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传:来吧,朋友!到广阔天地中去!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荷尔德林传:来吧,朋友!到广阔天地中去!截图 荷尔德林传:来吧,朋友!到广阔天地中去!截图

#电子书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史作家、传记作家。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师从阿多诺学习哲学,并在柏林自由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自1987年开始自由撰稿,因所著叔本华、海德格尔、尼采、席勒等德国重要思想家的传记,名噪文坛。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获奖无数,包括2005年莱比锡书展非虚构图书奖、2005年世界文学奖、2009年克林纳国际图书奖之终身成就奖等。已出版的中文版作品有:《来自德国的大师》《尼采思想传记》《海德格尔传》《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歌德与席勒》《荣耀与丑闻》等。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1

出身。体面者。荷尔德林自尊自爱。生父和继父亡故,母亲孀居。童年的诸神。跟母亲的关系。科斯特林家族。神童谢林。

第二章..............................................................................................15

邓肯多夫。修道院日常生活。致克斯特林的书信。虔敬主义的灵魂考验。一个抗拒“尘世”的灵魂的自我宣言。

对自我迷失的畏惧。自由主义的毛尔布隆。初恋史。品达的飞翔和克洛普施托克的伟大。以诗人身份降生。

第三章..............................................................................................33

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的兴趣。荷尔德林研习康德和斯宾诺莎。理智,以及心的根基。爱的宗教。友盟和“神的王国”。

黑格尔。谢林。神学院里的革命热情。“勇气守护神”。

第四章..............................................................................................50

创造性想象力的哲学加冕。自我授权。诗人同盟。马格瑙。诺伊弗。施托伊特林。早期颂歌,过于庄严。文学与生活。

荷尔德林不是浪漫派诗人。古希腊崇拜狂。席勒的《希腊诸神》与荷尔德林的古希腊。诸神的回归?《许珀里翁》创作的开始。

第五章.............................................................................................. 67

神学院时光落幕。政治动荡不安。伦茨。宁愿做家庭教师,而不是牧师。夏洛特·封·卡尔布。

荷尔德林在路德维希斯堡拜访席勒。埃莉泽·莱布雷特。告别以及动身前往瓦尔特斯豪森。

第六章............................................................................................... 81

瓦尔特斯豪森。从远方更新友谊。无足轻重的爱情故事。玛丽安娜·基尔姆斯。《许珀里翁》。第一部断片。

希腊“狂热”出现,长篇小说兴起。荷尔德林在读者中间寻找成功。《许珀里翁》的前言。乖僻性情和原罪。寻找业已实现的存在。

心醉神迷的多个瞬间,但都不长久。

第七章................................................................................................100

席勒出版《许珀里翁残篇》。与学生相处困难。自慰的问题。与卡尔布一家告别。耶拿。席勒所言“最喜欢的施瓦本人”。

与歌德不成功的相遇。费希特的“自我”与荷尔德林对存在的追寻。《判断与存在》。在哲学的影响下修订《许珀里翁》。

第八章................................................................................................121

突然动身离开耶拿。寻找对席勒的亲近,复又逃离。卷入哲学。折磨人的矛盾。自由哲学与青年谢林。哲学或诗歌。

《德意志观念论最古老的体系纲领》。一个新神话的创立及美好。

第九章................................................................................................ 138

《致自然》。遭到席勒拒绝。与苏赛特的恋情开始。巴德—德瑞堡的田园风光。色情作家威廉·海因泽担任看护人。

《阿尔丁赫罗和蒙福的诸岛》。法国的进军。政治失望以及对德意志文化民族的过度希望。自我断言的梦。被席勒接受的《橡树林》。

第十章................................................................................................156

《许珀里翁》——终稿版。附加的内容。政治斗争,失望之情。阿拉班达和辛克莱。狄奥提玛和苏赛特。新的自信。

对德意志人的斥责演讲。神性。荷尔德林癫狂的顶端。《许珀里翁》——一部关乎诗人诞生的小说。歌德与席勒讨论荷尔德林。

贡塔德府上的危机。荷尔德林的离开。

第十一章...............................................................................................178

与辛克莱同赴拉施塔特。朋友们。革命的期望。《恩培多克勒》。在政治和个人前途方面孤注一掷。融合的神话,以及政治。

戏剧形式消失,政治契机也是如此。《恩培多克勒》中的自身。杂志计划宣告失败。与苏赛特的秘密通信。了无指望。

第十二章...............................................................................................199

