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截图 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截图 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截图

#电子书简介

李博寒,1986年生,香港教育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和佛教汉语语法研究,运用梵汉对勘的研究方法,对佛经汉译引发的汉语语法历时演变与演变机制做出考察和解释。在《汉语史学报》《国际中国语言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七篇论文。目前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曾参与两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研究资助局优配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壹 引 言
1.1 汉语历史语言学框架中的佛教汉语研究
1.2 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贰 《无量寿经》对梵语格变化翻译方式之描写
2.1 《无量寿经》对梵语工具格的翻译方式
2.2 《无量寿经》对梵语从格的翻译方式
2.3 《无量寿经》对梵语处所格的翻译方式
2.4 总结

叁 《无量寿经》与《维摩诘经》对梵语格变化翻译方式之比较
3.1 《无量寿经》与《维摩诘经》对梵语工具格翻译方式之比较
3.2 《无量寿经》与《维摩诘经》对梵语从格翻译方式之比较
3.3 《无量寿经》与《维摩诘经》对梵语处所格翻译方式之比较
3.4 总结

肆 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讨论
4.1 《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4.2 《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中所见特殊语法现象与汉语语法历时演变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梵汉对勘略语表
后记
《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运用梵汉对勘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东汉支娄迦谶至唐菩提流志的《无量寿经》四个汉译本对梵语工具格、从格和处所格的翻译方式,并以《维摩诘经》为比较对象,考察《无量寿经》和《维摩诘经》不同时代译本对梵语格变化翻译方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介词短语“于NP”“从NP”和后置词短语“VP时”“NP所”因对译梵语的格变化而产生的特殊用法,考察佛经汉译对“从” “时”和“所”功能演变产生的影响。
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87853/15/29231/204715/64ae6377F9f3eab77/f1a077a5885232b8.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164644/2/35451/277871/64ae6379Fbf11b13e/5aaacd1218826c7d.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220849/2/31641/264802/64ae637aF1a6301e4/0fae84b91b3b0979.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123855/5/40651/252481/64ae637aF63eb74d4/c9f84f365d831739.jpg
序——对如何培养佛教汉语研究高级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2012年,本书的作者李博寒博士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她的导师王继红教授介绍给我,来香港读佛教汉语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继红是我在北京大学招收的第一个以佛教汉语研究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博寒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是以佛教汉语研究为题,但受老师的影响,对这个学科多少有些了解,甚至还去北京大学听过一个学期的梵文课;还有,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七年的浸染,她的英文读写也不错。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我当然乐意接收。
博寒这一读,就读了五年。主要的原因是,她必须按照我的既定培养方案,先选择一部有影响、同时有平行“原典”的汉译佛经进行系统的梵汉对勘;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这样,博寒就需要先做基础性的“大补”——历史语言学理论和接触语言学理论需要大补,汉语史需要大补,汉译佛经需要大补,佛教学和印度学知识需要大补,梵文更需要大补。特别是后两者,我不是专家,也没有能力提供相关的课程,只能“另辟蹊径”。一方面,我特别邀请台湾法鼓文理学院的佛教梵文专家邓伟仁教授做博寒的副导师;另一方面,鼓励她到其他学校学习。这样,博寒先于2013-2014学年就近到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旁听了一年的基础梵文课,期间选定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无量寿经》作为核心材料,又于2015-2016学年到台湾法鼓文理学院学习梵文和印度学、佛教学,在邓老师的指导下做《无量寿经》的梵汉对勘。经过这种高强度学习的“磨难”,2017年春,博寒提交了《汉语历史语言学框架中的(无量寿经)语法梵汉对勘研究——以梵语名词工具格、从格和处所格的汉译为例》的博士学位论文。全文长达560多页,分为176页的“正文”和387页的“附录:《无量寿经》梵汉对勘语料”两个部分。论文于当年8月份顺利通过答辩,博寒也于11月获颁哲学博士学位证书。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这部博士学位论文的正文部分的修订稿。
从1997年起,我一共指导了12位博士研究生,其中7位以佛教汉语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在李博寒之前,有陈文杰和陈秀兰(四川大学,1997年入学)、王继红(北京大学,2001年入学)、邱冰和姜南(北京大学,2004年入学);李博寒之后,还有吴泽瑶(香港教育大学,2019年入学)。不知不觉,时光已经过了25年。总的来说,这25年中,自己除了不断探索佛教汉语研究这个新兴学科的发展之路以外,也在不断探索究竟该如何培养佛教汉语研究高级后备人才,逐渐形成了个人的佛教汉语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模式)。博寒就是按这个“方案”训练出来的最新成果。
所谓理念,主要指:(1)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训练不但要能满足其博士学位论文撰写的需要,更要为其长期学术发展打好基础;要使学生把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当作今后学术生涯的开端,论文的选题既要有前沿性,也要有前瞻性。这是我的导师张永言教授当初对我的要求,经过了自己实践的验证,我把它传承下来用在自己对博士研究生的指导上;(2)要根据佛教汉语研究这个新兴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现阶段我们的整体学术水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不揠苗助长。
所谓目标,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做到:(1)在学术思想上,一是能够充分认识到佛教汉语研究的跨语言、跨文化与跨专业的性质,并把这种研究在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中的特殊价值,不论具体做何研究,都能自觉地以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探求公元之交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持续近一千年的佛经传译与流布对同时期和之后汉语发展演变的影响为最终目的;(2)在学术能力上,能够进行汉译佛经与同期本土文献的精读和语言学比较,进行汉译佛经与平行梵本精读和语言学比较——也就是可以进行系统的溯源工作,同时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所谓培养方法,则是坚持以打基础为主。要求学生在具体题目确定之前,先选择一部在汉传佛教中有影响、并且有平行源头语(如梵语)精校本的翻译佛经,进行系统的、逐词逐句,即“一个虚词也不放过”的梵汉语言对比分析。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让学生了解第一手的语言事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并选择一个或若干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题性讨论;与此同时,这一基础工作,也可以为学术界提供一份新的、适用于佛教汉语全方位研究的梵汉对勘语料。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佛教研究著作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