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采蒲台的苇/追梦阅读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荷花淀采蒲台的苇/追梦阅读

文学 散文/随笔/书信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荷花淀采蒲台的苇/追梦阅读截图

#电子书简介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1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白洋淀纪事/1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3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10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16
采蒲台的苇/20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22
村落战/38
山地回忆/45
山里的春天/52
琴和箫/56
老胡的事/63

旧事/71
亡人逸事/73
母亲的记忆/78
父亲的记忆/80
外祖母家/83
童年漫忆/85
保定旧事/91
移家天津/98
老家/101
昆虫的故事/103
吃菜根/105

琐事/107
楼居随笔/109
木棍儿/114
菜花/117
鸡叫/120
石子——病期琐事/122
吃粥有感/125
火炉/127
报纸的故事/129
住房的故事/133
猫鼠的故事/136

文事/139
文字生涯/141
我的读书生活/146
文事琐谈/149
书的梦/156
野味读书/162
谈读书/165
谈书/167
关于散文/170
谈笔记小说/175
与友人论学习古文/179


本书是孙犁撰写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合集,收录《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经典篇目。《荷花淀》讲述的是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采蒲台的苇》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本书同时邀请了国内语文名师对原著进行导读和点评。根据国家红色主题教育的要求和原著的文学价值,受邀的名师会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并挑选书中重点的字词句,供读者学习和收藏,力争达到好像有一位老师正坐在读者身边,对他面对面进行阅读指导的效果。

1. 本书是经典红色作品,内容符合时下主流价值观;
2. 《白洋淀纪事》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或课外读物推荐阅读书目,有庞大的学生群体保障;
3. 邀请国内语文名师推荐及导读,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

