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永恒的天命:尚书 杨照联经版国学读本 /港台繁体文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追寻永恒的天命:尚书 杨照联经版国学读本 /港台繁体文学

港台图书 國學

  • ISBN:9789570843415
  • 版次:1
  • 出版社:聯經出版
  • 出版时间:2014-01-01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追寻永恒的天命:尚书 杨照联经版国学读本 /港台繁体文学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详情出版社: 联经出版事业(股)公司 (2014年1月24日)平装: 144页语种: 繁体中文ISBN: 9789570843415商品尺寸: 20.8 x 13.4 x 1.2 cm商品重量: 259 g作者: 杨照 抛开冷硬的课文题解,穿过层层的过度解读,杨照经典讲堂以※贴近历史真实的读法,带你一次读懂两千年前的中国传统经典! 三千年前,渭水之滨,周公召集众臣,告诫即将远赴封地的康叔和幕僚:「你们不要心存侥幸,若有违背禁令饮酒者,我都会抓回来杀掉!」周公为何如此严厉?他在担心什么?想避免什么呢?早在周公之前六百年,商族首领成汤也曾昭告族人:「上天命令我带领诸位,讨伐暴虐无道的夏桀。谁敢不听从,我不只会杀了他,还要让他的妻儿沦为奴隶!」成汤何以得知上天的命令?又为何能够要求族人舍身作战? 从殷商到周朝,人们不断思索「天」的存在,揣测「天」的意向,寻求「天」的眷顾。杨照从关键处切入,清楚剖析上古政治思想启蒙过程,这是进入《尚书》的*选择。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其中若干篇章成于西周初年,可视为中国※早的文献。因其古远,《尚书》原典的文字和语法对现代人而言确实艰涩难懂,历经三千多年钻研解读,至今仍有若干字句没有定论,在所有中国传统经典里头,它可能是我们※陌生的一部。但是,《尚书》的内容太重要,它记录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启蒙革命的关键时刻,不读《尚书》,则无以理解中国人如何摆脱宗教神权统治,跃入道德王权的时代。 这一回,杨照引领我们挑战这本上古之书。他以独到的眼光,在时代上由近而远地选择了〈酒诰〉、〈盘庚〉、〈汤誓〉和〈尧典〉等篇章,以平易亲人的笔法逐字深入解析,带我们探索黄河流域三千多年前的政治社会型态、思想启蒙的大转折,以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层积架构。看完这本书,我们可以松一口气:我终于读懂了中国※艰深的典籍。中国传统经典选读系列丛书※平易的语言、※扎实的分析打破时空限制,直接从原典文句汲取千年智慧提供※立即的知识趣味杨照全程领读、解读,中国传统经典完全译码台湾新品种文库版,随身伴读 杨照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新新闻》总编辑、总主笔及副社长。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已出版数十部文学创作及文化评论著作。长期于「诚品讲堂」、「敏隆讲堂」开设人文经典选读课程。 中国传统经典选读总序第一章 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形成神圣文字与世俗文字被遗忘的《尚书》王官学之复兴哪个版本才可靠累积千年的知识层级系统第二章 三千年前的政治启蒙一字多义多用途周人的深层焦虑原则与弹性殷鉴不远 追寻治国的原则第三章 传说与神灵的时代〈汤誓〉年代之谜 巫觋治国──商人的政权基础帝尧的用人之道 神圣文字与世俗文字 《尚书》的「尚」,意思是时间上高古久远。《尚书》二字连用,说明了这本书的内容,是高古久远前,几乎是中国※早记录下来的数据。※早留下来的,是什么样的数据呢?是周代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中国文字的起源极为特殊:第一,中国文字不是表音的;第二,中国文字具备很特别的功能。商代的甲骨文,在形体与功能上,都很接近埃及的象形文字。里面有许多符号源自于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抄记,以图画或简笔的方式表示,方便一眼看出其意义。在古中国和古埃及,文字的用途明显都带有宗教性,具备沟通记录超越领域神明讯息的功能;而且文字都被统治阶级独占,其他人不能随便僭用。 埃及的法老,本身就是神,有着神的名字。中国商代的王不是神,比较接近是同时领有大祭司的身分,所以可以透过种种方式,与居住在另一空间的祖先沟通,获得祖先的指引或协助。商王的地位与权力,很大一部分源自他控制、甚至垄断了和祖先之间的沟通。「卜」是他用来领受祖先讯息的重要形式,「甲骨文」则是他用来记录祖先讯息的一套神秘符号。 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出的楔形文字,大异其趣。楔形文字是表音的,用芦笔在泥板上画出少数几个符号,就可以用来记录语言。而且楔形文字的原始用途,主要是在商业上。楔形文字从记录商业行为进而演变为商业契约,充分利用了文字一旦写下就不会变动的特性,弥补语言无法精确存留的缺点。 到大英博物馆或罗浮宫去参观他们的「古代近东」部门,就会发现主要的藏品中,一定有为数庞大的「泥印」。