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蓝皮书:四川城镇化发展报告(2020)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四川蓝皮书:四川城镇化发展报告(2020)

经济 中国经济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四川蓝皮书:四川城镇化发展报告(2020)截图

#电子书简介

向宝云,男,先后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获文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
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研处、外事处处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纪委书记,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文化发展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17年1月任现职,2013年7月任现级。
2018年9月30日,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Ⅰ总报告
1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报告2020”课题组/001
2四川城镇化发展前景展望“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报告2020”课题组/026

Ⅱ农民工与城镇化篇
3新时代四川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问题研究“新时代四川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038
4四川农民工:研究意义、历史贡献与工作经验“新时代四川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062
5新时期四川省农民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新时代四川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076

Ⅲ专题篇
6成都中心城市辐射力与腹地研究冉敏/092
7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吴振明/104
8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分析周杰/114
9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测度张霞/128
10“三位一体”联动推进乡村振兴研究涂文明梁玉莹/153
11四川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罗楠/167
12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易晓芹/186

Abstract/199
Contents/201
本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报告,分为四川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和前景展望两个部分。报告重点分析了2018年全国以及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利用“四川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21市(州)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深入分析。第二部分为主题报告篇,是以“新时代的农民工”为主题形成的三篇相对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发展报告,《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重点梳理了政府部门政策扶持、园区建设、服务保障、创业培训、就业招聘、乡村治理等引导工作。《四川农民工:研究意义、历史贡献与工作经验》总结出四川农民工工作在强化组织保障、优化工作方式、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尊重农民工首创精神和完善农民工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的经验。《新时期四川省农民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针对制约农民工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讨了多元化营造农民工服务保障和社会发展环境的策略体系。
第三部分为专题调查篇,针对四川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政策焦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断裂点理论的成都中心城市辐射力研究》通过构建测度城市辐射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成都中心城市辐射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成都城市辐射力的对策建议。《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走“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四化同步、城乡统筹、集约高效”的差异化的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分析》重点关注四川省特色小镇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异测度》构建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运用城乡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四川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异绩效和城乡协调程度进行综合测评。《“三位一体”联动推进乡村振兴研究》从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出发,重点分析了“三位一体”破解我国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和面临矛盾,积极探讨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四川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运用2000-2018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得出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结论。《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描述了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协同情况,进而通过测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各成员城市产业同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都市圈产业发展政策和建议。
前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平衡发动机”。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484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6%,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新型城镇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
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经济发展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同时有其特殊性,特殊国情下传统二元体制的樊篱赋予了农业转移群体一个特殊的称号——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户籍仍在农村并承包土地,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作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农民工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建成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功能健全的城镇体系和建设日新月异的乡村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民工大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由于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同步,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农民工长期“钟摆式”流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因实施人口流动管控,我国部分地区又面临抗疫复产用工荒的压力。因此,下阶段应该更加深化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认识。
如果说前阶段的城镇化是缔造了2.8亿名农民工的城镇化,那么新阶段的城镇化应当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
二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019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

上一个经济

下一个中国经济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