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道德的起源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基督教道德的起源

宗教 天主教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基督教道德的起源截图 基督教道德的起源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督教道德的起源》:
在现代英语中“伦理”一词变得听起来比“道德”更为庄严。我为什么选择早期基督教道德进行论述?读者也许会这么问,特别是因为从表面看,《基督教道德的起源》的工作与一大批以“新约伦理”为标题的书颇为相似。先从这个大词说起。在我要做的历史性描述中,由于若干原因,“新约伦理”,或就此而言,“新约道德”这样的标签会起误导作用。首先,我要查究的证据很多,也许大多数都出自《新约》。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考察基督教道德在最初两个世纪中发展的全貌,就不能仅仅只看基督教的文献。我们也要看比《新约》中所有文献都更晚的东西,看与其同时代的文献——这些东西在当时往往被赋予与《新约》同等的地位,只是后来才被排除在标准典籍之外。有些基督教团体被抹黑,而且最终被占主导地位的体制和传统压制下去,对于体现他们的信念和实践的文献我们也要研究。
第二个原因是,作为历史范畴的概念,“新约伦理”会引起误解,因为直到我所考察的时期的末端,如今我们所知的《新约》尚未完全成型。最早的基督教徒——即那些开始创立基督教道德的人们,并无《新约》在握。这个明显的事实往往被人遗忘。如果一个现代基督教团体声称其伦理标准完全出自《新约》,那么他们将其伦理定名为“新约伦理”是恰当的,只不过这应该是规范性的而非历史性的或描述性的名称。然而,即使在最拘泥于《圣经》文本的基督教派的眼中,这一断言本身就有些古怪,因为按照规范,人们读《新约》时总是把它当做至少也包括《旧约》在内的更大范围的典籍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我们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基督徒把《圣经》当做道德规范,那么“圣经伦理”的提法则比“新约伦理”更可取。不过,这并不是《基督教道德的起源》要讨论的问题。我提到这一点的目的是强调文本在道德话语里起到规范的作用与它充当过去的规范与实践的见证之间的差别。而且,我希望这点题外的说明会提醒大家,在谈道德或伦理时,我们是在谈人。文本无伦理可言,而人却有。
还是要问,为什么探讨的不是早期基督教伦理而是早期基督教道德?“伦理”和“道德”二词一个源于希腊语,另一个出自西塞罗为翻译该希腊词而创造的拉丁词,这两个词往往被当做同义词使用。不过,在日常语言中二词之间常有细微的差别,而我正是要利用这种差别来特别说明一个观点。有些道德哲学家也区分二者,但他们的区分并不尽相同,而且,通常也出自与我不同的目的。我把“伦理”当做一种反思性的二阶活动,它是自觉的道德。它质询道德话语及行为逻辑、道德判断的根据,剖析责任以及德行的基础与结构。正如《牛津英语大辞典》所言,“伦理”因此为“道德之学”。在另一方面,“道德”一词指生活的一个维度,一种渗透于生活、却往往只是部分地被人意识到的、带有价值判断的一套倾向、态度和习惯。
童年时期我最常听到的道德警告是:“规矩点!”(Be have yourself!)这句话肯定很难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因为它表面上的语义很空。然而,我们那里的父母们从不怀疑它强大的交流作用。这一命令的预设是,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孩子已经学到了,在某种程度上道德规范已经内化。倘若父母认为有必要确切地告诉孩子他必须做什么(如“不许再冲你妹妹扔泥巴”),并且倘若孩子问:“为什么不许扔?”一种初级层次的伦理对话的场景便可能就此形成。然而只是可能,而非必然,因为父母的回答也许是:“因为我说不许”,或者“因为这样做错了”,或“我们不冲别人扔泥巴”,或“如果别人冲你扔泥巴,你会怎么想?”这样,通过诉诸权威、或一种较为笼统的道德感、或一种家庭标准、或一种他们认为孩子已经具有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能力,父母试图推进道德价值或规则的内化过程。如果该家长真要作一种较为理性的解释,那么二者之间进行的便是我在这里特指的伦理劝谕。不过,有一点请注意,以免误解。倘若父母的确让孩子做伦理思考,他们的直接目的也是同样:帮助孩子成长为道德行为可靠的人。
……

第一章 道德观念与群体
第二章 转向:皈依的道德影响
第三章 城市、家庭、上帝的子民
第四章 热爱且仇视人世
第五章 描述责任的语言
第六章 基督教实践的语法
第七章 认识邪恶
第八章 肉体一符号与难题
第九章 对得起上帝的生活
第十章 对末日的认识
第十一章 道德故事
跋历史、多元主义及基督教道德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韦恩·A.米克斯所著的《基督教道德的起源》作者带领读者绕到错综复杂的基督教历史的背后,来到它的发端,考察当时罗马帝国东部多元文化的世界一些独特的信仰和行为模式,为我们了解早期基督教伦理体系提供借鉴。

《基督教道德的起源》于1993年出版,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在19年后会有中译本。然而就在这十几年中,世界的变化加速,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使它们更紧密地联在一起,中国与外界的沟通与日俱增,其重要性突显。无论是身临其境还是在思想、心灵中,心怀善意的人们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疆界,尽力去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价值。什么是对,什么为错,对此我们为何抱有不同的看法?关于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我们最基本的看法缘何而起?各民族的历史不同,对于终极价值的理解也不同。他们缘何能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借鉴?
本书也试图跨越,不过它跨越的是一种文化上的重大隔阂——现在与过去之间,而非一个地域与另一个之间的隔阂。它意在带领读者绕到绵长、错综复杂的基督教历史的背后,来到它的发端。它考察当时罗马帝国东部多元文化的世界——在这一地区,一些独特的信仰和行为模式成为我们称之为基督教的宗教运动的特征。我探究的问题是:这些独特的模式是如何在该地兴起的?如果这本书能帮助读者从今天向后跨越到昨天,我希望它也有助于共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达到互相了解。
把我的英语原作翻译为汉语确为费力之举,对吴芬在此过程中表现的耐心和经历的辛苦我深表感谢。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天主教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