尔丁顿是劳伦斯的好友,他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劳伦斯起伏跌宕的一生,生动地描述了他从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再成长为一个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书中记录了劳伦斯在短短45年中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50余部,历数作品的创作缘由、人物原型、写作地点、社会反响等。这部传记再现了劳伦斯生活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的兴起、一战的爆发、社会矛盾的升级等社会状况,还涉及该时期的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本书是研究劳伦斯的重要参考文献。

译者序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着手翻译此书,到现在完成译著,整整两年过去了,回忆起整个翻译过程,真是百感交集,个中滋味,甘苦自知。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把儿子哄睡后,坐在书桌边,进入劳伦斯的世界,因他而喜,因他而忧,不知不觉中,天已破晓。儿子也伴随着我的翻译进程一天天长大,他会写的第一行字就是“劳伦斯传”,两年中他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成了妈妈不能陪伴他的理由。年幼的他曾把本书原著偷偷藏起来,如今译著虽已定稿,但我对他的歉疚之情却难以抹去。
理查德·奥尔丁顿是D.H.劳伦斯的好友,奥尔丁顿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劳伦斯起伏跌宕的一生。书中描述了劳伦斯从一个无休无止哭哭啼啼的婴孩,到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到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的整个历程。我们看到这位才子游走于喧嚣繁华、闲适恬淡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纠结于去国怀乡、故里难栖的情怀。他从一位乡土作家起步,足迹遍及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国,最终声名享誉全球。劳伦斯愤怒过、嫉妒过、失望过,为英国文学的性自由而战斗了半个世纪,作品真实再现了他丰盈满溢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作者的才情和悲壮的人生。他就像涅槃的凤凰,在炽热的火焰中狂舞,任凭烈焰燃烧、再燃烧,在燃烧中陶醉,在燃烧中熔化,在燃烧中重生,在燃烧中升华。他的人生如此沉重,沉重得刺痛了我们的心灵;却又是如此绚烂,绚烂得点亮了我们的灵魂。即使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气若游丝,劳伦斯仍然眷恋着星空和晨曦,令人潸然泪下。我们不必为这位才子的英年早逝而惋惜,因为许多与他同时代、同国度的作家虽然在本国声名卓著,却鲜有国际影响。
劳伦斯就是劳伦斯,他是那样与众不同,所以备受争议。首先,他背负了千夫所指的恋情——与有夫之妇弗里达私奔,此举挑战了当时英国传统的价值观。读完他的传记,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这段费尽周折的婚姻正是他最明智、最幸福的选择,婚姻中两人可怒,可骂,可打,可愤然离开,可是不管发生了什么,过后都会烟消云散,他们依然那样深深地相爱,并得以相伴终生。虽然作为妻子的弗里达从不轻易屈服、顺从,却拥有一颗母亲般包容的心,深爱着他。有了弗里达,劳伦斯的世界不再需要第二个女人。其次,他对爱情、性、自由和健康的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洋溢在每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他对情爱的大胆深入描写曾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与争议,书被查禁,画作被警察拿走,抨击之声不绝于耳,但他依然不向世俗屈服,孤独地战斗着。更重要的是,他强烈反对工业文明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自始至终从未动摇过。作为一位生态主义先锋诗人,他痛恨机械对人类活力的损毁,主张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平衡。我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劳伦斯描述的那条正在饮水的蛇,他敬畏它,又想征服它,然而真正征服它后他却懊悔不已,这种矛盾心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丑陋的控制欲,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诗文中交织,而这恰恰是这位天才纠结一生的痛处。
劳伦斯的文采和观察独具特色。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人一事,都曾吸引他敏锐的目光;他投身于荒野,看大漠夕阳,观沧海峰峦,亲吻绽放的各色花朵,在翩然吹落的花瓣中写作、就餐;他在美国陶斯农场里辛勤劳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呈现给我们广袤的沙漠、苍翠的松柏、神圣的太阳、灿烂的鲜花——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属于劳伦斯的乐土。这样的生活情趣,这样的绚丽人生,让世人的攻击显得不足挂齿,甚至粗鄙不堪。我们应当感恩,感谢这位充满情欲的天才向我们展示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感谢劳伦斯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类型的50多部作品,感谢理查德·奥尔丁顿全程记录了劳伦斯所有作品,为我们研究劳伦斯的作品、领悟他的人生、品味他的欢乐和忧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本书背景复杂多变。本书记载了劳伦斯生活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境况,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的兴起、一战的爆发、社会阶级矛盾的升级等诸多史实为背景,不仅描写了一位作家的生活轨迹,同时也成为作家生活时代的历史缩影,更像一本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另外,原作在英文中还夹杂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涉及文学领域的许多作家,包括福楼拜、莫里、曼斯菲尔德、赫胥黎、宾纳、卡莱尔、但丁、高尔斯华绥、荷马、王尔德、毛姆、魏尔伦、韦尔斯、叶芝、歌德、布莱克等,涉及260多个地名、300多个人名、近70部作品。与此相比,更难把握的是劳伦斯的哲学思想和他那捉摸不定、反复无常的性情,要找到准确的翻译词汇,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些都是我们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为了避免失误,各位译者通过图书馆和网站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和编辑做了大量的交流讨论工作。在此感谢我们的翻译团队(华北理工大学的李宁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杨东益),感谢我的学生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还要特别感谢李立云编辑严格审稿,字斟句酌,她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精神着实令人感动。正是大家的精诚合作共同造就了今天质量较高的译本。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误译,不当之处,恳请读者,特别是研究劳伦斯的学者批评指正。
杨东英
2018年7月31日于唐山


上一个传记

下一个自传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