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励志与成功 自我调节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截图

#电子书简介

米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疗愈系畅销书作家
长期致力于自我提升、心灵成长方面的研究、阅读和实践。
她坚信,当一个人把问题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的时候,就是成长与蜕变的开始;用心理学的眼光检视自己和周围,就找到了“我为什么是我”“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却也可以在疲惫时帮助自己卸下盔甲;我们需要鼓励自己保持积极的状态,却也可以在沮丧时允许自己掩面哭泣。我们不需要成为多么完美的人,只需要成为完整的自己,而完整就意味着光明与黑暗共存。一切也如荣格所言:唯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光明。”
活在虚假的人设里,没有谁是安宁的
日本的一档综艺节目《NINO桑》,曾爆料过一位“网红”背后的真实写照。
这位网红叫西上真奈美,是一个模特,有二十几万的粉丝。她在Instagram上的“人设”,满足了无数年轻女性的假想自我。每天都有漂亮时尚的新衣上身,吃着精致健康的食物,住在干净整洁的家里,时常与亲密知心的好友小聚。
谁不希望在颠沛流离的世界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和喜欢的一切待在一切,寻得一份静谧与舒心?因此西上真奈美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然而,节目组在跟拍后却惊讶地发现,西上真奈美的真实生活,并非如此。
摆在桌上的沙拉,西上真奈美根本就没有动过筷子,从头到尾只是在拍照。她说:“我其实特别讨厌蔬菜沙拉,只是因为色彩缤纷,所以就点了……”明明只有一个人吃饭,却要点两份,只是为了看起来像和朋友一起出来的。
西上真奈美那脏乱不堪的家,乱得让人无处下脚,而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美照,都是把东西拨开,露出来的一个角落而已;至于可爱的小狗,也不是西上真奈美在照料,都是她父母在养,偶尔拍照给她,发个朋友圈秀一秀而已。
出现在社交网页上的好友,只是她从街头随便拉来的路人;看似热闹无比的好友聚会,也是她花钱请人来客串的,为的就是维持自己“社交达人”的人设。在现实生活中,西上真奈美说:“其实我没有朋友。”
在节目最后,嘉宾问她:“每次请客来搞聚会,会不会花费很大?”西上真奈美回答说:“我家里很有钱,所以……”
这是真的吗?很可惜,也不是。后来媒体爆料称,她宣称“家境好”,也是人设的一部分。实际上,她多数的开销都是父母在支撑。
这个节目播出后,粉丝哗然一片。如果说,像前面我们提到的W,只是在生活中无意识地以假想自我示人无伤大雅的话,那么在社交网络上给自己立人设,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自欺欺人的嫌疑。
为什么要收起真实的一面,营造一个虚假的理想自我?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指出过这样一个现象:每个人都有一副“人格面具”,这副“人格面具”是人经过对自我人格的伪装向社会展示出来的。
很多人煞费苦心地经营人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心理防御,目的就是呈现出一个更好的完美形象,获得他人的认可。可悲的是,当人习惯性地躲在“人设”的面具背后,会越来越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换句话说,人正是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真实的形象,才会创造一个理想化的人设。这个形象出现后,貌似可以补偿对真实自我的不满,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更加难以面对真实的自我,更加蔑视自己、厌恶自己,因为把自己过分“拔高”了,现实中的自己根本无法企及。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在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痛苦挣扎,在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左右徘徊,既迷茫又困惑,找不到停靠的岸。
2015年,澳大利亚超级网红Essena O'Neill关闭了所有社交平台,宣布退出网红圈。面对外界的质疑与不解,O'Neill的解释简单直白:“我并不是你们认为的‘我’。”
她说,instgram上那些好看的照片,多数都是为了迎合粉丝。看似不经意的、随手一拍的美好,其实背后费尽了周折。当粉丝越来越多后,点赞数量变成了衡量她的唯一标识,她感到压力倍增,甚至开始担心,害怕哪一天被人看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样子。这种忧虑,让她极度压抑,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状态下,O'Neill意识到,她过得只是“看起来很美好”的生活,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是真实的生活。在设计好的角色中,她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却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只是一个住在屏幕里的人,跟屏幕里的人打招呼,虚幻得如泡影。
既是人设,就存在崩塌的可能。倘若有一天,当这个“理想化形象”遭到别人的攻击,我们会本能地去维护自己理想化的那个形象,处在无意识的自我防御之中,处在无意识地对别人攻击的认同之中,从而迷失自我。
想要人设不崩,就得活得如履薄冰,试问:有谁愿意提心吊胆地戴着面具过一生?即便侥幸这样度过了一生,也是用无数的委屈和压抑换来的,也会有无数独处的时刻,望着那些精致的个人照,以及虚构的美好生活时,大多数人不禁会扪心自问:这到底是谁?而我又是谁?
