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

科普读物 人类故事

  • ISBN:9787521722154
  • 包装:平装
  • 字数:305000
  • 开本:32开
  • 版次:1
  • 用纸:纯质纸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20-11-01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的故事 一颗改变人类命运的药丸 中信出版社 抗生素的故事截图

#电子书简介

编辑推荐

※的故事,就是半个现代医学史,一部人与自然相爱相杀的戏剧

读完这本书,懂得如何与细菌、病毒相处

※哪些常见的药是?这种救命又致命的奇特药物是如何诞生的?当滥用创造出“细菌”,我们该何去何从?

作为医学史上蕞伟大发明之一,拯救了人类,也可能摧毁人类。对于这种危险的药物,可怕的不是一无所知,而是一知半解。你想要和需要了解的,《的故事》给你答案

※像小说一样精彩的科学史诗!比尔·盖茨、《自然》、《经济学人》齐声推荐。盖茨:“罗森是讲故事的高手!”

※特别制作10张科普知识卡片,读故事前先扫盲!

关于需要知道的10件事:和消yan药有什么区别?什么病不需要用?滥用有什么危害?

改变人类的10种重要: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氧氟沙星

※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感染病学博士阮巧玲审校


容简介

到底什么是?哪些常见的药是?和消yan药有什么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知半解,很多人都知道滥用危害很大,但更多人由于不清楚如何分辨,甚至不知道自己时随意服下的就是。


如何正确认知和使用?不妨从它的历史中寻找答案。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它何以引发药物革命,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医学史上蕞伟大的发明之一?又如何渐渐被人类滥用,催生所有都杀不死的“细菌”,成为对未来社会的严重威胁?


的发现,是一部融合科学、技术、政治和经济的宏大史诗,也是自一万年前农业发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蕞富戏剧性的变革之一。但在威廉·罗森《的故事》之前,几乎无人从这一微观视角切入,在科学与人文的交会处,探讨人与自然永恒的博弈。


“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在《的故事》中,透过一颗药丸,窥见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作者简介

[美]威廉·罗森(William Rosen,1955—2016)

出版人、作家,先后在麦克米伦、西蒙与舒斯特等知名出版公司做过25年编辑,同时钻研非虚构写作,著有《第三骑士》《查士丁尼的跳蚤》和《世界上蕞强大的思想》。

罗森曾患有罕见的癌症,2013年他拜访罗格斯大学时,偶然间发现《生物文摘》编辑写给微生物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教授的一封信,询问该如何为一种新型药物命名。瓦克斯曼教授当时正在研究土壤中的细菌,通过分析世界各地上万种土壤样本,寻找独特的菌种,被《时代周刊》称为“土壤巨人”。他在信中回复,应该把它们叫作“”(antibiotics)。“”一词因此而生。

与这段历史的奇遇激起了威廉·罗森的兴趣,他深入探索的发现与现代药物的历史,写下了这本《的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罗森终因癌症于2016年4月28日去世,未能见证新书出版。


目录

前言 起死回生的青霉素

章 早期的医学研究

20世纪20年代以前,医生们普遍秉持“治疗宿命论”,当时只有少数几种药有实际疗效,而这几种药几乎被用于治疗所有疾病。


第二章 坚持、技术、好运和财富

“伟大的生化革命”中重要的革命既不是药物也不是疫苗本身,而是为进展中的实验室研究项目创造持续性的资金来源。


第三章 和细菌玩耍

也许弗莱明很健忘,在描述青霉素的发现时记错了时间,但吸引人的解释是他游戏人生的态度。


第四章 青霉素的发现和批量生产

“磺胺药物爱莫能助,神奇霉菌拯救苍生。这种霉菌并不直接杀死细菌,但其效力等同于或超过一直到强效抗菌剂。”


第五章 将问题了解透彻

青霉素挽救了几万人的性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行业,也将创造一批有史以来盈利丰厚的公司。


第六章 土壤专家

链霉素的发现帮助人们找到了一种研发药物的方法:先在土壤中海选,再用算法揭示药物的临床价值。


第七章 将撒旦变为天使

细菌制造被我们称为的分子,亘古不变地通过霍布斯“一切人对抗一切人的战争”方式保护自己。


第八章 小家伙惹出的大乱子

氯霉素事件成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人们认识到药物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九章 令人堪忧的乱象

你在寻找下一种神药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你能找到它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药物创新的机器是低效而且带有副作用的,它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奇高。


后记 化学家的适应性

致谢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

从发明内燃机到发明电话、数字计算机,20世纪被公认为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超乎想象的时代。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方程到广岛事件,只相隔了不到四十年时间,而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932年才发现中子。从实验到应用甚至用了更短的时间:所有药物——磺胺类药物、β-内酰胺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链霉素,以及先锋霉素——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陆续问世。