「泥印」是圆柱形的,上面刻蚀了漂亮的花纹,晒干或烤干了之后,用来保障泥板上书写内容不被任意改动。具备有契约意义的泥板,就需要加封另外一层泥片,在上面用「泥印」滚过,「泥印」上的花纹转印在泥片上,人家就没办法在不破坏泥印花纹的情况下,改动底下泥板的文字内容。这是苏美人,乃至于整个两河流域商业贸易之所以早早发达的关键助力。 原本用在宗教上的中国文字,到商周之际,经历了重大变化。周人承袭了殷商的文字,却将其原有的强烈宗教色彩除去,赋予文字很不一样的意义。商朝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商人会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不过这些铭文主要属于「族徽」的性质,用来标示青铜器属于哪个家族,并不是真正的文字。到了周人手中,青铜器铭文的性质改变了。周代青铜器上开始有了「金文」,也就是文字的连缀。很快地,青铜铭文有了固定的格式,其中一个常见的铭文用语,是「子子孙孙永保用」。这个句子表明了周人看待青铜器的重点──这是可以抵抗时间,不会毁坏,能够一代代不断传留下去的东西。此外,也标示出了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核心用意──让这些由文字记录下来的讯息,可以和青铜器同样不朽,一直保留着。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尽管两者使用的文字符号高度重迭、雷同,但其根本精神却已有了巨大改变。「甲骨文」的本质是神秘的,代表超越的讯息;「金文」的本质则在于凝结、固定、传留意义。书写的行为,在殷商时带有人世之外的神秘气息,在周代则呈现强烈的时间感,或说「抗拒时间流逝」的特性。周人的深层焦虑 商人的遭遇让周人产生了根深柢固的「忧患意识」,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戒慎紧张的状态中。尤其担心的,是该如何察觉「天命」还在我们身上呢?于是产生了他们的第二项信念:从殷商的经验中得来的教训让周人发现商朝毁灭过程中※糟糕、※可怕的现象,是他们沉湎于酒,以及酗酒而引发的种种恶行。因而周人相信,喝酒、酗酒,正是「天命」移转,一个原来拥有「天命」的民族被天抛弃了的主要迹象。 这很像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在《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描述的那种卡尔文教派信徒心中的焦虑。卡尔文教派主张「预选说」,相信全知全能的上帝早就有了完整的计划,选好了谁该上天堂谁该下地狱。渺小的人不可能有资格藉由自己在世间的表现,来影响上帝的决定。如果上帝还要拿个点名簿、成绩本在那里考察人的表现才来决定谁上天堂谁下地狱,这还算全知全能吗?以为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上帝的决定,只是人的傲慢与过度自信。所以依照卡尔文教义,一屋子的人谁是「选民」,早早就决定好了,你做再多好事、上再多课读再多书,都改变不了这个预选的结果。如果你是卡尔文派的信徒,你会怎样想?你会觉得:哇,这样多好,反正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结果,那我高兴怎么享乐就怎么享乐啰!不是这样。活在卡尔文派的社群中,如果你纵情声色,尽量享乐,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用一种高度同情、怜悯,绝非羡慕的眼光看待你。唉,你这样的作为,不就百分之百证明了你是被上帝放弃的人,是注定死后下地狱的那个吗?被人家用这种眼光一看,你不会心中悚然一惊,吓得不敢去看但丁《神曲》里是怎么描述地狱的吗? 卡尔文教徒的焦虑在于如何说服自己:我是上帝「预选」名单上的人。他们小心翼翼表现出像个「预选选民」的模样。上帝不会选懒人,反过来说,被上帝选上的人不可能懒惰,于是他们非得勤劳不可,稍有懈怠,就开始担心会不会因为我不在「预选」名单上,所以才这么懒散?会被上帝选上的人,照理说并不贪图世间的享受,更不可能耽溺于世俗欲望的满足,于是他们就得过着简朴清苦的生活。稍稍吃得浪费些、住得豪华些、听点美妙的音乐,就不免紧张兮兮地害怕:会不会因为我不在「预选」名单上,所以才会喜欢世俗的享乐? 韦伯分析:就是在这种深度焦虑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生活态度,勤勤恳恳努力工作,获致了成就、赚到了钱,可是却又无论如何不能将这些成就、这些财富转化为享受。那怎么办?只好勤勤恳恳地拿已有的财富去换取更多的财富,就是在这种价值选择中,产生了资本累积与「资本主义精神」。 周人的「天命」观念,也给自己带来类似的深度焦虑。战战兢兢地建立起成功的国家,却*不能自满、不能松懈,要一直不断地自我检查,看看身上是不是出现了什么样迹象,可能代表「天命」的不满,或「天命」正要离开、移转。这是「周人精神」,也是周文化的基础所在。〈汤誓〉年代之谜 《尚书.商书》的第一篇〈汤誓〉,是商汤要伐夏桀时的誓师之辞。「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格」是「来」、「至」的意思,「众庶」是「大家」,指一起誓师起兵的人。「台」是古语的第一人称「我」。汤说:大家来吧,请仔细听我说。并不是我这样一个人不知轻重,敢于作乱,而是因为「有夏」犯下了许多严重错误,上天命令我来诛讨他们。