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学与道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梵学与道学

宗教 道教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梵学与道学截图 梵学与道学截图 梵学与道学截图 梵学与道学截图

#电子书简介

闻中,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博雅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重新认识印度"译丛主编。英国伯明翰大学与印度辨喜大学访问学者。曾漫游五天竺,孤身行走喜马拉雅群山,跟随印度僧人修习印度哲学。主要著作及编选整理有:《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吉檀迦利》《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太虚大师演讲录》《道德真经集注》等十余部。

序(孙智燊)1

自序1

第一章凯洛斯与宇宙几奥1

第二章新的轴心与新的福音11

第三章宗教对话与人的圆满21

第四章文化遇合与理性宗教33

第五章原人四足与玄之又玄44

第六章梵我一如与天人合一58

第七章迷狂神思与虚己之爱73

第八章智慧瑜伽与不二法门88

第九章哈达瑜伽与肉身成圣99

第十章行动瑜伽与圣住人间107

第十一章宇宙摩耶与至高实在121

第十二章一位中国学人的千瓣莲花137

第十三章《阿凡达》与东方元素147

第十四章《伊萨奥义书》的中道精神155

第十五章中西冶铸成一味,梵道圆融终入神162

第十六章方东美哲学智慧架构中的第四慧190

第十七章艺术真理与物之物化223

第十八章帕坦伽利《瑜伽经》的当代之光242

第十九章宋代老子学与鹤林真逸彭耜251

第二十章八曲:昂首天外、傲视群雄的印度大禅者258

附录一婆希史多瑜伽精义269

附录二设计东方:中华智造的哲学基础与文化精神286

后记299


本书共分为20章,涉及古奥义书、梵经与薄伽梵歌诸经,同时更是涉入了中国的易经、尚书与老庄等古典道学要旨。从不同层面对梵学与道学进行了层层剖析,并对印度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哲学思想进行具体阐释。比如“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的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和“接近佛陀的精神高度来思考人类整体命运的智者”潘尼卡的宗教对话,以及维韦卡南达的吠檀多哲学思想。本书还重点论述了四种瑜伽哲学,即行动瑜伽、奉爱瑜伽、智慧瑜伽和胜王瑜伽在印度哲学史上的地位,指出瑜伽在印度所代表的哲学高度。书中关于中国会通中印哲学思想的大家主要以浙江大学的王志成教授和20世纪的“学问渊博。体系精深”的方东美先生为代表。深受印度精神文化影响的王志成教授“不确定”观念的提出和他的“不执”的精神也印和了印度哲学的精髓,方东美深膺中西哲学研究领域,且成就颇高,他的《哲学三慧》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表达,但书中未提及印度之哲学思想,因此本书用以整章的篇幅来论证了方东美哲学思想的中的第四慧——功德慧,即他晚年对于印度宗教哲学精义研究的成果,如他为印度哲学的源流正变脉络做的清晰的系谱学分析:一源一支二本三流六派,还有他对于印度哲学的系统传述。书中还有关于中国老庄之学的阐述,可以说,本书对于研究中西印哲学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思考中国文明的当代价值和未来走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印度的哲学思想史人类对世界进行思考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世界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与生活的佛教就是在印度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可见印度文明中蕴含着中国文明可以吸收融汇进而促进中国文明发展的可能性与资源。本书奠基与对印度文明的深刻认识,试图会通中印文明的核心精神,即道学与梵学。

