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的史诗:王阳明大传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一颗心的史诗:王阳明大传

传记 哲学家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一颗心的史诗:王阳明大传截图

#电子书简介

安之忠,著名企业家,文学爱好者,贵州双龙集团创始人。现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商会副会长等。
林锋,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企业文化》杂志社副主编。曾就读鲁迅文学院创作专业。作品以长篇历史小说为主,代表作有《苍狼秘史》(全三部)、《曹雪芹家族》(上中下)等。
第一章
劫后余生
王阳明并不是真的醉了,但“醉”却是他这些天进入贵州境内以来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感觉。
斯时斯地,斯情斯景,没有人会不被这浓烈而甘醇的翠绿之酒,这天地山川的自然美酒所灌“醉”。
时节正是初春。入眼所至,到处是一丛一丛的绿,一片一片的绿,向远处望去,一座座的小山,宛如辽阔海洋中星星点点的浪头,千绿万绿,交织在一起,汇集成荡漾万顷的碧波绿海。
万绿丛中,缠绵轻柔的风儿无声无息地吹开着花朵:大朵大朵的鲜艳花朵,尽情绽露生命的芳姿,初吐芳华,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更没有人们看惯了的羞涩和娇弱。一切都袒露无遗,以真本色示人。蜂来蝶往,也都那么自然而然。
山坡上是野性而纯真的山花,山谷里是汩汩流淌的河水。那水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样的山泉里流出来,不是人们习惯了意义上的河水,居然都是蓝的。仿佛有高妙的画家不小心在山中作画,将蓝色的颜料倾入了水中。于是一条条的河水变成了蓝色的玉带,沿着山涧,蜿蜒伸向远方。
骑马行走,在那样的年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在这里,骑马反而成为最不协调的一件事情。
最好的行走方式是在一条小船上,或者就在一排随便捆扎起来的竹排上。一个身着当地多彩服装的土人,在前面给你慢悠悠地撑着竹篙。
人在画中走,船在水中游。 而单单是寂寞地行走,同样也不能尽兴。总有一些说不出来的意象在眼前闪动,这时候,从心底,就会有某个旋律在跳动,有时候就会从喉咙中直冲出来。于是,可能是一连串的“吆喝”,也可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通常这声音会在对岸传来回响,而更多的则是听到从远处传来的歌声。
那歌声是从河中的小船上,从岸边的竹林里,从山坡上的茶园中传出来的,含意不详,但都一样地优美动听。
几千年来,几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是这样生活着。他们从来不知道外面有怎样一个世界,也不想知道。
他们当然也不介意自己平静的生活被外人打扰。只不过所有的打扰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复归宁静。
像王阳明这样外地来的人,他们虽然见得不多,不过他们并不会过多地去问他外面的情况。
他们也只有在被问起的时候,才说一些当地的事情。可惜语言半通不通,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
更多的时候是沉默。当地人默默地划着船,偶尔喊上几嗓子。王阳明等人则或倚或躺,默默地想着各自的心事。
“北京那边,现在怎么样呢?”
不知道为什么,面对这么如诗如画的景色,王阳明的思绪却飘到了遥远的北方……
他们是去年的这个时节从北京离开的。那时候,北京正是黄沙漫天,又冷又硬的风如鞭子一样抽过来,无数细小的沙粒撞击在人的脸上,连唇齿间也灌满了,整个天空都是一片迷蒙的黄色。走在路上、外面固然不消说,就是躲在家里,那沙土从窗户的缝隙里钻进来,案上、地上很快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如果赶上肆虐的年月,一夜的狂风刮下来,早晨醒来掀开被子,简直发现自己要被埋在黄沙下面。