Part / 01再见了,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你以为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吗?
活在虚假的人设里,没有谁是安宁的
内在真实的你,需要的是被自己理解
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
突破自我中心的束缚,看见成长的自己
Part / 02承认、接纳和拥抱内在的阴影
没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掩饰自身的特质,是一场巨大的内耗
学会接纳自我,不附加任何条件
生而为人,承认有欲望并不是罪恶
当阴影被看见,不意味着关系就会结束
从容拥抱阴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光明
Part / 03对生命带给自己的一切说“是”
生活泥沙俱下,学会带着问题往前走
痛苦是压不住的,回归自己的感受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试着臣服于它
在伤痛与残缺之外,仍有照亮生命的光
纵使不完美,人生依然值得好好继续
Part / 04情绪还会回来,愿你我不再抗拒
承认自己和他人都是会有情绪的
情绪只是客观存在,没有好坏之分
回溯本源:到底是什么让你愤怒
踏出舒适区时,恐惧总会如影随形
与抑郁情绪不期而遇,请保护好自己
Part / 05逃不开的琐碎,即是修行的道场
抱怨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
接受最坏的结果,就不会再害怕失去了
人生不存在输赢,只有视角的转换
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要总往心里塞
于不确定之中,保持自己的节奏
生活永远无法预知,试着把握现在
Part / 06无须小心卑微,亦不必故作强大
外界的批判,无法定义你的好坏
亲爱的,放过一时间脆弱的自己
多少人前的傲慢,不过是自卑的补偿
你的所作所为,是你当时最好的表现
不必害怕明天,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客观地评价自己,是自尊与自爱的根基
Part / 07关系是一面镜子,照见真实的自己
一切外在的关系,都是潜意识的投射
你讨厌的人身上,往往藏着自己的影子
对别人发脾气,是自己的伤痛未曾治愈
感谢亲密关系伴侣,帮助我们看清自己
人与食物的关系,透着人和自我的关系
Part / 08不完美但很精彩,有遗憾更有未来
时间尚无法治愈的伤,允许它存在着
学会清简,把生命留给合理的事情
觉得自己好看,比真的好看更重要
不再苛求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生活中的舞者
轰轰烈烈很精彩,小确幸也不失美好
结语往后余生,愿你我都能成为自己的光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黑与白、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调和,生而为人的我们亦如是。当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阴影部分时,就会活在假想的面具下,心理的天平就会失衡,痛苦便油然而生。当我们能够敞开心扉,与自己的不完美特质握手言和——拥抱自己的恐惧与弱点时,我们就对所有人、对整个世界敞开了心扉,并让真实的自己获得成长。生而为人,我们需要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却也可以在疲惫时帮助自己卸下盔甲;我们需要鼓励自己保持积极的状态,却也可以在沮丧时允许自己掩面哭泣。我们不需要成为多么完美的人,只需要成为完整的自己,而完整就意味着光明与黑暗共存。一切也如荣格所言:“唯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光明。
唯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们才能逃离虚假的人设,突破自我中心的束缚,看见成长的自己。
唯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们才能不再抗拒情绪,无须小心卑微,也不必故作强大。
唯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们才能找到自尊自爱的根基,在关系中学会带着问题往前走。
一切正如荣格所说,从容拥抱阴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光明。
本书写给这样的你……
活在虚假的人设里,掩饰自身特质的你
不能客观评价自己、苛求自己事事完美的你
与负面情绪对抗、无法走出低价值低自尊时刻的你
本书特点……
拒绝毒鸡汤,给你坚实的心理学知识支撑
拒绝正确的废话和无意义的真话,帮你回溯本源,接纳内在的阴影
提供接纳清单:不再掩饰自身的特质;承认自己有欲望;面对痛苦,回归自己的感受;承认自己和他人都有情绪;情绪只是客观存在,没有好坏之分;学会转移观察的视角;在不确定中保持自己的节奏;试着客观评价自己;时间无法治愈的伤,允许它存在着;不再苛求自己;认为关系不会阴影被看见而结束。
成为自由职业者已近八年,虽不用通勤打卡, 却也在每一个工作日,按部就班地坐在电脑桌前,
