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礼:夏威夷大学希罗分校校长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张蕴礼:夏威夷大学希罗分校校长

传记 教育家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张蕴礼:夏威夷大学希罗分校校长截图

#电子书简介

张敬婕,曾用名张京,1979年生于北京。工作于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成员。致力于传媒、性别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
爷爷为女婴的姐姐取名“问礼”,取自“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在这则典故中,老子对孔子临别的几句赠言,作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一个终极回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人深邃的处世哲学。
老子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用现代白话来解释这段话,便是老子认为,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真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得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真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个傻瓜。
中国古典哲学博大精深,尤其是“人正,而后正人”、“返璞归真”等箴言,是世代后辈的精神宝藏。爷爷希望孩子们能够“人如其名”,为人处世懂得谦恭,大智若愚、虚怀若谷。
在很多人看来,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但是在爷爷眼中,它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立场、一种生活态度,更传递了长辈对晚辈的人生冀望。爷爷希望女婴长大以后,也能做到朴素、自省且善待他人。姐姐既为“问礼”,妹妹便名“蕴礼”。
中国的孩子起个外国的名字,大体上是从英文课程普遍纳入中国的课堂教学体系开始的。讲授英文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给班上的学生起了各式各样的英文名字,也许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彼此的称呼上先适应起西洋语境来。
张蕴礼上初中的时候,教英文的老师分别给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起了一个英文名字。要挑出一个既好听又与众不同的英文名字,对于这群刚开始学英文字母的孩子来说显然有些难度。当其他同学在忙着查字典、相互讨论的时候,12岁的张蕴礼站起身来,直率地跟老师说:“请叫我Mary(玛丽)或者Rose(露丝)。
”这两个英文名字是当时一般的孩子都能叫得出来的,也是比较大众化的女性名字。张蕴礼觉得,与其花很多心思和精力取一个生僻拗口的名字,不如选一个简单大方又朗朗上口的。
英文老师端详着张蕴礼,笑眯眯地说:“你的脸蛋红扑扑的,倒是很像玫瑰(Rose的英文释义)哦。那就叫Rose吧!”就这样,从12岁开始,这个名字进入了张蕴礼的生命,从未更改,一直相伴。
二十多岁的时候,张蕴礼遇到了日后陪伴着她走过大半人生路的爱人曾济人。结婚后,张蕴礼依照父辈的传统,女人冠以丈夫的姓氏,因此,她的签名总是露丝·曾(Rose Tseng)。
张蕴礼的很多美国朋友包括师生同事,大多只知她叫RoseTseng,却不识她那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文名字,更无缘了解“蕴礼”背后的典故及长辈们的心思。
关于称谓,张蕴礼的观念很开放,她从没有要求别人称呼她为“张校长”,反而习惯于人们直呼她为Rose。当她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校长之后,有一次她回香港去见哥哥张信刚(时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她坐在车里,直呼哥哥的昵称“HK”。下车之后,哥哥有点嗔怪地对她说:“你怎么在司机面前叫我HK呢?是不是有点太随意啦?香港和内地虽然开放很多了,但传统的孔孟之道还是讲究的。
在家里,你对我这个哥哥怎么叫都可以,但是在公共场合,还是注意点比较好吧?” P2-4
“蕴礼”于心,主见在胸
名字的由来
穿鞋的人与光脚的人
一家两位校长
勤俭持家,施惠予人
传统却不失灵活的家风
“精英女性的摇篮”
从转专业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
造福社区,声振加州
一边教书,一边创系
亚裔女院长及其团队建设战略
领导风格的初步形成
社区大学的发展愿景与实践创新
离开,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精彩
放眼世界,重振希罗
结缘希罗,是受命运的推动
放眼未来,脚踏实地
史无前例的盛大就职庆典
远见、主见与行动力,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并未离开,无须再见
志趣相投,携手一生
爱情的主题是“喜悦”,婚姻家庭则是“奉献”
享受生命的乐趣
慈悲没有敌人
领导之道,在于践行
美国女高管们的“破冰之旅”
女性领导的管理之道
“摸着石头过河”与“无师自通”
行而后知,知易行难
附录1 夏威夷大学希罗分校发展情况对比
附录2 最后一封校长公开信
(2010年6月30日)
附录3 作者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张蕴礼(夏威夷大学希罗分校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记录了夏威夷大学希罗分校校长张蕴礼的成长、任教、治学、办学的个案,通过全球视野关注了大学女校长群体的教育共通性和文化差异,对于研究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颇具理论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强国梦必须有科教梦做支撑。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联结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桥梁。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回顾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校长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学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铭刻着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研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是管窥一所大学兴衰成败的途径,而专门研究大学女校长,则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大学校长虽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长也不乏其人。她们推动了大学的变革,丰富了大学的精神内涵,如金陵女子大学老校长吴贻芳,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东南大学前校长韦钰,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等等。女校长人数虽然屈指可数,但其业绩丝毫不逊于男性同行。大学女校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贡献。大学女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乃至传奇的职业生涯,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细致品味。
女子大学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种特有形式,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女子大学,如韦尔斯利学院、史密斯学院、淑明女子大学、日本女子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华南女子大学等,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世界各国女子大学,总结提炼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形式,对于寻求符合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由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群体研究”课题,对以上两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就是这一课题的主要成果。这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其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深度追踪大学女校长的人生经历,剖析她们的成长历程、心智历练、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群像式描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女校长群体,彰显女校长个性的同时,探寻她们的共性;“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汇集展示了大学女校长在历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和绚丽风采。四个系列,四十余本,蔚为大观。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也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历时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养结出的硕果,是深化论坛主旨、促进女性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学术行动。丛书的写作,依托“论坛”这一平台,深度访谈和研究了参加历届论坛的大学女校长,系统整理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可以说,“论坛”既是女校长们交流合作的舞台,也是本套丛书得以出版的重要基础。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世界妇女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性别平等的高端主题——女性领导力,也已经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与女性学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高校已经四处开花。
今天,有识之士都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对于提升女性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知识女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大学女校长是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集结点,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典型,她们不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以自己坚韧顽强、宽厚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情怀,阐释了女性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她们是教育典范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价值,定能引领青年女性沿着正确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发展,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备积极进取的意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希望丛书的研究成果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宝贵借鉴,为精英女性的成长与成功给予智力支持;促进全社会更加重视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权和职业发展权;激励正在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奋斗的新一代女性,为女性领导力的培育与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是为序。

上一个传记

下一个教育家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