今天,国家正在大力建设雄安新区(河北保定境内雄县、容城、安新等三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说到雄安新区,就不能不提及处于安新县的白洋淀;提及白洋淀,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孙犁。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中学生,谁没读过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这篇清新、沉静、质朴而又蕴含深情的文章,早在1959年就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此外,他的作品《芦花荡》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初二上册《语文》教材,《报纸的故事》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选入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白洋淀纪事——采蒲台的苇》被上海教育出版社选入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亡人逸事》被江苏教育出版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所以,孙犁的作品似乎离我们总是很近,但其实,如若你没有真正全面地去了解孙犁的文章,恐怕孙犁的作品,于你而言,永远只是停留在对语文课本的印象上,但那样的孙犁,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立体的孙犁,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更加全面深入地介绍一下孙犁,并隆重推荐他的这部文集——《荷花淀——采蒲台的苇》。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读初中时即在校刊发表习作,高中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当过店员,在《大公报》上发表过文章。《荷花淀——采蒲台的苇》这部文集的四个板块(《白洋淀纪事》《旧事》《琐事》《文事》)可以说代表了作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感悟。
1938年开始,作者就以“孙犁”作为笔名投身抗战洪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合大学工作,并开始正式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作为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青年,孙犁用笔,记述了这场民族的大灾难。“它们是:有所见于山头,遂构思于涧底;笔录于行军休息之时,成稿于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题拟高岩而挺立”(孙犁语)。他的全部创作,都源自于他那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白洋淀,那里是他的故土,那里的风土人情结合着英雄的历史,成为他创作的不竭源泉。
1945年,孙犁创作了他一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荷花淀》。这部作品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特别大,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来没有人像这样用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来写小说,于是有许多作家都开始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模仿其创作方式,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书中《白洋淀纪事》这一部分,都是1949年以前,解放区生活的真实记录。作者曾说:“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他扎根于北方大地,投身于火热的生活,所创作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冀中、冀西、雁北一带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作品时代和地域特点鲜明,又善于从平常的点点滴滴中捕捉生活的美,质朴又绚丽,单纯又丰富,写实又有诗意,虽然作者自己说“我所走的文学道路,是现实主义的”,但作品却处处饱含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白洋淀纪事》这一部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然当属《荷花淀》了。作品描写了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几个农村青年因抗战参军而离家的故事:男主角水生走得仓促,他和水生嫂的告别虽无缠绵悱恻,却令人动容;后来,妻子们因为惦念自己的丈夫,想去探亲,却无功而返;在回家的路上,她们意外碰上了鬼子,这时她们丈夫的队伍正好设伏在这里,她们也在无意中立下了诱敌深入的功劳……
故事虽然简单,但韵味极深,例如水生嫂和丈夫话别一段,她顾全大局、识得大体,牺牲个人利益,支持丈夫上前线,性格中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丈夫参军,她心里思念,但这样的一往情深,却是不同于旧时代的闺怨之辞的,它成了新时代不平凡的赞歌。此外,作品还善于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并将写实和诗意完美结合,是作者创作成熟的标志。
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从而用无邪的文字勾画出时代的风貌,用文学之美来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景物描写新颖不俗、干净利落,故事虽发生在抗战时期,但作者的描写却并未充斥硝烟,更没有残破荒凉、民不聊生的惨象,虽是写战争,却全然不着意于战场厮杀,而是将笔墨放在荷花淀的柔美风光之上,真可谓“叹息风云多变幻,存亡家国总关情”(秋瑾诗)。作者通过笔下人物的从容谈笑,以展现战争年代的云谲风诡。从容的笔调,恬静的画面,反而充满了一种别样的诗情画意。
1949年以后,祖国百废待兴,气象万千。作为一个对新中国充满期待的中年,孙犁继续用笔,记叙着人民改天换地、积极向上的热情。这一时期,他一直担任《天津日报》的编辑,以《文艺副刊》为园地,还继续创作了许多反映冀中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并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大批文学青年。这些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模仿孙犁,受他的影响,接受他的指导,也创作出了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
晚年的孙犁,又实现了文学上对自己的超越:基本打破了小说、散文、随笔的界限,什么题材都是信手拈来,没有故作惊人之论,但感觉平实清正。那种心境和学问的沉淀,那种“惯看秋月春风”,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反而感染了更多人,也让他在艺术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本书中《旧事》《琐事》《文事》三个部分就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年来在他心头积蓄的情感得到了最好的释放,但这种释放却不是暴风骤雨,更绝非山洪暴发,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冷静客观的追思与淡然。他以回忆性散文、生活随笔、文艺笔记等形式,在深沉凝重的话题中注入了清新明丽之风。此时的孙犁散文,充满了对人生体验的睿智的见解、隽永的哲理、历史的思索,手到擒来,又在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性的色彩。
《旧事》这一部分的代表作品当属《亡人逸事》了。这是作者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内容并不庞杂,篇幅也不长,只是简单回忆了亡妻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以显现其身上的美好品格。文章一改其他悼亡之作叙述时的失魂落魄,而是融记叙、抒情于一炉,语调平和,文字朴素,清淡平静,却蕴含着作者的深沉思念和无尽感激。