这就是北京的春天,令人烦恼而无奈的春天。虽然王阳明从十一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入京,在那里长到十七岁;后来从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十年间又有七八年之久淹留北京,应该说对于北京的生活很熟悉了。但是,北方这种要命的天气和北京所独有的春季风沙,却还是令他难以适应。 而更令王阳明难以适应的,是北京那种天子脚下的官场浊气和大明王朝至于今日的沉沉暮气。北京以其在中国地理环境中的要害位置,自建城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自辽、金以来,北京始终被从北方崛起的少数民族作为南控中原、以争天下的屏障。至于到了蒙古人手里,北京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经过忽必烈时期无数聪明智慧之士的建筑施工,一跃而成为名震天下的大都。后来元朝覆灭,朱元璋崛起,有意鄙视夷族而选择了建都金陵,但他的儿子朱棣立即就意识到,这在战略上是行不通的。不久,朱棣就重新选择北京,并且
再次对北京进行了扩建和重修,从此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确立下来,延续至今。
一座城市自有一座城市的性格,经过辽、金、元三个朝代的更替,北京无形中已经被铸造出了一种奇怪的性格:一方面是极度的自我膨胀,因为这里是天子驻地,在这里的人们存在便似乎只有一个理由:为皇帝的存在而存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形色色的人们差不多都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他们为自己能够和至高无上的皇帝有这么近的亲密距离而沾沾自喜,即使走在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挑夫,一个引车卖浆的小贩,一个赶车的把式,都可以讲出一段皇亲国戚的趣闻轶事,令从外面来到这个城市的人们肃然起敬,而北京人则从这里面获得了某种满足感,那种优越是写在脸上、目光里,洋溢在言语之间的;但另一方面,因为长期的做奴才,做顺民,他们在得意和炫耀自余,也常常本能地流露出那种虚张声势的空虚。除了可以满足口舌之欲的所谓谈资,他们其实又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实际上的好处。但以生活水平而论,北京的百姓并不比江南的百姓富庶,甚至大部分过着仅能满足温饱的惨淡日子。而更令他们觉得自惭形秽的,就是他们在文化水平上远远低于那些从南方来的读书人。每到大考之年,看着大街小巷上熙熙攘攘走动的江南士人,听着他们操着奇怪的语
言,在一个个临街的酒店或者茶肆里高谈阔论诗书文章,圣人教导,北京的百姓便会产生一种自卑,继而变成一种厌恶或者藐视:“有什么了不起,考上了状元,还不是和我们一样做皇帝的奴才!”这么一想,立刻便觉得自己高大起来,“倍儿”有了面子,于是去灌了廉价而浓烈的白酒,又去专心致志于庙堂上下、宫闱内外的一些闲闻轶事、艳趣野史了。
目录 上部:龙场悟道 第一章 劫后余生 _002
第二章 龙场结庐 _018
第三章 潜心玩易 _031
第四章 洞中参禅 _049
第五章 雪夜悟道 _065
第六章 君子何陋 _077
第七章 灵博之会  _093
第八章 龙冈论学 _110
第九章 瘗旅悲歌 _128
第十章 知行合一 _143
下部:我心光明
第十一章 虎溪传道 _164
第十二章 庐陵理政 _194
第十三章 京师重逢 _215
第十四章 第一等事 _228
第十五章 龙潭乐处 _244
第十六章 江西事功 _258
第十七章 宁藩之乱 _279
第十八章 致良知教 _293
第十九章 弦歌诵读 _312
第二十章 天泉证道 _323
后记 _339