荷尔德林保持隐蔽的生活状态。他的创作却洞门大开。在斯图加特的兰道尔一家度过1800 年的那个天赐的夏日。

来吧,朋友!到广阔天地中去!思想辽阔的颂歌和哀歌。《乡间行》。《美侬哀诉狄奥提玛》。《爱琴海》。《面饼与葡萄酒》。

第十三章...............................................................................................226

寻常的喜乐。《向晚遐思》。豪普特维尔。父国所指者。笃信革命的荷尔德林。《吕纳维尔和约》。时代的转折,与末世相关者。

《和平庆典》。从另一首诗中诞生的诗。《犹如在节日里……》与《生命之半》。归乡。对席勒的求助呼告。“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我。”

第十四章................................................................................................247

去往波尔多的冬季旅行。当地的魅力。神秘的启程。各种推测。被阿波罗击中。苏赛特之死。抵达斯图加特和尼尔廷根,迷惘,堕落。

狂躁。与母亲作对。与辛克莱一起去雷根斯堡。颂歌《拔摩岛》。《思忆》。

第十五章.................................................................................................265

翻山越岭,去穆尔哈特拜访谢林。荷尔德林的《索福克勒斯》翻译。陌生之物变得愈发陌生。迁居霍姆堡。

斯图加特数场危险重重的宴会。布兰肯施泰因的告发。辛克莱被捕。叛国罪审判。荷尔德林成为众矢之的。

“我不愿成为雅各宾派的一员!”荷尔德林捣毁了钢琴。荷尔德林被转运就医。

第十六章.................................................................................................278

在奥滕里特精神病院。寄居木匠师傅齐默尔家。住在塔楼上可以观景的房间里。仍然还是个美男子。给母亲的信。在钢琴旁唱歌。

即席赋诗。癫狂的程度如何?主要材料来源:瓦恩哈根·封·恩泽、威廉·魏布林格和克里斯托夫·施瓦布。

当幻想以理智为代价变得更加丰富。荷尔德林的安详辞世。

第十七章..................................................................................................297

浪漫派发现荷尔德林。贝蒂娜和阿希姆·封·阿尼姆。布伦塔诺,格雷斯。忠诚的施瓦本人,青年德意志派。第一批作品版本。

青年尼采阅读荷尔德林。黑林拉特和斯特凡·格奥尔格发现了荷尔德林。突破。滥用。海德格尔阅读荷尔德林。

1945 年后:充满无穷无尽的阐释可能性!

参考文献.................................................................................................. 322

荷尔德林年表...............................................................................................329

译后记..................................................................................................... 357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是一位精确研究的传记作家,他也知道如何巧妙地、迷人地写作。荷尔德林这位诗歌天才已经很久没有以如此谨慎、全面和准确的方式被描绘出来了。”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萨弗兰斯基不回避任何挑战,他把握住了荷尔德林与之斗争的哲学立场,当他在一页纸上精确而清晰地解释康德的基本思想时,那么人们会感到惊讶......任何想认识和了解荷尔德林的人都应该阅读萨弗兰斯基。”——《法兰克福汇报》


“作者以大量的同情心,以及对当地和思想史的了解,给出了一个适合我们时代的荷尔德林。”——《文学界》


“萨弗兰斯基将细致的研究、政治和文学背景编织成一个可读性强的整体。”——《法尔特》新闻周刊


“萨弗兰斯基以精湛的叙述方式,展开了现代性黎明时期奇异的美丽和巨大的世界。”——《南德意志报》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一个哲学、宗教和诗歌力量相互作用下的天才,一个在生活中找不到立足点的孤独者。作为诗人、翻译家、哲学家、家庭教师、革命者,荷尔德林的一生都活在个人的和政治的紧张氛围中。在各种压力下,他最终精神崩溃,在图宾根的一座塔楼里度过了后半生。直到20世纪,经过后世哲学家和诗人对其思想的重新阐发,他的生命和哲学的真正含义才被发现,他也由此成为德国思想界的一个神话。

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萨弗兰斯基,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这位孤独诗人的一生。他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记录中透视出诗人生命中的困厄,用通俗、晓畅、才华横溢的传记写作手法引领读者接近这个世界文学和哲学经典中的未知之谜。


1.纪念荷尔德林逝世180周年

2.媲美茨威格的传记大师新近作品

3.走近世界文学和哲学经典中的未知之谜


前 言


“神的火苗也在催促,在白昼与黑夜,/ 让我们启程。来吧!让我们观望那开显者”,这几句诗来自荷尔德林的《面饼与葡萄酒》——那是德语中最优美而又最强劲的哀歌。

假如我们不能敏锐地感知“神的火苗”的话,那么无论给它赋予何种意义,都几无可能靠近荷尔德林。

在荷尔德林的生活和诗歌中燃烧的火,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荷尔德林后来每次回顾其生活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一直都在作诗。诗句对他来说,就好像空气之于呼吸。在诗中,他完全为自己而存在,同时也与一个整体两心相依,处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中。此处再次援引《面饼与葡萄酒》中的诗句:天父以太!就这样众口呼唤相传/ 千万次,无人可以独自承受生命;这财富令人喜悦,与陌生人分享和交换,/ 它变成欢声一片……