随着的诞生,也涌现出了一百多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之中有不从事科学研究的的医生、不给病人看病的科学家、政府官员、慈善家,还有雄心勃勃同时兼具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各大学实验室、农业科研站以及大型跨国公司董事会会议室都演绎着他们的传奇故事。而的起源以及现代医学本身,早已经孕育了几个世纪之久。

毕竟,在人类有能力反击之前,智人与传染性疾病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数千年。


2

在一则流传为广泛的伊索寓言故事中,一群生活在池塘里的青蛙祈祷,求神给他们派一个国王。顽皮的宙斯把一根原木投到了池塘里,宣布从此以后,这根原木就是这群青蛙的国王。这群青蛙对那根一动不动的原木失望至极,再次向神祈祷赐给他们一个国王......这一次要一个能做点什么的国王。于是宙斯宙斯派了一只鸛,鸛毫不犹豫地吃掉了这些青蛙。这则伊索寓言——宁愿选择原木为王也不要选择鸛——是19世纪60年代到至少20世纪20 年代期间西方国家医生们谨记的理念,即保持一种恭敬谦逊的态度。毕竟,当时只有少数的几种药有点效果(大多数都是止疼药),而这几种药几乎被用于治疗所有的病,药效令人质疑。


3

1945年12月,当弗洛里和亚历山大·弗莱明、厄恩斯特·钱恩同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青霉素已经挽救了几万(也许是几十万)人的性命。同时,青霉素也为世界带来了其他的改变。青霉素项目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同时也将创造了一批有史以来盈利丰厚的公司:不仅仅是参与青霉素项目的美国公司,还有几家英国公司,如葛兰素公司,法国的罗纳-普朗公司,甚至几家瑞士公司,如西巴盖吉公司和桑多兹公司。在诺贝尔奖宴会上,诺贝尔医学研究院的A. H. T. 西奥莱尔(A. H. T. Theorell)在祝酒词中说到:

敬你们,厄恩斯特·钱恩、霍华德·弗洛里,还有亚历山大·弗莱明,你们让我想起孩提时代听过的一个格林神话故事。一个穷学生听到橡树底下有个声音在哭泣,这个声音还请求把它放出来。于是他开始在树下挖掘,挖到一个塞着木塞的瓶子,里面有一只小青蛙。原来是这只小青蛙在苦苦哀求他把它放出来。于是学生拔掉瓶盖,瓶子里蹿出来一个有魔力的精灵。为了感谢这位学生,精灵送给他一贴神奇的膏药(即绷带)。膏药的一面可以治疗人的所有疼痛,膏药的另一面可以点石成金...

弗洛里、钱恩和弗莱明以及他们团队成员的发现并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青霉素应用广泛,但是并非包治百病的药;它对由病毒或者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并没有疗效。但是对于默克、辉瑞、施贵宝以及其他参与青霉素项目的企业而言,它确实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种以及后来发现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都将创造巨额的财富。



4

这就是为什么说给数以万计的猪、牛和鸡喂食亚剂量似乎比策略更加危险。1 它可能造成选择性抗菌结果:仅仅杀死弱的细菌,也就是杀死那些对于几乎没有耐药性的细菌,同时让更强大的细菌生存下来。由于太多的曝露于低剂量环境中的细菌对产生了激素反应,存活下来的细菌会不断获得更广泛的致病性武器。用于促进家畜生长剂量的四环素不但不能抑制绿脓杆菌之类细菌的生长,还会增加包括肺炎、感染性休克等几十种疾病的感染几率。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制药企业未能够预见这些后果,更不用说医生、病人和监管机构了。即使他们关注在饲料中的应用,他们也只会因为使用了后牛肉、猪肉的产量得到了提升而欢欣鼓舞。,尤其是广谱,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福佑,是医学对抗感染性疾病的终胜利:一个奇迹,一个美国人和欧洲人开始认为的理所当然的奇迹。

但期待奇迹的社会迟早会失望的。


5

的发展,以及人类与疾病在更广范围的抗争,一直在盲目乐观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感之间摇摆。从保罗·埃利希的砷剂到格哈德多马克(Gerhard Domagk)的磺胺,再到青霉素、链霉素,以及广谱,每一次成功发现新的有效药物之后,有时候也许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人们就会发现,敌人或许输掉了这几次战争,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将永远无法彻底消灭它们。追溯到1962年,厄恩斯特·钱恩曾因为他的夙敌产生了耐药性卷土重来而哀叹,病原体“已经再次成为致命的疾病,但他却没有能够杀灭它的有效化学治疗武器。”对他而言,细菌病原体的适应能力过于强大,以至于人类对抗它们的战役注定终将失败。对于钱恩的悲观结论,貌似合理的辩驳来自他的朋友,使用化学方法青霉素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家约翰·希恩。他提醒钱恩,尽管几乎可以肯定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的战争将会永远持续下去,但人类比病原体更加顽强。他曾经问钱恩:“我们这样来表达信念如何?——化学家的适应性是不可战胜的”。


前言

上一个科普读物

下一个人类故事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