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英雄

历史 经典著作

  • ISBN:9787552021646
  • 包装:平装
  • 字数:319000
  • 开本:16开
  • 版次:1
  • 用纸:雅致纸
  • 页数:298
  •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1-01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英雄截图 英雄截图

#电子书简介

编辑推荐

英雄气激荡,国家有希望英雄气飞扬,军队有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中,始终激荡着一股撼人心魄的英雄气。那澎湃在天地间的英雄气,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灵魂与支柱。
每一位英雄,都是永存的丰碑;每一个典范,都是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英雄气概和人格魅力,先锋事迹和榜样作用,历经风雨而不朽,饱经沧桑而弥新。

内容简介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在人民军队迎来九十华诞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从我军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著名英模中筛选出33位有代表性的英模人物和英模单位,抽取精干力量组成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赴英模所在单位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对英模本人或其亲属、战友进行深入采访,以富有新闻性、时代性和人性化、人情味的表达,挖掘老英雄的新故事,讲述老故事的新意义,以期揭示优良传统、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崇尚英雄的强大正能量。

作者简介

曹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高级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长期从事军事新闻采编工作,2014年当选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飞向太空的航程》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

内页插图

代序:胸中有激情落笔写华章曹智
陈树湘:湘江英魂,永不迟到的祭奠樊永强
钱壮飞:我军谍报史上的红色传奇王经国王天德秦富梁蔡琳琳
大渡河连:勇士自有后来人王玉山周汉青
刘志丹:民族英雄,群众领袖樊永强
雪泥鸿爪忆“一曼”陈曦曾涛
“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曾涛陈曦
狼牙山英雄魂梅常伟韩松豫
深情一曲赤子歌——左权将军和他的13封家书梅常伟王楠楠
看血性怎么保鲜——走进新时期的“刘老庄连”李宣良梅世雄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农民摄影家赵文岭和回民支队的故事梅常伟王瑶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樊永强
共产党人好榜样——追记彭雪枫将军张选杰李兵峰
董存瑞部队:赓续血脉做传人王天德王经国秦富梁蔡琳琳
那座“塔山”曾涛陈曦
冲锋,踏着老连长的足迹——走进新时期的“杨根思连”梅世雄
邱少云:纪律重于生命,英雄从未走远樊永强唐磊
永不褪色的热血传奇——走进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吴琪张汨汨
雷锋,从未离开王天德王经国秦富梁蔡琳琳
从霓虹哨兵到特战新秀——走进转型中的“南京路上好八连”李大伟黄明梅常伟
“举长矢兮射天狼”——空军战斗英雄、地空导弹兵第二营首任营长岳振华张汨汨张雷冯伟
解读英雄连队的英雄密码——走进第72集团军合成某旅“硬骨头六连”王玉山李勇吴持巍
英雄王杰:人世间一束永不褪色的精神光芒王玉山戴强李怀坤
战斗,永不停歇——记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梅常伟韩松豫
并蒂莲花——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夫人龚全珍的故事曾涛陈曦
英雄苏宁:热血化干城王经国王天德秦富梁蔡琳琳
英雄徐洪刚的多彩人生李宣良梅世雄
方红霄:一颗感恩心满腔英雄气王玉山陈海龙
十九载,抗洪英模永在曾涛陈曦
航天英雄杨利伟李国利陈曦
导弹司令——追记“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张选杰李兵峰王瑶
坚定前行唯有信仰——独臂将军丁晓兵的“广西时间”王玉山李国闯
奋飞!沿着“734”的航线刘永华韩松豫王德思
听,渤海湾有风吹过来——追记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梅常伟王瑶
后记李宣良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英雄》:
陈树湘:湘江英魂,永不迟到的祭奠
樊永强
【人物小传】陈树湘,1905年1月生,湖南省长沙县人。在毛泽东、何叔衡等的影响下,投身革命。1927年参加北伐军叶挺部,历任班长、警卫团排长,同年9月随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他身经百战,屡建战功,逐步成长为红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34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他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身负重伤,最后弹尽粮绝,不幸被俘。1934年12月9日,在被押送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韩京京的追寻之路是从父亲去世那一天开始的。
韩京京的父亲、开国中将韩伟是湖北黄陂人。1992年,86岁的将军弥留之际,却对儿子说出了要“魂归闽西”的夙愿:
“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遵照父亲的遗嘱,韩京京将骨灰送回到他带领闽西子弟开始长征的出发地:福建龙岩。
安放骨灰那天,四月的闽西细雨濛濛。当韩京京来到闽西革命公墓,眼前的场景让他瞬时泪奔:上百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早早聚集在骨灰堂外的台阶上,来给“扩红团长”送行,说当年“韩团长”带出去的几千闽西子弟兵都牺牲了,如今他以自己的骨灰来告慰他那些战友的父老乡亲啦,我们来看看他,也给他送送行…一
蓦然问,韩京京想起十多年前有一次陪父亲去看望民政部长程子华伯伯。民政部一位主管优抚工作的司长也如约来到,谈话开门见山:“韩老,您要求给红34师6000官兵追认烈士,可是按规定……”爸爸拍着桌子站了起来:“34师只剩了我一个团以上干部,我上哪儿去找证明人?!”
是啊,红34师那6000闽西子弟兵最后都到了哪里?带领他们浴血奋战的师长又在哪里?
20多年来,韩京京追寻着父亲和父亲战友们当年的足迹,从文家市到三湾,从井冈山到龙岩,最后来到了湘江之畔。
在这片曾经发生过惨烈大战的悲壮之地,韩京京寻找烈士遗骸,立起英雄墓碑,一步步弥补着困扰父亲一生的遗憾,也一点点走近了“义父”陈树湘的英雄世界——尽管他们从未谋面。
这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追寻,这是一场永不迟到的祭奠。
血战湘江之侧,“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韩京京的记忆中,从出生起,他从未听父亲提起过湘江战役。直到1986年韩伟将军80岁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要编写《红军长征回忆史料》,有关同志找到他,让他回忆红34师浴血奋战的历史,韩京京才从父亲那里听到这场惊天动地的鏖战。
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被重新打开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半年后,这篇回忆文章写成了。“父亲显然是把这段历史完好地保存在内心深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韩京京说,“其问,他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怎样的纠结,我并不知道……”
在韩伟将军一气呵成写就的回忆录《红34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中这样记述:“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我团1营有位福建籍连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肠子被敌人炮弹炸出来了,仍带领全连战斗。阵地上空铁火横飞,山上的松树烧得只剩下枝杆,但同志们仍英勇坚守阵地,顽强战斗。”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担负全军总后卫的红34师的阵地上。最终,红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以全师6000名官兵的英勇牺牲完成了阻击敌人、保护党中央渡过湘江的重任。据说,因为湘江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当地老百姓从此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传闻。
“父亲生前很少讲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总说自己是一名幸存者。”韩京京说,父亲一生身经百战,但最为惦记、无法忘怀的还是湘江边上的那场战役。也正是从父亲的回忆文章中,韩京京才第一次了解到湘江之战的壮烈与震撼。
……

^_^:76fd77abc81ff5a1f4951efca0a60003


上一个历史

下一个经典著作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