诗对荷尔德林而言就是食粮,最高意义上的食粮,不管他茕然孤独还是亲密相依。母亲不理解这一点,想让他成为一名牧师。年轻的荷尔德林起初顺从地走上了通向这一职业的道路,在维滕堡经历了如下人生驿站:在邓肯多夫的修道院学校就读,然后到毛尔布隆继续求学,最后进入图宾根神学院。

在图宾根求学期间,一直以诗人自居的荷尔德林诗兴勃发,并且也对当时引发了觉醒潮流的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黑格尔、谢林与荷尔德林在神学院里组建了一个友盟,把它称作他们的“看不见的教会”。这对德意志观念论的创生可不是一段无足轻重的插曲。

1796 年,在记录集体哲思的传奇文本(后来被称作《德意志观念论最古老的体系纲领》)中,三位友人大胆无畏、年少气盛地写道:“我们必须拥有一个新神话。”这随后成为友盟中的每个成员将用自己的方式付诸实现的承诺,而不满足于仅对这一神话展开哲学思考的,是荷尔德林。他投入毕生精力,将该神话用诗的形式创造出来。不过,为此他不得不一开始就从给予自己莫大鼓舞的哲学中抽身而出。作为诗人的他,超越了哲学。在灵感迸发的最佳时刻,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但持存者,诗人创立。

荷尔德林与黑格尔、谢林组成的友盟解散了。但荷尔德林并不是孤身一人,这个相貌堂堂的年轻男子总是被那些靠近他的人簇拥着。女士们迷恋上他,男士们也是如此。多段感情的顶点是与法兰克福的苏赛特·贡塔德之间的恋爱故事,以及与伊萨克·封·辛克莱之间的友谊。

苏赛特与荷尔德林相逢,却无法相守。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苏赛特在荷尔德林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许珀里翁》中的狄奥提玛这一形象上得以神化。辛克莱也在《许珀里翁》中有所映射,他吸引荷尔德林这位热情高涨的共和主义者参与自己的革命活动。由此,荷尔德林也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密切注意。这肯定加速了他最终的精神崩溃。

逃避牧师一职的荷尔德林靠担任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并不得不一再央求母亲提供经济援助,因为她掌管着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数目可观的财产。假如她悉数支付给儿子的话,荷尔德林的生活进程肯定是另外一番模样。内心的独立总归必须努力获得,但更多外在的独立原本可以让他免遭某些屈辱。

终其一生,荷尔德林都是一个身揣秘笈而又怀才不遇的诗人。席勒曾试图提携他,歌德也曾向他施恩——仅此而已。在荷尔德林1802 年初动身前往波尔多之前,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道: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我。

谜团重重地从波尔多返回半年以后,荷尔德林逐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他还是成功地创作了天才般的诗歌,直到他在1806 年秋被人从霍姆堡送往图宾根的精神病院。一年后,图宾根的木匠师傅齐默尔收留他寄居家中。他在木匠家里度过了下半生,整整36 个年头;他住在塔楼上的房间里,可以眺望他早年曾为之赋诗一首的内卡河的美丽风光。

头些年,荷尔德林还会爆发狂躁的症状。后来他就安静了下来,清醒着,不再迟钝,不断地自言自语;如果遇到他觉得自然而亲切的人,他也乐于交谈。他保留着自己的倨傲。他非常确切地知道自己是荷尔德林,即便偶尔用别的代号自称。不过,有时他也会悲伤。这时候他就会作诗,站在书桌旁边,左手击打着节拍:这世上的舒适我已享用/ 青年时光,多么漫长,多么漫长,业已消逝,/ 四月、五月和七月,渐行渐远/ 我再无价值,再也不愿活下去!

荷尔德林就这样活着,直到1843 年。

他无法亲历自己的声名鹊起,那要到1900 年前后才开始。自那以后,荷尔德林就被载入文化记忆的史册,永志不忘。但他同样也是作为“经典作家”被人铭记,或者被当作近乎神秘的人物。不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迢远的过客。

因此,本书尝试着小心翼翼地走近他。来吧,朋友!到广阔天地中去!


上一个传记

下一个文学家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