遵循既定计划来完成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计 划。上班族的8小时工作制,居家办公也并未缩水。 唯一的不同或许就是,可以灵活调配这8小时,上午 犯懒贪睡了一个钟头,晚上就要补回来,工作量是 不能打折扣的。总体来说,就是要足够自律。 可是,就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前一周,我还深陷 在“自我攻击”中。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问题,全国人民都尽力 做好防护,待在家里,尽量不出门。对生活娱乐丰 富的现代人而言,这种体验无异于部分的“感觉剥 夺”。一天两天还好,但一下子在家待十天半个 月,不能出门活动,还要面对全网爆炸式的信息, 很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
我还没有达到过度恐慌的程度,但我的确焦虑了。我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习惯居家办公的我,还能够像往常一样,保证规律的作息,完成压在手里的工作。可事实证明,我也开始坐不住了,晚上刷手机看新闻到很晚,早上睡到10点钟,吃饭也变得不规律,春节前保持的运动与健康饮食的习惯,一下子都被打破了……更糟糕的是,一连十几天,我都没有碰电脑,明知道自己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可就是“身不由己”。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深深陷入到焦虑与自责的怪圈中,觉得自己就像变成了“废柴”。而这引发的结果就是——一言不合就跟家人发脾气,对书架上那些没有拆封的书及许久未更新的公众号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自由职业八年来,我第一次对“自控力”产生了怀疑,也开始厌恶起这样的自己。
庆幸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看到了心理圈的一位师姐分享的一篇文章,是“冰千里”老师写的。老师结合当前的处境,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弥漫恐惧下的不确定,以及对这不确定的无能为力,正是焦虑的根源。
道理易懂,可我该怎样从这种焦虑中解脱出来呢?或者说,从这种焦虑中缓解一下呢?
在文章的末尾处,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做好自己,稳定自己,就是对灾难的贡献,或许这没那么伟大,但你本不就该如此吗?话说回来,做不好自己也正常,任何无意义感,任何低价值、低自尊,都是你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危机所致。”
刹那间,我似乎理解自己,也原谅自己了。
我希望自己不受到外界的影响,希望时刻充满掌控感,希望在不成为乌合之众的同时,还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可是我忘了,在对自己提出这些要求和期待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自己也只是一个
普通人。既是凡人,就必会有无意义感、低价值、低自尊的时刻。
而我呢?因为不允许这些“阴影面”的出现,还把当下这一刻“我做不了什么”的客观事实,升级成为“我不够好”的自我贬低。我一直想着怎样摆脱焦虑和不规律,怎样让自己尽快找到掌控感,而这无异于在跟自己的负面情绪对抗。结果,越抗拒,越强化。
我深呼了一口气,决定放自己一马:接纳眼前弥漫的不确定,接纳它可能会转移的事实,也接纳当下我无法专注地去看书写字的事实,然后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可以的。
坦白说,接纳并允许自己暂时变成“废柴”以后,我真的没那么焦虑了。
我不再埋怨自己睡到10点钟,但会尝试把闹钟定在8点半,随着悦耳的铃声慢慢醒来;第二天再把闹铃调到8点,第三天调到7点半,给自己三天的时间,逐渐回归正常的作息。我不再强迫自己每
天必须完成多少任务量,而是适时地打开电脑,做点简单的文字梳理,找回工作的感觉。我还给自己买了一个新的运动手环,在家里打开“锻炼模式”,看自己的心率变化,给室内运动增加乐趣……
大概用了五天时间,一切都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此时此刻,我可以静下心来,重新回归一个自由职业者的状态,按部就班地写字了。我想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用它来开启这本书的主题——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却也可以在疲惫时帮助自己卸下盔甲;我们需要鼓励自己保持积极的状态,却也可以在沮丧时允许自己掩面哭泣。我们不需要成为多么完美的人,只需要成为完整的自己,而完整就意味着光明与黑暗共存。
一切,也如荣格所言:“唯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光明。”

上一个励志与成功

下一个自我调节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