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

文学 文学研究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截图 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截图 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截图

#电子书简介

《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
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正在向人们开启。大榕树的绿荫下,各式各样的野生文学种类潜滋暗长,各式各样的写手将心中隐藏的文学梦想随意抒发。在权威文学期刊主宰文学评审权的时代,通往文学梦想之路相当艰难,而榕树下则可以将心中所想变成正楷字体发表供全网阅读,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尽管榕树下也有自己的编辑部负责审稿,也因此被誉为“网上《收获》”,但榕树下有自己的审稿标准。朱威廉招聘编辑人员时就表明了他的文学观念:不要再把文学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要觉得深奥看不懂的才是真正的文学。长期以来,纯文学越来越让人读不懂,作家在追求“自我”的路上渐行渐远,越来越偏离了大众,文学成了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榕树下的出现是对当代文学越走越偏的反拨,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是作家。
榕树下帮助无数文学爱好者美梦成真,从文学玩票摇身一变成为职业作家、编剧。除前面所述网络文学早期的五匹“黑马”,从榕树下走出去的优秀作家有:郭敬明、韩寒、蔡骏、今何在、燕垒生、饶雪漫、慕容雪村、步非烟、沧月、方世杰、四丫头等等。榕树下最辉煌时拥有450万注册用户,每日投稿量5000篇左右,另有300多万篇存稿;举办了五届网络文学大赛,最多一届参赛稿件30万篇。所请评委皆为当代文学界的名家,如余华、苏童、王安忆、王朔、阿城、陈村、麦家、邱华栋、李敬泽等均曾出任大赛评委,其声势吸引了全国数百家媒体的关注,一时榕树下意气风发,以之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现象引发全国大讨论。
其时榕树下的员工们也拥有过欢乐时光:宁财神和李寻欢月薪2万元。公司成立两年内榕树下快速扩张,员工突破200人,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地设立分公司,办公地点均在当地黄金地段的五星级写字楼。阿里巴巴员工蔡伟是原榕树下编辑,他回忆起那段岁月时说:榕树下改变了我的人生。
然而好景不长,榕树下在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公司所得要依托于出版实体书、报纸、电台等的合作,此外获得一些图书出版、广告收入。庞大的网络文学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介的渠道输送才能盈利。公司的开销却与日俱增:2000年前后,编辑总部有20余名全职、兼职编辑,平均每个栏目设有2~3个编辑负责审稿。此外,举办网络文学大赛也投入不小:请评委、作者均需要花费。有人估算过榕树下的收支:“每月投入为90万~100万元,收入却只有30万~40万元,所耗资金完全靠朱威廉个人出资。”也就是说,榕树下网站的维系全靠朱威廉往里“烧钱”。2001年榕树下举办完第三届网络文学大赛,终于支撑不住,2002年被美国媒体公司贝塔斯曼收购,2006年又被转给民营集团“欢乐传媒”。之后,榕树下便退出了网民的视线,在网络文学江湖上销声匿迹了。
而今“90后”出生的年轻作家和网民早已不识榕树下,只听闻“江湖”上留下榕树下的传说。榕树下以“生活、感受、随想”为文学理念,挑战着当时文学圣殿的经典权威秩序,庇护了早期野蛮生长的网络文学,至今经历过榕树下的人们回想起来仍然体味着榕树下给予的美好、梦想和理想。可惜,榕树下最终因为没有获得持续的资金供给而过早地衰落了:2001年“9·11”事件后,朱威廉的海外谈判被取消,境外资本被撤回;安妮宝贝带头尝试电子付费阅读,然而一切的尝试和努力均宣告失败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养成为网络上的文字付费阅读的习惯,非盈利、无功利的写作不能给作者带来面包,何以情怀,何以诗和远方?如何靠网络文学来赚钱?如何在新媒体场域下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和文学制度构架新模式?榕树下个案,展示了原创文学网站在草创时期的艰难探索。
早期原创网络文学网站中,比榕树下诞生晚两年声名渐显的是红袖添香。1999年,23岁的孙鹏等创立了个人网页“红袖添香”,取“红袖添香夜读书”之意,之后发展成原创文学网站。2005年之前的红袖添香,还是一个以纯文学著称的文学网站,声称绝不在页面打广告,破坏阅读的观感;网站的文学分类也是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类别划分,聚集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在此开通个人文集。2002年,林庭锋、吴文辉等几位20多岁的年轻人创建了起点中文网,以“读书在起点,创作无极限”为口号,号称要做中国自己的幻想文学,吸引了奇幻和玄幻文学爱好者。
1999年,中山大学毕业的邢明建立了天涯社区。一开始天涯社区只是海南在线的一个小小栏目,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球华人知名分享性社区。天涯社区秉承了《天涯》杂志“大文学”“范文化”方向,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网站。最初比较知名的版块是“天涯纵横”,后更名为“关天茶舍”,带有思想性,卧虎藏龙之地,汇集了大学教师、海内外民间知识分子、报刊编辑记者、出版人、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早年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有:陈村、老冷、宁财神、十年砍柴、慕容雪村、王怡、古清生、步非烟、五岳散人、陈岚等。真正诞生网络文学经典之作的版块是“天涯杂谈”“煮酒论史”“莲蓬鬼话”等等,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满城衣冠》《原谅我红尘颠倒》、南无袈裟理科佛的《苗疆蛊事》、伞三的《我当道士那些年》。
……
自序