  _

    
本书以王阳明龙场悟道作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了他从“悟道”到“体道”再到“证道”,创立“心学”的整个过程。王阳明的“心学”是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挫折、险难之后得来的。王阳明用自己的一生,不仅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更开创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的崭新领域。他从年轻起孜孜求道,开悟以后,又用了毕生的精力传道,以一己之力,重新接续上了中国文化的几千年“道统”。
本书以严谨而轻松的笔触,将厚重的历史和灵动的神思融为一体,带读者畅游王阳明的精神世界,将很多人视为深奥难懂的哲学以通俗易懂的写法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带给读者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自  序
与王阳明“谈心”
凡去过贵州修文“阳明洞”的人,无不会发出一种感慨:在这么一个偏僻之地,在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小洞天”(王阳明给山洞起的名字),居然会产生那么辉耀千古的“心学”。
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悟道在贵州,然而他究竟藉何机缘而悟道?又确切无疑地悟了什么“道”?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能够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在洞天野岭中逍遥自在,不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写下那么多的诗、文,并且结交朋友,收了那么多的学生,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位智者,一位真正的悟道者。
本书从王阳明被逐出北京开始写起,京师被杖、杭州逃生、别父入黔……,命运如惊涛骇浪,将他一下子抛到了最边缘之处。然而,正因为身处边缘,却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生命的束缚一经挣脱,精彩随之而来。
贵州是一个山地省,尤其以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在一个个数不清的地下洞穴中,每天的清晨与黄昏,清、浊两股气流,都在天地间作着交换,而置身其中的人,格外感觉强烈。王阳明一到这里,生命的灵性忽然被唤醒了,向外部世界探索的一切道路都被堵死,他转而向内探索,于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乐趣的世界,他越走越远……
事实上,王阳明对“心”的体悟和发现,并不是第一人。在这之前,先贤圣哲已经有无数先行者。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就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吾心即宇宙”。强调直入本心,人在宇宙中的主体性,是陆九渊的一大贡献,也为王阳明指明了方向。但王阳明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陆九渊指明了方向,却没有指出一条现实中的道路。王阳明要将这条道路实实在在地“走出来”,就不能多番尝试:出佛入道,出道入佛,兼精儒学,其一生中,经历过三次大的变化,最后才归于正宗。
王阳明的“功夫”,不尚空谈,而主张在事功上磨炼。因此,他又并不只是在学堂里空谈,更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去亲历亲行,即“知行合一”。
与王阳明“谈心”,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光明圆满、自在欢乐的生命。而这个生命之所以有时会被我们忽略,会在这个尘世中感到困惑、伤感、挫折……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蒙蔽了心灵的光辉。要战胜这些欲望,就必须勤加修行,将自己的本心解放出来。而这并非流于言语,必须实行苦修。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欲望膨胀的世界。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得不到”与“将失去”的欲望煎熬。我们要这个,要那个,不知不觉,每个人都滑向欲望的“奴隶”。
只有拂去尘埃,擦亮明镜,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才知道“人”是什么。
与王阳明“谈心”,你会发现,原来一切的圣贤、哲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人人皆是圣贤”,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能战胜自己的欲望,哪怕只战胜一个微不足道的欲望,就离“圣贤”近了一步。
和今天的大多年轻人开口闭口“我要成为亿万富豪”,和上百万人去争着考公务员不同,王阳明在当时的社会大势中,选择了逆流而上,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不肯妥协,始终坚持自己从小定下的“成圣成贤”的梦想。这不能不令今天很多人较之惭愧。人贵有志,然而志有大小之分,有高尚与卑下之分,希望更多的人立大志,立高志,像王阳明一样,去追求一个光辉灿烂的理想,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一个五彩缤纷的意义。
与王阳明“谈心”,你还会发现,一个人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只在于你内心的改变。正如我们今天常听到的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一切的变化,其实都从我们内心最细微的变化开始。我们很多年轻人,习惯于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如果读了王阳明,相信你将会懂得:命运就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你才是“主人翁”,才能决定你将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王阳明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他是一个成道者,他走过的道路,也是无数圣贤走过的道路。他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可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明史》评价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他的同乡、后辈黄宗羲称他“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开一代史学、文学新风的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后来的学者也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在
日本,王阳明同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日本现代海军之父的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王阳明令人赞许,但他却一定不希望我们这些后来人对他“顶礼膜拜”,毕竟,他已经用自己的全部人生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和他一样,勇于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并在现实世界中奋力开拓,时时进取,那么,我们就会和他一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上一个传记

下一个哲学家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