《琐事》这一部分,是作者的随手、随便、随心之文,实可谓“意之所之,随即纪录”。虽看似简单,然而却语言灵动,意蕴无穷,抒情、叙事或评论自由不拘,篇幅短小,读来轻松惬意。
《文事》这一部分,是作者个人阅读的心路历程。孙犁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他谈自己读书经历的文章,平实又扎实,对读书人而言,于心必有戚戚焉。
一直以来,孙犁的作品和人格都赢得了许多读者乃至同行的称誉。茅盾先生就曾评价说:“孙犁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汪曾祺曾提到现当代作家里除了鲁迅和沈从文之外,他最推崇的就是孙犁。因为他觉得孙犁的小说,超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局限,很是特别。作家莫言更是推崇孙犁的不慕荣华的人格:“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作家铁凝也评价孙犁说:“不以急功近利的一时效应,来代替文学特有的使命。”作家贾平凹甚至说:“我相信,孙犁这个名字是灿烂的,神当归其位。”
如今,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喜欢看孙犁的文章。有时我也想问自己:在今天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读孙犁的作品?或者说,孙犁作品的价值内涵于今而言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因为任何作家都不可能彻底脱离他所在的时代。孙犁的作品,自然也是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木心说,历史学家是真口袋里装真东西,要的是“当然”;艺术家则是用假口袋来装真东西,要的是“想当然”。文学当然不是历史,它应该是作者脑子里“想当然”的东西,但有时候,这种“想当然”却比“当然”更能影响人,因为它更鲜活,更有温度。孙犁的作品就是那鲜活、有温度的别样历史。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影视作品之上,而影视作品里的革命战争,大多数时候是残酷的,是弥漫着硝烟、充满腥风血雨的,当然,有时候也难免是失真的,甚至是扭曲的。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你去读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也都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剑拔弩张,暴力严峻,更为重要的是,你会感觉在那样一个世界,仿佛生活中再也没有其他的颜色,生命的一幕幕场景,在时代的强逆光下根本看不清。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缺少一个必要的窗口,一个不一样的窗口,在铁血的时代,看看热血的人民是否也有从容不迫和诗情画意。幸运的是,孙犁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窗口,他的作品从不执着于刻画大时代、大政治,甚至连战争场面都极力淡化,只将视野朝向时代氛围笼罩下的农村日常生活画面,不论叙事、抒情还是描写、议论,总能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小小的船,清清的水,静静的村庄,山堆海积般的大小苇垛子,荷花淀的荷花,一眼看不到边,水的四周,长起芦苇,芦花乱飞,菱角的红叶,映着朝阳的金光,一个老妪喂着鸡,一个妇人编着席,一个稚子放着羊……他的战争小说,一直在追求纯美的艺术个性和清新、隽永、秀雅的艺术风格。在艺术表现上,他让我们得以看见一个别样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比影视作品更有内涵,也比历史教材更有味道。
我一直认为,艺术的变形,应该是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东西。孙犁笔下田园般的画卷,不仅以不同凡响的方式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道路,还总能够让人感受到不一般的优美和从容。它让人相信:不论国家陷入多大的危难之中,只要有这种优美与从容,国家就永远充满希望。这不正可以鼓励今天的我们,去战胜千难万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吗?这可能是孙犁早期作品于今而言最大的价值吧!
当然,如果从文学创新的角度说,孙犁的文章也是从来不落窠臼,不模仿套版的,真正做到了韩昌黎所言“惟陈言之务去”的要旨。孙犁总在试图跨越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文学范畴。人说“雏凤清于老凤声”,但孙犁这一“老凤”却丝毫不让“雏凤”,这对我们如今苦恼于作品创新的年轻人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写作上的巨大启示和鼓舞。
古人常言:“知人论世。”读孙犁的作品,很自然地就会去了解他的生活状态。他晚年深居简出,所有的应酬,能免则免,甚至有些不能免的,他也极力推辞。他曾说,“文人宜散不宜聚”。不了解的人,认为他清高孤傲,但你读他的文章,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反而处处透露人情智慧,确如曹公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难怪老杜叹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了。
《菜根谭》有云:“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段话正是孙犁为文、为人的真实写照。他从不人云亦云,从不跟风赶潮,从不扎堆倾轧,更不趋炎附势,只是低调做事,淡然作文,这是孙犁作品在人格上的显现。他的作品敢说心里话,敢于直陈自己的观点。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这种为人处世之道吗?
明代钱琦说:“独有书,可医胸中俗气。”所以,我们读孙犁晚期作品,这也是在为我们自己,于今日之纷繁世界,去一去“胸中俗气”,来建造精神家园。
不过,也有可能你还是觉得他的文章不对你的胃口,那你不妨先静下心来,读读《文事》里的文章。也有很多人喜欢孙犁,并不是因为他的散文、小说,而更多是因为他的读书随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孙犁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可读书的生涯却贯穿其一生。他写有大量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是其一生读书的心得。诚如他所言:“青年读书,是想有所作为,是为人生的,是顺时代潮流而动的。老年读书,则有点像经过长途跋涉之后,身心都有些疲劳,想停下桨橹,靠在河边柳岸,凉爽凉爽,休息一下了。”在今天这个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看看孙犁的读书心得,应该会有拨云见日、醍醐灌顶的效果。
其实,哪怕只是单就孙犁文章的语言来讲,也足以给读者以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他的作品语言平实有力,不矫揉造作,字字句句皆散发着浓浓的诗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既有一种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特有的简洁与典雅,又拥有民间语言的自然与朴素,饱含一种富有情致的别样风格。对于特别渴望提升文学语言技巧的人而言,孙犁的作品无疑是一部经典的教材。
我们今天鼓励全民阅读经典。可究竟何为经典?卡尔维诺曾说:“经典就是我们常听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那些书。”因为“经典”是要怀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并用自己的生命注解,才能读懂的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可与杰出的灵魂共舞,摆脱平庸,从容面对这个喧嚣的、物质的世界。从这个标准看,孙犁的这部《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算得上是经典。它确实值得一读,甚至一读再读。
朋友们,拿起这部书吧!你一定会受益匪浅,至少读书,本就是一件乐事,不然欧阳忠公又岂会言“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呢?


上一个文学

下一个散文/随笔/书信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