第一章 文学“春秋战国”:新媒体与多元文学版图格局
第一节 当下文学版图格局之变
第二节 媒介变迁、审美转向与作家群落分化
第三节 打工杂志的命运:从分化到消亡
第四节 新媒体、受众审美趣味分化的挑战
第五节 作家群落分化及新生代崛起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海外滥觞
第二节 文学网站艰难探索自由草创期(1998-2003年)
第三节 网络文学商业化变革与类型化发展(2003-2014年)
第四节 网络文学IP产业化与跨媒介时代(2015年至今)
第五节 中国网络文学的翻译和海外传播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产与作家生存
第一节 从写“我”到为“分众”写
第二节 类型化套路与反类型化
第三节 资本的力量与批量文学生产

第四章 审美多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经典诗学观念下的文学研究
第二节 审美权力多元化时代的来临
第三节 文化现场:研究思路与路径

第五章 时代之文学:网络类型小说
第一节 网络类型小说的通俗文学参照系
第二节 网络类型小说的“模式化”特质
第三节 网络类型小说的“游戏化”特质

第六章 欲望都市之中国传奇:都市言情小说
第一节 慕容雪村:都市里的“残酷”青春
第二节 辛夷坞:消逝的青春与爱情

第七章 东方幻想之玄幻仙侠小说
第一节 中国网络幻想小说的兴盛与本土神话回归
第二节 再造神话体系与创建新“游戏”世界
第三节 网络时代的“人类神话”:在“神话”中成长
第四节 脱离传统“神性”时空的“审美杂糅”

第八章 后宫种田小说中的“大女主”
第一节 “女性向”流行IP中的“腹黑女”
第二节 “腹黑女”形象的跨媒介改编
第三节 “腹黑女”与女性自我认同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聚集了作者李灵灵对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早期探索的初步成果,也融入了部分课堂上的讲义。
本教材涵盖文学“春秋战国”:新媒体与多元文学版图格局、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简史、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产与作家生存、审美多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等内容。
新媒介重塑了中国当代文学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文学从计划经济下的“供销社文学”转变为商业经济下“文学超市”中的“文学产品”,品种丰富,应有尽有,任君挑选,文学产业化时代真正到来。在探究市场化的打工杂志消亡与作家群落分化过程中,我发现这一变化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文学审美和文学消费变得更加多元;有关作家、读者、作品、文学生产机制等相关的传统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被颠覆,不正视这些变化,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探究就如同“隔靴搔痒”“盲人摸象”。
网络文学引发对于“文学是什么”等元理论的思考。新媒介改变了文学的存在形式,并不像印刷媒介把口头文学印制成书本的样态那样简单。网络文学发展到IP产业化阶段之后,文学借助数字技术,在各种媒介体(如原创文学网站、文学自媒体、影视、游戏、动漫)之间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文学跨媒介开发使得人们认识到文学借助于纸质印刷媒介分发只不过是一个历史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那种印刷在纸上的文学构筑了我们国度的文学经典,而那些在不同媒介间跨越、流动的文学IP是什么呢?还能被称作“文学”吗?按照印刷媒介时代构筑的主流传统文学框架来作分析,何平先生对当下的网络文学“做了一个粗略的排序:小说、复杂的故事、爽文,以及为影视剧、网游、动漫等产品定制的故事脚本”①。符合经典“小说”标准的网络文学是非常少的,后三者占据网络文学的绝大部分,传统文学研究基本上是不把它们当“文学”来看待的。如果恪守主流文学的边界,对这些“泛文学”的网络写作视而不见,面对日渐活跃、发展壮大的网络文学似乎不太可能;如果拓展文学边界,将其纳入主流文学研究的范畴,势必要对“文学”的内涵和外延重新界定。
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所以不太受主流文学“待见”的原因是文本的“审美性”稀薄,这涉及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学商业性强,属于大众流行文学或类型化文学,就认定其审美性文学性缺乏。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它是网络文学,就认定它缺乏“经典”所具有的典范性、超越性、传承性和独创性。②当我们这么界定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在用印刷文明时代传统精英文学标准的尺子来衡量网络文学。那么网络文学是否拥有自己的“经典”?网络文学的经典观念由谁来建构?主流文学传统由文学期刊(编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来界定经典文本,对网络文学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读者受众、网站和作家。学院派的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基本上产生不了影响,网络文学只需要让消费它的读者满意。学院派的衡量标尺有时甚至和网络文学发展是冲突的。除非能从网络文学内部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这是网络文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之一。
当下网络文学新的生产机制使得文学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为了满足读者不同的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文学类型不断深入细分,新的文学品种还在不断被“开发”出来。

上一个文学

下一个文学研究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