「『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聚集在这里的众人啊,你们抱怨着:「我们的领导人不体贴顾念我们,要我们放下农事来征伐夏。」我听到你们的抱怨,但是夏氏有罪,我敬畏上帝的命令,不敢不前往征伐。这里两个「正」,都同于「征」。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何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台」字音yi,「如台」就是「如何」。「率」字也是连接的语词,有此又有彼。「遏」是「竭尽」的意思。汤继续对大家说:听我口口声声说夏氏有罪,你们会问:「夏到底有怎样的罪?」第一,夏王滥用民力,使得他的人民精疲力竭;第二,他伤害了自己所属的各个城邑;第三,因为这样,人民都懈怠而不合作。他们对夏王的不满高涨到甚至说:「这个太阳啊,你什么时候会灭亡啊?我愿意跟你同归于尽!」夏氏做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一定要前往讨伐他。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奴戮汝,罔有攸赦。』」这里的「尚」字是表达祈使的意思。「予一人」和「酒诰」里出现过的「我一人」同样,是古代王者谦虚自称之辞。「赉」是「赏赐」的意思。「奴戮汝」是甲骨文中就出现过的套语,意思是「不只杀了你,还会把你的妻儿降为奴隶来役使」。「攸」通「所」,「罔有攸赦」指「不会有所宽赦」。商汤※后说:「希望你们辅佐我,奉行上天的惩罚,那样我就会大大加以赏赐。你们不必怀疑,我说到就会做到。要是你们不服从在此的誓言,那么我会杀了你们,把你们家人收做奴隶,*不会有所宽赦。」 〈汤誓〉简洁有力,是篇环环相扣的好文章。汤先表白起兵的意义,但接着明指被动员来的军队心中是有怨言的,所以要更强调地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后利诱与威胁并行,巩固战斗的决心。相较于周初的〈酒诰〉,应该属于夏末商初,更早五百年的〈汤誓〉,却反而好读。其文法要有规律多了。文章里出现的同一个字,几乎都有同样的意思。其文法规则也很统一。如果这真的是商汤时代留下来的纪录,那意味着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都还早了至少两、三百年时间。甲骨文必定有其前身发展,不可能一出现就那么成熟、那么复杂,然而,有可能甲骨文的前身在文字表达的方式上,会和甲骨文不那么接近,反而比较接近后来使用的中文吗? 和〈酒诰〉相比,我们有理由怀疑,号称为商代文献的〈汤誓〉,实际成文时间,应该是晚于周初的。尤其是放在「商书」※前面,设定为商汤作品的,其实际书写记录的时间,恐怕还是「商书」所有篇章中※晚的,晚于〈盘庚〉等其他诸篇。巫觋治国──商人的政权基础 「殷」是周人对商人这个民族的习惯通称,在周铭文及文献中,出现「殷」的频率,远远超过「商」或「殷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周人崛起较晚,他们和商人接触时,已经到了商将中心搬到「殷」了,所以就用「殷」来指称这个民族。 不过,从文字语法上看,〈盘庚〉三篇的时代,显然早过〈汤誓〉。还有,文章中存留着一部分的观念,看起来和周人信仰有一定的差距,比较接近甲骨文所反映出的商人价值观。 像是〈盘庚中〉记录盘庚这样说:「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这是他对不听话,不跟从他搬迁的人的威胁。但他不是威胁要杀他们,也不是要把他们的妻儿收做奴隶,而是说:如果你们有恶念在心头,我在天上的先王就会去告诉你们在天上的先祖,那么你们的先祖就会弃绝你们,不再保佑你们,对你们见死不救。 这是典型商朝的权力模式。为什么商人能够握有大权,成为共主?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青铜器、甲骨问卜、文字符号等一大套和上天先祖沟通的神秘办法,对周围的部落宣称,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将意念传递给上天先祖,同时更准确地理解上天先祖的意念。也就是说,商人统治的方式,是穿梭在两个世界之间而形成的,是用自己的先祖压过别人的先祖,藉此让他们能在此世压过别人的部落。 类似的说法,也在〈盘庚上〉出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先说我的祖先和你们的祖先当年甘苦与共,交情那么深,我怎会随便惩罚你们?世世代代我们这一边一直肯定、称赞你们的功劳,我当然也不会看不到你们好的地方。接着就婉转地威胁:关于迁移的事,我要隆重地以祭祀向我的祖先报告,你们的祖先在一旁也会同时知道,让他们来决定应该怎么处置你们,不是我个人的意思,我就是遵照我的祖先和你们的祖先的决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这段话同样是以上天先祖作为更高权威,来压服这些抱怨、不想搬迁的人。 商人这种政治权力模式,正好是周人所反对,到了周朝之后,就被推翻的。所以周人文献中几乎再也找不到这种说法,只保留在〈盘庚〉篇中。ISBN:9789570843415Publisher出版社:聯經Language语言:繁体中文Authors作者:Pub Date出版日期:

^_^:4829de32bf4ef9e66d97768df40eb770

上一个港台图书

下一个國學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