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90713/17/16554/1120843/6142fcceE179e0d01/0a920f5b27b3f7b1.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205833/27/6788/1072286/6142fcceEa70aaf54/18de7f8366d6d778.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207106/7/904/953885/6142fcceEe1248251/67a366b2f8dc4cac.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1/201171/19/7181/1114516/6142fcceE815083d2/33f028b63698b1de.jpg
当今世界,思想与哲学领域的地方主义式偏狭是危险的。查尔斯·穆尔(Charles A.Moore)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指出,哲学只有成为全球性的,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缔造崭新而美好的世界。长期以来,在永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与变易哲学(Changing Philoso-phy)的智慧寻找中,尤其在面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强烈冲撞与大量的哲学思想材料以程度不一的异质形态涌现时,敏感的哲学家们已经意识到建立一种更宏阔的哲学视野之必要。
换言之,今日哲学之研究必须针对整个存在界,针对全部的时间与空间,其思想的经验应当包括全人类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精神成果和文明见解。显然,首当其冲,且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哲学遗产便分属于中国文明、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中西印三种生命智慧,恰似三足,鼎立于天壤之间。然肇端不一,秉性各异。印度文明起自森林圣者的冥想;西方文明起自城邦的角逐与海涘的捕猎;中国文明则起自农耕劳作,与绵邈无尽的土地发生了古老而亲和的关系。于是,印度便多神秘的超越,西方多外在的进取与征伐,而中国呢,则多了一份现世的安稳与时日的风光。凡此种种,皆意味着“哲学比较”之重要价值。
故人处斯世,普遍性对我们的律令就会逼迫我们去思索德国东方学者马克斯·缪勒(Max Muller)对于宗教学的理解,并将它转换为对哲学的理解:只懂一种哲学,其实什么哲学都不懂。东西方哲学精神的比较,所存有的诸多差异,因是西人发端,学界关注已久,研究者甚夥,成就可谓不菲也。然而,同为古老文明之代表的中国与印度,其间之异同相勘,却常为学界所忽视、所冷落。怪哉!
且另有一义我们尚需明确,即我们通常不忍回顾近现代以来的华夏之文化劫难,其沉痛、惨怛兼奇诡,被时人称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故为救此疲敝,援引他典,百多年来佼佼雄出者亦不少,其中,从西哲有之,从佛典有之,从耶教亦有之。而由“自古以来、贻我大祥”的印度寻求自我的文化疗救,则寥若晨星。独可赞者,惟以才具闳辟、天秉奇出,沉潜印土几十载的徐梵澄先生为最,其融通中西印圣典所酿就的哲学慧见灵光孤耀,惜乎此后几成绝响,吾人或无心回应,或无力回应,其结果则一。徐梵澄先生云:“若使大时代降临,人莫我知,无憾也,而我不可以不知人,则广挹世界文教之菁英,集其大成,以陶淑当世而启迪后人,因有望于我中华之士矣。”
所以,我们今日此项关乎梵学与道学的工作之开展,亦势必要求研习者具备比较的眼光与闳深的视野,遍登哲学之群峰,望尽哲学之烟岚,最好还兼有阐幽辨微的中印古典之文献功夫,惟此,方能标出其至大的启示性价值,俾或贡献吾文化之新生,辅弼吾俗世之福祉也。惜乎此等大器之英才者久未现身,偶尔发见,脚踪渺渺,或是孤力冥索,全乏友军;或属野鹤闲云,高驾蹈虚。愚生也晚,再加智浅才拙,原何敢芹献于学界,奏曝于高士。岂奈倾心于印土吠檀多之胜义与瑜伽功夫学日久,常不免情动于衷;又逢着诸多宿缘,亏欠古圣之恩义尤其深重,非轻易容车以载之、斗以量之打发,实是恩重如山、一弹三叹矣。故秉笔壮胆,草就此书,无非衔环结草,一竭愚诚耳。且发吾之微响,申吾之微志,未必便无投石问路之效用,或引出真豪杰者亦未定。此所谓高山流水,嗟尔有待;知其音者,盍兴乎来!
合此论著,其大体内容便是试图会通中印文明的核心精神,即道学与梵学。简其言,或云中华学问是谓“道”学,其精神在“和谐”,在“和合”,印度学问是谓“梵”学,其精神在“尽性”(Sadhana),在“联结”(Yoga),常因行于无尽而微明的遥途,故二者又皆属“广大悉备”的人间境界学,是生命自身的至高学问,盖皆求证乎亲验亲历耳。彼西方哲学指穷处,二者正可以从容而自在地起步矣。
全书分二十章,涉及古奥义书、梵经与《薄伽梵歌》诸经,同时涉人中国的易经、尚书与老庄等古典道学要旨。亦佐以不少中华古学里练形修性的学问,与彼印土之瑜伽秘义可相互摩荡,而兼相参焉。另,再加入一部精短的印度不二论典籍《婆希史多瑜伽精义》之译文,此孤峰迥出、睥睨群雄之圣典也,俾附骥尾,或壮声色,或助士林。
愚私下常臆度之,东方学术之慧命原本就建基于性命之本源,故关乎内在的安乐、直下的欢喜与原原本本之幸福,这一切的获得,自然起于身心之修炼,与性命之通达。相信印度学问对于中国与对于世界乃属一样的重要,而对国人的性命与身心之学更当有无尽之助益与启迪。惟可惜者,我们近现代以来的西化教育单边独大,迄至今日,失落了此中多少妙义,多少上好的精神窜失于民间杂学,而致淹没于无踪。惟愿此种比较,借拙著出版与问世之机,与有识之士,同诸共好,齐证并揭出此中生命之实学、生命之实理。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道教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